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中的物理现象

我们都喜欢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形容音乐的美妙,那大家知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知识呢?

“余音绕梁”现象目录

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

2.“余音绕梁”形成的回声原理

3.“余音绕梁”形成的条件

4.“余音绕梁”容易产生的地方

5.回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趣味故事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中的物理现象_第1张图片

原文出自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yù)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悦而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

翻译就是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 “绕梁三日”等成语,以此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2.“余音绕梁”形成的回声原理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中的物理现象_第2张图片

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声音是一种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就是回声现象,其中“余音”是指回声,“三日不绝”是指美妙的歌声——声源虽然停止了振动,但是反射的回声仍然在继续传播了很久。当然这也是用了一定夸张的手法,在现实生活中“余音绕梁”是可以做到的,但“三日不绝”就只能存在于文学之中了。

3.“余音绕梁”形成的条件

声波在传播过程中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墙壁等)在界面将发生反射,人们把能够与原声区分开的反射声波叫做回声。回声的产生必须具备几大条件:一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差,即传到人耳的原声 与反射声的时间差必须大于0.1秒,故距离反射物至少要17米,否则便不可能分清原声与反射声;二是要有足够的声压级差,即某个反射声的声压级必须要比其他反射声的声压级大,否则这个反射声将被其他反射声所湮灭,从而分辨不出来;三是要有介质传播声音,比如空气;四、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人耳能辨别出回声的条件是反射声具有足够大的声强,并且与原声的时差须大于0.1秒,当反射面的尺寸远大于入射声波长时,听到的回声最清楚。

4.“余音绕梁”容易产生的地方

在一个葫芦型的空间,密封有个小入口的空间里面容易产生回声,比如隧道、山谷等地。

5.回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如果声源是嗓子或者人身上,反射面至少要距离人17米才能直接听到回声,因为人分辨2个声音的时间差距至少需要0.1秒。而声音在空气中1秒传播340米。0.1秒的差距是34米的差距。

对着远处的大山喊会有回声,回声在地质勘探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石油勘探时,常采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即在地面上埋好炸药包,放上一列探头,把炸药引爆,探头就可以接收到地下不同层间界面反射回来的声波,从而探测出地下油矿。

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的厅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在封闭的空间里产生声音后,声波就在四壁上不断反射,即使在声源停止辐射后,声音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叫做混响.混响时间太长,会干扰有用的声音。但是混响太短也不好,给人以单调、不丰满的感觉,所以设计师们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例如厅堂的内部形状、结构、吸声、隔声等,以获得适量的混响,提高室内的音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了回声的基本形成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能感受到,回声始终是原声的影子,别人感受到它,是因为原声的影子,原声消失后没多久,回声也会消失,而在别人的记忆里也只有原声。就像人活着不能老是重复别人,不做下一个谁,要做第一个自己。

本文转载自科学高分网:http://www.sci100.com/wl/qwwl/6191.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中的物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