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生而知之者——《论语》学习428-429

人非生而知之者——《论语》学习428-429_第1张图片

季氏篇第十六·八(42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钱穆译】先生说:“君子有三项敬畏。一敬畏天命。一敬畏在高位的人。一敬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有天命而不畏了。对大人只求亲狎。对圣人言则多加戏侮。”

【杨伯峻译】孔子说:“君子害怕的有三件事:怕天命,怕王公大人,怕圣人的言语。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不怕它;轻视王公大人,轻侮圣人的言语。”

【傅佩荣译】孔子说:“要成为君子,必须敬畏以下三者:敬畏天赋使命,敬畏政治领袖,敬畏圣人的言论。至于小人,不了解天赋使命而不敬畏,奉承讨好政治领袖,轻慢侮辱圣人的言论。”

大人,位居高位的人。狎,狎昵,亲近而不庄重。侮,侮蔑,轻视。

上篇《论语·季氏7》说君子有三戒,是有三个不能做的地方,本章讲君子有三畏,是有三个不能不敬的地方。一畏天命,天命在人事之外,而又不可知,非人力能左右,应心存敬畏;二畏大人,大人位高权重,是百姓命运的决定者,不可不敬畏;三是圣人之言,圣人之言是圣贤智慧的结晶,能行天下大道,也应心存敬畏。但小人完全相反,他们不知天命,所以不懂得敬畏;对大人只求狎昵,或阿谀,或犯上,所以不懂得敬重;对圣人之言更是不能理解,所以就无所顾忌地轻视。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24》)君子能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所以他们能不断上进向上。小人不畏天命,狎昵大人,轻视圣人之言,所以他们只能沉沦向下。

人生就是这样的不同,人有敬畏,就知道有些东西不能不敬;有警戒,就知道什么坚决不能做,这就是君子之道。所以对每一个人,时刻保持内心的清醒,明确人生的追求,修于内而形于外,方能从容面对人生。


季氏篇第十六·九(42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钱穆译】先生说:“生来就知道的,那是最上等。学了才知道的,那是次一等。经历困境后才知要学的,又次了一等。若经了困,仍不学,那就只算是下等了。”

【杨伯峻译】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实践中遇见困难,再去学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见困难而不学,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

【傅佩荣译】孔子说:“生来就明白人生正途的,是上等人;学习之后明白人生正途的,是次等人;遇到困难才去学习人生正途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肯学习的,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我们先来看下本章是讲天资还是讲学习的态度。

第一段“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是讲知的二个方面,一个是生来就知道,一个通过学习才知道。我们不禁要问:“有生来就知道的人吗?”孔子自己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19》)连他这样的圣人都不敢自称生而知之者,哪还有谁能做到?尧、舜、还是周公?

第二段“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是讲学的二个方面,实际上是三个方面,包括前面的“学而知之者”,这个学是主动的。次一等的学是遇到了困难去学的,虽不是主动的,但为了摆脱困境,出于无奈而学也是值得嘉许的。再次一等的就是遇到困难,依然不去学习,这样的人只有算是最下等的了。

这样分析下来,孔子并不是在讨论天资,而是在说人们针对学习的态度。生而知之者,当然好,但可遇不可求。人生在世,不要幻想自己能生而知之,也就是不学而知。实际上,世间根本没有这样的人。孔子这样说,只是表达一种理想,一种愿望,他就是想告诉人们只有学了才能知道人生正途。

学习也分等级,一种是主动学,有强烈的要求上进的主观愿望;一种是遇到困难后,才不得不想起来学习,有点被迫的感觉;一种是遇到困难后,仍然不学,这样的人被孔子称为“民斯为下”。这样的人完全是混日子,根本不思进取,孔子也拿他们没办法了。

所以,无论怎样,学习是我们人生修炼提高的唯一途径,不要幻想生而知之,更不要陷入困境了还不知道学习,为了理想、为了目标的追求,主动做个好学的人。

要使自己终生都有所戒——《论语》学习426-427

《人生路上学〈论语〉》目录

不能兼济天下但要独善其身——《论语》学习430-431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非生而知之者——《论语》学习428-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