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想象,关怀人性
——我和学生的科幻阅读之旅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杨赢
一.我为什么选择科幻小说
我一开始并不是有意识的大规模推荐学生读科幻小说的。我刚工作的时候,拼命向学生推荐我认为值得读的书籍,想要提升他们的阅读品味,甚至经常硬塞给他们一些书。但结果总不理想,不是没人借,就是跟我说看不懂。屡次碰壁之后,我才发觉要从学生的阅读趣味出发引导学生的阅读。但这个时候科幻小说仍然不是我推荐学生阅读的重点。后来,我开始把自己的书成批量的放在班上给学生读;而后接手文学社,把文学社改造成私人阅览室,向学生开放。我的借阅记录中,借阅频率最高的是以《三体》为代表的科幻小说。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加大了我对科幻小说的关注程度。而到了现在,我基本上是以科幻开始忽悠学生读书的。
我带领学生读科幻小说有这么一些原因:
1. 科幻有趣,可以满足好奇心,激发想象力。
科幻小说的有趣,在于它极大的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理。
读科幻小说是一种美妙而刺激的享受。如果说,一般小说是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样,而科幻小说就是告诉人们世界将会怎样,或可能会怎样。科幻小说不是提供一个现成奇幻的世界,而是提供了未来世界的各种可能性。时光穿梭、宇宙航行、外星生命、人工智能、世界末日……一扇扇不同世界的大门向你敞开,任你在其中遨游。在科幻小说中,各种奇异的科学理论然你眼花缭乱,目醉神迷。你可以纠结时光究竟能否更改,也可以担忧外星人是否会侵略地球,甚至怀疑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这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却又并非完全无中生有。就像刘慈欣在《乡村教师》中说的:“宇宙的最不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是可以理解的,宇宙的最可理解之处就在于它是不可理解的。”有一些科幻小说就是和现实世界紧密联系的:基因技术、全球变暖、催眠暗示……都可以在科幻小说中找到踪影。科幻小说是包罗万象的,其中蕴含了一个又一个小世界,让人在其中流连忘返。我们在科幻小说中读到对世界的不同解释,对人性的不同阐发、对技术的不同遐想……。人本身就有着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的好奇心,科幻小说可以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好奇心。
科幻小说的有趣,还在于它极大地刺激人们的想象力。
我以前一直认为人类的想象力是超越一切的。想象无极限,应该摆脱陈腐的知识的束缚。可是在科幻小说的阅读以及其相关科学知识的了解中,我发现科学远远超出了我所谓的想象力。比如,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之初从一个普朗克尺度的点膨胀到现在这样一个尺寸,直径四百亿光年的尺寸,所花的时间只有10的负43次方秒,“短的无法想象”(刘慈欣)。科幻小说,尤其是硬科幻小说,其小说中的科技大都有坚实的理论来源。这不仅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丰富我们的知识,也给我们的想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科幻小说里面的内容并不完全虚幻,并有很大可能实现,因此,科幻小说常常既满足了人对世界的认知,又超出他对世界的认知,让人生出探索的欲望。许多伟大的发明灵感都来自科幻小说,科学家也常到科幻小说家那里去寻找灵感。据说美国宇航总局定期聘请一些科幻小说家畅谈他们自己的各种想象。
科学为科幻的想象奠定基础,而科幻又为科学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在阅读科幻小说的时候,既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又能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还可以能在此基础上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构筑自己的世界图景。
2. 科幻小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阅读。
科幻小说离学生的距离比世界名著要近。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高速进步的社会。学生日常生活接触了很多高科技。以前许多在小说电影中才有的技术在现实中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科幻小说中表现的内容往往离现实的科学技术不会太远。学生会觉得世界名著里面描写的上流社会、工人农民、战争、商业等话题离自己太远,但是对科幻小说中的飞船、AI、虚拟技术、星际穿越等话题却未必会感到陌生。
科幻小说和一些学生爱读的其他书籍距离近。
学生平时喜欢读的玄幻、穿越类的小说。穿越小说自不用提,其小说设定中最重要的前提便是科幻小说中经常提及的时空穿越。只不过穿越小说只是以时空穿越为小说的开始和前提,后面就几乎没有关联,也没有严肃的讨论时间的改变对人的影响,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就可以无所不能。那么,喜欢看穿越小说的学生应该会对科幻小说中的时间旅行题材感兴趣。
玄幻作品看起来和科幻联系不大。实际上他们都是基于人类现实社会的幻想作品。而在美国文学和电影电视剧的分类中,科幻作品是包括幻想奇幻作品的。只不过,玄幻的幻想离现实生活更远一些,而科幻的幻想一般都要有现实的科学理论或是猜想作为依据。有一些软科幻也近似于玄幻小说了。
3. 科幻小说可以延伸到严肃著作的阅读。
(1)科幻小说有终极关怀的思考。宇宙从何而来,因何而生;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诞生之初哲学家就在问的问题。以前哲学关心的东西,现在由科学关心。科幻小说有大量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比如说克拉克《太空漫游》就探讨了人类文明的起源,雷风暴的《寻找人类》则探讨了人类乃至于宇宙生命的起源……而古来许多伟大的哲学命题都可以经由科幻小说的形式得以阐发。苏逸平就借科幻小说的形式重新阐发了“庄周梦蝶”(虚拟技术也是庄周梦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倪匡的《头发》用科幻小说的形式重新阐释了各大宗教的起源(顺带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反过来,阅读这些科幻小说也会促使人们去关心科幻小说中探讨的这些严肃的话题。
(2)科幻小说关怀人性,关怀现实。
记忆可否移植?我们是否会制造出另一个希特勒?机器人会否统治世界?……科幻小说虽在描写科技,却没有忘记关怀人性,关怀现实。科幻小说中的无数话题虽然发生在未来社会,但都和现实和人性有着密切的关联。阅读某些科幻小说,我们不得不对某些人性和社会现实感到担优和进行思考。而更有以“反乌托邦三部曲”为代表的科幻小说(这三部经典科幻小说的政治色彩太过强烈,以至于人们经常会忽视它们其实是科幻小说),描述了由于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对人类的控制愈来愈全面和深入,制造了形态各异的专制社会。
当然科幻小说的任务既不是反思也不是探讨,它只是呈现。而我觉得若是我们在其中读到了什么,而又能由科幻小说出发去阅读更多更值得读的书籍,这也想必是极好的。
二.我和学生读科幻
1.要有书。
我们学校地处偏僻,图书馆近乎摆设。学生没有读书的时间和地点。因此我把个人的藏书拿出来,放在文学社的教室里面。我借助文学社教室里的书架把书分成这么几类摆放:中外诗歌、中外小说、、中外散文、中外历史、通识作品、戏剧和科幻小说。我把科幻小说单独分类摆放,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关注。我已开始摆放的书籍是三体和倪匡的一些科幻小说。后来我买书也有意识地向着学生阅读的方向购买。我逐渐购置了这么一些科幻小说:中国的有,倪匡的《天书》《玩具》等,刘慈欣的《乡村教师》、《球状闪电》等,王晋康的《与吾同在》、苏逸平的《星舰英雄传说·时光英雄雷葛新》;国外的有,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遥远的地球之歌》、《最后一个地球人》等,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安·兰德的《阿斯特拉耸耸肩》,筒井康隆的《穿越时空的少女》和《梦侦探》等。另外还有一些中外科幻小说的选集,比如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世界顶级科幻大师杰作选》等。当然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不过我只是尽自己的所能添置这些书籍。以后还有意向逐渐购入其他的科幻小说,逐渐补全我的库藏,比如说,星云奖获奖作品、倪匡作品集,张系国的科幻小说、克拉克、阿西莫夫和安兰德等人的作品……后来我也把主意打到了图书馆头上。图书馆不给学生借书,我就从图书馆定期借阅一些书籍放在阅览室内作补充,其中图书馆里面好的科幻小说也在我的借阅计划中。
2.“撄人心”和“逗你玩”。
有的老师借用鲁迅的话说文学要“撄人心”。这个我固然赞同。但是在目前学生阅读泥沙俱下,甚至拒绝严肃,排斥经典的情况下,和学生讲“撄人心”估计会把学生吓的丢书就跑。因此,我在阅读中采取的方式是“逗你玩”,在“逗你玩”的过程中夹带一点看起来高那么一点点私货,以期学生能够接受,进而能对经典作品感兴趣。
比如说,学生喜欢穿越小说,就谈谈谈穿越小说和时间旅行小说的区别。我目力所能及的最早读的穿越小说是黄易的《寻秦记》。因为电视剧的缘故,学生对这部小说也不陌生。就《寻秦记》谈谈穿越小说和严肃的时间旅行小说的不同。在《寻秦记》中,项少龙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而小说最终的结果也没有改变史书的记载。《寻秦记》还有一点对时间的敬畏,而穿越则是篡改历史的狂欢。借穿越时空肆意的篡改历史,以安慰今人的某些虚荣心,则是以中华杨的《中华再起》为开端和代表的。穿越小说也不关心单线时空观或多线时空观,时空穿越只是敲门砖,敲完了就没用了。这样谈完,就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原来关注的穿越引到比较经典的时空科幻小说上来了。
再比如,还可以从《七龙珠》出发谈平行宇宙时空观。因为特兰克斯回到过去改变了历史,自己所在的那个时空的沙鲁并未被消灭。因而《七龙珠》漫画的时空观是属于平行宇宙的时空观。
尽量挑选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切入来谈科幻小说,消除距离感,这样就在说说笑笑中把科幻小说带给学生。
3.从零散推荐到专题指导。
我一开始推荐阅读,都是零星散漫的,基本上就是教到哪篇课文就顺便提一提,然后就不闻不问了。后来好了一点,会把书放在学生能够拿到的地方,但也基本上是不置一词。就像《三体》,我看完了电子版,就买了实体书放在班上,借阅者颇多,但我也没有想起来谈一谈《三体》。还是一直到了我接手文学社以后,我才有意识地在科幻小说方面做一些整理归纳的工作。我觉得要提升学生对科幻的兴趣,最好还是比较系统的把科幻小说向学生介绍一下——介绍一些科幻小说门类,谈谈科幻和各种文学体裁题材的关联……于是我制作了一个课件,从我的阅读经验出发,向学生介绍科幻小说。我大致分这么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
(1)“祖父悖论和宿命论——穿越及其可能性”,主要谈时光旅行小说。
(2)“假如有一天我们遇上了外星人——在科幻中反思人性”,主要谈有关外星人的小说和电影。
(3)“完美即灾难——科幻小说和社会政治”,主要谈科幻小说中对政治学社会学话题的反思,尤其是重点介绍“反乌托邦小说”。
而在讲述的过程中,我又想起了一些新的话题,如科幻和神话(创世论和末世论)、科幻与奇幻,但是还没有来得及整体好体系,只是在讲解之中随口讲讲罢了。
4.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我近几年尝试为学生从课内出发推荐课外读物。最早尝试从课内的课文出发,向学生系统推荐课外科幻小说,是在2011年。我在教授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必修四课本的时候,曾经写过一份阅读书目的导读。必修四的第一专题是“我有一个梦想”,其中收录的大多是一些有关政治话题的文章。我在导读中向学生推荐了《动物农庄》,“反乌托邦三部曲”和其他一些科幻小说。(当然,《动物农庄》不算科幻小说)我在其中这么写道:
我们的第一个专题是“我有一个梦想”,这个专题我们将要学习了古今中外为了自己政治理想或著书立说、或奋斗呼告的思想家、政治家或革命家。他们都有一个政治“梦想”并为之鞠躬尽瘁。这些先贤的志向和努力值得我们敬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在追求这些梦想的过程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以追求理想开始,却以践踏理想告终的历史悲剧。……人类给自己千百年来追求的这个梦想起了一个很美丽的名字——“乌托邦”。(意为“没有的地方”)乌托邦引发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并吸引着无数的人为了理想的社会而奋斗,其意义不容忽视。《动物农庄》对于在追求“乌托邦”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反人性现象的进行了反思,因而它被称为“反乌托邦小说”。与这篇小说在一本书中,也同为奥威尔写作的《1984》,和赫胥黎的《美丽的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具体的内容我就不介绍啦,期待大家通过翻阅自行了解。如果你去翻阅这些小说,你会在每部小说里面发现浓重的科幻风格,或者说很多科幻小说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反乌托邦”的倾向。类似的作品可以稍举一二,比如美国科幻作家布雷德伯利的《华氏451度》,老舍的《猫城记》也算(想得到老舍也写过科幻小说么?)
今年我又开始带高一,我开始尝试着从课内延伸推荐书籍阅读。虽然说还有有点强加的感觉,但总觉得应该给学生一个路径。我只是把书提供在那里,愿不愿意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我在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延伸阅读书目中,推荐了两本科幻小说:《遥远的地球之歌》和《太空漫游》四部曲。《月是故乡明》的主题是“乡愁”,而如今学生对乡愁这个词已经陌生了。那么,换一个场景呢?设想在对宇宙大航海时代,人们又重新踏上漫漫征途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样的别样的乡愁呢?也许学生会对这样的乡愁感兴趣?
5.由科幻小说延伸到其他阅读。
虽然科幻小说本身已经极其丰富,可开采的资源众多。但是我依然有颗文艺青年的心,想从科幻小说的阅读拉到一些经典文艺作品的阅读上去。所以我在推荐科幻小说阅读的时候总是打擦边球,只要有一点联系就拉过来介绍,以期学生能够在拓展一些阅读的边界。
(1)由科幻到神话。
假如有一天地球人冲破太阳系进入茫茫的宇宙,他们找到了一颗生命存在的行星。他们降落之后欣喜地发现上面居然有了原始智慧生命。他们同这些原始智慧生命接触,教他们生火、铸造……这些原始智慧生命会把我们人类视为什么?——不错,就是神啊。会飞的铁鸟,喷火的飞船、排山倒海的力量……我们会不会发现这些和原始人类对诸神的描写是这么的类似?已经有人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也许人类的诸神就是外星人,潘帕斯草原的巨大图案,金字塔……也许只是指引他们飞船降落的标志。(《太空漫游》中就有类似的设定,只不过更神秘。)近年还有人考证说,《摩诃婆罗多》里面的诸神战争的描写极像核战争。科幻小说家根据这些推测写了很多精彩的小说。台湾有位科幻作家就用基因科学技术重解了中国的神话:封神之战中的诸多法力高强之辈多是被外星人用基因技术改造过的,如哪吒托莲花重生就是一种特殊的基因技术……
类似的还有很多,我就不例举了。我把这些和学生说了。诱导他们对世界各民族的早期神话史诗产生兴趣。然后我将这些神话放在阅览室,借的人颇多,还有几个同学对这些神话如痴如醉了。
(2)由科幻小说到经典文学。
经典并不意味着枯燥。有很多科幻作品就是经典,也有很多闻名的作家尝试过与科幻有关的题材。科幻小说的阅读也可以延伸到经典文学的阅读上。我在讲时光旅行小说的时候给学生讲了“平行时空宇宙观”,而阿根廷小说家博尔赫斯有篇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正是探讨这一平行时空宇宙观的,我把它推荐给学生。还有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林中路》也和时空平行分叉的内容有些关联,一并推荐给学生读。
而在推荐“反乌托邦小说”的时候,我也注意推荐一些相关的非科幻类作品。“正是那种试图建立天堂的念头造就了地狱。”(荷尔德林)学生自不大可能去读《通往奴役之路》或是荷尔德林,不过了解一下名字未尝不可。但是可以推荐一些感性描述这种现象的作品。比如说海涅的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还有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玩笑》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3)由科幻到科普作品。
这是我当年的阅读经验。当我在科幻小说中找不到答案时,我会去找科学作品阅读。而了解了一些科学概念和理论之后,看科幻小说也会更明白。我订阅了严锋主编的《新发现》,这本杂志每期都有大量科普文章。(当然我也推荐学生去看果壳网)我会推荐看过《三体》的同学去读,因为上面有几期谈到了《三体》中的物理学以及相关的话题。
如果学生对时光旅行小说感兴趣,可以推荐他去读《量子力学史话》。
如果学生对人工智能感兴趣,可以推荐他去读读《失控》。
……
这些书学生未必全能读懂,但若有兴趣去翻翻,想必是极好的。我当年就是在这种懂与不懂之间激发了极大的求知欲。
(4)由科幻小说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作品。
这目前还只是一个设想,没有付诸实施。我觉得科幻中既然有对人类终极的思考与关怀,其中一定可以提炼中几个学生感兴趣的哲学话题,结合科幻小说引导学生思考宇宙的本源或是生命的意义。
而科学小说对未来人类社会形态的思考,也可以由反乌托邦小说或是机器人小说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思考社会学的话题。
科幻小说的虚拟现实还有对人类潜意识的揭示,应该也能让学生对某些心理学的话题产生兴趣,从而产生阅读心理学著作的兴趣。
三.学生的反应
我最早向学生推荐的科幻小说是“反乌托邦三部曲”(那时候其实我也不是冲着科幻去的)。由于我介绍的太过高大上,学生借的人很少。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先从有趣的入手,先诱惑学生看。我把《三体》和刘慈欣的相关作品放在班上,借的人很多。我把文学社改造成阅览室后,我把科幻小说集中摆放,在我的借阅等级表上,科幻小说是借阅频率最高的类别。其中刘慈欣的小说借阅的次数最多。(这也和我这里刘慈欣的小说最多有关)
在阅览室没有开放之前,我的上届学生中也形成了一种互相传阅科幻小说的风气。也有学生来向我借《三体》,可惜我只有一套在学生手上流传。
我鼓励学生在阅览室的借阅登记表上用一句话谈谈自己读完书后的感觉,上面有不少同学写了自己对所读科幻小说的看法,我摘录几句如下:
以惊人的逻辑将我们带进科幻的世界。——《三体2》
人性善恶的变化,给人警示。——《与吾同在》
以宇宙的空间、人类的旅行为主题,概括宇宙的浩瀚,人类的渺小。——《乡村教师——刘慈欣自选集》
科学的探究过程崎岖而又有趣。——《球状闪电》
英雄是被逼出来的。——《星舰英雄传说》
因为我鼓励学生做摘抄和点评。学生在摘抄中也屡屡谈及科幻小说,也会结合科幻小说联系社会现实谈一些问题,或者谈谈自己读了某本科幻小说的读后感。前不久,有一个学生在摘抄中说因为看苏逸平的《星舰英雄传说》导致语文作业没写,后来我让他写了一点读后感,他在摘抄中写完了以后说自己以后想写科幻小说。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应该是调动起了学生读科幻小说的热情,学生对科幻小说的阅读也在日益增多。不过我还没有系统的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搜集和反馈,这有待于下面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完善这样的一种特别的小说形式乃至其他书籍的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