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秋天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就是说写文章要符合时代特点,要有时事的针对性。其实,读文章也应该这样的“合为时”而读吧。想一想,在春意盎然的时节,读一读朱自清的《春》,该是多么的惬意;在飘飞落叶的时节,读一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又该是多么的触动遐思。

回味秋天_第1张图片

恰是这样的深秋时节,恰是这一时段的教学内容,我遇见了别有韵味的秋,于是走近秋,欣赏秋,赞美秋。

带着我的学生回味了曹操的《观沧海》、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李清照的《鹧鸪天*寒日萧萧》,一遍又一遍地诵读,一次又一次的品味,让我们知道了:这古人笔下的秋,有波涛滚滚地壮丽,有不尽愁苦的缠绵,有小桥流水的向往,更有不负韶光的豁达……于是很自然的就想到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回味秋天_第2张图片

一切景语皆情语。秋天的景物是相似的,但是秋天带给人们的感悟是不同的,寄寓的情怀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就写出了不同韵味的文章。就自然地引出了郁达夫《故都的秋》、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孤独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他踟蹰在故都的秋景里,看着眼前秋天的落蕊,听着耳边的蝉鸣,想着风雨飘摇的祖国,还有自己居无定所的孤苦无依,眼前的景色就是自己最后的念想、不舍的眷恋、无奈的叹息。

而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则是由对秋天的赞许过渡到对人生的感悟,肯定“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赞美了秋的醇厚、纯熟,“花好月圆”,一切刚刚好。作者舒缓悠游,侃侃而谈,更多地展示了自己的清淡达观。

读了这么多关于秋的诗文,不去考虑他人的情感,只说说我的态度:对于秋,我是迷恋和喜爱的。

回味秋天_第3张图片

我喜欢秋的斑斓。秋就如同一个随性的画师,以天地为画布,颜料随手搭配,大手一挥,就挥就一副绚丽的画卷:随便一座山,就是“万山红遍,层林浸染”;随便一棵树,就是“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随便一片水,就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什么颜色都有,又似乎说不出什么颜色,只一样的热情,一样的奔放,一样的五颜六色!所以,苏轼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回味秋天_第4张图片

我喜欢秋的大气。“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什么样的事物都是那样的秀美,各有不同,包容并蓄。秋就如同一位伟大的设计师,把开花的、不开花的植物聚在一起,让他们在秋天里闪亮了自己灿烂的光芒!春天只适合花朵,而那花朵太娇嫩;秋天能把叶子变成花朵,而且经霜历雨,越是受过风霜的洗礼越是沉着大气,只把那最合适的美展现,让所有的叶子也变幻成别样的风景!开花的玉兰,春天里曾经绽放,如今秋的光芒也能催开玉兰再次开放,而且开得更坚强;作为绿植的黄杨,经历了葱茏翠绿的生长,如今也在秋光中醉红了容颜,而且红得羞涩,红色深沉;更不用说那爬山虎,那鹅掌枫……它们都在开花,用别样的花朵照亮了秋的天空——没有春花的娇艳,但是可以有秋叶的红艳——“霜叶红于二月花”。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是这样的喜欢秋,喜欢走近秋,看看秋天的颜色,闻一闻秋天的味道。抬头,伸展,让整个自己都融化在秋色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回味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