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文末有福利)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文末有福利)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Part1 柳比歇夫的成就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文末有福利)_第2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向他求教的人很多,有教师、囚犯、科学院院士、艺术理论家、新闻记者、农学家以及我不知其身份的人。

他的崇拜者对他所表现出的倾慕和热忱,令人瞠目结舌。每当他来到列宁格勒或莫斯科,总有人陪同,在他的周围总有一大帮人簇拥着。人们争先恐后,把他拖到五花八门的研究所去讲学。干这种事的人,并不是那些喜欢起哄的人,都是些严肃的学者、极其精密的科学方面的博士。

在他死后的纪念会上,参加的都是教授们、博士们、大学生们、记者们、历史学家们、生物学家们……最多的是数学家。一些人认为他是生物学家,另一些人说他是搞科学史的,也有人认为他是昆虫学家,还有人说他是搞哲学的,有人说他是天才的数学家。有人说他是唯理主义者,还有人说他是唯物主义者。他们过去当然也知道柳比歇夫博学多才,可是只有到现在,听了旁人的介绍,他们才明白,他们了解的柳比歇夫,只是他的部分面貌。

他,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成的?而且最后几十年,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主要是因为他用了自己创造的时间统计法。什么是时间统计法?请看第二部分。


Part2 时间统计法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文末有福利)_第3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一,他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

普通人可能不喜欢被时间管理束缚,因为他有着崇高的理想,所以他这么做。1918年,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回来,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那会儿,他已经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了他的时间支出。他的历史长篇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上一笔。

二,时间统计法流程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 他记下工作起讫的时间,误差不超过5分钟。而且工作中的任何间歇,他都要刨除。只计算纯时间。

【大雄:时间统计法不仅是时间管理,也涉及到精力管理,计划管理。】

1,日统计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10分钟。【大雄:这样算下来,一个单位是200分钟,半个单位是100分钟。】

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大雄:第一类工作与第二类他是分开统计的。】

举例,1965年夏季的一天:

索斯诺戈尔斯克。0.5。

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

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

安置捕捉器两个——20分,

分析——1小时55分。

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

《消息报》——20分,

《医学报》——15分,

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

给安德朗写信——15分。

共计8小时35分。

1964年的一天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

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2,月统计

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然后再把一个月的加起来,就拿这个1965年的8月来说,第一类工作的总时间是136小时45分。其中又包括哪些项目呢?一切情况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明。

基本科研

——59小时45分

分类昆虫学

——20小时55分

附加工作

——50小时25分

组织工作

——5小时40分

合计

——136小时45分

“基本科研”这59小时45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

1.分类工作——《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

——6小时25分

2.杂事

——1小时0分

3.校对《达达派研究》

——30分

4.数学

——16小时40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

——55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

——12小时0分

7.学术通信

——11小时55分

8.学术札记

——3小时25分

9.图书索引

——6小时55分

合计——59小时45分

我们还可以随便拿哪一项继续分析下去,就拿第六项吧——日常参考书:《生物学》——12小时。这12小时花在什么上面,一目了然,误差不超过1分钟。

1.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372页,看完(共16小时55分)

——6小时

2.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91页

——2小时0分

3.P.贝尔格的手稿

——2小时0分

4.聂考洛·奥斯维尔陀,17页

——40分

5.拉特纳的手稿

——1小时20分

合计——12小时

除了第一类工作,第二类工作的统计也是同样的详细。文艺作品的阅读花了23小时50分。其中:“霍夫曼,238页——6小时”;“米里尔斯基论霍夫曼——1小时30分”等。接着是8本英文书,共计530页。写了7封计划内的信。

每月结算完成之时便是下月计划开始之时。一总结马上提出下个月的计划。举例来说,1965年9月的计划包括哪些内容?规定:10天在新西伯利亚的学院里讲课,18天在乌里扬诺夫斯克,2天花在路途上。接着是哪一项工作要用多少多少小时,巨细无遗。比如,写信24封——38小时。开出必读书单。在照相时要干些什么。要给谁写一份评语。

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例如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一小时能看20~30页。我就根据这个老经验来制订计划。

【大雄: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所以时间统计很有必要,时间统计能告诉你自己每天有多少时间可以利用,以及自己做事的效率,要不做了计划也不实用,也完不成。也就是说,要想做计划,要想时间管理,记录统计是前提。】

3,年统计

年度总结是篇幅浩瀚的报表,整整有一本。什么都有记录。每月小结虽然巨细备载,年度总结中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简直是什么事情都要结算累计。

以1938年为例:多少时间用于生态学、昆虫学、组织工作、动物研究所、基塔耶沃的水果研究所;多少时间用于同人们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务等等。

比如从这份年度总结中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书,都是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页。一年竟看了9000页,共用247小时。

俄文书共读50本

48小时

英文书共读2本5小时

法文书共读3本

24小时

德文书共读2本

20小时

……

而且休息娱乐的时间他也要统计:“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观过的展览会。

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订下一年的计划了。以1968年为例。下一年的计划是根据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

中心任务(1968年)是8月份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昆虫学会议,我准备在会上做个报告,谈谈经验分类法的任务和道路。

他写道,哪些论文该在会议开幕前写完,在鉴定跳甲属上要做哪些工作,在乌里扬诺夫斯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各待多少天,那几年中他的主要著作《文化史上的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两个流派》写多少页,分类学和进化论方面的《论分类学的未来》写多少页。然后大致安排一下时间,用他的计算单位来表示:

第一类工作

570(564.5)

路途往返

140(142)

交际130(129)

私事10(8.5)

诸如此类,一共是1095。

括号内是实际完成情况。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原计划570,赤字为5.5,即1%。

做年度总结,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

柳比歇夫以他的总结为镜。

【大雄:他会比对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情况的出入,计划内没有完成的他也记下来。甚至会拿今年的工作完成情况与往年的情况做对比。】

4,五年计划

除了年度计划,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

……1964至1968年……在跳甲属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我如果能在下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论述大田跳甲属的专著,就满意了。收集完毕,但我并不指望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能确定各族系之间的差异……由此可见,虽然在形式上我哪一项都是连一半也没有完成,然而各项工作都有显著的进展……

他的工作,面一般铺得很广。上面提及的那个五年计划,要搞数学、分类学、进化论、昆虫学和科学史。所以,总结也好,计划也好,都分成许多项、许多小项。

三,其他时间管理技巧

1,合理利用碎片时间

他只是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

他规定,短距离,两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子,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2,合理安排事件顺序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而且他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一累马上去休息。

【大雄:这似乎是精力管理。】

3,注重投入产出比

柳比歇夫非常注重投入产出,他会根据一件事的重要程度安排相应的时间。他注重时间的质量。

4,不在俗事上浪费时间

他不去为出版自己的著作而钻营,不到编辑部去奔走,他也不去讲情求告……他舍不得把时间耗费在这些事上。他避免必要的串门和喜庆活动。

5,集中。

他的时间是为人生理想服务的。把才能和时间集中到一个大目标上,才取得这么大的成就。

四,时间统计法的几个要点

1,保持时间记录的真实性。

不要自己骗自己,真实的记录自己的纯工作时间,不为了让自己高兴而多记录。

2,保持时间记录的及时性。

做完某事当时就记录,而不是当天结束时觉得自己可以回忆出每件事用了多少时间。

3,记录事项。

柳比歇夫记录的事件是分类统计的,虽然他对娱乐休闲等事也记录,显然他对工作上事件的统计更上心。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只记录重要的事。5分钟内的事也可以不记。灵活运用。

4,分析比记录更重要。

如果只记录不分析,那记录了也没用。分析实际完成情况与计划完成情况的差距,做出改进。

4,勿忘初心。

不要忘了做时间统计的目的。他应跟你想达到的目的有关系。如果你的理想不像柳比歇夫这么大,也可以不弄的这么复杂。最起码要做日统计。最起码坚持一周,这样你就能知道时间浪费到哪了。

5,记录形式。

虽然现在有一些相关软件,但最好用纸质手写记录,比较灵活。软件推荐:timetrack.io, Mr Time, iTimelog,时光似金,等等。我只用过第一款软件。

五,时间统计法的好处

1,找出浪费。

大家一般都认为自己每天很忙,做的做的事情很多,等你用了时间统计法,你肯定会大吃一惊的。会发现自己浪费了那么多时间。这个方法能让你知道事件浪费到哪了。

2,找出问题。

时间统计法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这不仅更详尽,还有另外一个巨大的好处——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

3,可以形成良好的时间感。

书中说柳比歇夫有着非常好的时间感,他不用看表就知道每件事花了多长时间,几乎一分钟不差。

4,更利于做计划。

你只有知道时间的花费情况,才能做出合理精确的计划。我个人感觉,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就是为了能更做出更好更准确工作计划。对未来能有更好的把控。

5,最重要的是可以让你度过更好的一生。

这个方法不会让你古板的,柳比歇夫的私生活也丰富多彩。这个方法不仅会提高你工作上的效率,工作上的时间更多,而且私生活,娱乐上的时间也会更多。乍听不可思议,怎么娱乐上的时间也会更多呢?因为你用了这个方法就会知道时间的珍贵,会把一切浪费闲耗的时间都杜绝。

这是我想到的几个好处,目前就想到这么多,或许还有更多好处。柳比歇夫一生成就这么多,他身上还有没有其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请看第三部分。


Part3 柳比歇夫其他的闪光点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文末有福利)_第4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一,没有世俗追求

超过最低必需品限度的东西,他都不要。他需要的东西极有限:有一个放书的地方和工作的地方,有一个宁静安谧的工作环境就够了。他从不去追求宽敞的住宅、别墅、汽车、名画和富丽堂皇的家具。

他经常有机会获得这些舒适的条件,倒也不必特别费什么劲。譬如说,也不必做什么让步。不时,有一些较高的学术方面的职务空缺。很可能,微微使点劲,他就可以晋升……但他不要这些东西。

二,坚持自己观点

每次,他都需要做出抉择。要么,迎合科学杂志、编辑部的要求:写得不致引起抗议,不去招惹别人,不去否定那些占统治地位的观点。

要么,不管别人,我行我素地发表自己进化论的观点,不同对方争执,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也不去考虑自己的想法能否取胜,只考虑如何去论证自己的想法。

他每次都选择了后者。

而且他在观点上标新立异。他所说的一切,似乎都是离经叛道的。最最不可动摇的原理,他都能提出怀疑。他不怕冒犯任何权威——达尔文、季米里雅泽夫、泰雅尔•德•夏尔顿、……论据每每从别人没有想到过的地方突然冒出来。显而易见,他丝毫没有摭拾别人的牙慧。一切都是他自己的,是他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并经过他自己的验证。

三,读书慢而精

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的时间。我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

在青年时代,我的读书方法使我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别人,因为我看的书比我的同志少。他们看书比较浮皮潦草。但是,浮皮潦草地看书,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至于我看书的办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志丰富得多。

以上是书中作者引用的柳比歇夫的原话,所以好多人读书追求速读不一定好哦!

四,知识分类管理

他不仅在时间管理上分类统计,他的知识也是分类保管的。他的文件都编了号,装订成册,好几十、好几百本,分门别类。学术通信,事务信函,生物学、数学、社会学的教案,日记,论文,手稿,他的回忆录,笔记本,札记,学术报告,照片,书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信件、手稿都用打字机重新打过,副本订了起来。

凡是他所碰到的东西,他都想加以分门别类,把它们相同和相异的程度确定下来。

无数的日期、姓名、事件,柳比歇夫应用起来简直得心应手,这是因为他把这些材料都按一种巧妙的体系分别铭刻在头脑之中。至少可以这么认为,当需要的时候,即使不能“记忆如泉涌”,他也能像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需要的手册一样,在脑中找到这些材料。

五,追求极限

大多数人不想试着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极限;他们一辈子也不想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些什么,不能干些什么。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他们力所不能及的。这种审慎稳妥在科学界是最可悲的。一个科学家按照自己的能力挑选任务,结果获得了荣誉,声名大噪,他不会犯错误。他的著作清单挑不出毛病,没有人有过异议;他的工作始终是卓有成效的。但就在这张长长的著作清单后面,就是那张未写的和未做的清单——就在这未写的和未做的清单里面,在未犯的错误中间,在回避了的冒险甚至羞辱中间,可能就隐藏着真正伟大的发现。在这里隐藏着自我发现,那是可以肯定的。

柳比歇夫则在追求自己的极限,通过他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做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一方面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他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根据任务去衡量能力。


END

小福利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樊登读书会”,我得承认樊登做的读书笔记,还有讲书比我质量要好,毕竟他是前辈,谦虚是一种美德,哈哈。他们是收费的,一年398元,我免费。现在他们有个活动,可以试听一周,扫我下面图片上的二维码就行。我这不算打广告啦,因为他们没给我好处,樊登也不知道我。我仅仅为了能让大家收获更多的知识,我真是太无私太有胸怀了,哈哈!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文末有福利)_第5张图片
一起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文末有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