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第3-5章

10分钟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第3-5章_第1张图片

目录

序 章 心学诞生的前夜

第一章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第二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后 记

-----------------------------------------------------

第三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不被待见的宁王

朱元璋建立明帝国后,开始封他的儿孙们为藩王,分镇各地。他设立藩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功臣尾大不掉的局面,试图以分封藩王的方式来牵制中央政府那些权臣,进而把军权和君权牢牢抓在手中。他对藩王设立规则:不列土,不领民。这样一来藩王没有行政区,也没有实际的军权,所以没有造反实力。

朱宸濠一直在努力

据正史记载,朱宸濠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在儒家经典和历史方面是个专家,又喜欢写诗歌,他自信、气度非凡、礼贤下士,拥有一颗慈悲之心,朱宸濠不但能文,而且能武。他对兵法如痴如醉,对战争跃跃欲试。他通过各种手段开始扩展王府,扩充军队到一万五千人。并通过刘瑾讨好皇上朱厚照。朱宸濠也在谋划将他取而代之。

朱宸濠有了这个目标后,开始四处招揽人才,不断扩大交际圈,结识权贵。朱厚照对朱宸濠的预谋也有所察觉。并取消了朱宸濠的卫队,后朱宸濠利用陆完的理由很快又恢复了卫队,起死回生。

朱宸濠认识到自己缺少谋士,别四处招揽谋士。并成功招揽神童刘养正和李士实。

针锋相对

朱宸濠已是一心要造反,1519年农历六月十四,太阳从东方升起,宁王府人潮汹涌,几乎所有高级官员都来为宁王祝寿。当宴会进行到高潮时,朱宸濠站到高台,示意众人安静,大声说:“太后密旨,要我出兵北京,讨伐伪帝朱厚照。”

当朱宸濠在南昌城运筹帷幄时,王阳明也在临江镇运筹帷幄。他的弟子心惊胆战,朱宸濠可不是詹师富、池仲容这样的山贼,而是拥有精兵十几万的超级巨兽。而此时王阳明手中无兵。

王阳明使用离间计让朱宸濠不再信任两位谋士,同时还虚张声势声称政府军正准备攻打南昌城,其目的是让朱宸濠死守南昌。同时上奏疏皇上说朱宸濠密谋造反。

而后,朱宸濠识破了王阳明的计谋,派人招降王阳明,但反而被王阳明招降并重用。

安庆保卫战

1519年七月初二,朱宸濠带着主力部队离开南昌,前往南京。他断定手无精兵的王阳明不会对他的大计有多少阻碍。

朱宸濠一路攻陷九江,南康,推进到安庆,在安庆朱宸濠遇到了张文锦的顽强抵抗,让朱宸濠下定决定一定要拿下安定。但正在此时,王阳明正计划十五日开始攻打南昌城。并在二十日凌晨对南昌发起了总攻。直到王阳明的部队已经敲起战鼓时,朱宸濠南昌城守卫兵团才大梦初醒,南昌城里顿时像被踢翻的蚂蚁窝一样。

1519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朱宸濠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活捉被押进南昌城见王阳明,从朱宸濠起兵(1519年农历六月十五)到被俘(1519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王阳明平定他只用了四十三天。

真诚的权变:最难不过斗小人

1519年农历八月二十二,朱厚照从北京出发开始南下,要御驾亲征,但王阳明上报捷报,希望朱厚照不要前往,怕朱宸濠余党生乱刺杀皇上,但实际上王阳明担心朱厚照南下带来十几万大军,让沿途的百姓遭殃。

王阳明收到朱厚照确实已经南下的消息后,准备押着朱宸濠紧急北上,准备献俘于皇上。途中遇张忠等小人的处心积虑的诬陷。

1520年农历七月十七,王阳明献上修改版平定宁王报捷书,朱寿大将军、张忠、许泰、江彬成为功勋,王阳明屈居功臣第二梯队。

1520年农历八月下旬,朱厚照从南京启程回北京。

人人都知道王阳明在平定朱宸濠中居功至伟,人人也都知道,王阳明最终闹了一场空。

致良知

直到1520年农历九月前,王阳明始终把“存天理去人欲”作为他心学的终极目标。每当有人问他应该如何成为道德圣人时,他给出的方法也只是“存天理去人欲”,但经历了张忠团伙处心积虑地谗诬构陷而能毫发无损后,王阳明的心学来了一次飞跃,这即是“致良知”的正式提出。从此后,王阳明什么都不提,只提“致良知”。

1520年后,王阳明开始传播他的“致良知”,其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直接从孟子而来。也就是说,圣学到孟子后就戛然而止,赖天老爷垂青,终于让他接下了孟子手中的棒子。这种说法,韩愈、程颐、陆九渊、朱熹都用过,并无创新。王阳明还煞有介事地说,他提出的“致良知”是千古圣贤尤其是孟子遗留的一点血脉。

1521年农历三月十四,朱厚照一命呜呼,享年三十一,一直以来,人们对朱厚照的评价都不高。大家普遍认为,朱厚照是一位自私任性的皇帝。倘若用王阳明心学来评价他,应该有两种评价:作为普通人,朱厚照无疑是很出色的,因为他能创造心灵的自由,他不被那群腐朽的老臣订立的规则所左右,只活最真实的自己;但作为皇帝,他是极不合格的。朱厚照在享受皇帝权力带给他快乐时却很少履行皇帝应该尽的责任。

再见,杨廷和

朱厚照去世后,出色的政治天才、内阁首辅杨廷和勇担重任,与太后商议后,觉得让兴王朱厚熜(时年十三岁)继承王位,农历四月二十二,朱厚熜以皇帝的身份被迎进北京城。

朱厚熜继位后,屡次找到杨廷和的责难,朱厚熜幕僚建议他引进王阳明,王阳明拥有不容置疑的军功和卓越的声誉及人脉,是抗衡杨廷和的最佳人选。很快下旨给王阳明:你当初能剿平乱贼,安靖地方,朝廷新政之初,正是用人之时,你速速来京,我要封赏你,并委你重任,不得迟疑。

王阳明正在游山玩水中探讨学问,得知此事后,王阳明弟子担忧杨廷和曾清除王阳明的贵人王琼出中央,同时朝廷关于多是朱熹门徒,对王阳明的心学深恶痛绝。可王阳明还是决定前往辅佐朱厚熜,可就在王阳明到钱塘时,圣旨来了,让王阳明继续回江西担任巡抚一职,并私自免去了王阳明赣南巡抚的职务。王阳明听后百感交集,几乎要仰天长啸。

1522年农历二月,王阳明父亲王华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朱厚熜上任后,多次于杨廷和暗中较量,杨廷和感叹这个小皇帝比想象中要更有手腕,1524年春节刚过,杨廷和假意提出离职,朱厚熜当机立断地批准了。后杨廷和的同党蒋冕也于同年五月后提出离职回家。大学士毛纪、费宏业先后离职。

第四章 王阳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万人齐捧王阳明

1527年,王阳明重出江湖到广西剿匪。能有再次展现他军事光芒的机会,是各种合力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王阳明的影响力催生的众人齐捧。

李福达案

1528年农历二月王阳明重新出山,除了举荐他出山的震耳欲聋的呼声外,还有个重要原因:中央权力的再分配和桂萼的用人不当。

此时朝廷中很多高管已是王阳明弟子,众人费尽心思齐捧王阳明,但王阳明还是一心讲学,无动于衷。

有请王阳明

1527年农历五月末,在桂萼和张璁的推举下,中央政府任命南京兵部尚书王阳明兼都御史,征讨思恩、田州,王阳明回复找了几个理由婉拒。桂萼之所以推举王阳明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去广西解决安南问题,趁安南国局势大乱时把安南重新并入明帝国版图。

走在成圣的路上

1527年农历六月下旬,朱厚熜再次向王阳明发布旨意,要求王阳明立即前往广西。王阳明被迫无奈前往。他离开老家余姚前,发生了王阳明心学史上最光彩夺目也是最后的一幕:四句教的解析。“四句教”全文如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两位弟子各持己见,王阳明详细地向他们做了解析。

谢谢诸位

1527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到达广西梧州。一路经过钱塘江、广西信阳、南昌等地受到当地弟子的的朝拜。

1527年最后的一个多月,王阳明始终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之前调集的湖广和福建、广东的部队没有到达。三处的行政长官和军事长官们给出的借口都是一样的:正在集结军队,筹措军饷。

1528年正月几支部队抵达梧州,但王阳明还是没有军事行动的意思,因为他知道王受和卢苏叛乱是形式所逼,并非本意。所以他想通过招抚方式而非劳民伤财的军事行动。

最后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成功将王受和卢苏二人招抚。

1528年农历八月,王阳明剿灭断藤峡和八寨盗贼。

追忆祖先

1528年农历九月,王阳明处理完断藤峡和八寨盗贼的善后工作后,感觉他生命接近尾声,因此决心离开广西,同时因为王阳明肺病已经严重恶化,深夜咳嗽不止,难以入睡,从今天的医学角度,他可能已经是肺癌早期或者中期。他辞职申请发出后,一直没有得到回复。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大概是1528年农历十月末离开广西的,一路走得异常缓慢。152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王阳明乘船抵达南安。岸上已有多名弟子在等候他,但他没有上岸。并非他不想上岸,他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舍筏登岸和弟子们探讨心学。可惜,他几乎已到了寸步难移的地步,只能萎靡不振地躺在船中。他的弟子、南安地方官周积和张思聪被叫到船上,两人一见王老师的模样,鼻子一酸,流下泪水。

152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夜,王阳明从一个美得出奇的梦中醒来,到达了青龙铺,王阳明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地下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得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在人生中最后的一点力气向周积展现了一个微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他的眼睛开始迷离,慢慢地闭上,呼吸停止,船不易察觉地晃了一下。王阳明离开人世,时间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即阳历1529年1月9日,早上七点至九点)。

王阳明被装入棺材,一路向浙江。他的肉体和精神在南康、赣州、南昌受到史无前例的缅怀。他的弟子们和崇拜者哭声震天,让整个南中国山摇地动。这是人们对一个慈悲人物和神奇人物最具敬意的膜拜,在整个明代乃至中国历史上,能与他分庭抗礼的人几乎没有。

王阳明的另一面

上面所说的王阳明的丰功伟绩,其实王阳明也有另一面。比如王阳明在浙江绍兴兴建的“伯府第”直接建造了五年,非常气派和豪华。然后猜测王阳明兴建“伯府第”的自己应该来自朱宸濠在南昌城府邸的巨额财富。另外,王阳明一生六个老婆,正妻并未生子,王阳明唯一儿子是一个小老婆所生。

这就是王阳明的另一面。然而,这不可能也永远不会让他作为心学大师和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的名誉受到任何损伤。恰好相反,正是这种人人都会有的人性中的负面因素,才让王阳明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印象:他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的凡人,而不是什么在神坛上一本正经的神奇圣人。王阳明的另一面更告诉我们:人人都有缺点,但如果能全心全意发挥良知的力量,人人都能成功。

第五章 心学对我们有什么用——强大内心的终极武器

我是自己的上帝

阳明心学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简易明快的哲学之一,也是一门实用哲学。它首先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人平等”,人人都是圣人,即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充当别人,也没有任何人能有资格控制别人,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恶。

只俯首于自己的心

即要求人们藐视权威,追求自由,崇尚独立人格。

去心中贼之私情

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心中的贼有很多,不过不出七情六欲(七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六种欲望:色、声、香、味、触、法)。在心学家们看来,王阳明心学的目标就是祛除心中贼的学说,所以虽然难,但王阳明还是给出了很多心法。

去心中贼之私欲

什么是私欲,过了的基本欲望就是私欲。或者说,良知认为错的欲望就是私欲。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欲望,那和僵尸差不多。问题是,我们的欲望应该控制在一个合适的度内,而不能让它像野草一样野蛮生长。

人生在世,不拘泥于常规

王阳明非常赞赏《周易》,他说,“易”就是变,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我们该追求什么

人最应该追求的是追求天理。天理在我心,追求良知的光明。

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且修正,就能让对方也改邪归正,符合自己良知的要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王阳明心学中就是要自我克制。

王阳明相信人生是多变的,没有人可以预料未来,所以要顺其自然。

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不要和外物对立。王阳明心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获得幸福,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第六章 知行合一的修炼法门

格物致知

朱熹的“格物致知”。“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万事万物,王阳明的“格物致知”通俗而言就是这样的:通过在事上正念头而实现良知。

可以用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明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大相径庭的解释。比如孝顺父母,朱熹认为,孝顺父母是个复杂的活,你必须要探究学习孝顺父母的各种知识,最后得出一套理论,然后再开始孝顺父母。而王阳明则认为,只要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端正好态度(正念头),良知就会指引你去如何孝顺父母,这些孝顺父母的行为是不必向外学习的。

两人的认识所以不同,原因就在于,王阳明认为,心即理;而朱熹则认为,性即理。

心即理VS性即理

朱熹是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去寻找问题,而王阳明则是面对问题时,才来探究问题。

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个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喜欢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而西方人则喜欢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获得幸福。王阳明就是中国人里典型的代表,他在自己心学史的论述中,“心即理”就是解释人际关系的伦理学的

心外无理

心学的伟大之处。它永远把重心放到自己的内心上,时刻在内心上用功致良知,这样就少了外界的很多烦忧。

万物一体

王阳明心学“心即理”法则衍生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次法则就是“心外无物”。心外怎么会没有物质,对于唯物主义者而言,这话实在惊世骇俗。在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之前,必须了解心学的另一个法则“万物一体”。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的感应论,就是体用论,大家相互依存,本就是一体,单方面是不可能存在的。

心外无物

我们眼睛看到的一切物质其实都是光的反射,不是物质本身。所以我们就可以这样说,花在你眼中(心中)明亮起来,但并非是它自身明亮起来,只是光的反射。我们看见的花其实是映射到我们心中的花,而不是岩间的那朵花,它映射到我们心中时就已是我们心的一部分,所以,它不在我们的心外。

心外无事

“心外无事”可以最通俗地来解释,你意识到的事和做的事,都是心主使你做的,如果你的心不动,就没有任何事,所以说,心外无事。

实际上,与其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甚至是“心即理”是心学的法则,不如说它们是王阳明的谆谆教诲。如果用现代心灵修行的角度来说,那就是王阳明其实是告诫我们,对天下万事万物不要总是动心,不要总是让心内有太多的事。我们追逐权势名利尊位,实际上对很多人而言,这都是心外的事,可他们非要把这些都拉到自己心中来。

毋庸置疑,“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我们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如果宇宙中的那些天理就在我们心中,那么,每个人不必向外去寻求,就可以在内心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

这个世界里有属于你自己的天地万物,属于你自己的功名利禄,它是一个精神和物质并驾齐驱的光明世界。

心即理的立言宗旨

王阳明说:“我提倡心就是理,是希望大家都要心理合一,言行合一,按本心的想法来做事,不要矫饰,凡事在心上下功夫,而不要到心外去寻求,这才是王道的真谛,亦是我立论的宗旨。”

你可能感兴趣的:(10分钟读完:《知行合一王阳明》第3-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