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 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苏东坡传》品读第十三日】

《苏东坡传》: 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生活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元祐八年(1093年),这一年秋天,苏东坡生命中两个重要的女人去世了,一位是他的挚爱妻子,一位是始终维护着他的太后。

太后即神宗的母亲逝去,苏东坡立马失势,奉调离京。而新职位是军职,任职地是最难治理的地方,但事实证明,文人也可以将军队打理得很好。

如果太后逝去,亲政的皇帝能够勤政爱民,那么王朝是幸运的,而世袭制实在难以保证每一任继位的君王都是明君。

可宋朝的这一时期,在太后死后,手握皇权的小皇帝沉迷女色,荒废学业,又不懂如何理政。

这个十八岁的小皇帝竟然想要重新恢复神宗时期的王安石新政,如此一来,太后理政时期所有反对新政的人都会被赋上对先皇不忠的罪名。

这个罪名,苏东坡是逃不了的,他之前所有为废除新政做的努力都成为被控诉的证据,哪怕神宗皇帝在晚年自己都存有悔意。

此外,章惇、蔡家兄弟这些精明又睚眦必报的政客捏造出了太后欲谋立亲子的莫须有谣言。

结果,此次的惩罚力度前所未有,苏东坡连同三十多位元祐大臣均遭到不同程度的贬黜与流放。

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苏东坡被贬到了岭南,那是在广东高山南部。在当时,那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路途又极度遥远,相当于判了无期徒刑。

这一年,东坡已经五十七岁,这么多年来,坎坷曲折、波浪起伏都见过了,如今的岭南之行,已然是泰然自若。

他将家人安置在宜兴太湖地区的苏家,只带走朝云和两个小儿子。

虽是贬谪之途,但依然不失为一场旅行,岭南与京师的地貌风情有很大不同,丘陵、谷地、崇山峻岭、浓绿草木,果树。

虽然一路走,一路被贬。

但当站在山顶,那种“会当凌绝顶”的心胸瞬间使一切凡尘杂念烟消云散。

他参观佛教圣地的南华寺,他与老道士吴复古结交,他到惠州后迁居嘉祐寺,并常流连于松风亭,游记里尽显其淡然之风。

东坡在岭南生活了一段时日后,已基本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生活过得也并不孤寂。想结交东坡的官员,来看望东坡的友人络绎不绝,同时东坡与家人也保持了联系。

我们一直都知道东坡爱酒,而在惠州这里,他一尝到桂酒,就感觉得到了知己的慰藉。

东坡写了不少酒赋,还写过一篇“酒颂”,字里行间满溢出的幸福之感令人艳羡。东坡对于酒除了品鉴以外,还乐于造酒,虽然并未成为酿酒行家,却徒生许多乐趣。

然而,我们不会忘记东坡在享受生活之余,始终怀有为百姓谋福祉之心。

他关心粮价税收问题,他关心当地的城建问题,他因为放生鱼而使一个湖泊名声大噪,成为“苏东坡放生池”。

东坡一生遭遇数次贬谪,但生活态度从未被此影响。无论身在何处,东坡都能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生活的乐趣唯心而已。



BOOK 1: 《苏东坡传》                          ☞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东坡传》: 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