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七版)之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教育有感(七)

        本章是比较难理解的,读起来晦涩难懂,一些学术语言、概念给我们读者带来思想混乱,估计翻译也不好翻译,如德文中经常用连接符号来表达特定的术语,但我们仍可以从一些著名的代表人物,来发现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的思想。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对个人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研究,他构想了一个超越常规社会价值、摆脱了陈规陋俗限制的“超人”。他声称上帝已死,必须重新创造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以挽救人类道德的堕落,而“超人”是人类能够而且必须创造的最高价值的人格代表,是英雄道德的载体和人类发展的目标,“超人”是天生的统治者是宇宙的真正精华。尼采在许多方面影响了存在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本质的研究。

      索伦·克尔凯邦尔只关注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他认为,个体面临的生活选择只能由他们自己决定并承担所有的责任,他对科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说精致科学的客观倾向正驱使现代社会远离有现实意义的基督教信仰。他所描述的个体“生活道路”有三个阶段:第一个是“美学”阶段,个体生活在感官的愉悦中,情感占主导地位;第二个是“伦理”阶段,个体用“整体人类”的要求作为标准,理解了个体在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第三个是“宗教”阶段,这是最高的阶段,个体独自站立在上帝面前。

        马丁·布贝尔的著作《我和你》主要研究人和人的关系,他认为一个人有必要用“我——你”的关系看待同伴,一个人必须认识到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意义世界。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以“我——它”为特征,个体通过纯粹客观的方式,将自己之外的外部世界看着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他认为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我——你”的关系,分享彼此的知识、情感和追求,尽管教师和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种类,但是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让—保罗·萨特是一个无神论者,他认为人性是绝对自由的,“人是被判断为自由的”,同时人们也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人类社会的战争、疾病、饥饿是谁的责任呢?上帝吗?不是,是每个人的责任。既然人们能够制造战争,那么就能创造和平的环境,也能分配财富使每一个人免于饥饿,这需要每个人做出有理有据的选择和采取行动。萨特可能是存在主义哲学家当中最为个人主义的。

        存在主义者认为,好的教育应当强调个体性,在他们看来,没有哪两个儿童是相似的,对差异迥然的个体进行相同的教育是荒谬的。存在主义者希望教师不能用预定的行为路径来控制学生,学生能从那些对他们有利的途径中选择自己的道路,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很多学习方式的机会。存在主义者关注教师的角色,他们认为每一个教育者也应该是学习者,学生和教师都从对方身上学习,这种关系应是相互尊重的关系。存在主义者赞美知识渊博的人,但要求教师要向苏格拉底一样有勇气去实现真实的个性,用自己的行动来支持自己的信仰。萨特关于责任和行动的观点影响了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的许多年轻人,他们反对越战和生活的机械化趋势,并以集会、游行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自由。

        存在主义思想中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特征受到一而再、再而三的批评,这种个人主义助长了自私、自我中心和不考虑他人的风气,当这一思想延伸到政治领域当中,存在主义者所赞成的那些替他人创设价值的优秀人物拥有领导地位的观点,便被利用。当年的德国纳粹正是用这一点来达到蛊惑人心的目的,人类文明进程受到重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七版)之存在主义、现象学和教育有感(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