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新奇小众的《奇葩说》,为什么越来越主流了呢?

《奇葩说》第五季已经开播了,舞台上的“戏精”越来越多,可网友却说越来越不好看了。

还记得奇葩说第一季与我们见面,是在2014年,那时节目中那新奇有趣、闻所未闻,甚至频繁挑战我们三观的辩题,加上各路怪咖选手们个性十足的阐释,实实在在地让我们领略了一把“奇葩”的风采。

问一个尴尬的问题:看了整整4季,你有感觉审美疲劳吗?

曾经新奇小众的《奇葩说》,为什么越来越主流了呢?_第1张图片

有的时候,场上的那些唇枪舌剑依旧“奇葩味”十足。

“熬夜伤身但使我快乐还要不要熬夜?”杠精野红梅毫无逻辑却能点燃全场,“你熬的不够,你要大熬特熬”差一点PK掉了专业辩手颜如晶。

曾经新奇小众的《奇葩说》,为什么越来越主流了呢?_第2张图片

“面对女友求生欲测试,演戏还是做自己?”想要深刻的老奇葩臧鸿飞败给撒娇卖萌的新奇葩李思恒,在后面的车轮战中,臧鸿飞硬是靠吼和情怀被留下来。

还有选手直接在辩论中,用歌词串起了整个论点;也有选手输了之后,抱着马东痛哭,现场一度尴尬无比。

但有时,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口味已经习惯了奇葩式的辛辣,那些听来耸人听闻、挑战极限的问题,现在让我们嚼起来觉得,也就是这么回事嘛。

从第一季到第五季,从2014年到2018年,《奇葩说》团队成长了,观众也变了。当初《奇葩说》的爆火,是观众喜欢奇葩们“奇葩另类的观点”,观众在大笑之余还有些许沉思。当年非常小众新奇甚至毁三观的辩题如今再回望都变得稀松平常了。如今,观众看《奇葩说》的心境也愈来愈不一样了,在最新的节目中,《奇葩说》似乎变了味。

01

那些小众的辩题,慢慢成为时代的主流

《奇葩说》第一季的辩题围绕着社会上有着争议的观点让辩手们去辨,“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没有爱了要不要离婚”“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要不要牺牲贾玲救大家”“你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人到30岁是做稳定的工作还是追求梦想”,主流or非主流的价值观任你辨,节目提供多元化的观点,大胆、开放、包容,容易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也会有积极的人生思考,观众喜欢这样一个输送价值观的节目。

曾经新奇小众的《奇葩说》,为什么越来越主流了呢?_第3张图片

第二季的辩题依旧要么是我们身边存在并无法被解决的固有性问题,要么是值得被升华的道德大事,“是否接受开放式婚姻”“如果一个月后就是世界末日,当局应该公布消息还是秘而不宣?”“同性恋该不该向父母出柜”“穷游是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话题触及到了同性恋、开放式婚姻等,有深度、有思想、有内涵,给观众提供了看世界的角度,这才是一个好的节目应当有的样子。什么是三观正?就是允许你有不同的三观,让这个世界更包容,这才是《奇葩说》的力量。

曾经新奇小众的《奇葩说》,为什么越来越主流了呢?_第4张图片

第三季的辩题更具生活化,“你和你的伴侣颜值分别是98or2,你选”“该不该刷爆卡买包包”“女性专属停车位是不是歧视”“我超想在朋友圈秀晒炫,该不该克制?”辩题相对较狭窄,挖不出太多深刻的东西,只好开始上升到价值层面。没有前两季辩题的多层面性和角度,但辩手的水平是提高了,观众也更多感受到了选手的诡辩和演戏能力。

曾经新奇小众的《奇葩说》,为什么越来越主流了呢?_第5张图片

第四季的辩题“和老板一起打电动,我要不要放水”“要不要当职场邀功精”“分手该不该当面说”辩题相对就无趣的多了。据说节目组会通过百度知道、知乎、新浪微问数据后台,在民生、人文、情感、生活、商业、创业等领域,选取网友关注最多的问题,发动网友参与调查投票。网友参与最多的题目,才能进入节目选题。辩题更贴近生活细节了,反倒缺少力量和辩论空间。观众看完节目以后,很容易忘记节目的辩题是什么,也很容易忘记每个人说过什么,更多的感受不是谁说了些什么,而是这个人说得好不好。

曾经新奇小众的《奇葩说》,为什么越来越主流了呢?_第6张图片

《奇葩说》第五季更关注年轻人生活现状,用有趣的方式解读时下年轻人生活,通过观点探讨和辩论交流的形式,输出积极、正向的思考态度,倡导更多人用辩证、包容、乐观的角度看待世界。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02

做“怪咖”?不如塑造个大众喜爱意见领袖

2014年11月,《奇葩说》以黑马之势成为现象级的综艺节目。马薇薇、范湉湉、姜思达、颜如晶等一票言辞犀利、特立独行的奇葩成为“说话届”的新星。但是渐渐地,选手们也发现在一味求新求怪之余,他们要真正成为广泛意见的带动着,最终还是要从“小众”回归多数人所能接受的主流。

2017年,四季节目下来,黄执中、胡渐彪、肖骁、马薇薇、邱晨、颜如晶等人成为《奇葩说》的招牌,他们每次发言观点独到,直击命题,直插观众的内心。

这期间,观众记住了咆哮警察欧阳超,站在世界呼唤爱的陈铭,大哭大笑的霸气女王范湉湉,盲人辩手蔡聪明,还要给姜思达买貂穿。每个人身上的奇葩标签和人设很十分清晰。

后面几季中,奇葩的形象越来越淡化。最让人意外的是CEO们也来参加《奇葩说》,并充当辩手。他们想要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能够表达自我的舞台。话题、流量和明星光环才是最有吸引力的部分,综艺这把杠杆确实能撬动流量和关注,但若要将流量变现或转化成品牌形象,却并没有那么容易。

曾经新奇小众的《奇葩说》,为什么越来越主流了呢?_第7张图片

如今《奇葩说》的选手背景变得更加复杂,第五季的有辩论圈大神、说唱歌手、名校博士、网红、媒体人、作家、村姑…不管是专业辩手还是综艺大咖,人人都想表达,人人都想红,他们更想成为主流民意的带动者,甚至有人为了节目效果刻意表演、哭闹、鸡汤。

人人都想红,都要获得流量的时候,直击灵魂的部分就越来越少,众声喧哗越来越多。锋芒不再,更多的思量花在了如何赢得比赛、赢得选票、赢得流量的勾心斗角中,这或许是让《奇葩》说最终不再奇葩,变得与我们熟悉的综艺类节目无差别的原因所在。

03

观众被喂饱了,小众的“奇葩大餐”哪儿这么好做?

《奇葩说》第五季还未开播,傅首尔打董婧、马薇薇周玄毅分手等话题纷纷上了微博热搜。什么时候《奇葩说》要靠这些娱乐新闻搏头条了?加之第四季结束时马薇薇手撕姜思达,老奇葩抱团,姜思达离开米未等新闻也纷纷让观众诟病,《奇葩说》的选手们是不是太膨胀了?最新的节目中,老奇葩靠情怀留下,新奇葩戏精爆棚,也让观众质疑这还是一个输出价值观的谈话类节目吗?

《奇葩说》最初的观众大多是对说话充满好奇的人,他们希望看到思辨的火花,希望通过多维度审视这个世界,而《奇葩说》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他们通过看别人睿智的辩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在节目越来越火爆,辩题更接地气、更生活化,更年轻化的时候,《奇葩说》观众变了,《奇葩说》变得更加讨好年轻的观众,臧鸿飞和“川普”青年李思恒PK落于下风的时候可以看到掌握自主权的更为年轻的一批年轻人,有了他们这一代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对于爆款内容的期待和过去也千差万别。

曾经新奇小众的《奇葩说》,为什么越来越主流了呢?_第8张图片

所以,那些期待《奇葩说》的观众和别的节目不一样,不看网红厮叉,也不想浪费时间听他们胡搅蛮缠的,认为档好的节目一定观众在欢笑之余有收获的,或许就是离开《奇葩说》的那拨人了。

《奇葩说》成为爆款的同时,注定是会失去一些老粉丝,也迎来新受众。但总体说来,被前面四集的“奇葩大餐”喂饱了、养刁了的各路观众们,的确变得越来越难满足。这世上哪有这么多新奇、小众的“奇葩大餐”,能让人连续五季都吃不腻呢?

作为《奇葩说》的死忠粉,小众君依旧期待这一档闪着光的谈话类节目,希望大家通过语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希望这个世界变好,你们也变好。

但即便这档节目变得光芒不再,也无需唏嘘或者感慨。任何小众的人、事、潮流、观点,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存活下来,必然也都经历着从边缘到中心、从小众到主流的变革。不是《奇葩说》不再精彩了,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所以细细推敲,《奇葩说》也记录着这个时代思想和观念的变迁呢,别多想了,享受它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经新奇小众的《奇葩说》,为什么越来越主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