“ 等我长大了, 我要当一个捡破烂的... ... , 拾荒人眼底下的破烂场是世界上最妩媚的花园 ”。最早读到 “拾荒人”这三个字,是从三毛的书里, 脑海里总闪烁着昏黄的路灯下,一位妙龄少女在破烂堆里寻宝。直到去了台北,才推翻了脑海中存在多年的画面。 台北的大街小巷,哪里会有破烂堆呀,连一个垃圾桶都找不到。
三毛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哪些她曾住过的地方,如今都变成了人们缅怀她的故居。在加纳利群岛,重庆,舟山,阿尤恩三,台北以及撒哈拉沙漠都有三毛的故居。而三毛在每一个地方都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或者作品。
想来自己喜欢旧物也是受了三毛作品的影响,三毛在台北的古屋里,到处都是旧物的影子,充满了年代感斑驳的木椅,旧时的音响,泛黄的书籍..... , 这个被三毛称为梦中之家的古屋,去过一次我就爱上了。
三毛故居位于新竹的清泉村,这个幽静的小山村,注定是一片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的土地,住过好几位名人。斜对面的山下就是张学良和赵四小姐曾住过11年的故居。
一条宽阔的河流上有一座长长的吊桥, 站在吊桥上可以远远仰望到三毛的故居,一间红色的砖房。 这是一间位于半山腰的房子,穿过吊桥,爬过层层石梯,按着指示牌就来到了三毛之家。房间的外面有一片很平整的院子,隔着矮矮的栅栏,可以俯瞰到清泉村的美景。屋前山谷下一弯清流,对山遥遥相望的是清泉天主教堂,远处云雾缭绕的群山,不远处的潺潺溪流,和近处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眼底下尽是风景如画。
一九八四年农历新年后,三毛和一对德国夫妇来到清泉, 丁松青神父和教堂的一些朋友接待了三毛。
丁松青神父和三毛结缘于澜屿,三毛曾帮丁松青神父翻译过他的英文诗集《澜屿之歌》《清泉故事》《刹那时光》,三毛在给丁松青神父的信中曾这样讲过自己读了诗集后的感受: “你一定知道,我们可以和别人分享某种程度的快乐和忧伤。可是最深处的快乐和忧伤永远是孤独的,这太神奇了,因为我们灵魂如此相似”。
丁松青神父在澜屿生活了十几年,后来在清泉的天主教堂服务,一待就是三十几年。
三毛在清泉山中的生活虽仅有三天,却让她对清泉产生了一场热恋般的情感。
丁松青神父回忆,当时三毛走在河边,就在那儿,隔着河正对着教堂的地方,三毛找到了她的梦中之家。一栋又老又破的红砖房,很多年已经没有人住了,但是景观真的很美,盖在俯视整个河谷的悬崖上。
三毛很是兴奋,心里想着难道这是迎来了拾荒生涯的高峰?她非常激动,心跳加速,脚步也无法再迈开。他们一行人都停下脚步,隔着破洞看着这栋已很久没有人居住过的破屋。三毛恳求丁松青神父帮她打听这座红砖屋的主人,她想要租住这间房子。她甚至已经开始迫不及待的规划着如何整修这座房子,即使房间里已经堆满废弃的杂物,屋顶的破洞也毫不妨碍她对这间房子的喜欢。
丁松青神父后来联系到房屋的主人并将房子租了下来, 教堂的一些兄弟开始整理房子。三天后,三毛要告别清泉,临行前她一一拥别了这些整修房子的兄弟,脸上挂满泪珠,她是多么的不舍离开清泉。
期间,三毛常给丁松青神父来信,表示自己对清泉朋友的思念以及对清泉的热爱, 她在信中写到:
“当我想到清泉时简直有种痛。 它并不是一种折磨,但竟如此痛。每当生命中出现太美好的事物,我总觉得痛和孤独。当然,之中也惨杂着喜悦。”
在房子整修好前,三毛总是想象着房子建好的情形,想象着将是怎样的一间房子? 她叮嘱神父一定要为自己留一间独立的空间,她希望可以放着自己的书籍。
房子整修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一袋袋沙子水泥都是教堂的兄弟从山下抗上去,没有水,没有电,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房子终于整修好了,唯一的一个房间铺了木地板放了日式茶几,衣柜买了,门窗换了,浴室建了,挂了窗帘。
然而三毛始终没有住进这间自己心心念念的房子。期间,她先后去美国动癌症手术又回西班牙卖掉房子。她深知自己已经再无机会住进这间房子,最后她决定将整个房子让出来给更多的人住, 她说这房子是大家的,不是她一个人的。她希望她小小的梦,可以和更多的年轻人一起分享。她觉得她的生命得一延续,有自己心爱的山林小屋可以开放,分享给给更多需要的人。
在联合报三毛发表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就是关于清泉小屋的,她说:
“你知道,每个人都有个梦。要是没有,就只有肉体活着。我不能这样活。我必须要有爱、梦、了解、平静.......这些东西。 这篇文章就是关于一座房子,关于一个梦。”
“当我想到清泉,就想起《小王子》里的一段话,这是给我的,世界上最可爱,也最哀伤的一处风景。我把它画了一次又一次来加深自己的记忆,清泉是一个真实的梦”。
三毛的文章在联合报发表后,成千名来自台湾各地的年轻人,都待过三毛的梦中之家,感受清泉山地年轻人的热情,以及文人三毛挚爱的梦中之屋。
这座房子丁松青神父只是租了三年就归还了原来的屋主, 现如进今这座房子依旧维持着当初重新修建好的基本面貌, 墙壁上贴满了三毛和友人在清泉点点滴滴的照片。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热爱三毛的人,仍会来这座小屋缅怀这位文坛巨星。
小屋的院子现在是一个小小的咖啡馆,可以为游人提供茶饮以及简餐,几张简单的小圆桌,几把精致的木椅。依着篱笆,品着清茶,俯瞰整个清泉山谷。
屋子的门口依然挂着三毛当年手绘清泉之家的图,看着这幅画仿佛看到当年三毛手执黑色画笔,在白色的纸上一笔一笔的画着,两个峡谷中间露出的第一道曙光, 一弯溪流,葱郁树木,花草,所有她对清泉难以割舍的点点滴滴都留在了画里。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三毛,每个年龄阶段读三毛,感受都不同。
青年时期读到的三毛是位叛逆,勇敢有趣的姑娘,她敢于做自己。如今中年再读三毛,才懂她的深情和对爱的执着。她说:“你给我的和给别人的一样,那我就不要了”。“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世间万物的来和去,都有它的时间”。
丁松青神父在自己的书中这样写三毛:“她对任何事都如此敏感: 人, 大自然和事。很少人有像她这样如此强烈的情感,像一只火苗旺盛的蜡烛,她很快就把自己燃烧完了”。
三毛虽很快烧尽了自己,但那个热情,善良,单纯,待人真诚,洒脱自由的三毛,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