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向天询问,谁与争骚——浅淡楚辞与屈原

27向天询问,谁与争骚——浅淡楚辞与屈原_第1张图片

01 楚辞是什么?

在《史记》酷吏列传中曾经提到,朱买臣这个人热爱《春秋》,后来他的一个朋友庄助在汉武帝面前推荐他,汉武帝召见他,他就由于善长楚辞,所以,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后来做了大官。

这是第一次提到楚辞这个名称。

其实,楚辞是战国后期产生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之所以称之为楚辞,是由于这类作品产生于禁地,它的创始人屈原以及后来的宋玉、唐勒、景差等人,均为楚人。楚辞,就是楚地之辞的意思。

虽然汉代人不是楚国人,他们写的作品也不是在楚地创作的,但是他们也称这些东西为楚辞,这样楚辞就成了特定诗体的名称。楚辞是由屈原创作的,虽然后来还有宋玉他们,但当时他们都不称自己的作品是楚辞,当时他们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是没有这些称呼的。后来汉朝人称他们为楚辞,楚辞这个说法是这么来的。

西汉成帝时,刘向在前人纂辑的基础上,集录屈、宋诸作及后人模拟之作为一书,名为《楚辞》,东汉王逸以此为基础编写《楚辞章句》,于是《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02 楚辞有什么特点?

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楚辞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它和楚地的音乐也有关系,但是屈原的作品不是歌唱的,而朗诵的,有很强的地方特点。

宋人黄伯思在《翼骚序》中说:“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帮谓之楚辞”。这说明楚辞和《诗经》的区别还在于它是不歌而诵的。因此它在汉代又称作赋。

不仅和诗经不同,和战国流行的楚歌也不同,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都是楚地的,今天我们从他们的语言文本来看,他们的句式和音韵都差不多,但实际上一个是唱的,一个是朗诵的。

这是两种不同的题材。诗经里面以四词为主,而楚辞里面的作品呢,句式长短不齐,往往在句子的结尾或句中往往带有一个兮字。但是,这不是它最本质的特征,因为在诗经里面也有这样少量的作品,句子结尾带个兮字。

03 楚辞有着鲜明的文化背景

楚辞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它是独具特色的楚文化的结晶,与楚国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楚文化即中原文化在南方的发展,但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其实所谓的楚文化,也就是楚国的文化,也是一种中原文化的扩展,因为这和楚国的历史有直接的关系。楚国人的祖先也是北方人,他们是从中原地区迁过来的,楚国人自称是“颛顼”从北方来的后代,而“颛顼”他自称是黄帝的后代,所以,他们和北方人一样都称自己是黄帝的后代。

那么,楚人这个部落是在商朝初年的时候,由北方迁到了现在汉水流域,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的北部,陕西的东南部,他们在那里发展起来了,后来到了周朝,周成王的时候,楚人的首领被周王封为子爵,周朝就正式的册封它,承认它是一个小国。

楚人就定居在丹阳那个地方,现在的湖北秭归的东南,后来到了东周以后,楚国就在江汉流域逐渐的强盛起来,在周怀王16年,楚国的一个首领就自称为楚武王。

这个时候,中原的诸侯没有一个称王,只有周天子,他可以称王。

这个时候,楚国很强大,另外他处在南方,它可以无视周天子的权威,后来楚武王的儿子文王,就迁都于郢那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湖北江陵,江陵荆州那一代,就成为楚国的核心地区。

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势力就不断的强大,不断的向北扩张领地,残食吞并黄河流域的一些诸侯,所以,当时的齐桓公,晋文公,这些当时的霸主,都曾经率领着中原的诸侯,抵御过楚国的北上。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楚国就更加的强大,地文兵强,是战国七雄之一,而且在战国七雄里面呢,它和秦国齐国,这三个国家最为强大。

那么,从这个历史可以看出来,楚国的祖先是北方人,楚文化实际上是中原的文化在南方的发展,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受到南方的那些土著民族的人影响,他的文化继承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又吸收了南方土著文化,从而表现出同中原文化不同的色彩。

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它又不断的和北方的中原民族相接触,相交流,它一直又在吸收着中原文化。因为这个时候,春秋时期,中原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它从北方迁过去的时候,把中原文化带过去了,但是只是那个时候的中原文化。

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楚国在发展过程当中,又不断的吸收后来不断发展的中原文化,这种吸收一直并没有中断。

所以,楚文化并不是孤立的,隔绝的,而是不断的北方文化吸收与交流。它一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早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君臣,就能够熟悉《诗经》和北方的文化典籍,到了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当中,在纵横游说的过程当中,楚国完全和中原连在了一起,楚国的人才也经常跑到其它国家,其它国家也经常到楚国来,互相之间,在文化上大力的进行交流,互相融合。

那么,楚辞就在这种文化上产生了。

楚辞,说它是楚文化的结晶,其实这里面就包含了它既有南方的色彩,同时也带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的成份,因为楚文化本身就是这样一种文化。

那么,除了楚国这样的历史之外,楚地本地的文化,对楚辞有着重要的影响。

楚地有着浓厚的巫文化传统,那里的风俗信巫鬼,重淫祀,甚至是不该祭祀的神也随便祭祀。《九歌》就是楚国巫风祭祀的歌舞,屈原将它加工改编成楚辞。这种信鬼祀神的崇奉巫风的习俗,也极大地影响了《离骚》等作品的抒情方式和内容,为楚辞增添了浓郁的浪漫色彩。

当时时代,按照古代的传统,当地的人应该祭祀天地,祖先,和当地的山川,除了这些东西以外的,他们不应该祭祀。而楚国人不是这样,只要听说是神鬼,就拿过来祭祀。

比如,楚国人既祭祀黄河的神,也祭祀无名的鬼,他的风俗就是这样,特别到了战国时期,北方的那种理性精神已经高度发达起来,在北方的统治阶层里面,很少有人相信占卜。在民间非常也有信奉鬼神的传统,但是也有很多清醒的人,有文化的人,他们开始怀疑鬼神,开始怀疑和排斥那种巫风。可是在南方的楚国却不是这样。

楚国在南方郢都这个地方,那个地方是信鬼而好辞,喜欢祭祀,其辞必好歌舞,以乐其神,就是他们祭祀的时候,一定要载歌载舞,来诸神快乐,他们的那种祭祀仪式,巫术仪式,是和歌舞结合在一起的。

在巫术和祭祀的场合,一定要有歌舞的表演,要使神快乐,那么楚地流行的九歌,就是当时巫术祭祀的歌舞,后来,屈原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改编,就变成了后来的九歌。

从这里面,就可以看出来,楚辞就和当地的巫文化,这种传统是密切相关的。而且,这种巫风歌舞的表演形式,这种崇奉巫术鬼神的习俗,对于楚辞的创作,对于《离骚》这种文体的抒情方式和抒情内容,也有很大的影响。

《离骚》里面,作者设想自己上天下地,用飞龙驾车,让凤凰陪伴着自己,在天空遨游,这些浪漫的想象,都和楚地的巫风有关系,这种思想观念,就认为人和神可以相互沟通。

这种观念,就造成了楚辞那种浪漫色彩。

楚地的民歌和音乐也别具风韵。早在春秋时期,这些作品便被称作“南音”、“南风”而表现与北方音乐不同的特色。从保留在古籍中的一些楚地民歌来看,这些作品句式参差错落,音韵清切,句尾多用“兮”字,已具有楚辞艺术形式的一些基本特征。它们是楚辞的直接源头。

楚国地处南方,温暖湿润,山川秀美,物产富饶。楚人的语音和方言更与北方有较大的区别。

自然环境和北方比起来要优越得多,它就有些北方所没有的动植物,北方人说南方人说的话像鸟语一下,但恰恰是楚国的物产和方言,也为楚辞奠定了基础,使得楚辞有浓厚的南方地方特色。

所以,楚地的物产和语言为楚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奠定了基础。大诗人屈原在上述基础上,经过他天才的艺术创造,终于使得楚辞这种新诗体,出现在楚国的大地上。

04 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楚王同姓。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在楚怀王时曾任左徒,颇受信任,“入则欲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又曾任“三闾大夫”之职,负责教育贵族子弟。

在内政方面,他主张变更法令;在外交方面,他主张联齐抗秦,曾出使齐国促成合纵。但怀王竟听信谗言而疏远了他。后来迫于无奈,怀王招回屈原,让他去齐国修复关系。屈原归国后也被流放于汉北。屈原既疏,群小得势,楚国政治日趋腐败。

秦国派张仪入楚,对楚怀王说,如果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就送楚国六百里土地,楚怀王就听信了,和齐国断交。结果事后秦国却不还楚国土地,楚怀王派人去要地,张仪说,我什么时候说过来样的话。秦国的土地,我有什么权利给你,我给你说的是,把我个人的土地给你六里,楚怀王就大怒,发兵攻秦,没想到又打了败仗。

就这种情况下,楚怀王又想起了当时被疏远的屈原,因为屈原主张连齐抗秦,让他去齐国和齐国修复关系,没想到屈原到齐国出使的时候,秦国又耍花招,说是只要楚国和齐国拆散联盟,秦国就愿望把汉中那块土地给楚国,双方建立盟约。

楚怀王呢,说,我不想得土地,我就想让你把张仪给我,我要报仇,因为张仪欺骗了我,张仪就主动的请求秦王说,让我去楚国吧,我有办法。

张仪就到楚国来了,到了楚国,他就贿赂楚怀王的宠姬郑秀,还有一个掌权的大臣上官大夫,在楚怀王的面前给他说话,把他给放了,而且呢,在外交上又和齐国断交。屈原回国以后,一看事情又变了,很生气,而楚怀王呢,不听他的,反倒把他流放到汉水以北,在这种情况下,楚国的政治一天比一天腐败。

后来,秦国为了进一步削弱楚国,就又使出花招来,骗楚怀王说是要和楚怀王结为同盟,要求他到秦国去,和秦国会见,然后结盟,大家都劝怀王不要去,但是楚怀王听信了他的儿子的话,到了秦国,没想到秦国就把它扣留了,就死在了秦国。

他的儿子就是后来的顷襄王继位,政治就更黑暗,屈原就受到了令尹子兰,上官大夫等人谗毁,又一次的流放到江南,现的湖南境内。这个时候,楚国的国势一蹶不振,后来,秦国的将领白起,就攻破了楚国的首都郢都,顷襄王仓皇出逃,屈原看到国土沦亡,生民涂炭,他忧愁幽思,但是又没有办法,在万分绝望之中投汩罗江而死。

以上这是屈原的简单生平。

屈原的作品流传广泛,屈原在他的一生当中,写下了不少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楚辞。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屈原有作品二十五篇;王逸《楚辞章句》,标明“屈原之所作”者为《离骚》等共二十五篇。目前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和《招魂》二十三篇,是屈原所作,《远游》、《卜居》、《渔父》等,是后人之作。

05 关于《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约作于楚怀王末年屈原被放逐之后。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王逸则把“离骚”解释为“离别的忧愁”。今人游国恩认为“离骚”就是楚国的乐曲《牢商》,其今义则是“牢骚”。

《离骚》是屈原抒写悲愤的作品,也是楚辞的代表,所以今天还有人称楚辞为离骚。

就作品内容来看,我认为,司马迁和班固的观点是正确的,离骚就是遭遇忧愁。

那么,离骚是什么情况下写的?

人们也有不同的推测,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根据这篇作品的内容推断,可以断定,它是写于楚怀王末年,屈原被放逐以后,也就是屈原的中年时代。屈原被放逐,他的内心充满忧愤,认为自己被人诽谤,有苦不能说,也没人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忧愁忧思,就写了离骚。

《离骚》全诗共370多句,2400多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诗人自序身世、现实以及因参与政治革新而受谗被疏的过程,抨击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后一部分以幻想的方式表现诗人被疏之后的不懈求索和最终选择。

整部这首诗,可以说是屈原用自己的理想和热情,乃至于生命,凝聚成的壮丽诗篇。它体现了诗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伟大光辉的人格。

你可能感兴趣的:(27向天询问,谁与争骚——浅淡楚辞与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