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结构:
- 什么是 TDD
- 为什么要 TDD
- 怎么 TDD
- FAQ
- 学习路径
- 延伸阅读
什么是 TDD
TDD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常说的是狭义的 TDD,也就是 UTDD(Unit Test Driven Development)。广义的 TDD 是 ATDD(Acceptance Test Driven Development),包括 BDD(Behavior Driven Development)和 Consumer-Driven Contracts Development 等。
本文所说的 TDD 指狭义上的 TDD,也就是「单元测试驱动开发」。
TDD 是敏捷开发中的一项核心实践和技术,也是一种设计方法论。TDD的原理是在开发功能代码之前,先编写单元测试用例代码,测试代码确定需要编写什么产品代码。TDD 是 XP(Extreme Programming)的核心实践。它的主要推动者是 Kent Beck。
TDD 有三层含义:
- Test-Driven Development,测试驱动开发。
- Task-Driven Development,任务驱动开发,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任务分解。
- Test-Driven Design,测试保护下的设计改善。TDD 并不能直接提高设计能力,它只是给你更多机会和保障去改善设计。
为什么要 TDD
传统编码方式 VS TDD 编码方式
传统编码方式
- 需求分析,想不清楚细节,管他呢,先开始写
- 发现需求细节不明确,去跟业务人员确认
- 确认好几次终于写完所有逻辑
- 运行起来测试一下,靠,果然不工作,调试
- 调试好久终于工作了
- 转测试,QA 测出 bug,debug, 打补丁
- 终于,代码可以工作了
- 一看代码烂的像坨屎,不敢动,动了还得手工测试,还得让 QA 测试,还得加班...
TDD 编码方式
- 先分解任务,分离关注点(后面有演示)
- 列 Example,用实例化需求,澄清需求细节
- 写测试,只关注需求,程序的输入输出,不关心中间过程
- 写实现,不考虑别的需求,用最简单的方式满足当前这个小需求即可
- 重构,用手法消除代码里的坏味道
- 写完,手动测试一下,基本没什么问题,有问题补个用例,修复
- 转测试,小问题,补用例,修复
- 代码整洁且用例齐全,信心满满地提交
TDD 的好处
降低开发者负担
通过明确的流程,让我们一次只关注一个点,思维负担更小。
保护网
TDD 的好处是覆盖完全的单元测试,对产品代码提供了一个保护网,让我们可以轻松地迎接需求变化或改善代码的设计。
所以如果你的项目需求稳定,一次性做完,后续没有任何改动的话,能享受到 TDD 的好处就比较少了。
提前澄清需求
先写测试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需求,并提前澄清需求细节,而不是代码写到一半才发现不明确的需求。
快速反馈
有很多人说 TDD 时,我的代码量增加了,所以开发效率降低了。但是,如果没有单元测试,你就要手工测试,你要花很多时间去准备数据,启动应用,跳转界面等,反馈是很慢的。准确说,快速反馈是单元测试的好处。
怎么 TDD
TDD 的基本流程是:红,绿,重构。
更详细的流程是:
- 写一个测试用例
- 运行测试
- 写刚好能让测试通过的实现
- 运行测试
- 识别坏味道,用手法修改代码
- 运行测试
你可能会问,我写一个测试用例,它明显会失败,还要运行一下吗?
是的。你可能以为测试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情况,然而,失败有无数多种,运行测试才能保证当前的失败是你期望的失败。
一切都是为了让程序符合预期,这样当出现错误的时候,就能很快定位到错误(它一定是刚刚修改的代码引起的,因为一分钟前代码还是符合我的预期的)。
通过这种方式,节省了大量的调试代码的时间。
TDD 的三条规则
- 除非是为了使一个失败的 unit test 通过,否则不允许编写任何产品代码
- 在一个单元测试中,只允许编写刚好能够导致失败的内容(编译错误也算失败)
- 只允许编写刚好能够使一个失败的 unit test 通过的产品代码
如果违反了会怎么样呢?
违反第一条,先编写了产品代码,那这段代码是为了实现什么需求呢?怎么确保它真的实现了呢?
违反第二条,写了多个失败的测试,如果测试长时间不能通过,会增加开发者的压力,另外,测试可能会被重构,这时会增加测试的修改成本。
违反第三条,产品代码实现了超出当前测试的功能,那么这部分代码就没有测试的保护,不知道是否正确,需要手工测试。可能这是不存在的需求,那就凭空增加了代码的复杂性。如果是存在的需求,那后面的测试写出来就会直接通过,破坏了 TDD 的节奏感。
我认为它的本质是:
分离关注点,一次只戴一顶帽子
在我们编程的过程中,有几个关注点:需求,实现,设计。
TDD 给了我们明确的三个步骤,每个步骤关注一个方面。
红:写一个失败的测试,它是对一个小需求的描述,只需要关心输入输出,这个时候根本不用关心如何实现。
绿:专注在用最快的方式实现当前这个小需求,不用关心其他需求,也不要管代码的质量多么惨不忍睹。
重构:既不用思考需求,也没有实现的压力,只需要找出代码中的坏味道,并用一个手法消除它,让代码变成整洁的代码。
注意力控制
人的注意力既可以主动控制,也会被被动吸引。注意力来回切换的话,就会消耗更多精力,思考也会不那么完整。
使用 TDD 开发,我们要主动去控制注意力,写测试的时候,发现一个类没有定义,IDE 提示编译错误,这时候你如果去创建这个类,你的注意力就不在需求上了,已经切换到了实现上,我们应该专注地写完这个测试,思考它是否表达了需求,确定无误后再开始去消除编译错误。
为什么很多人做 TDD 都做不起来?
不会合理拆分任务
TDD 之前要拆分任务,把一个大需求拆成多个小需求。
也可以拆出多个函数来。
不会写测试
什么是有效的单元测试,有很多人写测试,连到底在测什么都不清楚,也可能连断言都没有,通过控制台输出,肉眼对比来验证。
好的单元测试应该符合几条原则:
- 简单,只测试一个需求
- 符合 Given-When-Then 格式
- 速度快
- 包含断言
- 可以重复执行
不会写刚好的实现
很多人写实现的时候无法专注当前需求,一不小心就把其他需求也实现了,就破坏了节奏感。
实现的时候不会小步快走。
不会重构
不懂什么是 Clean Code,看不出 Smell,没有及时重构,等想要重构时已经难以下手了。
不知道用合适的「手法」消除 Smell。
基础设施
对于特定技术栈,没有把单元测试基础设施搭建好,导致写测试时无法专注在测试用例上。
实例
写一个程序来计算一个文本文件 words.txt 中每个单词出现的频率。
为了保持简单,假设:
- words.txt 只包含小写字母和空格
- 每个单词只包含小写字母
- 单词之间由一个或多个空格分开
举个例子,假设 words.txt 包含以下内容:
the day is sunny the the
the sunny is is
你的程序应当输出如下,按频率倒序排序:
the 4
is 3
sunny 2
day 1
请先不要往下读,思考一下你会怎么做。
(思考 3 分钟...)
新手拿到这样的需求呢,就会把所有代码写到一个 main() 方法里,伪代码如下:
main() {
// 读取文件
...
// 分隔单词
...
// 分组
...
// 倒序排序
...
// 拼接字符串
...
// 打印
...
}
思路很清晰,但往往一口气写完,最后运行起来,输出却不符合预期,然后就开始打断点调试。
这种代码没有任何的封装。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听到说有些公司限制一个方法不超过 10 行,就立马跳出来说,这不可能,10 行能干什么啊,我们的业务逻辑很复杂...
这样的代码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 不可测试
- 不可重用
- 难以定位问题
好嘛,那我们来 TDD 嘛,你说读文件,输出控制台的测试代码要怎么写?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 Mock 和 Stub 来隔离 IO,但真的有必要吗?
有人问过 Kent Beck 这样一个问题:
你真的什么都会测吗?连 getter 和 setter 也会测试吗?
Kent Beck 说:公司请我来是为了实现业务价值,而不是写测试代码。
所以我只在没有信心的地方写测试代码。
那对我们这个程序而言,读文件和打印到控制台都是调用系统 API,可以很有信心吧。最没有信心的是中间那写要自己写的业务逻辑。
所以我们可以对程序做一些封装,《代码整洁之道》里说,有注释的地方都可以抽取方法,用方法名来代替注释:
main() {
String words = read_file('words.txt')
String[] wordArray = split(words)
Map frequency = group(wordArray)
sort(frequency)
String output = format(frequency)
print(output)
}
这样是不是就可以单独为 split
,group
,sort
,format
这些方法写单元测试了呢?
当然可以, 它们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很明确的嘛。
等等,你可能会说,不是测试驱动设计吗?你怎么开始做设计了?好问题!
TDD 要不要做提前设计呢?
Kent Beck 不做提前设计,他会选一个最简单的用例,直接开写,用最简单的代码通过测试。逐渐增加测试,让代码变复杂,用重构来驱动出设计。
在这个需求里,最简单的场景是什么呢?
那就是文件内容为空,输出也为空。
当然,对于复杂问题,可能要一边写一边补充新的用例,但对于这种简单的题目,基本可以提前就想清楚用什么用例驱动去什么产品代码。
大概可以想到如下的用例:
- "" => ""
- "he" => "he 1",一个单词,驱动出格式化字符串的代码
- "he is" => "he 1\r\nis 1",两个不同单词,驱动出分割单词的代码
- "he he is" => "he 2\r\nis 1",有相同单词,驱动出分组代码
- "he is is" => "is 2\r\nhe 1",驱动出分组后的排序代码
- "he is" => "he 1\r\nis 1",多个空格,完善分割单词的代码
Martin Fowler 的观点是,以前我们写代码要做 Big Front Up Design,在开始写代码前要设计好所有细节。
而我们有了重构这个工具后,做设计的压力小了很多,因为有测试代码保护,我们可以随时重构实现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做提前设计了,提前设计可以让我们可以和他人讨论,可以先迭代几次再开始写代码,在纸上迭代总比改代码要快。
我个人比较认同 Martin Fowler 的做法,先在脑子里(当然,我脑子不够用,所以用纸画)做设计,迭代几次之后再开始写,这样,我还是会用最简单的实现通过测试,但重构时就有了方向,效率更高。
回到这个程序,我发现目前的封装不在一个抽象层次上,更理想的设计是:
main() {
String words = read_file('words.txt')
String output = word_frequency(words)
print(output)
}
word_frequency(words) {
String[] wordArray = split(words)
Map frequency = group(wordArray)
sort(frequency)
return format(frequency)
}
这时候,又有两种选择,有人喜欢自顶向下,有人喜欢自底向上,我个人更倾向于前者。
现在开始,只要照着 红-绿-重构 的循环去做就可以。
大部分 TDD 做不好,就是没有前面的任务分解和列 Example 的过程。
想看 TDD 过程的话,可以参考我做的直播。
或者如果需要,我也可以录一个这个题目的视频。
FAQ
为什么一定要先写测试,后补测试行不行?
行,但是要写完实现后,马上写测试,用测试来验证实现。如果你先手工测试,把代码都调试好了,再补单元测试,你就会觉得很鸡肋,还增加了工作量。
不管测试先行还是后行都可以享受到快速反馈,不过如果测试先行,你就可以享受另一个好处,使用意图驱动编程减少返工。因为你的测试代码就是产品代码的客户端(调用者),你可以在测试代码里写成你理想的样子(方法名,参数,返回值等),再去实现产品代码,比起先写实现后写测试,前者返工更少。
刚写了一个测试,还没写实现。明知道运行测试一定会报错,为什么还要去运行?
其实测试的运行结果并非只有通过与不通过两种,因为不通过时有很多种可能。所以在明知道一定失败的情况下去运行测试,目的是看看是不是报了期望的那个错误。
小步快走确实好,但真的需要这么小步吗?
步子迈太大,容易扯着蛋。
练习的时候需要养成小步的习惯,工作的时候可以自由切换步子的大小。
当你自信的时候步子就可以大点,当你不太自信的时候就可以立即切换到小步的模式。如果只会大步,就难以再小步了。
测试代码是否会成为维护的负担?
维护时也遵循 TDD 流程,先修改测试代码成需求变更后的样子,让测试失败,再修改产品代码使其通过。
这样你就不是在维护测试用例,而是在利用测试用例。
为什么要快速实现?
其实是用二分查找法隔离问题,通过 hardcode 实现通过测试后,就基本确定测试是没有问题,这时再去实现产品代码,如果测试不通过,就是产品代码的问题。
所以小步快走主要是为了隔离问题,也就是你可以告别 Debug �了。
为什么测试代码要很简单?
如果一个测试失败了,修复的时候是改测试代码而不是产品代码,那就是测试代码写的不好。
当测试代码足够简单时,如果一个测试失败了,就有足够信心断定一定是产品代码的问题。
什么时候不适合 TDD?
如果你是做探索性的技术研究(Spike),不需要长期维护,而且测试基础设施搭建成本很高,那还是手工测试吧。
另外还有「可测试性极差的遗留系统」和「使用测试不友好的技术栈」的系统,做 TDD 可能得不偿失。
学习路径
- 《有效的单元测试》
- 《代码整洁之道》
- 《重构》
- Transformation Priority Premise
- 《Test-Driven Development by Example》
- 《Growing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Guided by Tests》
延伸阅读
- 让我们再聊聊 TDD
- TDD 为什么这么难?
- TDD 专题
本文最初发布于 GitChat,文章已免费发布,欢迎购买问答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