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后台碰到了韩寒,然后你猜

我在后台碰到了韩寒,然后你猜_第1张图片
放一张Wuli男神韩寒的镇楼图吧!

(一)

Jason是我之前所在广告公司的项目经理,专长是项目统筹和Video(视频、影像)制作。

今年3月,他找到我,让我帮他弄一个文化创意广场的宣传片字幕翻译。弄完以后,客户那边反馈很好,作为答谢,他请我吃日料,顺便把费用结算给我。

那天我们到得都比较早,“花隐”里面还没什么人,挑了靠窗的清静座位,边吃边聊。

Jason若有所思了一会儿,突然说:“Summer,我给你一个建议,你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你现在可以尝试着去接触一些比较高端的圈子,试着把不同圈子的资源进行对接,把这些关系、资源变成你自己的。这也许会对你将来的职场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他说:“人脉和资源,是你进入社会以后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早觉悟,早积累。”

我说:“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提点过我这一点了,但很可惜,我在这方面好像一直没有什么觉悟。一方面,我很认同你的观点,人在江湖,多个朋友多一条路;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人脉这种东西,属于稀缺资源,供小于求,不是一个人想积累就能积累到的。”

成年人的世界里,大部分时候都是理智胜于情感的,他们讲究的不是情感交流、互动,而是资源交换、利益共享。当一个人只是个平凡人,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能力与标签的时候,盲目地混圈子、抱大腿,并不是明智之举,因为在那些金字塔顶端的人眼里,你不过是个跳梁小丑,他们给不给你想要的东西,完全是看心情。而我没那么想要那些资源,更加不想当个小丑。

听了我的话,他补充了一句:“不是说让你现在就立刻去做,而是让你有这个意识。如果有这样的机会,不要忘记把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血雨腥风,你避不开的。手里多一个筹码,并不是坏事。”

他的意思我懂,很多东西,你不一定会用,但你手里一定要有,以备不时之需。他是好意,我知道,可眼前的我还做不到,对眼前的我来说,积累人脉还是一件有点遥远的事情。

(二)

我有一个朋友F,非常喜欢韩寒,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读他的书,最早看的一本是《三重门》,最后一本看的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但他从来不追星,自然也没有追过韩寒。

另外一个朋友W在公关公司工作,今年他们接了一个品牌的发布会,韩寒是首席受邀嘉宾。我跟F讲,如果你想见韩寒的话,我可以让W帮你安排,你可以在发布会开场前进入后台,找韩寒签名和合影,近距离接触从小到大的偶像。

可他竟然对我说,他不去,没意义。

我很奇怪,追问为什么。

他说,即使他通过我的关系,进到了后台,见到了韩寒,也大概只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种是,韩寒被经纪人和助理保护得密不透风,他根本就接触不到他;另外一种情况是,韩寒很亲切,给他签了名,也笑着与他合影。但然后呢?他拿到了偶像的签名,拿到了偶像的合影,兴高采烈地发微博和朋友圈,告诉别人今天终于见到韩寒本人了?

可这样做又有什么意义呢?他依然只是“知道”韩寒这个人,而不是真的“认识”韩寒这个人。

在他的心里,“知道”一个人和“认识”一个人是完全不同的定义,“知道”可以是没有任何指向性的,但“认识”应当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知道你,你也知道我,这样才算是真的“认识”。今天,就算他就站在韩寒旁边,就算他们之间只有几公分的距离,但对他而言,韩寒依然离他很遥远,是这么近、那么远的那一种遥远。

所以,与其挖空心思地接触那些对我们而言遥不可及的偶像,倒不如省下时间和精力用来提升自己。他所希望的是,将来的某天,热爱文字一直在网上写东西的他也出书了,有机会以一个“作者”的身份与韩寒出现在同一个场合,到那个时候,他就可以很自然地走过去,不卑不亢地介绍一句:“韩寒,你好,我是F,我很喜欢你的书……”

偶像存在的意义应该是让我们变得更好吧,更努力地向他们靠近 吧。

比如,一个人崇拜马云、任正非、雷军这类人,很可能是单纯地仰慕这些商业巨头,但更多时候,应该是心里也有一个创业梦,也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和奋斗,有朝一日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下。那些追星的人,喜欢颜值高的明星的人,如果不是被他们的成名事迹和风格吸引,多半是心里也有一个努力变漂亮、变帅气的愿望吧。

听到F跟我讲上面那段话的时候,我很震撼,有那么一瞬间,1.72米的他在我心里有1.85米那么高。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圈子,不管是有权的、有钱的、有名誉地位的,都是极其狭窄的。就像是这世界上的路,看似条条大路通罗马,可只有真的走过的人才会知道,阳关大道就只有那么几条,大部分人都只能走羊肠小道。每一个人在最开始都觉得自己是最幸运、最有天分的那一个,是最值得拥有一切美好事物的那一个,直到现实甩了他几个冰冷的耳光,生活的底色变成灰白,才肯磨掉那许多不合时宜的心高气傲。

圈子又与围城不一样,围城从来都是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而圈子一直是,外面的人挤破了脑袋想进去,里面的人一边乐在其中,一边加固城防,协力排外。一般的人,根本都进不去,除非你拥有了跟他们一样的特质,成为了跟他们一样的人。否则,就算借助了某个特殊的契机进入到了你想进入的圈子,对圈子里的人而言,你依然只是个冒失的“入侵者”,得不到任何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结果往往是,你想跟人家玩,但人家根本不理睬你。

不是说圈子不同的人,就一定不能成为朋友,只是这样的概率比较小。如果有两个人,双方所处的圈子截然不同,但他们能愉快地对话聊天和玩耍,那么他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对等的东西进行衔接,比如修养、学识、价值观等。

2013年,马云和周星驰的跨界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三)

5月的某一天,我的手机被微信群信息刷屏了。

拿出来一看,原来大学校友群里加进了一个高我们很多届的学长Y。Y是浙江宁波人,现在是一家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身价大概数十亿,他最早是做餐饮生意起家的,现在开始进军办公地产和汽车售后市场。学长一进群,群里就炸开了锅,各种热烈欢迎、求抱大腿。他也象征性地传授了一些成功经验,并在群里发了他们集团的招聘启事。

看到了他的名字,我就顺手百度了他的集团公司和个人履历,这一看,确实厉害,算是校友会中很厉害的人物了。他的微信头像近在咫尺,但我没有利用这个机会加他的好友。

我很清楚,人家事业有成、高高在上,像我们这种初出茅庐的无名小卒,就算是发了好友邀请,他也未必通过。

出人意料的是,之后的某一天,他居然加我好友了,还主动在微信上与我聊天,言谈之中才知道,他听另外一个校友说我以前是做广告的,刚好他要做一个全新的项目,想让我帮他看一下第一期的宣传文案,提点意见。

那天,我刚好在公司加班,于是答应了第二天帮他弄。

当我把改好的文案发给学长后,他没有跟我具体沟通文案的内容,反倒是聊起了别的。

他说:“前面招了个总助,偏向生活秘书、日程安排,在公司管理上弱了,就把人给开了,现在要重新招人。”

我很纳闷,他为什么突然说起了这个,我也没有合适的人可以推荐啊,只好接道:“估计你那边需要的是各方面都比较强的管理型人才吧,毕竟秘书跟助理,还是不一样的。这种人既要能力强,又要适应你的企业文化氛围和处事习惯,估计一时之间是很难找到合适的。”

他说:“是。关键在于,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念要掌握,会动脑筋,有事业心和学习精神,不懂的地方倒是可以学,企业也愿意培养。”

“对的,学长你说得很有道理。”

对话到这里,我仍然觉得哪里怪怪的,直到他说了后面一段话,我才恍然大悟。

“群里面有些人太现实了,想要什么了就马上联系,满足不了,就爱答不理的。你与企业家这样含金量高的阶层打交道,抱着这样的心态,一辈子都难以成功。”

我终于明白了,敢情他是被太多人抱大腿了,心情不太愉快,到我这里吐槽来了。难怪!

为了不扫他的兴,我接住话茬,很诚恳地说:“其实,我也不喜欢太功利的人。再说了,能够在事业上做到一定高度的人,必然是聪明、睿智和阅历深广的人,别人的那些小心思,他们怎么会看不穿。这样挺没意思的。像我们这种小虾米,做好自己就行了,大佬都是用来仰望的。”

“大佬是用来学习的,心情低落时用来激励的。”末了,学长还补了一刀。

可以说,与这个学长这段对话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我的想法,抱大腿其实是一件特别招人烦的事情。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那些身处高位和金字塔顶端上流社会的有钱人和有权人,喜欢被世人歌颂和仰望,享受这种万众瞩目的感觉,却又看不起歌颂和仰望他们的世人。

所以,干吗要用热脸贴冷屁股呢?安静地做自己,不是很好?就算只是一只小虾米,它也想要只属于它的鱼塘,对吗?所以,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遇见什么样的人重要得多。

别人再厉害,是别人的本事,与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就算蚂蚁抱上了大象腿,蚂蚁也还是蚂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艳羡那个人,不如成为那个人;与其成为那个人,不如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本文摘自林夏萨摩畅销书《20几岁,你为什么害怕来不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后台碰到了韩寒,然后你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