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易会林
8月22日中午,应新疆茶叶商会秘书长潘晓妹邀请,到乌鲁木齐市天津路美食一号街“水云间茶社”品茗。
品茗,这是文人雅士的说法,民间的大白话谓之喝茶。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有多种称谓,茶馆的称呼多见于长江流域。两广多称为茶楼,京津多称为茶亭,此外,还有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等称谓。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红色经典京剧《沙家浜》春来茶馆是江苏常熟市沙家浜芦荡风景区众多的茶馆之一。这里,也是笔者的故乡。据地方志记载,在明朝时,沙家浜的茶馆就是十分普遍。在抗日战争时期,仅沙家浜镇大大小小的茶馆就有34家之多。
乌鲁木齐将茶馆称之茶社,这可能就是南北方的差异。
一进水云间茶社,第一印象就是舒适。水云间茶社在平面布置上分为两层,一楼规划了大厅、接待区、包间、景观区。
工作人员带我参观,我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绕过隔断墙,一个巨大的水池置于中央,一群鱼看到我走近,一点也不认生,马上游来围观。
用棉花做出的云朵,让你每天都生活在天空中。
一边是楼梯的入口,直直的通向二楼。
在通往楼梯的入口处,设计师运用中国古典元素,采用迂回渐进的设计手法,特意设计了一个八角隔断墙,意味着人生的八面玲珑。
通往二楼的楼梯简洁实用,黑色的踏步,白色的栏杆,古铜色的扶手,暗藏的灯带,顶面的云灯,墙面徐志摩的诗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二楼通道尽头飘来一个云朵,意味着“平步青云”。
一上二楼,一把大茶壶映入眼帘。
二楼规划了四个小包间和一个大包间、厨房、卫生间、办公室、库房等。在色彩运用上,以黑色、白色、做旧木本色为主色调,灰色为辅色调。
每个包间都规划了一处竹子的景观,使空间更具有情调。
二楼的左边是竹子装饰的景观,木拼条装饰着服务台及整个走道。
茶席大多一致,竹木茶盘、景德镇茶器或宜兴紫砂。茶席实用简约,没有太多花哨的布置。
参观完毕,我们返回一楼的茶台落座品茗。
茶台后墙面的柜子被分成了大大小小的框架,每一个框架又被等分了许多小格子,很像古代药房的小柜子。内凹的小格子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茶饼,煞是精致。
水云间茶社的创办人谭园边给我们泡茶,边与我们聊着作为茶人对行业发展一些感受。谈起茶,她的眼睛中透着无形又坚韧的茶人精神。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
茶人精神是超脱物质界限的沟通媒介,没有时间空间的障碍,体现在一杯年代久远的茶汤中。
茶人相聚大家都有感触,是有共识,且向往。
千百年来,茶道、茶文化显示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虽断犹续,使接触者感受到一种魁力。
潘秘书长来访,水云间茶社的创办人谭园让我们品茗的茶,由坎儿井的水泡制。
疆内外的人都知道,新疆人创造坎儿井利用天山积雪融化岑入地下的潜流灌溉农田的奇迹。
品茶多年的人都深知好茶易找、好水难寻。山水为上,唯此坎儿井茶道专享水,真正纯净的山泉水,方能蕴出茶之本味。
要喝到茶水需经过煮水、温壶、烫杯、洗茶、筛茶……一系列的过程,最后每人手执一小杯,细细地闻,慢慢地品,让香茗入喉,让余香缭绕。
壶小能容天下水,茶清不染人间尘。杯里的茶因遇到水而上浮,杯里的茶因为遇到水而清香。
从一片片茶叶,可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
闲话家常、天南地北、气氛更为和乐,主客更能曲尽情意,茶的世界是一个祥和的世界。
以茶道招待客人,重在渲染一种气氛。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不见得与外在的物质生活有紧密联系。真正快乐的力量,来自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是来自于良朋益友的切磋与交流。正如茶叶,从离开茶树那一刻起,就期待着与你相逢。水唤醒茶,茶成就水。水包容茶,茶丰富水。茶因水而重生,水因茶而清香。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茶润参茶意,香寻水云间。”慢慢地品,慢慢地聊,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下午十七时,我们挥手告别水云间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