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一颗慈悲的心,和我们的孩子沟通,同情、共情、慈悲

沟通中,不要同情,慈悲很重要。。。

文 | 风铎

    晚上俩娃过了九点还没睡觉,催了几次,老婆提高嗓门告诉他们明天还要上课。俩娃不高兴地上床了。外婆听到有争吵,走进俩娃的说了几句什么。我刚好从门口经过,看到外婆一脸“俩娃又挨训了”的表情从房间里走出来,我微笑着炫耀:妈妈,在我的课件里,同情和安慰是绊脚石。岳母笑了一下,离开。

什么是同情?

同情是对别人感到抱歉的感觉,同情者觉得被同情者发生的事情是负面的或者是不好的,同情者似乎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哎,小可怜,又挨训了不是,我真同情你。当你对别人有同情之心时,你就会开始和他们产生共振,将他们低的能量带到自己身上来。这种较低的能量在你们之间流动,产生一个较低的能量场域,并且两个人会互相影响,陷入一个较低的情绪当中。

     事实上对于被同情的人来说,所处的状况不一定就如同情者心中想象的那样。但是对于同情者来说,他会无意地站在一个很高的很大的位置向下同情,所以很容易将本来没有觉得有负面情绪的被同情者带进去。孩子可能并没有觉挨训,可能只是觉得妈妈在提醒我,然后就开心地上床了。但是外婆进来同情我,觉得我是被训了,那么孩子们就会被外婆的情绪带进去,真的会感觉到害怕、委屈、不公平了。

     在人际沟通中,同情经常会被用到。比如你生病了,一个好心的朋友看到你后,就开始同情了:哎哟,看你这脸色真差,赶快去看看医生吧,是不是工作太累了,你呀,就是太拼了。可能生这个小病对你来说不是什么事,但是这个朋友一同情,你的情绪就变的很低了:是呀,我生病了,我要像个病人呀。于是你的身体和心情就会来配合你来生病了。

     如果你总是被同情,那你可以留意,自动跳出这个怪圈。我的一个老师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她常年在外讲课,有一次到达一个地方,主办方非常热情,一接到她就开始同情:哎呦老师,你常年全国各地飞,真辛苦呀,看看你一个女人,不能好好地在家过个安生日子,真可怜。不由地,我这个老师就被主办方的同情带进去了。本来刚到一个新的地方,挺高兴的,一听对方这么讲,心一下子就下沉了,开始自怨自艾起来。但是她突然意识到什么,马上对自己叫停,迅速调整心情,转变话题,将对方引到更高能量的谈话中去。

什么是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来的,罗杰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我的沟通技巧的课件就是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前比较流行的几个育儿理念基本都会讲到共情,共情也叫同理心。并且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精神分析中。共情是指去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站在对方的角度,深入对方的内心,去体验对方感情、思维、感受等,然后再把自己的共情传递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求助者被共情后,会感到自己被理解、被接纳,从而感到愉悦,从而提高两者之间关系的融洽。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共情对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和谐关系也很有效果。对于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有意识的父母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共情这一技巧,在生活中运用,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可以很好地改善亲子关系。

     同情和共情相比,同情是以自己的感受去投射对方,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共情是以对方为主,去感受对方。并且共情不评判,只是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整个过程是放在对方身上的。

慈悲看见的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都是为了让他们自己成长的,同时也帮助他们以同样的观点看待自己。慈悲是将他们可能认为不好的、不幸的事情和经验重新理解并构建成他们能够理解的事情。用慈悲的眼光看到对方,你不会被对方负面的、不幸的情绪带走,也不会被卷入到这样的事情当中去。

     共情需要你设身处地、换位思考,首先需要你对你自己的感受很了解,心理学上就是说你自己这个镜子先要擦干净。所以在我的课程上我会建议学员先去面质自己,只有当你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你才可能很好地共情别人。

     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如果你能带着慈悲之心,当然,这需要更高的智慧。因为你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话。

我曾经在课堂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带着觉知说真话,是智慧,不带觉知说真话,是SB。如果你不知道该和对方如何沟通,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不妨静下来,回归到你的中心。

我们都知道聆听的重要性,聆听之前首先是要闭上嘴巴的,这个闭嘴巴的技巧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很难的。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慈悲,也不知道什么是共情,那就闭上嘴巴,静静地让这一切自己发生吧。特别是在亲子关系当中。

带着一颗慈悲的心,和我们的孩子沟通,同情、共情、慈悲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带着一颗慈悲的心,和我们的孩子沟通,同情、共情、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