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叛离事件记录与反思

题记:回头看昨晚半睡半醒写下的事情描述,总觉得依然太过感性,无法准确有力地表达出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的心理过程以及事件对我深远的影响,遂重写。这证明,写非散文类的文章前搭个框架十分有必要。

第一部分:事件描述

事件经过十分简单,2017年,我因身体原因休息了一个月(01.09-02.04),中途有两天上班(1.16-1.17),当二月终结休假正式上班后,突然间发现原先每天一起吃午饭已有四年的同事,有了新的吃饭搭档。由于1月底至2月初有一个七天的春节假期,且中途上班那两天也没有任何预兆,于是这对于我是一个突发事件。

原本我将此次事件简称为“饭搭事件”,非常简单明了、利于理解。但在后续的一些与旁人的交谈中,发现由于抛开前因后果,事件本身十分简单,以至于他人无法理解为何我遭受了如此重创,故重新考量后,将此次事件命名为友情叛离事件,更为贴近事实,这不仅是换个吃饭搭档而已,是对友情契约的背弃。

第二部分:事件发生后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简单描述,是发现事实后迅速袭来的巨大的悲伤,继而是被叛离的愤怒,其后是对事先无任何察觉的不解,然后是自问无果的委屈,再后是反复自问质询的自责,最后,是摆脱自我苛责后的转性。

01震惊阶段

由于没有任何预兆,我思想上完全没有准备,突如其来地便遭遇了一次击打,且由于无防备,同时对方在我心中颇有份量,于是演变成了一场重量级风暴。一段对911事件的心理描述非常契合我当时同样的心境:

“我的第一反应是巨大的悲伤,紧接着的第二反应则是愤怒,因为对于这种悲伤,我竟然无能为力。”

第一时间,是无边无际的悲伤,以至于我无法思考,几乎是被迫地接受了眼前的一切,并无力作出任何回应,无所适从。

02愤怒阶段

当我从悲伤中逐渐恢复思考后,接受了被叛离的事实,也因此产生了愤怒,无可抑制的愤怒。这种愤怒来自于在我眼中被高度重视的友情契约,毫无征兆地被击碎一地,事前我甚至没有察觉到一丝异常;更来自于被视为“自己”的东西,平白无故被人抢走,主权受到侵犯。

这时,愤怒的对向指向两个方面,一面是对曾经的偶像,一面是对他当前的新搭档,对其中一个无故出现、一个毫不留恋感到不可饶恕,以至于需要花费很大力气,才能维持表面的平和。情绪浓度如此之大,以至于下阶段将愤怒矛头从外转向内的时候,跌得如此之深。

03不解阶段

愤怒的阶段很快就过去,大约不到四天,毕竟生气除了让自己健康受损,并不能解决任何事情。因为性格原因,当一件事情/一段感情变得很糟糕,即便初期我试图从外界寻找原因,但是很快便会将矛头转向自己。愤怒过后,我进入了自我质询的阶段。

这个阶段,只有大写的三个字——为什么?WHY?我开始回忆从相识到当前的每一段时光,试图从中找到自己可能犯下的可能导致当前局面的过错。开始去剖析这段友情是从何时生根,又是何时出现了分崩离析的苗头。

04委屈阶段

显然,如果事件发生之前我已有察觉,也不至于面临当前局面。而敏感如我,既然在经历时没有察觉,甚至连一向敏锐的第六感都没有对我发出警报,那么不解阶段的搜寻也是以无果告终,于是自然地,我感到了委屈。

“我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会遭到友情的背叛?”这一念头几乎占据了这一阶段的我全部的脑子。我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也正是这一阶段,我终于开始关注起这起事件中的另一个人——我自己。我意识到,自己是在这段单方面颇为看重的友情中被无情叛离的那一个。也因此,明确了自己“受害人”的标签,在之前的阶段,被强烈的情绪冲刷,根本没想起自己在此次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05自责阶段

这是十分黑暗、漫长、难捱的阶段。意识到自己是这场友情叛离时间的受伤害的那一个,也意味着自己是某种博弈或者无形对抗中的落败者。这一认识使我十分沮丧,开始自我责备,因为我坚信,即便我自己无法寻找出导致此次友情叛离的原因,但一定存在着那么一个原因。而无论这个原因有多少个面,其中一定有一个面是因为我不够好

好这个定义十分宽泛,对于不同标准,好的表现千千万万,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也正是源于此。为了突破自己眼界的局限,这个阶段我开始疯狂搜索网络,大量阅读他人经历的友情或爱情叛离事件,以真正的第三方视角去审视他人故事中可能存在的原因。

虽然到最后我也没有找到十分贴合自己情况的原因,但有一种说法指出,在友情的叛离中,异性朋友的叛离带来的伤害更大,因为这意味着除了内在涵养不够外,连作为女性的魅力值也是低于对方的

这几乎是我能找到的最可靠、最表象的原因之一。加上当时遭受到了来自叛离方和其搭档的一些玩笑或取笑,这便成了我转入下个阶段的连接点。

06转性阶段

始终停留在思考阶段对事实是无助益的。因此在自责阶段找到一个可靠的原因之后,我便开始着手对其的改造,也变有了后来采取的一些行动。

这个阶段我是十分矛盾且不稳定的,这种矛盾和不稳定来自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处于转性阶段本身我是矛盾的。一方面是因为友情叛离事件带来的冲击和伤害使得我重新审视自己,并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朝着我所期待的那个方向前进,此时,我对叛离方本身是持有敌对情绪的;另一方面,由于采取了实际行动,使得我摆脱了当前的惰性,更靠近自己所期待的,我对叛离方抱有感谢之情。

第二个层面是两个阶段之间的不稳定性。我会因为自责-找到原因-以此为连接点进入转性阶段,但直至现在我也不敢断言自己完全走出了自责阶段,因为这是一个循环阶段,一不留意便于限于其中。于是再次重复“自责-找到原因-以此为连接点进入转性阶段”的过程。或许还需要一点时间,构建一个更为庞大的目标体系,才能不再被眼前的伤痛困住。

第三部分:我采取的行动

这一部分的行动大多是由于自责阶段找到的导致叛离的可能原因,进入转性阶段后作出的改变。行动或大或小,但这些行动有一个共同的指征——它们都不针对友情叛离事件本身。

01接受

与此次友情叛离事件联系最为紧密的反应,就是接受。即便我还处于第一第二的情绪阶段时,主观意识上不知所措,事实上也已经在潜意识的支配下作出了接受的反应——就是接受。

我在自己也没意识到的情况下,迅速接受了自己被叛离这个事实,并进行了相应后续,建立了新的吃饭组合。事实上在叛离初期,我曾被或真情或假意地邀请加入过,但我是个对友情讲究先来后到的人,很难接受半途插进来的人,更何况一早就可以预见到,即便强行并行,最终也总有一个人要淡出。友情的排他性比爱情弱,但在同一感情浓度上,友情也是排他的。

然后就没有其他行动了。我这一行为被一些知情的人称为“怂”、“包子”。纯粹从情绪出发,我也很想跑去大问一声为什么,但考虑到今后还要在一个空间内工作,这么做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更何况随着时间流逝,伤痛总会减轻,也总会放下,就不必多此一举徒增烦扰。

02减肥

因为在自责阶段找到的第一个原因是女性魅力值,魅力来源很多,内涵的短期内也无法改变,那就从最简单的外在做起。

减肥显然是最快上手的行动,即刻便能开始。综合考虑许多,我放弃了节食的选项,选择适度减少食物摄入、加大运动量的模式。一开始我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但又迫不及待开始,便抱着最简单的“摄入<消耗”模式开始了减肥之路。因为内心的自卑,我不愿意去健身房接受他人各色目光,路跑就成了最佳选择。一开始跑不动,就走,走走跑跑,坚持不下去,就在心里重温一遍叛离事件,立刻满血复活。

初期被打破平衡后,体重下降很快,大约12天减了8斤,其后速度开始放缓,至今距离锻炼第一天已有23天,体重下降了12斤。期间我也阅读了专业的健身书籍,系统学习相关理论,并计划将于下阶段加入力量训练加以塑形。

减肥是一生的事业,我深有体会。在没有肌肉量支撑的减肥初期,只要稍微放松警惕摄入了过多食物,第二天体重秤上的数字就会呈现向上趋势。期间部门外出活动,聊到减肥话题,我向部门领导询问,如何才能抵挡各类诱惑,领导的回答充满禅意:“当你有更想要的东西时,自然就能抵挡住眼前的各类诱惑。”

这句话看着虚无,但却十分实用。当我看到美食时,我会思考,为了这份美食,我是愿意在椭圆机上跑N小时呢,还是增重X公斤呢?对比后,大多以放弃美食告终。

03写日记

写日记有助于了解自己的内心,实现和自己的对话,提升情绪捕捉能力。因为此次友情叛离事件来得突然而又猛烈,超出了自我情绪调控范围,为了不至于情绪失控,在事件发生后,我与发小相约,写日记,互相督促。

在此之前,我是有着漫长的写日记的岁月的。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开始用拼音和刚学会的汉字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这一写,就是17年。工作后,因为身心俱乏就停下了手中的笔,做了文秘后,更是不再有伤春悲秋的心思。于是工作的这些年,无数灵感都从脑中划过,并消失在记忆长河中,我数次想重新拿起笔,但都因为懒惰或其他的一些理由,没有成功。

原本相约每日一篇,因为近期终于平复了心情,开始记录友情叛离事件,有两天没有及时更新,立刻受到了发小的鞭策,遂加紧记录,好不食言。

现在想想,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痕迹、自己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想,日后翻阅,也是沉甸甸的幸福啊。

04打电话

很简单,就是每天中午去南湖边散步时,顺道给妈妈打一个电话。由于父母的开明,从小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我,在独立性这一点上做得不错。从上大学开始,父母便以年度定额的形式让我财务自理,用父亲的话说就是,一年就这么些钱,包括了学费、来回交通费、生活费、娱乐购物费,至于怎么安排,我全权处理,但超额了,自己解决,他们是绝不会再多给一分钱的。

所以我的大学四年过得很是畅快,没有父母的干涉。一学期,也就只打寥寥数几的电话。

但随着父母年岁渐大,我忽视了他们对子女的情感依赖。有一次回家时,妈妈一句随意的唠叨,怪我怎么平时也不打电话,我突然就记在了心里。之后也并没有立刻实施,直至此次友情叛离事件后,突然受到触动,也开始了每日一电。

即便和妈妈并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但我总能向她诉说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她听得开心,回头便向人去转述,然后再得意洋洋地在隔天的电话里告诉我,她的小姐妹是如何诧异她所说的各类新鲜事。

父母需要的幸福,其实并不费力。

05适度互动

其实有段时间我是很沉迷于QQ、微博等社交软件的,直至我发现,随着零散信息的大量阅读,已经影响到我的心境和耐心。我如此浮躁,甚至无法啃下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书籍,也无法潜心系统的学习。

之后,我花了大约半年时间,刻意地戒除了这些电子社交。当我完全屏蔽后,发现并没有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还多了大把自由支配的时间,便一去不复返了。

但随着微信的普及,很多人乐衷于在朋友圈晒生活,可以花费很少的时间,大量浏览他人生活状态。友情叛离事件后,我对待身边的人较之前态度端正得多,也愿意每天花那么一刻钟的时间,去看一下别人的状态,点个赞、留个言,既让别人愉悦,也令自己开心。

与此同时,我也更加珍视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敢再肆无忌惮地平白享受着他人的好,开始学会给出正反馈,也会去悉心呵护每一段值得守护的情感。

第四部分:反思与总结

其实我一向关于情感类问题的态度都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故也极少去反复找寻“为什么”以及“怎么办”。以往的处理态度大多就是通过自我催眠强制放下,用时间解决一切。但此次友情叛离事件对我的冲击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超乎我原先的预估,甚至在更远的未来回顾,会是某个转折点,因此值得反思、总结一下此次事件。

01关于撤离

任何一份感情都是需要经营的,亲情、友情、爱情无一例外。即便是被认为血浓于水的亲情也难逃其中,从天涯、各类电视节目中的家庭纷争可见一斑。我一贯的主张就是,情感出现问题了,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就撤离,最忌讳的就是一方无心修补、一方还死缠烂打。知易行难,轮到自己头上,总是会有诸多不舍。

此次友情叛离事件中,无论我主观情绪上多么不舍,客观上我还是遵循了一贯的价值观,在认识到自己是被离弃的那一方,便撤离了。事实上,这一结果也是出乎我自己的意料的,也从此次事件中,得出了一些和以往不同的感悟。

在感情里,我一直以为谁付出得多谁就处于被动地位。但在这段友情里,显然我是个付出者而非接受者,但我走得还算干脆利落。或许是因为平日里已经照着自己想做的去做了,将对方当朋友,满心真诚对待,默默遵循着无形的友情契约。当某一天发现,自认为的友情可能并不存在,自己甚至不在对方好友名单的时候,便会醒悟,也完全可以单方面终结付出,从这点来说,情感中的付出者其实占据着主动的地位。

02关于转性

之前提到的撤离,一是行动上的撤离,二是心理上的撤离。行动上的撤离非常容易做到,但心理上的撤离并非易事。包括我自己,一开始转性的动因也是来自于友情叛离事件本身。但这么做十分危险,一种结果是始终耿耿于怀无法解脱,另一种结果是随时间流逝淡然,也失去了转变的动力,重新陷入之前糟糕的境地。

就目前来说,我所采取的方式是,建立更为系统的目标体系。例如减肥,最初的动力来源于友情叛离事件中寻找出的“女性魅力不足”原因,但如果长此以往,便始终无法谅解自己和对方,心理极易失衡。为了避免这一情况,我刻意在转性的过程中,积极寻找更为深远的目标。在最初的十二天过去后,减了八斤的我明显感觉到追求健康本身给我带来的快乐——背上特别厚的肉变薄了许多,坐着会勒的工作裤渐渐宽松,逛起街来丝毫不觉得累的周末,以及部门活动中一举登顶的小自豪。

也是从那时起,我追寻到了减肥的乐趣所在,即迎接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自己。

写日记也是如此,一开始我只是想要梳理、回顾此次事件,但发现,记录下生活点滴也是不错的事情,远了可以在年华老去时留下一点痕迹,近了可以及时总结归纳好的经验、做法,还可以通过各类平添进行分享和交流,加速个人心智成长。

03关于嫉妒

或许是“叛离”“离弃”这类词很容易让旁人产生一个疑问,就是问被叛离者是否会去嫉妒、甚至记恨破坏现有平衡的那个人。在此次友情叛离中,对应的就是对方的新搭档。

鉴于我无法长期持有大量负面情绪,总会寻找转化的路径,所以我做不到记恨。何况真的要记恨,那记恨的对象也不该是闯入的那个人,新闯入的人只是一个变量,即便不是这个人,也会有另一个人,要记恨也该是那个背离了彼此契约的那个人,这一点,普遍适用于人和人的情感。

至于嫉妒,在之前的日记中有提到,可能由于我从小思维模式奇特,“嫉妒”这种情绪几乎和我无缘,我是非常乐意于周边有比自己优秀的人的,这意味着我有了模仿和超越(或靠拢)的对象。当某个环境中,如果我成了那个最优秀的人,那我会很恐慌,害怕因为自我满足而止步不前。

更何况,之前我已经提到过,叛离者的现搭档是个非常讨人喜欢、漂亮的小姑娘。曾经我和很多人说过,她是我们单位最漂亮的两个小姑娘,而且小姑娘接人待物态度非常好,一点都不飞扬跋扈。虽然此次事件后我对其保持了距离,觉得这个看脸的世界“恃美行凶”实在防不及防,但对待美好的人或事,请恕我嫉妒不起来。

04关于报复

其实本来这不在此次事件的反思内容中,因为在早先已经成熟的价值观里,情感类打击,报复根本不在我的任何选项里。之所以在这里提及,是因为在此次事件后,我找到的大量他人遭受叛离的案例,很多人提出会期待“报复”对方,甚至有人求具体办法。

先重申一下我的观点:触及利益,必无宽恕;伤及情感,调整自我。利益不可侵犯,毕竟我的人生信仰就是利益,触犯利益的,我的性格是必须反击,此时有力量便此时反击,此时无力量,便记在心里,伺机反击或借力反击。

但情感不同。情感没有是非对错,很大程度上不受主观控制。鉴于我本人之前没有经历过友情叛离事件,那就拿爱情来剖析,有一定相似性。情侣就是情侣,不是亲人、不是朋友,两人之间本来就没有任何关系,唯一的联系是情愫。当爱情逝去,你的好,你的坏,你胖成猪还是瘦成闪电,都与对方无关,人家根本不会在意你的现状

不少在感情里受挫的女生总是立志要变得更好,要让对方后悔。可是情人眼中的好有千千万,你认为的好,未必是对方需要的好。换言之,如果对方觉得好的标准是金钱,那么即便你减肥整容艳压刘亦菲,对于对方来说,你还是比不上他现在身边那个身家过亿的中国小甜甜。很多以“报复”为目的的举措,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做无用功。以自己的价值观为标准努力,企图达到别人眼中的“好”,这本身就是一件挺扯的事情。就不能为了更好的自己努把力,然后遇到有着类似价值观的那个人吗?

05关于乐观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旁人评价以相反的居多,常说我是乐观者。在我刚做现岗位,工作完成得一团糟的时候,我的直属领导还特意找我谈话,可气又可笑地问我,事情都做成浆糊了,居然看着心情还不错,怎么能那么乐观呢?

我曾经为此困扰了很久,为什么我这么一个极端悲观主义者,会有人觉得我乐观?若不是有若干可以交付真心的朋友,我恐怕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自闭症患者。细细想来,估计是因为我是个思想上的悲观者,行动上的积极派,以及凡事都以“不留遗憾”为准则,因此心里坦荡荡无负担,在旁人看来便是乐观积极阳光向上了。

推及此次的友情叛离事件,相比自我感觉的打击之大,现实中的人都觉得我十分平静,没有受到任何不利影响,甚至看上去比之前还开朗了几分。其实当时我的内心已经极度压抑,如果再不找人说说话,是会把自己推入抑郁深渊的,这算是一种自救,求生欲驱动的,无关乐观与否。

或许是因为我在平时总是设想各类事情的最糟糕情况,所以现实中的一切都是好过预期,也常常因此而感到快乐和庆幸。即便真的遇到了设想的情节,也会冷静处理,因为早已在脑海排练过无数遍了。

有些设想我从不与外人提起,毕竟太过凶残,例如,我设想过老公出轨、老公车祸、父母重疾、自己意外死亡……等各类事件。

此次友情叛离事件我没有预演过,或许是,太信任了。

06关于信任

在之前自我性格剖析的日记中提到,受益于从小身边人际关系的简单纯良,使得我在生活中对人的信任度极高。对待新认识、新接触的人,我一贯采取无条件信任的原则,直至对方做出伤害、叛离、欺骗等我不能接受的事情为止,才会为彼此的关系画上句号。有时,甚至是不完整的句号,因为彼此还有交叉,只是心境再也不复当初,也自然多了一层或几层防备。

此次友情叛离事件,无疑也重挫了我对人的信任。但我仔细想了想,应该还是不会抛弃自己的准则。毕竟让自己去承担他人过错,或者让他人去承担不相干的人带来的伤害,都算不得明智的选择。

但无论我承认与否,有些改变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我是一个厌恶表浅型社交、喜好深度交流的人。前者的交流可能局限于朋友圈点个赞、见面问个好,后者动则探讨人生意义、重大抉择,可涉及后者的,没有足够的信任,又如何交付?浅度的信任好给,深度的信任,恐怕需要平复此次事件的后续影响后,才能再次恢复。

第五部分:关于此段“友情”的后续

这个礼拜从周一开始我就没十二点前睡过觉,一直在赶着将此次事件写下来,并打算着在四月一日当天将另一当事人约出来,一方面是就当前职业发展路径进行询问,另一方面是可以将梳理的文章转给他看。

但现实是,我们能够交错的时间太少,季度末也太忙,以至于一直没有发出邀约。周五午间终于寻得一个空档,前去询问四月一日是否有时间,得知暂无安排后,我便预定了他的时间。但在转身回座的时候,他突然说,也许没空,不一定。

我不知道他突然追加的类似于免责声明的原因是什么,但极短的瞬间我的脑中过了如下事件:

01.按照国际贸易理论,要约发出后,承诺人(受要约人)给出了承诺,即对要约不附带任何条件而明确表示接受。而承诺人对要约的内容要有所改变,比如虽然承诺了成立合同(接受午间邀请),但又声明有附带条件(不一定有时间),就实质上修改了要约,属于新要约,也叫还盘,原要约失效。

02.在约定时间的前24小时,在确定无工作、家庭等明确事项的前提下,在答应后随即给出免责条款,这意味着我的优先级排于很多事情之后,以至于无法在此刻确定。

03.很大程度可能是因为会影响到他与新搭档的午间散步或其他事项,未征求搭档意见前无法确定搭档态度,故无法应约。

我很惊讶自己大约在3秒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么多心理活动,并迅速根据这些内容推断出自己优先级过于靠后的事实,便依据第一条国际贸易规则,作出让要约失效的决定——取消邀约,算了。

小插曲:今天,同层楼隔壁部门的一名同事突然对我说,等他脚伤好了,便同我一起午间走路减肥。嗯,暂时不知真假,但我还真的挺高兴中午有人陪着一起的,毕竟一个人走路,真的很、无、聊。



友情叛离事件记录与反思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友情叛离事件记录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