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组织“混沌”状态下的 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发展

所谓组织“混沌”状态,指的是由于“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无法按照以往的经验和数据做出决策。

盖米尼咨询公司的咨询顾问奈尔·格拉斯在谈到企业决策时指出: 过去作为决策基础的三个主要假定已经不再成立。这些假定是:
假定1:企业是一个“说到做到”的封闭系统。外界对企业决定采取的行动没有多大干扰。
假定2:经营环境是稳定的。管理者能够充分把握经营环境,从而制定出详尽具体的战略。
假定3:管理者对事件的因果关系有着足够的认识。他们能够顺藤摸瓜,找出每一事件将会导致的变化。
这些旧的假定已经被三个新的现实所代替:
现实1:企业是复杂的“开放”系统,既影响着其所处的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这意味着,企业的行动可能无法达到它所预期的结果。
现实2:环境是瞬息万变的(不断创造着机会和威胁)。高层管理者不能指望制定出在付诸实施时仍完全有效的详尽战略。
现实3:作为传统决策理论基础的简单线性因果关系模型已经失灵。因此,各种事件的后果是无法预料的。
混沌学家总是自豪地说:“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绝对空间和时间的幻想;量子力学,消除了关于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式的梦;而混沌,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式可预测的幻想。” 的确如此,混沌理论在如今的气象、航空及航天等领域的研究中,都正在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我们不妨对前面讨论的思路做一次重新整理。 我们说:首先,建立在猜测基础上的计划是没有任何预见性的;其次,完全基于科学计算产生的计划(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是可预测理论)不适用于动态系统;再次,混沌理论提供了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它建议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对未来进行预测....

摘之《简单之美:软件开发实践者的思考》 by 倪健 。

上一周听了两节关于人力资源的讲座,一节是关于戴明环“闭环”管理,一节是关于培训和人才发展的创新措施。看了好几个人才培养的案例:比如华为的人才发展计划、福特、星巴克、东亚银行等等。

我总有一个感觉就是“别人家的花是好  ,可是若送给我 我也只能插在花瓶里 看一周,那一瓶花代表不了满园春色”。细想这里面有4个"混沌“问题:(1)气候问题:即组织面临的外部竞争环境(2)土壤问题:即组织本身的资源禀赋(3)主人心中花园效果:花园主人你到底是要怎样的花园整体效果?比如你是要“自然的花园效果”,还是要打造一条诸如“花龙”之类的东西。这就是战略问题(4)园丁的园艺水平:即组织内部管理。 在这个4点里面其实都是不可控的。 如果一定要按照“不可控程度"来排序,从大到小,我想(1)>(2)>(3)>(4)。 管理者(比如HR)如果要讨论用什么方式来进行人才管理、培养和发展,那么就好比花园的园丁在讨论“种什么花”,“浇什么肥”,“剪什么枝”的问题。 只是都应该全面的考虑其他三个方面的问题。 否则是费工费力,还不一定种的好花。

所以按照这4个方面去归纳下了学习的案例。

论组织“混沌”状态下的 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发展_第1张图片


论组织“混沌”状态下的 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发展_第2张图片

我们自己公司也有各种人才培养计划, 比如有中高层干部的“轮岗”,和大学合作的封闭式2个月的“高潜能人才”跨边界的学习, 内部“商学院”,青年的拓展活动,还有“导师制”。但总觉得在实际做的过程中还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 比较了下企业的“气候问题”,“土壤问题”等条件,感觉华为的人才培养(见链接具体案例)更适合本企业借鉴。

前面提到的用“花园”隐喻“组织”,那么这里面有两个隐含的“非混沌”的“确定性”假设:1、时间永远是客观公平的 ,2、世间事物都有“萌芽 生长 繁荣 消亡”的过程。所以要种什么样的花 需要考虑“花季”。人才的“评估、激活、发展”在组织/项目的“萌芽 生长 繁荣 消亡”不同阶段的表现也应该会有所不一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组织“混沌”状态下的 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