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香港记忆|永远的“东方之珠”】


【我的香港记忆|永远的“东方之珠”】_第1张图片
海洋公园俯瞰

一、追星伴我初长成

我的少年时期成长于90年代初中期,那个年代港台的流行音乐像一阵春风,一夜之间绿遍了大陆,港剧港片也纷纷霸屏央视和地方各大媒体,在那个资讯相对闭塞的年代。港台热风刮到了大陆城市和乡村的角角落落,让人们对外面精彩的世界产生了无限梦想和向往。

热衷追星的我,对明星如数家珍,成龙、梅艳芳、刘德华、刘嘉玲、张学友、甄子丹、曾志伟、周润发、万梓良、汤镇宗、汤镇业、温兆龙、陈慧娴…………大大小小的明星、唱的哪首歌,演过哪部戏,去了学校都能和同学们八卦半天。只要见到港星的画报或者贴画,想方设法要拿回家。手抄本上贴满了明星大头贴。“四大天王”,明明郭富城是台湾的,刘德华、张学友、黎明是香港的。为什么把“四大天王”说是成香港的呢!

陈百强的《一生何求》、梅艳芳的《女人花》、刘德华的《忘情水》、陈慧娴的《千千阙歌》成龙的《好花不常开》……那些久唱不衰的经典老歌,流金岁月,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

回头想想那个时候,业余的最大爱好,除了港星就是台星。

除了追星,追新歌、追港剧。还有一个爱好,追闲书。同学们经常偷偷的将不知哪里传来的闲书带到学校,上课时间课桌下摆放上一本大部头,武侠的、言情的,金庸的、古龙的、梁晓声的。《雪山飞狐》、《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看的忘乎所以时,常常被老师拎起来,没收了闲书,罚站一两节课是常有的事。但那些都丝毫不影响继续追武侠的热情。

哪些港星、港剧,哪些闲书,陪伴我度过了一个懵懂而又丰富多彩的青葱岁月。

【我的香港记忆|永远的“东方之珠”】_第2张图片
拥挤的市区干道

二、深圳河岸望香港

2002年初夏,一群热血青年怀揣梦想走出校园,第一站便踏上了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深圳是香港的紧邻,在1997年香港回归后,深港便开始了情同手足般的紧密交往。

每次去红树林,望着深圳河对面隐隐鳞次栉比的高楼和远山,原来那就是香港,香港离我们这么近,却又那么远。

在深圳见到最多的是香港人,确切的说是移民过去的二代三代广东人。对于我们这群南漂的打工仔打工妹来说,每隔一两年会跳槽,轮换阵营,年轻气盛的我们,在深圳工作跳槽是家常便饭。找新东家很正常。工友们经常私下会讨论,港资、台资、日资、哪个资本家更人性化点,更大方点。台资企业是出了名的小气和“严酷”,台资因为受小日本的熏陶,自然日资也不是工友们的首选。所以跳槽的时候,大家会比较倾向于到港资港企里面去。我个人则比较不幸运,从第一站上万人的老美企出来后,就开始踏上了“民族资本红船,一直在支持民营资本,为民营资本贡献了十年的青春和汗水。

港企的发展,带动了深圳的发展,2004年曾在福田沙尾一片的城中村居住过,那时候沙尾村边新楼一栋接一栋,据说里面养着一群金丝雀,深圳人称“二奶”,大多是香港老板和货柜司机包养的。因为福田沙尾离保税区和皇岗口岸比较近,港企在保税区也比较集中。香港人的多金是全中国人都公认的。一个香港职员在深圳上班,拿的工资竟然是大陆员工的两三倍。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香港的物价太昂贵。生活成本过高。所以好多香港人,选择在深圳买房。上班去香港,下班回深圳。作为我们这群外来妹来说是没法理解的。

因为据说香港的市民供应的水和蔬菜等食品,都是专门由深圳一个指定区域生产加工出来,经过层层把关筛选、检验检疫才运送到香港去的。相比之下,内地的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在我们眼中,身为香港是存在多方面的优越感。

香港在我们眼中是购物天堂,奢侈品免税店。深圳人习惯买奶粉跑香港、买化妆品跑香港,买手机数码等电子产品也跑香港。开始还有水客往返带货,从香港过关来带着奶粉、手机、钟表。从深圳出关回去则带大堆的蔬菜。后来海关严厉打击了一段时期走私。水货便慢慢消退了,后来不管是深圳居民还是暂住人员都可以凭深圳居住证办进港通行证了,大家出入香港也更自由了。好多同事会选择周末一早过关去香港,晚上返回深圳,特别是宝妈宝爸们,每月都过去给宝宝买一个月的奶粉和尿不湿。

这个时候去抢购日用品已经不单单是因为港货安全,品质有保证,而是因为便宜,比深圳的便宜。

还有好多深圳有钱人,通过中介去香港生孩子,孩子只要在香港出生,便是“香港人”,香港户口,从0到12岁享受全免费的教育和医疗,还有一些其他相关的优惠政策。这又刺激了深圳口岸附近的房价上涨,因为香港的房价普通热人很难买得起。所以深圳的富二代们从小开始了过关赴港上学。后来深圳内地赴港生子人数暴增,抢占了港人的公共资源。政府不得不强行遏制。

香港所占的优势好像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被誉为“东方明珠”,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一直都是深圳远远赶不上的。


【我的香港记忆|永远的“东方之珠”】_第3张图片
香港街角

三、我心看香港

三年前终于有了一个去香港的机会,利用周末匆匆跟随了一个旅行团出游了一天,给我的感觉并没有想象中的新鲜和美好。也许多数事物都是想象远远大于现实。

乘坐大巴进入香港市区,才知道,山比深圳的还多,路比深圳的窄了两倍。感觉只有一个,到处都狭窄,拥挤。连哪些最著名的景点,海洋公园、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太平山、购物街匆匆一瞥,都全然没有当初想象的美丽。

不过,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就是——

秩序,过马路,不抢红灯,车不抢道;公共场合严禁吸烟。

不是抬高港人的素质有多高,但从平常接触到一些普通香港人来看,的确,他们身上的确有好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说,港人更勤奋、更自律、更敬业、更严谨,更讲诚信等等。

同学以前供职于港企,从入职第一天,每个人必须有一个英文名,这在其他外企也是常见的。香港同事从小接受双语教育,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无疑于母语,所以比普通话讲的还要标准,因为他们平时交流不是英语就是广东话粤语,所以普通话说的会有点别扭。但他们和深圳同事交流,会尽量学着说普通话。工作中也非常的客气,有次在做一份报关单时,有个数据有点问题。同学小心翼翼的请教香港的同事,对方很有耐心的指了问题,还讲清楚了为什么要那么计算。一个小数点后面的三位,都要确保精准。

在民企中扯皮、推诿、拖延、内讧等等职场中存在的问题都较普遍,但和香港同事沟通交流,却会发现对方特别的讲规则,也很积极热情。同学在一家报关公司做事,因为做清关,清关那边的同事会让提供到港日期及航班号,本来这些应该是公司内部提供的,同学不知道找谁要,就顺便问香港仓库咨询,对方都会很积极热情的帮把联系方式和电话要过来。如果换了深圳同事,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人会说,这不是我的份内事我不管。又比如,在我们民企无偿加班是常有的事。好像下班后,老板领导没离开,员工都不好意思先下班。其实拖延下班时间,不一定是在忙工作。但香港同事,加班必须要求支付加班费的。无偿加班是不会有的,尽量在工作时间内提高工作效率把工作完成。如果深圳同事在下班时间打电话或者发电邮给对方,对方会说,现在是休息时间,工作的事等上班再联系。这点,好像我们民企的同事做的都不够好,往往把工作和生活混为一谈。工作中拖拖沓沓,干私活。下班又将工作带回家忙着加班加点。好像很勤奋。周末也不休息,客户的电话随时打随时处理公务。

的确在好多方面,我们与港人之间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差异还是存在的。香港是个的多元化城市,造成了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特质,包容开放,拼搏进取,但又有传统的一面,比如讲究风水,关公文化、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等等一些广东人身上固有传统文化。

每座城市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但香港真的是个很值得去探究的城市。

因时间和视野局限对香港的浅见只能掰扯一点。愿他日安静下来,近距离置身香港,慢慢体会,再叙。

【我的香港记忆|永远的“东方之珠”】_第4张图片
巴士站



《联合征文:我的香港记忆-写出你心中那个独特的香港》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香港记忆|永远的“东方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