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马屁精”背后的真相

早晨读《三重专注力》,书中讲到3个6岁男孩因为接受过系统思考的训练,他们用熟知的正反馈循环图讨论为什么刚刚在操场上打起来的原因的故事。

一句“马屁精”背后的真相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联想到昨晚饭桌上发生的事,然后发了个朋友圈,引发了躁动。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昨天晚饭,应孩子们要求炒了土豆丝。招呼他们上桌开吃后,我转身去拿电水壶烧开水。

女儿舀了一勺饭夹菜送进嘴里,抬头朝我欢快地说:妈妈炒的土豆丝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土豆丝!

我随口而出:哎呀,马屁精!

一旁的儿子附和:对,马屁精……

小姑娘由欢快到落寞,到低头不语,到撒泪,到大哭,没用到一分钟。

我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抱起她,给她抹泪,亲她,哄她……她却越哭越伤心,道歉的话、感激的话我说了一箩筐,仍止不住她的眼泪。

最后用“你看,哥哥快把世界上最好吃的土豆丝给吃光了”的谎言,把她的注意力拉回到土豆丝上来,她才止住哭,开始往自己碗里挖菜,挖着挖着,然后破涕为笑……

1秒钟的一句话,带来的不良后果,花了近5分钟的口干舌燥去挽回……

发小没有像往常一样留言评论,而是私聊我,问我这么回复的动因是什么?

这一问问的我一愣一愣!

我反问自己:

是对自己的厨艺不自信?

是被夸的习以为常,已厌倦?

还是被日常耗费精力,无心纠缠于此?

……

我不确定,但又好像每个因素都有!

自责、后悔、懊恼、心疼等复杂感觉一齐涌来,淹没了我。

之前猫叔分享说:被需要、被赞美、被肯定是绝大多数人的刚需,我们要去培养真诚赞美、关爱他人的习惯和能力!

我用此警醒自己,甚至把“每日一赞美”写进行事令,提醒自己别忘了去赞美他人,却总在回头看时,才发现:哎呀,今天又忘了。

于我来说,这真的是一种稀缺的能力,因为过往的33年人生中,并没有接受过这样的赞美教育,也没有身处刻意训练的环境。

而孩子自带这样的天性,我却差点扼杀它。

教育是言传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我总在用错误的身教方式影响着孩子不自知:

儿子每次给我夹菜,我总拒绝:你快吃,我自己会夹……

他往我嘴里塞他剥的橙子,我手挡着说不想吃……

女儿说帮我洗衣服,我说:哎,你太小了,快走开走开,弄湿了衣服我又得多洗几件……

女儿分享她的巧克力,我说我减肥……

不知不觉中,儿子给我夹菜的次数越来越少,女儿也不再争抢着说要帮我洗衣服。

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开始抱怨:

这孩子有点自私,不懂分享和关心他人……

这孩子有点懒,什么都不会干……

正如《三重专注力》提到的另一个观点:时滞!


时间滞延-时滞。指我们会在不自知的情形下伤害了另外一个人的感受,而这个伤害的最终结果只会在日后显现出来,而由于时间滞延的存在,它使得我们没有办法认清实际上我们自己正是造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句句“马屁精”伤害了孩子纯真的赞美之心,以后她可能会小心谨慎的去夸赞别人,甚至紧闭赞美之口;

一句句“我自己会夹”,打击了孩子关心家人的初心,削弱了关爱他人的原动力;

一句句“你走开,等长大了再帮我”把孩子推的老远;

这些时滞期可能一月两月,三年五年,也可能十年二十年。特别庆幸在孩子各种情感萌芽的阶段遇到了本书,让我觉察到自己的不足,有弥补的机会!

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真的很容易发生自己挖坑埋自己的惨剧!

希望通过不断学习与反思,能避开诸多自己和孩子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挖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句“马屁精”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