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整体内容如下

  • 1、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Linux基础
  • 2、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2——Bionic
  • 3、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3——关于"JNI"的那些事
  • 4、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4——AndroidIPC基础1
  • 4、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4——AndroidIPC基础2
  • 5、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5——Binder的三大接口
  • 6、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6——Binder框架
  • 7、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7——Binder相关结构体简介
  • 8、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8——Binder驱动
  • 9、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9——Binder之Framework层C++篇1
  • 9、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9——Binder之Framework层C++篇2
  • 10、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0——Binder之Framework层Java篇
  • 11、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1——AIDL
  • 12、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2——Binder补充
  • 13、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
  • 14、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4——其他IPC方式
  • 15、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5——感谢

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 1 Android为什么选用Binder作为最重要的IPC机制
  • 2 Binder中相关的类简述
  • 3 Binder机制概述
  • 4 Binder通信概述
  • 5 Binder协议
  • 6 Binder架构

一 、 Android为什么选用Binder作为最重要的IPC机制

我们知道在Linux系统中,进程间的通信方式有socket,named pipe,message queue, signal,sharememory等。这几种通信方式的优缺点如下:

  • name pipe:任何进程都能通讯,但速度慢
  • message queue:容量受到系统限制,且要注意第一次读的时候,要考虑上一次没有读完数据的问题。
  • signal:不能传递复杂消息,只能用来同步
  • shared memory:能够容易控制容量,速度快,但要保持同步,比如写一个进程的时候,另一个进程要注意读写的问题,相当于线程中的线程安全。当然,共享内存同样可以作为线程通讯,不过没有这个必要,线程间本来就已经共享了同一个进程内的一块内存。
  • socket:本机进程之间可以利用socket通信,跨进程之间也可利用socket通信,通常RPC的实现最底层都是通过socket通信。socket通信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通信方式,通常客户端需要开启单独的监听线程来接受从服务端发过来的数据,客户端线程发送数据给服务端,如果需要等待服务端的响应,并通过监听线程接受数据,需要进行同步,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socket通信速度也不快。

Android中属性服务的实现和vold服务的实现采用了socket,getprop和setprop等命令都是通过socket和init进程通信来获的属性或者设置属性,vdc命令和mount service也是通过socket和vold服务通信来操作外接设备,比如SD卡

Message queue允许任意进程共享消息队列实现进程间通信,并由内核负责消息发送和接受之间的同步,从而使得用户在使用消息队列进行通信时不再需要考虑同步问题。这样使用方便,但是信息的复制需要额外消耗CPU时间,不适合信息量大或者操作频繁的场合。共享内存针对消息缓存的缺点改而利用内存缓冲区直接交换信息,无须复制,快递,信息量大是其优点。

共享内存块提供了在任意数量的进程之间进行高效的双向通信机制,每个使用者都可以读写数据,但是所有程序之间必须达成并遵守一定的协议,以防止诸如在读取信息之前覆盖内存空间等竞争状态的实现。不幸的是,Linux无法严格保证对内存块的独占访问,甚至是你通过使用IPC_PRIVATE创建新的共享内存块的时候,也不能保证访问的的独占性。同时,多个使用共享内存块的进程之间必须协调使用同一个键值。

Android应用程序开发者开发应用程序时,对系统框架的进程和线程运行机制不必了解,只需要利用四大组件开发,Android应用开发时可以轻易调用别的软件提供的功能,甚至可以调用系统App,在Android的世界里,所有应用都是平等的,但实质上应用进程被隔离在不同的沙盒里。

Android平台的进程之间需要频繁的通信,比如打开一个应用便需要在Home应用程序进程和运行在system_server进程里的ActivityManagerService通信才能打开。正式由于Android平台的进程需要非常频繁的通信,故此对进程间通信机制要求比较高,速度要快,还要能进行复杂的数据的交换,应用开发时尽可能简单,并能提供同步调用。虽然共享内存的效率高,但是它需要复杂的同步机制,使用时很麻烦,故此不能采用。Binder能满足这些要求,所以Android选择了Binder作为最核心的进程间通信方式。Binder主要提供一下功能:

  • 1、用驱动程序来推进进程间的通信方式
  • 2、通过共享内存来提高性能
  • 3、为进程请求分配的每个进程的线程池,每个进程默认启动的两个Binder服务线程
  • 4、针对系统中的对象引入技术和跨进程对象的引用映射
  • 5、进程间同步调用。

二、Binder中相关的类简述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Binder机制,我这里把每个类都简单说下,设计到C层就是结构体。每个类/结构体都有一个基本的作用,还是按照之前的分类,如下图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1张图片
Binder类分布.png

关于其中的关系,比如继承,实现如下图: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2张图片
类关系图.png

(一)、Java层相关类

1、IInterface

类型:接口
作用:供Java层服务接口继承的接口,所有的服务提供者,必须继承这个接口

比如我们知道的ActivityManagerService继承自ActivityManagerNative,而ActivityManagerNative实现了IActivityManager,而IActivityManager继承自IInterface

2、IBinder

类型:接口
作用:Java层的IBinder类,定义了Java层Binder通信的一些规则;提供了transact方法来调用远程服务

比如我们知道的Binder类就是实现了IBinder

3、Binder

类型:类
作用:实现了IBinder接口,封装了JNI的实现。Java层Binder服务的基类。存在服务端的Binder对象

比如我们知道的ActivityManagerService继承自ActivityManagerNative,而ActivityManagerNative继承自Binder

4、BinderProxy

类型:类
作用:实现了IBinder接口,封装了JNI的实现,提供了transaction()方法提供进行远程调用

存在客户端的进程的服务端Binder的代理

5、Parcel

类型:类
作用:Java层的数据包装器,跨进程通信传递的数据的载体就是Parcel

我们经常的Parcelable其实就是将数据写入Parcel。具体可以看C++层的Parcel类

(二)、JNI层相关类

1、JavaBBinderHolder

类型:类
作用:内部存储了JavaBBinder

2、JavaBBinder

类型:类
作用:将C++端的onTransact调用传递到Java端

JavaBBinder和JavaBBinderHolder相关的类类图如下所示(若看不清,请点击看大图),JavaBBinder继承自本地框架的BBinder,代表Binder Service服务端的实体,而JavaBBinderHolder保存了JavaBBinder指针,Java层的Binder的mObject保存的JavaBBinderHolder指针的值,故此这里用聚合关系表示。BinderProxy的mObject保存的是BpBinder对象的指针的值,故此这里用聚合关系表示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3张图片
Binder.png
3、Java层Binder对象和NativeBinder对象相互转化的方法

这里涉及两个重要的函数

  • 1、javaObjectForBinder(JNIEnv* env, const sp& val)——>将Native层的IBinder对象转化为Java层的IBinder对象。
  • 2、ibinderForJavaObject(JNIEnv* env, jobject obj)——> 将Java层的IBinder对象转化为Native层的IBinder对象

这样就实现了两层对象的转化

(三)、Native层相关类

1、BpRefBase

类型:基类
作用:RefBase子类,提供remote方法获取远程Binder,Client端在查询ServiceManager获取所需的BpBinder后,BpRefBase负责管理当前获取的BpBinder实例。

2、IInterface

类型:基类
作用:Binder服务接口的基类,Binder服务通常需要同时提供本地接口和远程接口。它的子类分别声明了Client/Server能够实现所有的方法。

3、BpInterface

类型: 接口
作用:远程接口的积累,远程接口是供客户端调用的接口集
如通client端想要使用 Binder IPC与Service通信,那么首先会从SerrviceManager处查询并获得server端service的BpBinder,在client端,这个对象被认为是server端的远程代理。为了使Client能能够像本地一样调用一个远程server,server需要向client提供一个接口,client在这个接口的基础上创建一个BpInterface,使用这个对象,client的应用能够像本地一样直接调用server端的方法。而不是用去关心具体的Binder IPC实现

BpInterface的原型:

template
class BpInterface : public INTERFACE, public BpRefBase

BpInterface是一个模板类,当server提供了INTERFACE接口(例如IXXXService),通常会继承BpInterface模板实现了一个BpXXXService

class BpXXXService: public BpInterface

实际上BpXXXService实现了双继承IXXXService和BpRefBase,这样既实现了Service中各方法的本地操作,将每个方法的参数以Parcel的形式发给Binder Driver;同时又将BpBinder作为自己的成员来管理,将BpBinder存储在mRemote中,通过调用BpRefBase的remote()函数来获取BpBinder的指针。

4、BnInterface

类型 :接口
作用:本地接口的基类,本地接口是需要服务中真正实现的接口集合
BnInterface也是一个模板类。在定义Native端的Service时,基于server提供的INTERFACE接口(IXXXService),通常会继承BnInterface模板类实现一个BnXXXService,而Native端的Service继承自BnXXXService。BnXXXService定义了一个onTransact函数,这个函数负责解包收到的Parcel并执行client端的请求方法。BnInterface的原型是:

template
class BnInterface : public INTERFACE, public BBinder

BnXXXService 例如:

class BnXXXService: public BnInterface

IXXXService为client端的代理接口BpXXXService和Server端的BnXXXServer的共同接口类,这个共同接口类的目的就是保证Service方法在C/S两端的一致性。

每个Service都可视为一个binder,而真正的Service端的Binder操作及状态的维护就是通过继承自BBinder来实现的。BBinder是Service作为BBinder的本质所在

那么,BBinder与BpBinder的区别是什么?BpBinder是Client端创建的用于向Server发送消息的代理,而BBinder是Server端用于接受消息的通道。他们代码中虽然均有transact方法,但两者的作用不同,BpBinder的transact方法时向IPCThreadStata实例发送消息,通知其有消息要发送给Binder Driver;而BBinder则当IPCThreadState实例收到Binder Driver消息时,通过BBinder的transact方法将其传递给它的子类BnXXXService的onTransact函数执行Server端的操作

5、IBiner

类型 接口
作用 Binder对象的基类,BBinder和BpBinder都是这个的类的子类

这个类比较重要,说一下他的几个方法

方法名 说明
localBinder 获取本地Binder对象
remoteBinder 获取远程Binder对象
transact 进行一次Binder操作
queryLocalInterface 获取本地Binder,如果没有则返回NULL
getInterfaceDescriptor 获取Binder的服务接口描述,其实就是Binder服务的唯一标识
isBinderAlive 查询Binder服务是否还活着
pingBinder 发送PING_TRANSACTION给Binder服务
6、BpBinder

类型 类
作用 远程Binder对象,这个类提供transact方法来发送请求,BpXXX中会用到。

BpBinder的实例代表了远程Binder,这个类的对象将被客户端调用。其中handle()函数将返回指向Binder服务实现者的句柄,这个类最重要的就是提供了transact()函数,这个函数将远程调用的参数封装好发送给Binder驱动。

7、BBinder

类型 基类
作用 本地Binder,服务实现方的基类,提供了onTransact接口来接收请求。

BBinder的实例代表了本地的Binder,它描述了服务的提供方,所有Binder服务的实现者都继承这个类(的子类),在继承类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onTransact()函数,因为这个方法是所有请求的入口。因此,这个方法是和BpBinder中的transact()函数对应的。

由于BBinder与BpBinder都是IBinder的子类,具体区别如下: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4张图片
BBinder与BpBinder.png
8、ProcessState

类型 类
作用 代表Binder的进程

ProcessState是以单例模式设计的,每个进程在使用Binder机制进行通信时,均需要维护一个ProcessState实例来描述当前进程在Binder通信时Binder状态。

ProcessState有两个主要功能:

  • 1、创建一个thread,该线程负责与内核中的Binder模块进行通信,该线程称为Poolthread;
  • 2、为指定的handle创建一个BpBinder对象,并管理该进程中所有的BpBinder对象。

在Binder IPC中,所有进程均会启动一个thread来负责与Binder Drive来通信,也就是不停的读写Binder Drive。Poolthread的启动方式为

ProcessState::self()->startThreadPool();

BpBinder的主要功能是负责Client向Binder Driver发送调用请求的数据,它是Client端Binder通信的核心对象,通过调用transact函数向Binder Driver发送调用请求数据。BpBinder的构造函数为

BpBinder(int32_t handle);

该构造函数可见,BpBinder会将通信中的Server的handle记录下来,当有数据发送时,会通知Binder Driver数据的发送目标。
ProcessState通过下下述方式来获取BpBinder对象。

ProcessState::self()->getContextObject(handle);

ProcessState创建的BpBinder实例,一般情况下会作为参数创建一个Client端的Service代理接口,例如BpXXX,在和ServiceManager通信时,Client会创建一个代理接口BpServieManager。

9、IPCThreadState

类型 类
作用 代表了使用Binder的线程,这个类中封装了与Binder驱动通信的逻辑,说白了就是负责与Binder Driver的驱动

IPCThreadState是以单例模式设计的。因为每个进程只维护了一个ProcessState实例,同时Process state只启动了一个Poolthread,因此每个进程只需要一个IPCThreadState即可。

Poolthread实际内容为:

IPCThreadState::self()->joinThreadPool();

ProcessState中有两个Parcel对象,mIn和mOut。Poolthread会不停的查询Binder Driver中是否有数据可读,如果有,将其读出并保存到mIn;同时不听的查询mOut是否有数据要想Binder Driver发送,如果有,则将其内容写入Binder Driver中。总而言之,从Binder Driver读出的数据保存在mIn,待写入到Binder Driver中的数据保存在mOut中。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5张图片
in与out.png

ProcessState中生成了BpBinder实例通过调用IPCThreadState的transact函数来向mOut中写入数据。

IPCThreadState有两个重要的函数,talkWithDriver函数负责从Binder Driver续写数据,executeCommand函数负责解析并执行mIn中的数据

10、Parcel

类型 类
作用 在Binder上传递数据的包装器。

Parcel是Binder IPC中最基本的通信单元,它存储C/S间函数调用的参数。Parccel只能存储基本的数据类型,如果是复杂的数据类型的话,在存储时,需要将其拆分为基本的数据类型来存储。

Binder通信的双方即可以作为Client,也可以作为Server,此时Binder通信是一个半双工的通信,操作的过程会比单工的情况复杂,但是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11、补充

这里补充一下 这里的IInterface、IBinder和C++层的两个类是同名的。这个同名并不是巧合:它们不仅仅同名,它们所起的作用,以及其中包含的接口都是几乎一样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在C++层,一个是在Java层

12、类关系

下图描述了这些类之间的关系:

PS:Binder的服务实现类(图中紫色部分)通常都会遵守下面的命名规则:

  • 服务的接口使用I字母作为前缀
  • 远程接口使用Bp作为前缀
  • 本地接口使用Bn作为前缀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6张图片
Native层类关系.png
12、Native流程

那我们来看下在Native层中的Binder流程,以MediaPlayer为例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7张图片
Native层的Binder流程.png

总结一下:

  • 1、在已知服务名的情况下,App通过getService()从ServiceManager获取服务的信息,该信息封装在Parcel里。
  • 2、应用程序收到返回的这个Parcel对象(通过Binder Drive),从中读取出flat_binder_object对象,最终从对象中得到服务对应的服务号,mHandle。
  • 3、以该号码作为参数输入生成一个IBinder对象(实际上是BpBinder)。
  • 4、应用获取该对象后,通过asInterface(IBinder*)生成服务对应的Proxy对象(BpXXX),并将其强转为接口对象(IXXX),然后直接调用接口函数。
  • 5、所有接口对象调用最终会走到BpBinder->transact()函数,这个函数调用IPCThreadState->transact()并以Service号作为参数之一。
  • 6、最终通过系统调用ioctl()进入内核空间,Binder驱动根据传进来的Service号寻找该Service正处于等待状态的Binder Thread,唤醒它并在该线程内执行相应的函数,并返回结果给App。

强调一下:

1、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看,他只认识IBinder和IMediaPlayer这两个类,但真正的实现在BpBinder和BpMediaPlayer,这正式是设计模式中所推崇的“Programs to interface,not implementations”,可以说Android是一个严格遵循设计模式思想精心设计的系统。
2、客户端应该层层的封装,最终目的就是获取和传递这个mHandle值,从图中,我们看到,这个mHandle值来自与IServiceManager,他是一个管理其他服务的服务,通过服务的名字我们可以拿到这个服务对应的Handle号,类似网络域名服务系统。但是我们说了,IServiceManager也是服务,要访问他我们也需要一个Handle号,对了,就如同你必须为你的机器设置DNS服务器地址,你才能获得DNS服务。在Android系统里,默认的将ServiceManager的Handler号设为0,0就是DNS服务器的地址,这样,我们通过调用getStrongProxyForHandle(0)就可以拿到ServiceManager的IBinder对象,当然系统提供一个getService(char*)函数来完成这个过程。
3 Android Binder设计目的就是让访问远端服务就像调用本地函数一样简单,但是远端对象不再本地控制之内,我们必须保证调用过程中远端的对象不能被析构,否则本地应用程序将很可能崩溃。同时,万一远端服务异常退出,如Crash,本地对象必须知晓从而避免后续的错误。Android通过智能指针和DeathNotifacation来支持这两个请求。

Binder的Native层设计逻辑简单介绍完毕。我们接下来看看Binder的底层设计。

(四)、Linux内核层的结构体

Binder驱动中有很多结构体,驱动中的结构体可以分为两类:

  • 与用户空间共用的,定义在binder.h中
  • 仅在Binder Driver中使用的,定义在binder.c中
1、与用户控件共用的结构体
结构体名称 说明
flat_binder_object 描述在Binder在IPC中传递的对象
binder_write_read 存储一次读写操作的数据
binder_version 存储Binder的版本号
transaction_flags 描述事务的flag,例如是否是异步请求,是否支持fd
binder_transaction_data 存储一次事务的数据
binder_ptr_cookie 包含了一个指针和一个cookie
binder_handle_cookie 包含了一个句柄和一个cookie

这里面binder_write_readbinder_transaction_data这两个结构体最为重要,它们存储了IPC调用过程中的数据

2、仅在Binder驱动中使用
结构体名称 说明
binder_node 描述了Binder实体节点,即对应一个Server
binder_ref 描述对于Binder实体的引用
binder_buffer 描述Binder通信过程中存储数据的Buffer
binder_proc 描述使用Binder的进程
binder_thread 描述Binder的线程
binder_work 描述通信的一项任务
binder_transaction 描述一次事务的相关信息
binder_deferred_state 描述延迟任务
binder_ref_death 描述Binder实体死亡的信息
binder_transaction_log debugfs日志
binder_transaction_log_entry debugfs日志条目
3、总结
  • 1 当一个service向Binder Driver注册时(通过flat_binder_object),Binder Driver会创建一个binder_node,并挂载到service所在进程的nodes红黑树中。
  • 2 这个service的binder线程在proc->wait队列上进入睡眠等待。等待一个binder_work的到来。
  • 3 客户端的BpBinder创建的时候,它在Binder Driver内部也产生了一个binder_ref对象,并指向某个binder_node,在Binder Driver内部,将client和server关联起来。如果它需要或者Service的死亡状态,则会生成相应的binder_ref_death。
  • 4 客户端通过transact() (对应内核命令BC_TRANSACTION)请求远端服务,Driver 通过ref->node的映射,找到service所在进程,生产一个binder_buffer,binder_transaction和binder_work并插入proc->todo对下列,接着唤醒某个睡在proc->wait队列上的Binder_thread,与此同时,该客户端线程在其线程的wait队列上进入睡眠,等待返回值。
  • 5 这个binder thread 从proc->todo队列中读出一个binder_transaction,封装成transaction_data(命令为BR_TRANSACTION)并送到用户控件。Binder用户线程唤醒并最终执行对应的on_transact()函数
  • 6 Binder用户线程通过transact()向内核发送BC_REPLY命令,Driver收到后从其thread->transaction_stack中找到对应的binder_trannsaction,从而知道是哪个客户端线程正在等待这个返回
  • 7 Driver 生产新的binder_transaction(命令 BR_REPLY),binder_buffer,binder_work,将其插入应用线程的todo队列,并将该线程唤醒。
  • 8 客户端的用户线程收到回复数据,该Transaction完成。
  • 9 当service所在进程发生异常,Driver的release函数被调用到,在某位内核work_queue线程里完成该service在内核态的清理工作(thread,buffer,node,work...),并找到所有引用它的binder_ref,如果某个binder_ref有不在空的binder_ref_death,生成新的binder_work,送入其线程的todo队列,唤醒它来执行剩余工作,用户端的
    DeathRecipient会最终调用来完成client端的清理工作。

西面这张时序图描述了上述一个transaction完成的过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线程。注意的是,虽然Kernel和User space线程颜色是不一样的,但所有的系统调用都发生在用户进程的上下文李(所谓上下文,就是Kernel能通过某种方式找到关联的进程,并完成进程的相关操作,比如唤醒某个睡眠线程,或跟用户控件交换数据,copy_from,copy_to,与之相对应的是中断上下文,其完全异步出发, 因此无法做任何与进程相关的操作,比如睡眠,锁等).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8张图片
transaction过程.png

(五)、Binder整个通信个过程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9张图片
Binder整个通信个过程.png

三、Binder机制概述

前面几篇文章分别从驱动,Native,Framework层介绍了Binder,那我们就来总结一下:

  • 1、从IPC角度来说:Binder是Android中的一种跨进程通信方式,该方式在linux中没有,是Android独有的。
  • 2、从Android Driver层:Binder还可以理解为一种虚拟物理设备,它的设备驱动是/dev/binder。
  • 3、从Android Native层:Binder创建Service Manager以及BpBinder/BBinder模型,大推荐与binder驱动的桥梁
  • 4、从Android Framework层:Binder是各种Manager(ActivityManager,WindowManager等)和相应的xxManagerService的桥梁
  • 5、从Android App层:Binder是客户端和服务端进行通信的媒介,当binderService时候,服务端会返回一个包含了服务端业务调用的Binder对象,通过这个Binder对象,客户端就可以获取服务端提供的服务或者数据,这里的服务包括普通服务和基于AIDL的服务。

四、Binder通信概述

Binder通信是一种C/S结构的通信结构。

  • 从表面上来看,是client通过获得一个server的代理接口,对server进行直接调用。
  • 实际上,代理接口中定义的方法与server中定义的方法是一一对应的。
  • Client端调用某这个代理接口中的方法时,代理接口的方法会将client传递的参数打包成Parcel对象。
  • 代理接口将该Parcel发送给内核中的Binder Driver。
  • Server端会读取Binder Driver中的请求的数据,如果是发送给自己的,解包Parcel对象,处理并将结果返回。
  • 整个的调用过程是一个同步过程,在server处理的时候,client会block住。

整体流程如下: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10张图片
Binder通信概述.png

五、Binder协议

Binder协议可以分为控制协议和驱动协议两类

(一) Binder控制协议

Binder控制协议是 进程通过 ioctl("/dev/binder") 与Binder设备进行通讯的协议,该协议包含以下几种命令:

命令 说明 参数类型
BINDER_WRITE_READ 读写操作,最常用的命令。IPC过程就是通过这个命令进行数据传递 binder_write_read
BINDER_SET_MAX_THREADS 设置进程支持的最大线程数量 size_t
BINDER_SET_CONTEXT_MGR 设置自身为ServiceManager
BINDER_THREAD_EXIT 通知驱动Binder线程退出
BINDER_VERSION 获取Binder驱动的版本号 binder_version

(二) Binder驱动协议

Binder驱动协议描述了对Binder驱动的具体使用过程。驱动协议又可以分为两类:

  • binder_driver_command_protocol:描述了进程发送给Binder驱动的命令
  • binder_driver_return_protocol:描述了Binder驱动发送给进程的命令
1、binder_driver_command_protocol 共包含17条命令,分别如下:
命令 说明 参数类型
BC_TRANSACTION Binder事务,即:Client对于Server的请求 binder_transaction_data
BC_REPLAY 事务的应答,即Server对于Client的回复 binder_transaction_data
BC_FREE_BUFFER 通知驱动释放Buffer binder_uintptr_t
BC_ACQUIRE 强引用技术+1 _u32
BC_RELEASE 强引用技术-1 _u32
BC_INCREFS 弱引用+1 _u32
BC_DECREFS 弱引用 -1 _u32
BC_ACQUIRE_DONE BR_ACQUIRE的回复 binder_ptr_cookie
BC_INCREFS_DONE BR_INCREFS的回复 binder_ptr_cookie
BC_ENTER_LOOPER 通知驱动主线程ready void
BC_REGISTER_LOOPER 通知驱动子线程ready void
BC_EXIT_LOOPER 通知驱动线程已经退出 void
BC_REQUEST_DEATH_NOTIFICATION 请求接受死亡通知 binder_ptr_cookie
BC_CLEAR_DEATH_NOTIFICATION 去除接收死亡通知 binder_ptr_cookie
BC_DEAD_BINDER_DONE 已经处理完死亡通知 binder_uintptr_t

BC_ATTEMPT_ACQUIREBC_ACQUIRE_RESULT 暂未实现。

2、binder_driver_return_protocol 共包含18条命令,分别如下:
返回类型 说明 参数类型
BR_OK 操作完成 void
BR_NOOP 操作完成 void
BR_ERROR 发生错误 _s32
BR_TRANSACTION 通知进程收到一次Binder请求(Server端) binder_transaction_data
BR_REPLAY 通知进程收到Binder请求的回复(Client端) binder_transaction_data
BR_TRANSACTION_COMPLETE 驱动对于接受请求的确认税负 void
BR_FAILED_REPLAY 告知发送发通信目标不存在 void
BR_SPWAN_LOOPER 通知Binder进程创建一个新的线程 void
BR_ACQUIRE 强引用计数+1 binder_ptr_cookie
BR_RELEASE 强引用计数-1 binder_ptr_cookie
BR_INCREFS 弱引用计数+1 binder_ptr_cookie
BR_DECREFS 弱引用计数-1 binder_ptr_cookie
BR_DEAD_BINDER 发送死亡通知 binder_uintptr_t
BR_CELAR_DEATH_NOTIFACATION_DONE 清理死亡通知完成 binder_uintptr_t
BR_DEAD_REPLY 告知发送方对方已经死亡 void

BR_ACQUIRE_RESULTBR_FINISHEDBR_ATTEMPT_ACQUIRE 暂未实现。

单独看上面的协议可能很难理解,这里我们可以将一次Binder请求过程来看一下Binder协议是如何通信的,就比较好理解了,如下图:

图说明:

  • Binder是C/S机构,通信从过程涉及到Client、Service以及Binder驱动三个角色
  • Client对于Server的请求以及Server对于Client回复都需要通过Binder驱动来中转数据
  • BC_XXX 命令是进城发送给驱动的命令
  • BR_XXX 命令是驱动发送给进程的命令
  • 整个通信过程有Binder驱动控制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11张图片
Binder通信.png

补充说明,通过上面的Binder协议,我们知道,Binder协议的通信过程中,不仅仅是发送请求和接收数据这些命令。同时包括了对于引用计数的管理和对于死亡通知管理的功能(告知一方,通信的另外一方已经死亡)。这些功能的通信过程和上面这幅图类似:

一方发送BC_XXX,然后由驱动控制通信过程,接着发送对应BR_XXX命令给通信的另外一方。因为这种相似性,我就不多说了。

上面提到了Binder的架构,那我们下面就来研究下Binder的结构

六、Binder架构

(一)、Binder架构的思考

在说到Binder架构之前,先简单说说大家熟悉的TCP/IP五层通信系统结构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12张图片
TCP/IP五层模型结构.png
  • 应用层:直接为用户提供服务
  • 传输层:传输的是报文(TCP数据)或者用户数据报(UDP数据)
  • 网络层:传输的是包(Paceket),例如路由器
  • 数据链路层:传输的是帧(Frame),例如以太网交互机
  • 物理层:相邻节点间传输bit,例如集线器,双绞线等

这是经典的五层TCP/IP协议体系,这样分层设计的思想,让每一个子问题都设计成一个独立的协议,这协议的设计/分析/实现/测试都变得更加简单:

  • 层与层具有独立性,例如应用层可以使用传输层提供的功能而无需知晓其原理原理。
  • 设计灵活,层与层之间都定义好接口,即便层内方法发生变化,只有接口不变,对这个系统便毫无影响。
  • 结构的解耦合,让每一层可以用更适合的技术方案,更适合的语言
  • 方便维护,可分层调试和定位问题

Binder架构也是采用分层架构设计,每一层都有其不同的功能,以大家平时用的startService为例子,AMP为ActivityManagerProxy,AMS为ActivityManagerSerivce 如下图: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13张图片
Binder分层.png
  • Java应用层:对于上层通过调用AMP.startService,完全可以不用去关心底层,经过层层调用,最终必然会调用到AMS.startService。
  • Java IPC层:Binder采用的是C/S脚骨,Android系统的基础架构便已经设计好的Binder在Java Framework层的Binder 客户端BinderProxy和服务端Binder。
  • Native IPC层: 对于Native层,如果需要使用Binder,则可以直接使用BpBinder和BBinder(也包括JavaBBindder)即可,对于上一层Java IPC通信也是基于这个层面。
  • Kernel物理层:这里是Binder Driver,前面三层都跑在用户控件,对于用户控件内存资源是不共享的,每个Android的进程只能运行在自己基础讷航所拥有的虚拟地址空间,而内核空间却是可共享的。真正通信的核心环节还是Binder Driver。

(二) 、Binder结构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14张图片
Binder架构.png

Binder在整个Android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Native层有一套完成的Binder通信的C/S架构(图中的蓝色),BpBinder作为客户端,BBinder作为服务端。基于native层的Binder框架,Java也有一套镜像功能的Binder C/S架构,通过JNI技术,与Native层的Binder对应,Java层的Binder功能最终都是交给native的Binder来完成。从kernel到native,jni,framwork层的架构所涉及的所有有关类和方法见下图: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15张图片
java_binder_framework.jpg

(三) 、startService的流程

如下图: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16张图片
startService的流程.png

(四)、SeviceManager自身的注册和其他service的注册

这里放一张图说明整个过程

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_第17张图片
注册.png

详细经过这么多篇文章的讲解,大家对Binder有一点的了解,为了让大家加深对Binder的理解,推荐下面几篇文章
听说你Binder机制学的不错,来面试下这几个问题(一)
听说你Binder机制学的不错,来面试下这几个问题(二)
听说你Binder机制学的不错,来面试下这几个问题(三)

你可能感兴趣的:(Android跨进程通信IPC之13——Binder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