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放羊御史”之卜式是如何向上爬的

有汉一代,科举尚未出现,一个普通人晋身官僚阶层的机会并不多。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有个妹妹或姐姐有幸嫁给王侯或皇帝,自己成为外戚,从而得到封赏;读通某部经书,被地方官吏以贤良方正之名举荐到中央,得授官职;有特殊的高于一般人的道德行为,如事母至孝之类,被地方官吏以孝廉之名举荐,加上有些管理才能,得授官职。

第一种情况并不多见,毕竟,皇帝王侯有限,普通人接触到他们的机会少之又少,由平民一跃成为外戚的机会也就少之又少。后两者则比较常见,而且是汉代选拔人才最主要的途径。

问题在于,读书是需要条件的,不仅要买得起或租得起书,还要有个学问差不多的老师教,否则几乎不可能有什么成就。至于孝廉,如果父母活得够久还好说,但如果父母早亡,就完全没有办法了。

不过,聪明的人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即使没有读书的机会,即使父母早亡,也仍然有人可以抓住问题的核心,一鸣惊人,出人头地——读书和孝廉虽然具体形式不同,究其根本却有一个最大的相通之外,那就是,一定要能引起官方的注意!如果能引起皇帝的注意则更好!至于引起注意的到底是读书好还是道德高,或者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其实并不重要。

这一点,很多人都没看明白,但却被河南一个放羊的人看懂了,这个人就是后来位列三公做到御史大夫的卜式。

卜式家世代以种田养羊为生。在地广人稀的西汉时期,亦耕亦牧的生活并不罕见,但比起种田来说,放羊要辛苦得多。因为,羊是一种不能一直圈养的动物,必须每天牵出去吃草不说,冬天到来之前还要提前割大量的草晒干储存起来,以备过冬之用。

种地尚有农闲,养羊却必须一年忙到头,其辛苦可想而知。但卜式却养出了经验,养出了名堂,养出了乐趣,并且从一个养羊专业户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进而又由大富翁进入官场,中郞到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一生之经历不可谓不传奇。

卜式的传奇始于与弟弟的分家。

分家的时候,卜家已经是小康之家,有田有宅有家财,还有百余头大肥羊。按说,作为哥哥的卜式分家时理所当然会多分一些,而且,分到的还应该是其中最好的那部分。

哪部分最好?当然是不动产最好了。土地和宅子都是不动产,金银则是硬通货,相对来说,需要不停地吃草、一刻都离不开人有照顾,并且还有病死减员之忧的活羊,就不是分家时应该重点考虑的争夺对象了——除非能够立刻找到下家,转手卖掉换成金银。

卜式却是个“傻”哥哥,不要田不要宅也不要财,偏偏选了一百多头羊,赶着离开了已经成了弟弟家的“家”。

十多年后,卜式从山里赶着一千多头羊下了山,卖掉一部分后,买了田盖了屋,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而此时,当年分到了除羊之外所有家产的弟弟已经破产,只能乞讨度日了。卜式是个厚道人,见此情景,多次拿出自己的财产接济弟弟,以尽手足之谊。

当时,汉武帝征伐匈奴的战争进行得正激烈。打仗是个很耗钱的事儿,打着打着,武帝的钱包就开始闹起了饥荒。皇帝没钱,除了增税和搞盐铁专营外,就是向民间的富户伸手要钱。当然了,名义上还是说这些钱是富户们自愿奉献、支持国防建设和开疆拓土。

要的次数多了,民间富户们便纷纷隐匿财产,装穷,不肯出钱了。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你当皇帝的要开疆拓土关我什么事儿?匈奴虽然可怕,可不是还没打到我这里来呢吗?眼下的日子毕竟比应对外族的掳掠更实在,也更迫切。

别人都装穷,卜式却反而站了出来,直接向皇帝上书,表示愿意拿出一半家产贡献给皇帝的开疆拓土战略。

这个世界上,总少不了高调的人。但是,高调的人也是有差异的,说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目的地唱高调,一类是出于某种自己所相信的东西而唱高调。

就卜式而言,到底是属于前者还是属于后者,还真不好说。

卜式只是一个放羊出身的人,父母早亡,不可能被“举孝廉”,这么多年忙着放羊没怎么读书,在一大堆靠熟读某部经书得以晋身的人堆里,根本就是不入流,不可能被“举贤良方正”,虽然养羊赚了一些钱,可也不是富可敌国的那种,想出身头地,岂不是比登天还难?

卜式很好地把握好了时机,也很好地掌握了一鸣惊人的方法。

时机是,当时汉武帝经过连年的征战,财政已经日渐吃紧,此时如果能拿出钱来贡献给进朝廷,无数数额多少,都无异于雪中送炭;方法是,卜式不在数量上取胜,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这点财富跟其他真正的富豪相比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所以,他选择是靠比例取胜——“愿输家财半助边”。

这一招确实管用,很快,武帝派人找到了他,问他想得到点什么——武帝当然很清楚,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没有什么目的的唱高调。

会唱高调,还得会欲迎还拒,所以卜式给皇帝使者“欲为官乎”的回答是“不愿”,理由是“自小牧羊,不习仕宦”。

使者感到奇怪,觉得他肯定有其他目的,于是又问:“那你是不是有什么冤屈?”

卜式还是摇头,说:“我生下来就没跟有过争执,遇到穷人就去周济,品行不好的就去教导,在我生活的地方,大家都很尊敬我,也都心某情愿地听从于我,我能有什么冤屈呢?”

卜式这段话其实就是在自夸了,不仅仅是在说自己人品好,更是在说自己具有身体力行教导他人、管理地方的能力,而这些,正是当时的为官者所必需的。

但使者不信啊,于是继续问道:“那您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卜式给出的答案是:“皇帝诛杀匈奴,做臣子应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要么为皇帝征战沙场,要么贡献家财作为军费,如此,匈奴才能被灭,天下才能太平。”

使者向武帝一五一十地汇报了与卜式的对话,武帝也感到不可思议,于是又去征求丞相公孙弘的意见,公孙弘说:“这不符合人情,看起来什么都不要的人,想要的东西恐怕更多,甚至有图谋不轨之心,这样的人绝对不可以用,他的钱也绝对不能要,免得被他利用!”

于是,卜式第一次向上爬的努力就此宣告失败了。

不过,虽然没爬上去,但毕竟成功地在皇帝那里留了个印象,虽然让皇帝将信将疑颇多疑虑,但对于手头严重缺钱的皇帝来说,终归是个积极正面的印象,加上武帝又是个长寿的皇帝,所以,对于卜式来说,向上爬的门并没有就此关闭,未来的上升之路仍然或隐或现地摆在那里,只等着另一个机会的来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放羊御史”之卜式是如何向上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