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的异同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unconsciousness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Jung)提出的是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美国的心理学家Erich  Fromm提出的是社会无意识social,两者互相联系又有区别。

一、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的定义和特征

1.集体无意识定义


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的异同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unconsciousness_第1张图片
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瑞士心理学家。

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1875-1961)的分析心理学用语。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

荣格为集体无意识所下的定义是:“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一部分,它可以依据下述事实而同个体无意识做否定性的区别:它不象个体无意识那样依赖个体经验而存在,因而不是一种个人的心理财富。个体无意识主要由那些曾经被意识到但又因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所构成的,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却从不在意识中,因此从来不曾为单个人所独有,它的存在毫无例外地要经过遗传。个体无意识的绝大部分由‘情结’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主要由‘原型’所组成。

原型的变异:

原型的变异大约有三种方式:①民族的迁移;②口头的传颂;③无意识的积淀。

2.集体无意识的特征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中积淀着的原始意象是艺术创作源泉。一个象征性的作品,其根源只能在“集体无意识”领域中找到,它使人们看到或听到人类原始意识的原始意象或遥远回声,并形成顿悟,产生美感。

二.社会无意识的定义和形成

1.社会无意识的定义


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的异同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unconsciousness_第2张图片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精神处境。精神分析学说对世界有影响力。

在批判前人无意识概念,弗洛姆提出了“社会无意识”概念,指的是“那些被压抑的领域,这些领域对于一个社会的最大多数成员来说都是相同的。⋯⋯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因素正是该社会所不允许它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 。在弗洛姆看来,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取决于社会的结构以及这个社会所产生的感觉和思维方式。他认为,社会无意识概念的提出,不仅克服了弗洛伊德将无意识仅用于分析个体精神状况,用于个体的性冲动和性压抑,很少或根本没有用于社会存在的广大现实之狭隘性,而且克服了荣格将集体无意识先验化、神秘化的缺陷,重新将无意识概念拉回到经验层面。更为重要的是,社会无意识继承了马克思所意识到的社会行为中的无意识因素,却避免了他忽视个体动机的缺陷,使得个体与社会、主观动机和客观动力相结合。

社会无意识乃是指为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受社会压抑而达到意识层次的那部分心理领域,也就是共同受到为一个特定的社会所不允许达到意识的那部分经验,受压抑的那部分精神。

弗洛姆既不赞同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概念,也不完全赞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他认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的核心地位至为重要,但批判他涉及的主要是个体无意识,且主要用于生物机制,指出“理解个体的无意识必须以批判地分析他那个社会为前提”。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先验概念,带有浓厚的神秘性,有必要回归于现实经验,且集体无意识不过是对某些具有普遍一致的心理现象作出的“理论假定”,不具有绝对真理性。

2.社会无意识的产生

(1)社会过滤器

对于社会无意识的产生,弗洛姆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了阐述。其一是“社会过滤器”,即社会文化机制,主要由语言、逻辑和社会禁忌三要素构成。在弗洛姆看来,“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自身的‘社会过滤器’,只有特定的思想、观念和经验才能得以通过。当社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时,这个‘社会过滤器’也会相应地有所改变,这时,那些不需要必然留在潜意识的东西便可能成为意识上的东西”。深处社会无意识底层的体验难以通过社会过滤器上升到社会意识层面,即便得以过滤,也是业已被改装、被文饰过;社会无意识内容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社会过滤器的相应变化发生改变。

(2)心理机制

社会无意识形成的另一因素是个体的心理机制。从心理上来看,弗洛姆认为,个体体验受压抑的主要原因在于个体对孤独与被排斥的焦虑。基于人的相关性需要,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个体必须与他人发生关系、有所联系。弗洛姆断言:“正是对孤立与排斥的这种恐惧,而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的—— 引者注)‘对阉割的焦虑’,使人们压抑了对那些被禁忌的事情的认识,因为这种认识意味着差异,意味着被孤立、被排斥”,而“只要我顺从国家权力、教会权力或公意,我就会感到安全和有保障”。对于个体来说,大众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大众的观点、信仰和情感构成了他的现实,尽管他自己的双眼证实它们是如此的不真实。要把握弗洛姆所论述的社会无意识,必须理解它的功用。在弗洛姆看来,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时,探讨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观念理论,但没有具体说明经济基础是如何转化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认为运用精神分析学能够弥补马克思思想的这一不足。在弗洛姆看来,社会经济基础并非直接决定上层建筑、社会观念,而是在两者之间存在多层中介纽带结构,社会无意识正是起着一种中介纽带作用,体现在:“经济基础社会无意识上层建筑、社会观念”。社会通过过滤器及多种对社会有效的工具对人们的意识进行筛选、压抑,将部分意识打入无意识冷宫,使人们形成适合经济要求的社会观念。另外,上层建筑、观念意识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无意识,达到进一步对现存社会的加固。

任何充满矛盾的社会都得压抑那些不允许它的成员意识到的内容,对于社会无意识的内容而言,普遍化的人不可能存在,因为“无意识是一个完整的人——减去了他与社会相一致的那部分”。在弗洛姆看来,只有认识到了无意识内容,作为现实中的人才能接触完整的人性,因为他抛弃了社会设在他身上、最终设在他与他人之间的种种障碍。基于此,弗洛姆认为,那种在一般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恰恰才是精神健全的人,因为他敢于表达自己,他成为的是他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不是社会所要他成为的人。

在弗洛姆看来,只有掘出社会无意识的内容,才能揭开社会观念的面纱,揭露现实社会的本来面貌,进而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内心;只有掘出社会无意识的内容,才能透析一个社会异化、人所受压抑的程度;只有掘出社会无意识的内容,个体才敢于面对社会意识形态说“不”,敢于不服从权威的命令和公众舆论的使命。社会无意识是弗洛姆分析现实社会和人的心理是否健全的重要向度,体现了弗洛姆追求真理的意志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精神,但却呈现为一种乌托邦式的人道主义关怀。

三、集体无意识和社会无意识的区别

它们的区别在于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是先天的(congenital),是遗传的(genetic)。社会无意识social unconsciousness后天的(acquired),是在成长过程中,在人类社会中形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的异同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unconsci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