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

                        

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_第1张图片


                                      十里铺和二十里铺

            今铜川市王益区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同官县(铜川旧名)故城(今城关)十里,叫十里铺。漆水河新川水泥厂对岸,距旧县城二十里,叫二十里铺。两地皆有村,明代就叫十里铺、二十里铺村,同川里辖;清代归属东乡第一堡、第二堡。十里铺街道今名红旗街,1958年更名。村仍沿用旧名。

         村名何以叫“铺”?查考《辞源》:“宋代称邮递驿站为铺。元代其制更加严密,州县凡十里一铺,大事遣使驰驿,小事文书由铺吏传送,明清因之。今地名中十里铺、二十里铺即其遗迹。

         中国自秦以来,设驿站以传递公文,兵部辖。汉至隋、唐、宋,均三十里设一驿。金世寒大定二十六年(公1187年),改驿为“铺”。元代,每十里设一铺,用于传递普通公文和邮递民间书信,供地方官员和客商行人歇宿。每铺由国家编制官吏数人,负责管理。同官县南至耀县界共设五铺,十里日雷平铺,二十里日飞仙铺;县北至宜君界共设四铺;总铺设在县城县署东的大成街(今东街),明代沿用。

         如今在二十里铺也就是后洞对面,有个山就叫飞仙山。相传为道家葛洪炼丹之地。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国力衰竭,财力难以负担铺舍之费用,遂将大部裁去,复改驿制。同官县只保留了县南四十里的朝阳铺和县北四十里与宜君交界的赤渠铺(旧志有的记为渠赤铺或渠池铺)。总铺亦撤消,另设漆水驿,驻县署(今市五中驻址)东北偶的皇华街。此举“虽云节费恤民之厚意,然寂寞长途,亭堡为墟。”(明《同官县志?铺舍》)到处看到的,是一片衰败景象。

         清代初,又恢复总铺和裁去的六个铺舍,用于邮政。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复裁去县南十里铺和三十里之佐右铺,恢复二十里之飞仙铺,编制官吏由每铺6~8人缩减为2~4人,仍隶属兵部。清末,设邮传部,铺制乃废。

         十里铺地处漆水川道,土地平坦肥沃,历代有村,村民居两岸山麓。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此地面貌如故,仍是农家风光。四十年代,咸(阳)宋(宋家川,今吴堡县城)公路和咸铜铁路相继开通,十里铺成为交通要道,工业、商业逐渐兴起。漆水河南有同福煤矿,姬福安私营;河北公路(即今十里铺街道)两侧,有王占胜、姬福安、刘振三家私营的粟店,有小饭馆三家,纸烟摊子两个,说评书一家。

                                                     杨树沟

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_第2张图片

         进入王家河川道,过了第一孔大桥,便是杨树沟村了。村子后边(东向)有一条小沟,叫杨树沟,和村名一样,皆因沟口有一棵大杨树而得名。

         杨树沟口的大杨树,1968年尚在,高约20米左右,三个成年人手拉手还抱不住。民国时期,一些迷信思想严重的人,把它当作神灵顶礼膜拜,希望它能大发慈悲,保佑自己祛病延年。那时候,树身上经常挂着善男信女们敬献的“红匾”,即大红布数尺,上书“有求必应”等字样。1968年秋,一场暴雨,王家河水暴涨,急流冲塌了杨树根基土崖,它栽倒了。从此,杨树沟的标志一一大杨树没有了。

          据专家推断,这棵大杨树的树龄约百余年。可见,杨树沟村的形成,至今也不到百年的历史。1940年编修的《同官县志》县辖村名中,也没有杨树沟。杨树沟村是建国前后才逐渐形成的。

                                                 柿树沟


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_第3张图片

         北向同杨树沟相邻的另一条小沟,叫柿树沟,沟口有村,也叫柿树沟村。

        柿树沟原名水沟,因沟内有泉,水质甘甜,是当地居民饮水之主要来源,故而得名。民国初,前原村人寇丛生在沟内办起小煤窑,用土法打竖井开采煤炭。水沟这个名字,容易使人误会,认为沟内到处有水,道路泥泞难行,驮炭客多不愿来沟里买炭,寇为此而大伤脑筋。一天,他行至沟口,见仅有的几户农家中,郭启财(1912~1983年)在路边栽植的一棵大柿子树十分醒目,便灵机一动,何不将这儿改叫柿树沟!他贴出柿树沟炭窠售煤布告,指引客商,进沟路线以路边大柿树为标志。从此,水沟地名渐渐被人淡忘。之后,沟口住户不断增加,形成村庄,村随沟名,也叫做柿树沟了。

       今天,柿树沟的水泉尚在,煤窑早巳关闭,柿树也早已砍掉了。沟内新栽了许多树木,有桐树,有杨树,就是没有柿子树。柿树沟早已名不符实。因柿树沟名气大,所以,今

       周围的大片高楼大厦也被叫做柿树沟居民区。进王家河川道,建在王家河上的第一孔大桥,虽距柿树沟三里之遥,也被命名为柿树沟大桥。

                                                 狼沟


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_第4张图片

        铜川市体育路东侧,桃园街道办事处辖的新兴沟居民委员会,其沟原名狼沟,因民国时,沟中恶狼成群而得名。沟口左山脚有红石红沙,因此,曾有人称之为“沙沟”。

         狼沟南北向,深约四华里。民国时,沟里荒草丛生,梢林密布,恶狼成群,人不敢入。民国三十年(公元l941年)前后,逃荒来的河南人数户,居住在沟口两侧山崖下的破土窑洞里,靠下煤窑或打短工为生。他们居室简陋,柴门篱笆墙,防护困难,常遭恶狼伤害,十年之内,竟有30多人被狼吃掉或咬伤。东村农民李朝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从河南唐河县逃荒到同官,住在狼沟口的一孔破窑里。一天傍晚,他领着三岁男孩去门外拽麦秸烧炕,拽完麦秸回头一看,不见了小孩,连忙呼喊追赶,连踪迹也未找到,不知狼噙到那里吃掉了。姬福安亲戚家,一天突然不见了三岁的小侄女,立即叫了几人进沟去找,见一只恶狼噙着娃已到半山坡,树茬挂住了娃穿的毛线衣,狼扯不动,放下正要吃,幸亏他们及时赶到,才把娃救了回来。矿务局供应处工作的贺宝安,1946年父亲带着他和全家住在沟口附近。一天中午,爹搂着他睡午觉,一只恶狼悄悄进来,咬住他的脖子,亦从父亲怀中将他噙走,拉拽中惊醒了大人,大声吆喝,恶狼才丢下孩子慢慢而去。贺保安今已49岁,脖子上的狼咬牙痕至今尚在。恶狼不仅吃小孩,饿急了也追赶大人,曾在这一带住过的老汉们,对我讲了许多他们同恶狼搏斗的亲身经历。他们感慨地说:“那时,这条沟满目荒凉,狼就不怕人!恶狼横行,群众遭殃,地方政府根本无人过问。没办法,只好各自加高围墙,加固房门,太阳下山就不敢出门,有的干脆搬住人多之处。解放初,狼沟口只住着5户逃来不久的河南人。”

        五十年代,随着桃园煤矿生产的不断扩大,沟口住户增多,加之矿上组织职工联防,恶狼伤人很少闻之。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市政府和宜古村火车站移至十里铺,狼沟周围逐渐成为市区,沟内住户迅速增加。1980年4月,狼沟已有市民300多户、1248口,经省市政府批准,正式改狼沟为新兴沟,成立了新兴沟居民委员会,桃园街道办事处辖。

                                                   鬼 门 关


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_第5张图片

         王家河川道中段,今铜川矿务局综合厂办公大楼东侧,河谷突然变窄,两岸陡峭的石壁,象一一座巨大的石门,这里名叫鬼门关。

         铜川在历史上,曾经是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地方。明末及其以前,今鬼门关以北山大沟深,林木茂密,人烟稀少。当时,关前只有一个小村庄,叫关家河。清朝光绪年间(公元l875~1908年),同官发生过5次大旱灾,最严重的要数光绪三年年馑(公元1877年),农民吃光了树皮草根,继而靠吃死人维持生命。关家河村饿殍遍地,十室九空,白天阴风森森,强盗出没;夜间,野兽横行,鬼火闪烁。人们走到这里,仿佛进了阴曹地府,因此,这里便得名鬼门关。

        1957年,铜川矿务局在鬼门关建起王家河煤矿,矿区至川口有铁路、公路相通。1984年,煤矿下马,改建为综合厂。如今,鬼门关至川口的川道里,已是高楼林立,成为铜川市区的’一部分。

                                                 郭家河


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_第6张图片

       出了鬼门关,沿王家河东岸上行三华里,便是郭家河村。郭家河没有一户郭姓本地人,这个村名从何而来?

        据炭窠沟出土的墓志①记载: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陕西由于战乱和灾荒,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山西人大量向陕西迁移。这时,山西万荣县一姓郭的农民,携带家眷,迁来陕西,初居宜君县城南险要之处,后又南迁至同官县今炭窠沟。那时,炭窠沟还没有人家,郭家父子数人开种周围山坡地,维持生计。几年后,子代数户顺王家河川道北上,在川道较宽的今郭家河村址定居,逐渐形成村庄。

         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同官县志?乡里》载:明崇祯十五年(公元l642年)无炭窠沟村,有郭家河村,同川里辖;清代,郭家河归属同官县西乡第二堡。

        清朝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的几次大年馑(均为旱灾),饿死百姓大半。灾后,同官各地“十室九空”,郭姓家族也不例外。住在郭家河和炭窠沟的郭家后人,只侥俸活下来炭窠沟的一个男人,后来也迁居今杨树沟另立家业。他被年馑吓怕了,常年督促子孙积攒粮食干菜,见一二十天不下雨,便惊恐万状,以为年馑又来了,常常弄得子孙们啼笑皆非。他已去世,后裔今已传五代,现存4代8户27口,都住在杨树沟。郭家河现有的居民,都是清末到民国时期从外地陆续迁入的。

         民国时,郭家河归金锁区(镇)第二保;建国初,归金锁区常家河乡(四乡);1958年归幸福公社辖、后改为王家河公社;1980年郊区辖;1987年10月划归城区,今为城区王家河乡辖.

                                               炭窠沟


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_第7张图片

       今王家河乡政府驻地西山脚下的炭窠沟村,因当地有众多民办炭窠(小煤窑)而得名。

        清代以来,当地居民在此地用土法打竖井开采煤炭。1935年,此地设立民益煤炭公司,有竖井两孔,各深60米左右。公司有股东3人,资本2000元;有工人30余人。煤窑产煤量不大,多销外地。现已关闭,仅留矿井遗址。

         查考《同官县志》,明末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I765年)县辖村中,不见有其名。炭窠沟村是清末到民国初才形成的。

                                                   打籽坡


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_第8张图片

       王家河川道,两岸都是高山陡坡。今东风机械厂(亦称“二号信箱”)西面的山坡,叫“打籽坡”,因当地农民在这里开荒种地,年年只能收回种子而得名。

        打籽坡坡陡土薄,土质太差,又流失严重,野草长在那里,也不旺盛。过去,农民习惯于广种薄收,这块处女地便被开垦种了粮食作物。农民辛苦了一年,从这里收获来的粮食,比播种用去的种子多出有限。于是,农民放弃了这块土地,并送一外号,叫“打籽坡”,以告戒后人,这里只宜造林种草,开荒种粮是白费气力。

                                               避难村


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_第9张图片

       今王家河川道西,距川口约十华里的演池原头,有个避难村,因宋元换代之际,村民避刀兵之苦,免遭杀戮而得名。

       据清代《同官县志》载:宋元换代之际,天下大乱,军匪纷杂,忽元兵至,忽宋兵来,交错往复,数月不宁。宋朝规定,地方保甲组织必须挂牌,上书其户数和头领姓名。元朝也规定,归降者必须宣敕于牌面。许多村庄因难于应付而惨遭屠杀。路上单个行人遇到乱兵,也象猪羊一样,不问青红皂白就被杀死。这个村的保甲头领独出心裁,将一牌两面分别写上“宋”、“元”,宋兵来了,挂出“宋”牌;元兵至,则翻过来。村人因此而免遭于难。其他村庄的人,见这个村平安无事,便纷纷来此避难。后来,这个村便叫做避难村了。

       铜川民间传说,因元末益王曾避难于此村而得名。查考史书、旧志,不见有此记载,其说无法证实。又传,其村附近的莫火村,因益王逃难到此,没有火种做饭而得名。《同官县志?乡里》明、清代记该村为磨活村,虽未解释其由来,但“莫火”与“磨活”其意相差甚远,与所传之情毫无关系。

       避难村原名已无据可考,唐代以来,一直归同官县辖,1965年划归耀县,今为演池乡辖地。


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_第10张图片

作者:铜川王益王家河派出所

周春辉2017-016-05

你可能感兴趣的:(铜川市王益王家河附近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