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年下半年,15年初露头,到15年下半年引爆朋友圈社交,到16年又渐渐归于平静的“互联网产品”是什么?
请你大声的告诉我~~不是微商,不是朋友圈广告,而是社群!!!
各式各样的社群占据朋友圈空间!
有一开始就有明确目标的,比如桔子会,专门有请大拿和激发群内互动分享的机制,有奖有惩,入会资料要求严格,管理严格;
有很早就切进这个领域,看起来hin腻害的社群组织,一度是身边人都在谈论的,以罗辑思维为代表,包括吴晓波书友会,爱黑马,周董会等等,他们有自己的核心领导人物,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有程序化和纪律化的组织管理,有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满足了秋叶大叔说的社群营销的几个点……
当然,近距离接触的还有干货帮和智客团,这些都是很好的运维并且有一定变现能力的,而今天要说的是已经“死掉”的那些社群。
赚够了就走的。为了聚集人气,给自己的活动产品做宣传,达成目标后,果断撤退。
最早加入的是蓝标的活动树下面的一个社群组织,会有大拿来免费分享,曾一度直冲五百人的在线社群,是比较早进行社群内功能转型的,也许是早已看透,来的迅猛,走的早。在一段时间的定期分享之后,便开发了自己的线上产品,大家要进入线上的地址直播间来观看,并且收费。渐渐里面说话的人少了,群主也果断弃群了……
昙花一现的。自媒体的一些社群组织为代表,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分享后,由于没有持续的人气,内容没有持续的创新输出,社群在线互动量越来越少直至淹没在群海中。
在自媒体最火的时候,每个都必须有自己的社群啊,必须得请到商务范儿、胡辛束、鸡血君、深夜发媸、龙门三表等等这样的自媒体人来分享自己是如何做自媒体的,从定位到用户到选题。感觉自媒体就是诺亚方舟,承载了好多个人和企业的幸福远景,在这个红利期,千万不能落后~
传统企业在焦虑,怎么跟上新玩法,新的企业在焦躁,怎么开创新玩法,通过内容等赚到更多的用户。在这里面有分享几期就坚持不下去的,有一些在分享前两三个小时才开始拉人,当然也是因为有蜜汁自信。盛开一段时间后,快速湮灭。
持续一段时间,有规模轰动效应的,但最终也默默沉寂。
以关爱八卦成长协会为代表,包括直通社等等,有的多达十几个社群,几千人甚至上万人同时在线,最火的是分享者吗?不,是人人都认识的网红——直播小助手,每个群都在转播,直播,还有速记员们。这是最风光的时候了,尽管占用下班时间,尽管整个分享可能多达1-1.5小时,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并且有严格的群规,一言不合就送飞机票,用户算什么,根本不愁好吗,个人能力者被无限放大,不愁用户在哪儿的问题……
渐渐的,大家不满足于那些能力者们的定向分享和邀约,开始自发组建各种社群组织,书友会,写作群等等,但是最终因为没有固定的经营者来组织,没有“群魂”,没有刚需,这部分社群不温不火,没那么大规模,但是江湖上还有他们的身影,现在还零散的存在着。
当然还有一部分烂尾的社群组织。就像开发商的烂尾楼一样,最开始有规律有规模的分享,很有架势,但是却没有很好的跟大家say拜拜。举个栗子,在群里发红包,抢到红包没有说谢谢就也要被送飞机票!很任性,也很引起大家反感。本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的,比如有的群会跟大家说什么目的,换群主换玩法,直接告知解散,或者还有意愿就可以拉有兴趣的人重新进入另外一个群。
这是一场大洗礼,如果说互联网的热度在逐渐冷却趋于常温,那么社群也是在回归或者蕴含着新的裂变,突破,因为在这场大清洗中,当所有的关系链条和商业本质又渐渐凸显明晰的时候,当所有理智又都在线的时候,社交电商,社群孵化,技术升级都在不断完善着,并且还有大浪淘沙之后的社群在很好的活跃着……
那么,这N种死法到底是什么呢?
没有严格的持续管理和筛选机制;
没有聚焦最明确的目标的有效监督和调整手段;
没有精英人士和可以互动起来的几个KOL;
没有群魂可以镇住大家;
没有更丰富的互动形式,提供除了分享、培训之外的内容;
没有够刺激的奖励机制,利益共同体是什么;
没有真的用心和群里的用户进行沟通,没关心用户早餐吃鸡蛋没;
没有很好的把握社群组织方的“输入”和需要用户“输出”的关系;
没有意识到如何缓解用户疲惫;
没意识到在微信这种强关系中强行闯入大量陌生关系造成的心理排斥;
没意识到工作时间不同的社群在Chua Chua Chua聊天造成的困扰,毕竟大家的工作不是玩社群;
当然,也还有手机存储空间的问题……
啊,死法好多……但这些都不是“问题”,毕竟很多社群在最初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并且亲自见证和验证了社群的这种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