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第五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一

第一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字词解释】

妻:qì,以女嫁人。

缧绁:léi xiè。缧,大绳。绁,系也。缧绁是将犯人用黑色大绳捆绑,比喻监狱。

【白话解释】

前言:公冶长,孔子弟子,姓公冶,名长。史记说他是齐国人,孔安国则说他是鲁国人。自幼家贫,勤俭好学,博通书礼,终身治学不仕,世传此人听得懂动物语言。此章记载他正直行事却获罪被关,罪非其罪,所以孔子把女儿嫁给他。事情原由为公冶长从卫还鲁,途中闻鸟相呼,往青溪食死人肉。不久,见一老太太当道而哭。公冶长问其原因。老太太说:我儿前日出门,至今没回家,相信已死,但不知在何处?公冶长回答:刚刚闻鸟相呼,往青溪食肉,或许是你儿。老太太前往,果然见到儿子的尸体。即报村官事实。村官以杀人论罪公冶长,并关进监狱。公冶长以解鸟语答辩。狱主为了试验是否真实,关在监狱六十日,后有麻雀在狱栅上相呼,说白莲水边,有运大米的粮车翻覆,大米散落在地,收敛不尽,可以往水边啄之。狱主遣人去现场证明,果如其言。后公冶长又解猪及燕语,都得到证验,于是获释。

正文:孔子评论公冶长德行纯备,可以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正直行事却获罪被关,虽受牢狱之灾,然非其应得之罪。即以女儿嫁之,可见孔子是一位明辨是非的智者,并由此彰明衰世用刑之枉滥,劝将来守正之人。

【章旨】

此章孔子评论弟子公冶长虽受刑罚,无损其贤。

大家好,关于今日论语,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孔子只要肯定公冶长就可以,干嘛还要把女儿嫁给他?感情的事是不能勉强的,不是吗?

2、古时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是太不自由了,给人太多的限制?

3、有人说孔子为了表示谦卑,所以把哥哥的女儿嫁给南容,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不是吗?

冯韵吕:

@時哉時哉老师好。末学试试说一下老师提的关于公冶长的问题(老师提的问题太好了,很尖锐,很有挑战性[强]。回答得不好,大家莫见笑):

1、孔子只要肯定公冶长就可以,干嘛还要把女儿嫁给他?感情的事是不能勉强的,不是吗?

答:公冶长并没有罪,而且他还很有特长,懂鸟语,他敢直言所知的事情真相,当他被冤枉受牢狱之灾的时候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地抓住机会证明自己的清白。孔子把女儿嫁给他,这是对正义行为的最大支持,也是对乱世滥刑的无声指责。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不代表一定是勉强儿女的感情。比如,颜征在嫁给孔子的爸爸叔梁纥既是父母之命,也是自己的选择。

2、古时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是太不自由了,给人太多的限制?

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不能保证一定幸福,但也不代表一定不幸福。现代人婚姻自由,但婚姻的质量未必就高,反而离婚率却更高。看来婚姻是否幸福不在于所谓“自由”,关键在于是否有智慧有见地,是否具备良好的品格及德行。或者说能否正确运用情绪经营夫妇等五伦关系,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

3、有人说孔子为了表示谦卑,所以把哥哥的女儿嫁给南容,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不是吗?

答:首先不得不羡慕古代的家长权力真的挺大的,尤其孔子学生那么多,看中谁由他挑,女儿侄女跟谁配对由他定[偷笑][偷笑][偷笑]。他把侄女嫁给南容,一个谨言慎行“独居思仁,公言言义”的君子,侄女的婚姻幸福保障指数绝对爆表。而把女儿嫁给公冶长貌似口味比较重了些,但这也正好彰显了孔子的仗义之心,对于世俗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受过牢狱之灾的人,没有嫌弃和顾虑,反而用这样的行动表达了守正之人的支持。这何尝不是圣人的中庸之道,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的表现呢。[强][强][强]

学长:

南容與公冶長熟勝?這是不好比較的,每人都有其優秀處。能將此二人選入為姻親,說明孔子對二人的才德皆認可。

惟何以南容娶兄之女,而將己女嫁於公冶長呢?概乃出於年紀與身分的考量吧!

南容有德學,年紀、身分又和孔子兄長的女兒相配,孔子就作主,將姪女嫁給南容。

而孔子愛公冶長的堅持原则與公正不阿,所以,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郑惠:

末学认为,公冶长才德皆备,却受牢狱之灾,罪非其罪,而这个经历可能会影响到当时的女子不敢嫁给他,孔子一是爱才二是表率,把自己女儿嫁给他。古代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有其合理性,父母长辈的眼力毕竟比年轻人好,会考量各个方面情况来牵姻缘,而当时的礼教约束男女交流、交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不失为良策。

谢秋莲:

也试谈谈昨日公冶长篇问题,就教于老师们:

一、孔子肯定公冶长就可以,干嘛要把女儿嫁给她?感情的事不能勉强。可是,提出此观点的后人又怎么知道孔子勉强了女儿呢!为啥不能是郎有情女有意,孔子成人之美。或许是因为公冶长曾经受过刑罚,怕有人以为孔子择婿不讲德,所以记者特意通过孔子之口让我们看清公冶长之德能,让世人知道择婿择贤。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不是不自由?这个要多面看,百善孝为先,婚姻大事要获得父母的认可是应有之意,而且一般而言父母的经验阅历确实比孩子丰富。而且,是否也有时代背景。古时大多女子少出门,没有机会自行了解。可是,这八个字一旦被糊涂的父母使用,确实也造成了不少悲剧。不过,自由选择的婚姻就自由吗?也未必吧。所谓的自由,是在资讯、认知缺乏下的有限自由。

三、孔子将侄女嫁给南容,将女儿嫁给公冶长,是为了表示谦卑吗?这个真真岂有此理。圣如孔子,岂会如此去跟世人买一个谦卑的名声。这种说法明显是把南容和公冶长先比了一个高下。你觉得南容高、公冶长低,那是你的凡俗之见。即使真有高低,身为父亲,又怎可能为虚名置女儿幸福于不顾。为何不能是这么配正好最合适!

第二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字词解释】

妻:qì,以女嫁人。

刑戮:戮,lù。刑罚或诛戮。

【白话解释】

南容,名适,一名绦,字子容,鲁国人,孔子弟子。

孔子说:南容,在国家政治清明之时,能将才华施展,且言行正直,能为国家所用,国家政治黑暗之时,能内敛才华,行为正直,言语谦逊,不受刑罚羞辱,免于祸患。是一位出处有道的贤者,故孔子把兄长孟皮的女儿嫁给他。

【章旨】

此章孔子评论弟子南容之贤行,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孔子之一言一行莫不彰显其超凡之见地。孔子择婿首重德行,为世人树立择婿当择贤的典范[强]

学长:

未学有一看法,孔子将女兒嫁公冶長及将姪女嫁南容是孔子的見地,因公冶長受辱受曲而不怨,是顯其賢德,必将受福; 南容在邦有道時不废,邦無道時免於刑戮,可見他能德行天下而無礙。

這是选賢德有能之人,这是有深遠的見地。


第三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字词解释】

斯焉取斯:上斯字指宓子贱,下斯字指君子行持。

【白话解释】

子贱姓宓,名不齐,孔子弟子。性仁爱,有才智。

此章是孔子对其他人论及宓不齐,乃根据他治理单父政绩斐然,鸣琴而身不下堂,单父大治,孔子据此事实以论,称赞子贱说:此人具备君子的智慧与行为,然鲁国假使没有君子可师法与辅助,则子贱如何能学习取得君子的内涵及行为,使自己成为君子呢。

子贱之贤,原是孔子教导有方,然孔子仍归功于鲁国多君子,圣人谦虚如是。而鲁国多君子,亦是事实。

【章旨】

此章论子贱能善于向老师学习,成就自己君子之德。

大家好,关于今日论语,以下问题交流。

1、子贱治单父成功的方法,在论语集释上有,是否可以引出来呢?

2、鲁国为什麽比他国还要多君子?

3丶,鲁国君子虽多,鲁国一样衰败不是吗?

4、子贱治单父功同尧舜,尤其无为而治的那一分,这样的政绩为什麽没有被鲁国的中央发现而予以重用呢?

学生试着回答下今天关于君子宓子贱的问题:

一、宓子贱治单父,用的是无为之治的方法。《吕氏春秋·察贤》:“雪霜雨露时,则万物育矣,人民修矣,疾病妖厉去矣。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以言少事也。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於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

宓子贱善用人才,故能鸣琴而治。宓子贱在治理单父时,被他事之如父的尊者有三人,事之如师的贤者有五人,事之如友的能者有十一人。

二、鲁国为何多君子?这跟鲁国的开国之君有关。鲁国原是周公封地,因周公要在京畿辅政,所以让儿子伯禽代为赴任。伯禽传承周公礼乐治国思想。周礼在鲁国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实施。君子知命、知礼、知人。礼崩乐坏之国,难容君子。

三、鲁国君子多,却一样衰败。衰败是社会趋势,随着礼乐崩坏,霸道横行,周朝各国都逐渐衰败。但是鲁国败得比别人慢、败得没那么彻底。而且这里产生了孔子这样的木铎。虽然鲁国最后也衰败了,但君子所承传的一些古风在民间被保留下来。

四、子贱无为而治功同尧舜,为何没有被鲁国的中央发现而予以重用?因为当时流行的是霸道,当时的趋势是王道衰退。上位者非尧舜,也无识尧舜用尧舜之心。所以王道、仁政不彰。

第四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女:rǔ,你。

瑚琏:hú lián,宗庙祭祀盛黍稷之器,甚为贵重。

【白话解释】

子贡自问于孔子:我端木赐是怎样一个人?孔子答说:你像器皿一样。而器有差别,子贡不知孔子是指何器,故再问之。孔子答以瑚琏之器。瑚琏乃宗庙祭祀盛黍稷之器,甚是稀有贵重。暗指子贡是一位庙堂之才,可作国家大臣,赋予大位,制定政策。

【章旨】

此章明弟子子贡之高才大用,乃国家重要的干才。

大家好,关于今日的论语,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 孔子说他的弟子是瑚琏,会不会太褒扬?人不是要谦虚一点比较好吗?怎么自己人赞自己人?

2、弟子也赞叹,孔子是天纵之将(大)圣,是不是也过赞,师徒互相取暖?

3、子贡为什么得不到君子的尊称?是不及吗?还是孔子有意贬抑?

4、子贡干嘛没事问孔子,赐也何如?

5、说子贡是瑚琏,到底是褒还是贬?

君子以德论,不是子贡不好,而是提醒其在德上还需提升。就才智而言“国之重器,瑚琏”

确实没有贬义。但从君子不器来说,有期望子贡能更上一层楼。

郑惠:

末学试回答问题:1、夫子说子贡是瑚琏,虽然是褒义,是重要祭器,是庙堂之才,但还是指出他还是器,还没有超出形体系缚之外,还是可以提升。没有完全褒扬,中肯评价,所以也谈不上要谦虚一点。

2、孔子在当时就有人称他为圣,有人尊敬也有人不认可。孔子是生而知之,悟性很高,加上后天的好学,以及鲁国多君子环境的切磋琢磨,让夫子磨炼成大圣。弟子知圣人,应该是由衷的赞叹,否则不会跟随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经历困厄九死一生而志不改,不是抱团取暖,而是惺惺相惜。

3、君子以仁为特质,通达形而上,而子贡虽有资质,却“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忙于经商,没有从仁心出发,为达人、立人而不断提升自己。“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孔子一直点拨子贡“君子不器”,“吾道一以贯之”,引他通达形而上。是怒其不争而非有意贬损。以上可见子贡尚未达君子的高度。

4、子贡的才情、言语、悟性、经商等很多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有人如叔孙武叔等都认为他比孔子还厉害,万人叹不如一人赞,子贡师从孔子,有识圣人之智,他知道夫子之墙数仞,别人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他却知道夫子如天之不可阶而升者,所以他非常希望知道在老师眼里,他到底是什么样的,老师又是怎么评价他的,所以由此问。

学长:

一個團體裡,望人人修學成聖賢,此理想果然是好,但畢竟太不實際了,故不論資質聰愚,不妨想那「水清無魚」之理。

孔門弟子三千,唯子貢富甲一方,且周遊於各君臣間,份量極重。孔子周遊各國,車馬行旅幾乎由子貢支應,陳蔡困厄也是他來解圍。設若他也如顏回般,簞食瓢飲不改其樂,孔門怕是早離散了。

一個團隊裡固然見檯面人,但也少不得那抬轎者,子貢就是那頂轎子,讓夫子能坐上轎周遊列國。

子貢天資好,夫子欲傳承於他,他拒不受命而願營商,力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其自以為營商的君子道,問於夫子:「在老師眼中,我像什麼呢?」其雖不學性與天道,但實務上對孔門貢獻重大,故夫子喻其為瑚璉,如國之重器。然而,夫子曾言:「君子不器。」惟此器之意,是指器之外形或內涵,各家說法不一。常人以為夫子有意貶低他,然夫子愛才,實際上是暗喻他回到學問上來。

孔子過世,唯獨子貢守喪六年,與師之情遠勝於其他弟子,可見其學習的深厚。日後且為魯、衛兩國之相,真乃夫子所謂的國之重寶。故瑚璉一喻,實有讚賞與暗示的雙重用意。

大家交流的内容都很丰富,谨就部分内容作一些补充给大家参考:

1.子贡为何问孔子对自己的看法?因为就如孔子称赞宓子贱为君子,所以子贡也以己为问。

2. 孔子赞叹子贡是“瑚琏”的大才,但以君子不器的标准来说,还有增上的空间,子贡就是通往君子的人,而且是接近目标的人。

@Tang Lik Koh子贡从十七岁亲近孔子到孔子过世,前后二十五年都没有离开过老师,过程中同甘共苦,知见逐步地契合,能力不断地增上,在老师过世后,想必有很深的思念,所以庐墓六年。但是否能够称为君子,还是要看他是否具有仁心,尚不能此认定就是君子。孔子不轻易许仁,只有颜回,后来有宓子贱,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要得到证量不退转的,谈何容易,有时达到,有时退转 (进进退退)。

很多能力当老师在的时候没有学起来,老师不在时就更不可能了,何况这位老师是中国唯一的至圣,子贡庐墓六年,当中必定有很多的感慨是我们无法知道的。

君子在春秋時期,初為士大夫的統稱,後儒家以道德作標準,富有禮義規範的人稱之。

子貢口才好,欲比君子,但缺同理心,離仁尚遠。夫子只肯定其才能,故稱其為士。

子貢問君子。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夫子提出君子的三項條件,且說自己無法符合。子貢聽後,認為這是老師太謙虛了。孔子尚不敢以君子自稱,何況子貢呢!就仁者這點觀之,子貢未能稱作君子。

雖列為十哲之一,此乃後世就四科所選出的十位代表人物。哲之義,《說文》為知,《爾雅》為智,皆指向具智慧的人。是以君子之知不惑。

故而,子貢喪六年,乃出於如師如父之情。其後縱橫政商,雖事業功績斐然,仍是不足以稱君子。(個人私見,還以學會所述為主)子貢的形象,是時代推展儒學的最好人物,可說是能文能武,不需要捨棄世俗的名利。

如子貢之才,真無法成就為君子嗎?

從商,就無法 行仁嗎?

個人以為: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成不成就,沒有太多的枝節與細究,看你幹不幹。有心則愈成,無力則廢退。

@Tang Lik Koh子贡之才肯定可以成就为君子,甚至愚笨鲁顿之才(如曾子、高柴)也可以。君子的成就也没有分职业。

不过就仁心来说,要如颜渊般始终不退,那并不容易。真的是修行在个人。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語,出自於《漢書‧東方朔傳》。意是,水太清,魚就無法存身,因為少了微生物;要求別人太嚴苛,就沒有人能當他的夥伴。 比喻過分計較別人的缺點與過失,就不能容人,也無法留住人材。

用於前文中的喻意,是說一團體裡若人人皆聖賢,則如同無聖賢,一社會的運作賴於百工合力,大家若視百工低賤而不為,那那麼社會就空轉。人在其位各盡其職。戮力修身嚴己利人,雖非賢聖亦必為一善人。此清之弊在於至,也就就是過分極端了,諸如現今各種逆滲透水等。

第五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字词解释】

佞:nìng,口辞敏捷。

给:jǐ,供给。

【白话解释】

冉雍,字仲弓,鲁国人,是孔门十哲之一,少孔子二十九岁。仲弓为人厚重而沉默,

有人称冉雍为仁者,可惜的是口无辩才。孔子回答那个人说:哪里用得到口才呢,靠着巧辩锐利的口才去抵御别人,终将不合理的说成有理,说一次让人讨厌一次,屡次巧辩则屡屡为人憎恶。冉雍是否为仁者,我不知道,但是言仁,何必要用佞。

孔子不轻许弟子以仁,故说不知其仁。因为当时的人以佞为贤,故有此议论。然而以佞为贤,不免于滥,圣人防其流弊,故以巧辩的口才解释,使仁与佞不混为一谈。

【章旨】

此章明仁者不须佞也,务实重于巧辩。

第六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字词解释】

吾:漆雕开,名启,启古字作启,依据宋翔凤《过庭录》,吾字疑为启之讹,古时对师长称吾,礼所不许。

说:ㄩㄝˋ,悦。

【白话解释】

漆雕开,名启,字子开,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十一岁,传习《尚书》。

孔子当时是鲁国大司寇,派漆雕开当官。漆雕开回答说:启恐怕还不能胜任官位。孔子听了很欣悦。因为启做官是为了推展道,漆雕开不愿意贸然出来做官,对于出仕没有把握,愿于学问修养再求精益,故孔子悦其志道之深,不会汲汲于荣禄。

须知孔子并不以为不做官为高,孔子弟子原思、季路、冉有、樊迟、公西华、子游、子夏、子贱、仲弓等多有做官者。虽做官可造福百姓,然若热中利禄,汲汲做官,亦非孔子所愿,故见漆雕开在学养、品德、能力上反省而感到喜悦,他是有道心之人。孔子曾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又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漆雕开的态度,正是如此,他只担忧自己学问道德不能自立,即使学问有了一点成就,而不至于心存利禄,这种人真是难得啊!

【章旨】

孔子因弟子漆雕开不求荣禄,笃志于道,而感到欣慰。

大家好,今天分享论语所介绍的人物是漆雕开,从漆雕开拒绝出仕的情怀可知,孔子虽鼓励弟子们有能力可以出来办政治,但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而是要促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使百姓提升内涵,往正道上走。

大家好,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 文章如何知道子悦,是悦漆彫开志道之深?

2、 孔子为官一事务繁忙,何来读书教学?

3、 如何可判断是在孔子当大司寇期间发生的事?

@明烛(呂英)烦恼是指烦躁扰动,恼乱身心的情绪或情感作用,能使人做恶受苦。而情绪我们可大分被善用的情绪,例如紧急状况中提起的忍耐、坚定、勇敢;以及不被善用的情绪,例如无端地发怒,或见到利益不能控制自己。

情绪若能善用,不会带来痛苦,反而能带来快乐,那就是属于善,不能归类为烦恼。反之,不能善用的情绪,则属于烦恼。

第七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字词解释】

桴:fú,小竹筏。

从:zòng,随从。

【白话解释】

孔子感慨:我的学说、理想不被诸侯所接受,大道不能行于中国,然而为了行道,就算乘竹筏或木筏浮于海而行,虽风浪险恶,也要义无反顾,将道传下去。而门人之中有能跟从我的勇者,大概就是仲由了吧。子路听闻此言,非常高兴,喜夫子视他为知己。孔子于是说,子路的勇气过于我,不合乎中道,然而,要再找寻像子路这种人才,也很难找了。

【章旨】

本章是孔子不能行道于鲁,周游列国,道亦不能行,而发之感慨!与子欲居九夷章,意旨相同。孔子叹不能行道于中国,想隐居东方九夷,将道传承。

第八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字词解释】

乘:shèng,兵车。

【白话解释】

子路、冉求前已介绍过。

公西赤,姓公西,名赤,字子华。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岁。

鲁国大夫孟武伯问孔子,子路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回答不清楚,盖仁道至大,可以统揽诸行,如孝、弟、忠、恕、信、义等,故孔子不轻易许人以仁。孟武伯不满足,故再问子路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孔子回答说:子路这个人,可以使他主持大国的军政,但不知其仁,亦即未具仁道。孟武伯又问冉求之仁如何?孔子回答:冉求这个人,可以作一千户人家的县邑宰,或作拥有百辆兵车的卿大夫之家宰,至于他是否具备仁道就不知道了。孟武伯又问公西华之仁如何?孔子回答:公西赤这个人,当他穿着礼服,系着大带,能在朝与外国宾客言语应对,至于他是否具备仁道,我就不知道了。

以上三弟子皆有可使之才,子路军事,冉求政治,公西华外交,然孔子皆答以不知其仁,可见仁是最难修养的内涵,故不轻易以仁德赞许诸弟子及任何人。

【章旨】

此章明仁之难也。

关于今天论语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 孔子为什么不先把弟子的仁心先建立起来,反而先培养他们的能力,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2、 弟子们如果听到老师说仁心不足,为什么不回过头来培养仁心 ?

3、 中庸说力行近乎仁,他们好好的力行,不是也可以接近仁吗?

先易后难,各个实现,趋向于仁。有了这些能力了,渐渐向仁。有了这些能力了,渐渐向仁。人的本性当中有很多不仁的成分,改起来比较难

时哉:

若就本性来说,也不一定有比较多不仁的成分。

例如孔子说他天生德,颜回闻一以知十,孟子举孺子将入井,证明人皆有恻隐之心。而荀子则举出人生而好利、有耳目之欲,来说明性恶。所以本性上未必不仁的成分较多,还是如孔子所说:性相近,习相远。

环境很重要,大多数人必定随环境转跟着风气走,所以儒家最重视的就是办教育和办政治。

第九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字词解释】

愈:ㄩˋ,胜也。

【白话解释】

孔子问子贡说:你与颜回比,谁比谁胜。子贡回答:我怎么比得上颜回呢。颜回闻一知十,听闻事情的一节,就可以推知整件事情,知得周遍,始终无遗。而我只能闻一知二,听闻事情的一节,顶多知得通达,举一反三,告往能知来。孔子说:不如啊,我跟你都不如颜回啊。

然而孔子真的不如颜回吗?孔子十五岁就志于学,三十岁学有所成,四十岁没有疑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此章不仅见孔子多贤,亦见孔子胸襟宽阔,与当时心情的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师徒之间一片融合快乐,尽在眼前。

【章旨】

此章美颜回之德。

大家好,关于今日论语,以下问题与大家交流。

1、 子贡怎麽知道老师要他跟颜回比的是闻而知这个?

2、 为什麽闻而知才是人生真正的重点所在?

3、孔子难道不是闻一知十的人才吗?为什麽他还说弗如也?

4、 子贡为什麽不说老师过谦了?

苏毅:

老师好!学生试着回答一下:

2、 为什麽闻而知才是人生真正的重点所在?

不论出世与入世的学问都要有老师传授才行,经典无人说,虽智不能解。老师举一,我们才能反三、知十,如果一都不知、误知,后面再如何开演,只能越错越远了。

请老师指正!

第十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字词解释】

昼寝:古注有三种解释:一、白天睡觉。二、白天到寝室。三、画寝,绘画寝室,有奢侈之义。

【白话解释】

宰予,名予,字我,为孔门十哲之一,擅长言辞。论语记者例当称其字,此直书其名,先儒考证当依古本作宰我。

解法一

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责其志气昏惰,故说:宰予啊,如腐烂的木头不能再加以雕刻,如年久剥蚀的墙壁不可粉刷。对于宰予,我当如何责备他呢。原先我对于人,听这个人的言语,即相信此人的行为,而现今我对于人,听其言语,会进一步观察这个人的行为。由于宰我的昼寝,使我改为察颜观行。

解法二

宰予白天回寝室休息。白天应当在外,而宰我在室内休息,故孔子责其怠惰。(以下翻译同解法一,略)

解法三

春秋时,士大夫多盛饰其宫室,宰我也绘画寝室,奢华铺张,未能免俗,故孔子斥责之。(以下翻译同解法一,略)

宰予为升堂四科弟子之流,却受夫子之深责,实乃宰予见当时后学之徒将有懈废之心生,故假昼寝,托迹受责,以发夫子切磋之教。

【章旨】

此章勉人学也。孔子责勉弟子爱惜光阴,以勤学也。

请教老师,一般能作为孔门的弟子,其自觉功夫不会太低,宰予不会是这样烂泥扶不上墙的学人,感觉此番孔子对宰予的言语是否别有深意?

就如讲要上所说的:

宰予为升堂四科弟子之流,却受夫子之深责,实乃宰予见当时后学之徒将有懈废之心生,故假昼寝,托迹受责,以发夫子切磋之教。

就是大师兄演一场戏,让老师駡,其他弟子们自然会有所警惕。

如何知道宰我是示现,配合孔子演出一场戏?[愉快]

不知大家有何高见?

孔门弟子不可能那么烂的,个个修养功夫了得,怎么可能烂泥扶不上墙?通过这样的推理知道的。

孔门三千弟子本来就良莠不斉,佛也有提婆达多,公伯缭不也是一个例子?

“故假昼寝,托迹受责。”这种教育手法,我们教师平时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是有使用的,可见是属于常情。

责备先进,给后进的警醒力度更大。

宰我是孔门十哲,言语科高材生,怎么可能会是朽木呢

宰我擅長言語,這從與夫子辯「喪三年」可見出,聰慧如夫子,終辯無所解,最後只好隨他去。

人熟能無過,即如顏淵者,也不二過。宰我晝寢,此景易見,非故意所為,惟夫子善於觀機逗教,見此景而善述之。

由初之聽言信行,改而聽言觀行,這或是緊接者「喪三年」之辯的加批。一方面,告訴宰我,你雖擅於辭令,但行為仍要合於規矩。他方面,曉喻弟子們,言行合一的重要。

多年前,個人為文對宰我喪一年之說,從實際面提出一些看法,認為守喪之禮過繁了,且無幾人能做得。當時有人轉唐師之語,說:「這也沒錯!」頗有夫子之慨言:「隨他去吧!」但從孩兒三年不離父母觀之,喪三年原則是對的。

学生觉得,宰我示现说或许还得打个问号。如果是示现,这在儒家经典里是否是个孤例?为什么子路过勇,冉求自画,曾子愚直我们不说是示现呢?

为什么子路过勇,冉求自画,曾子愚直我们不说是示现呢?

这确实是很好的问难~

而且宰我不只被骂一次,三年丧之问也被骂,哀公问社主也不被孔子认可。不正好显示他就是一个不合格的学生?

宰我本章是托迹受责的理由:

1.《孟子》说宰我智足以知圣人,《论语》中宰我名列十哲,应不致于犯过不改,言而无信,致使孔子重责为朽木、粪土之墙。

2.若非托迹受责,宰我难以名列十哲。

3.古注中如皇侃、范宁、珊琳公等皆有宰我托迹受责的看法。

4.宰我在齐国受到重用,这不是懈废之人可以有的成就。

史记.孔子世家里令尹子西对楚昭王说:“王之使使诸侯有如子贡者乎?”曰:“无有。”“王之辅相有如颜回者乎?”曰:“无有。”“王之将率有如子路者乎?”曰:“无有。”“王之官尹有如宰予者乎?”曰:“无有。 他把宰我与颜回等人并论,可见宰予也是被人看重的。

第十一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字词解释】

枨:今读chéng,古音读cháng。

【白话解释】

申枨,字子周,鲁国人,孔子弟子。

孔子说:我未见刚强的人。有人曰,申枨是刚者。孔子于是说:申枨性多情欲,多情欲者必求人,求人则不得曰刚。刚与欲不相容,刚必不欲,欲必不刚。

【章旨】

此章明刚。

@时哉时哉  老师好 各位学长好

1 本章中的'刚'与好刚不好学中的'刚'以及刚强不仁的'刚'有什么区别吗?

2 刚者除了无欲还有其它什么特点吗?

個人以為:

此章之剛,對應貪欲,所以剛之強處,指的是正直不阿。

剛強不仁之剛,導致不仁,所以此剛強,指「性情暴戾」。

六言六弊中的「好剛不好學」,其弊為狂傲自大,所以此剛為「剛愎自用」。

剛強的人性格多正直,意志堅定,打抱不平,不畏困難與惡勢力。

本章郑注,刚谓强,也就是能够坚强不屈,而刚必不欲;好刚不好学的“刚”,《讲要》依据邢昺《疏》,意思为质直寡欲。其实意思相近。

刚者,正直、刚强、寡欲,但若过于刚,不得中和之道,则有不仁或者狂妄抵触人等问题发生。

抵触人生是怎么回事呢,刚强太过和不及如何矫正过来呢?

抵触就是顶撞触犯。

改过的方法就是好学。

如林委兄所说:“好难哪”。所以不好学不行。

今天分享《论语》为公冶长篇第五第十二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字词解释】

尔:你。

【白话解释】

子贡说:我不愿别人以非义加之于我身,我也不愿意以非义加之于别人身上。孔子说:这不是你能达到的境界。此是恕道,尚非大贤所能办到,仁更可知其难。若自以为已经能办得到,将停止而不进步。

【章旨】

此章明子贡之志,世人相处,也有加义于人者,如范仲淹立义庄、义田,赈济贫穷人。而非加义于人者亦有,且为数很多,故子贡感叹,乃向孔子自述其心:人之相与,我不加害于人,人不加害于我,不亦善乎!孔子则说此事非子贡所及。言子贡所想达到的,生逢尧舜之世或可达成,而生逢乱世往往人相加害于人,国相加害于国。孔子与弟子言道,无不正对国家发生之问题,提出合于道的解决方案。

盖后篇,孔子告子贡有一语,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为孔子答子贡之事,若人人知恕道之可贵而行,则天下太平。今天分享《论语》为公冶长篇第五第十三章白话解释及正音,摘录自时哉时哉网络教育学院。

【经文】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白话解释】

孔子之学有本性,有天道、有人道。子贡说:孔子形而下的学问,即六艺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是为了要修明政治,办好国家的事,此属人道,诸弟子所共修,孔子经常讲习,故可得而闻。至于性与天道,则深微难知,孔子罕言,所以不可得而闻,能知道的,仅颜子、曾子、子贡几人而已。

中庸、周易皆讲性与天道,然不得其人,则不能传。且性与天道及文章,实乃彼此互相资助,文章是用来阐发性与天道,性与天道令文章有光采。若文章无关于性与天道,是后世雕虫小技,泛语浮说,哪里是夫子的文章?性与天道不见于文字,则无由阐明。所以夫子的文章即夫子阐明性与天道之言,言言皆文,言言皆道,日用平常无非性与天道的运用。只不过学者有迷悟之别,迷则文章、性与天道各别,悟则文章是性与天道,性与天道是文章。

如此说来,本章子贡所说有误吗?正好相反,此乃子贡体悟之言,因受困于陈蔡而得闻性与天道,不禁赞叹之。夫子与子贡言性与天道散见于论语,如言: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或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或曰:吾一以贯之。等等篇章,皆以性与天道指矣。子贡既闻之又心有所体会,故赞美之,犹如颜渊喟然叹曰章。

【章旨】

此章言夫子之道,深微难知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冶长第五白话解释加问题解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