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我上小学的时候当过班长,有次学校组织到不远的树林里游玩。其中一项活动就是赛歌。我带着全班同学唱了一首《乙未豪客传奇》插曲:《谁说也不信他》:“谁说也不信他,谁说也不信他,只要我心中认定了他,走遍天涯去寻他。”正唱到兴头儿上,被老师果断制止:“唱老师教的,别唱情歌!”
当时回家看电视,信号不太好,只能收到临近几个县的节目,晚上放完新闻,就开始港台武侠剧。看得我们如痴如醉啊,深深被剧情吸引着。记得有天到教室不久,班里一个非常豪爽的同学一脸怒气地来到座位,在桌子上狠狠拍了一下:“小龙女被XXOO了!”其实我们都知道,但只是敢怒不敢言,同学们为此悲愤了好些天。
上高中时,在理科班,作文老是四十分左右(满分60分),想着怎么尽快提一下,一天偶然看到《射雕英雄传》,文笔太好了,比所有见过的文字都好,于是到书铺里租着看。我读书慢,是那种阅读障碍症似的慢,但也有好处,只要被这双眼相中的,绝对入心不忘。一部《射雕》看了将近一个月,作文从此没低于50分。代价是差点断送学业(慎重慎重)。
上了大学(准确说,是艰难地考上了大学),继续上理科(我的天,我不是天生的文艺青年吗,为什么要一直学理科!)书看得更杂,文史哲、自然社科照单全收,武侠就淡化了。大三时考完《物理化学》,彻底转念!虽然我特别喜欢有机化学,虽然沈同的《生物化学》仍让我眷恋,但决心已定!跨!专!业!学!中!文!第一次考北师大不成,第二次终于考上宁夏大学,遇到极好的老师和同学,上天待我不薄!
读研那几年基本没看武侠,当时读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金庸的小说在我们的视野之内,但我的研究很快细化到现当代散文方向,和武侠打了个照面,一笑而过。毕业后冲到京城,居京大不易也,那几年跌宕起伏,在学校呆了二十年,一下子放到了社会上,太不适应,但又必须适应,人在江湖,必须努力。跌跌撞撞几年,终于有一天又打开电脑将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再复习一遍,接着又看狄龙主演的几部古龙电影,味道已不同当年。
一个人在十几岁所看所思所想,对于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金庸、古龙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不仅仅意味着影视和文字,更是一种豪气干云、侠肝义胆的精神,这也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武侠又不仅仅是打打杀杀,真正的高手是勤奋修行的仁者,大慈大悲,才能坚不可摧。武侠又充满了各种情思,有决绝哀怨,有温柔缱绻,有一往情深,也有一片花心,这是斑斓的世界,可以不断采撷。重读金庸、古龙,就是想激活少年时的记忆。
当年看的《神雕侠侣》,除了李若彤和古天乐1995版的,还有就是潘迎紫和孟飞1984版的。古天乐后来越来越黑,李若彤的个人感情信息一栏,仍是未婚,小龙女和王语嫣的最佳人选,竟然没有一段佳缘,真是可怜可怜。胡兵和希莉娜依合唱的《归去来》真是不忍多听,有情人尽在不言中。1984版的主题曲也已好多年没听了,最近在电脑上搜索了一下,居然还有!
“跃马江湖道
志节比天高
一位是温柔美蝉娟
一位是翩翩美少年”
我鼻子发酸,好像这些年都在这情境中不能离去,就算离去,也总有一天会归来。为了难忘的青春,为了曾经的情怀。
【撰写体例】
每篇分为七部分:金庸和古龙小说的简述、【细节斑斓如迷】、【武功已臻画境】、【背景也是风景】、【节奏因为重心】、【情意不止缘分】。金庸先生的小说一次分析一回,古龙先生的小说一次分析两回。每篇的题目是两句七言,顺口即可,不再按照近体格律。如第一篇的题目:重出江湖又惊心,懵懂少年初发轫。第一句“重出江湖又惊心”指金庸第一部武侠《书剑恩仇录》第一回;第二句“懵懂少年初发轫”指古龙第一部武侠《苍穹神剑》前两回。就这样按照两位创作的时序进行分析。
我算了一下,金庸的小说共360回左右,古龙的小说共2000回左右。这就面临一个问题,按照这样的体例去写的话,金庸的分析完了,古龙的还没有。因此,金庸的小说不止分析一遍,整个系列会形成这样的局面:金庸的小说分析三遍,古龙的小说分析一遍。金庸小说的后两遍将寻求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本系列的文章将达一千篇左右,每篇五千字左右,整个系列约五百万字。两部小说如果能形成比较,就对比着看,如果不能,就分开论述。
闲话少说,且听书山仔细道来!
第一篇:重出江湖又惊心,懵懂少年初发轫
《书剑恩仇录》第一回简述:
清乾隆十八年,武当派高手陆菲青隐于陕西总兵李可秀衙门做家庭教师,一不小心被李可秀的女儿李沅芷发现,本想就此别过,没想到被关东六魔焦文期盯上。焦文期带人截击,却被陆菲青施展绝技击毙于荒山。陆菲青想先回总兵衙门换身干净衣服再走,却因伤重滞留下来。得到李沅芷精心照顾,陆菲青于是将武功传授给她。乾隆二十三年,李可秀因军功卓著,升任浙江水陆提督。李可秀轻骑先行赴任,派一名参将领亲兵护送家眷随后赶来,陆菲青即在其中。一路上先后迎面遇到昔日屠龙帮好友赵半山、西川双侠等武林高手,惊悟这是江湖上最隆重的礼节:“千里接龙头”。又有镇远镖局从身后赶来,然后一队少数民族商队也赶了上来,其中一位名叫霍青桐的黄衫女郎尤其引人注目。镇远镖局押运的正是这队少数民族的传世宝典。第二天在险峻的山路,镖局和少数民族人马为此拼斗,要不是李沅芷搅入,宝典就将物归原主。又过山岭,李可秀家眷和镖局人马同宿三道沟一家客栈,因争客房,镖局中一无赖误闯红花会文四当家的房间,被点重穴。为求活命,镖局出面道歉,这才得到谅解并答应救治。以上是第一回主线。
《苍穹神剑》前两回简述:
清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再次被废。朝野上下皆知再无复立的可能,于是与太子有仇的人意欲斩草除根,迅速掠近太子府。太子的老师熊赐履之前曾救过江湖人称“星月双剑”的戴梦尧和陆飞白,二人感念这份恩情,在太子府飘零之际救下胤礽的女儿尔格沁和熊赐履的儿子熊倜,一路直奔南京。刚在南京一客店落脚,就遭到公差勒索,恰有北京振武镖局大镖头孟仲超帮助才脱身,孟仲超过后又向他们引荐南京鸣远镖局总镖头萨天骥。众人欢宴之际,各施展绝技助兴,陆飞白技高一筹,萨天骥也未心存芥蒂。散后回住处,一路跟随“星月双剑”的夏莲贞,此时却难耐寂寞,打起了陆飞白的主意,撩拨不成,一气之下将毫无防备的陆飞白刺死。戴梦尧误以为是萨天骥所杀,这就找其报仇,不料被跑来“帮忙”的熊倜打乱局面,仓促之际受到萨天骥致命一击。临终之际,戴梦尧交给熊倜两本武功秘笈,并嘱咐其莫忘报仇。连遭变故的熊倜,被秦淮河畔的若兰、若馨姐妹收留,渐渐长大成人,若馨对熊倜也已生情愫。熊倜抽空就到河边练功,一次被一位叫侯生的剑客发现,侯生与星月双剑的师父是至交,已知星月陨落,于是吹真气打通熊倜任督二脉,并授其剑术及宝剑一把。熊倜告别若兰、若馨后,报仇心切,直奔鸣远镖局,萨天骥却已先好几年带着夏莲贞和尔格沁离开。与镖局几番角力,涉世未深的熊倜被鸣远镖局现任管家王智逑忽悠成兄弟。这是前两回主线。
【细节斑斓如迷】
1.《苍穹神剑》里的主人公叫熊倜,古龙先生就姓熊,金庸先生的二公子名为查传倜。你敢说这完全是巧合?风流倜傥,高士共赏。《菜根谭》:“遍阅人情,始识疏狂之足贵;备尝世味,方知淡泊之为真。”侠客行,就在这疏狂和淡泊中。还有,《书剑恩仇录》里的陆菲青和《苍穹神剑》里的陆飞白,真是相似于清白了。说到名字,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名字大抵和性情相符,而古龙小说人物的名字,经常是反讽,比如夏莲贞。
2.金庸的文字让人百读不厌,他也没进过私塾,不知怎么得来的。如果读了私塾,文字可能更加规整,但还具不具有这种鲜活,真不一定。梁羽生8岁能背诵《唐诗三百首》,后来在武侠中多有诗词映照。金庸先生应是后来狠下功夫读古典,然后将其点化人生。古龙的文化功底也不弱,但迫于生计,更多的是对西方文艺手法和人类心理特点加以考察,其文字已如秋水,静时可鉴照万物,动时可冲击所有。
3.《书剑恩仇录》开头就说,陆菲青给李沅芷讲的是《资治通鉴》里“赤壁之战”一段。查《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在第六十五卷,与《三国演义》相比,《资治通鉴》更符合史实。比如赤壁之战中的火攻计,《三国演义》说是诸葛亮与周瑜不谋而合,《资治通鉴》则认为是周瑜的部下黄盖想出来的。如果是这样,周瑜会不会感叹:既生瑜,何生盖?陆菲青给李沅芷讲这些,李可秀应该也知道,这个14岁女孩儿的成长模式有点意思。
4.《苍穹神剑》第一回讲到,星月双剑到了南京鸣远镖局,得到萨天骥的热情款待,招待的酒是花雕。古龙是这样写的:“酒是花雕,虽和北方喝惯的高粱风味迥异,但酒力醇厚,后劲最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前,纯香高粱酒型白酒才是市场主流,以山西汾酒和北京二锅头为代表。所以,古龙说得很对,惯喝。金庸先生是南方人,对花雕应该有感觉,陆菲青的柔云剑术舞起来一定有花雕香味。古龙一生泡在酒里,酒早有人味儿了。
【武功已臻画境】
1.好的武功不仅有效果,还要有美感,金庸和古龙小说中的武功就兼具这两者,且各有特色。金庸的小说可见诗词积累,古龙的小说则直取古意。
让我们回到现场,看看《苍穹神剑》里的招式。星月双剑遭暗算后,陆飞白施展“苍穹十三式”应对:身形倒纵,反手一刺,为“天虹倒划”;长剑一点桌面,上至空中搏击,剑势由“落地流星”化作“泛渡银河”,一刹如光芒向对方逼近,绚丽中透着凌厉;身随剑走,又一招“云如山涌”看他磅礴奔走、摧枯拉朽。猝遇大变,戴梦尧一个“顷刻风云”要扭转乾坤,僵持不下,再一招“北斗移辰”稳控全局。古龙自制绮语、自创新境,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古时即有的壮阔多彩。
2.再看金庸。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苏轼称赞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的,用来形容金庸小说里的武功,再合适不过。古龙小说的武功一般是描摹不来的,“泛渡银河”这样的招式怎么画?小李飞刀怎么画?大多只能意会,或者在想象中生出一番情景。而金庸就不同,他的小说人物用的武功名称大多直接来自古典诗词,这就让人多了一份亲近。
金庸小说里的武功,开始时只觉平常,但很快就常中见奇,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才豁然开朗。罗信用五行拳攻陆菲青时,先使“劈”字诀,劈拳属金,金生水,接着施“钻”拳,钻拳属水,在长拳中又称“冲天炮”,听听,这些在传统武侠中常见。接着再瞧,陆菲青开始发力,一记“沾衣十八跌”让你碰到即飞,贝人龙不服,一招“双龙抢珠”奉上,然后回收两个巴掌,焦文期见同伴吃亏,再一记“手挥五弦”拂来,陆菲青不敢轻敌,一个“虎纵步”掠至身前,焦文期立刻侧身分掌,又是一个“琵琶遮面”,看看,对手也诗意上了,这不是侠客行,是琵琶行。陆菲青心存不忍,正想着对方自行引退,没想到对方白居易附身,又是一招“银瓶乍破”、“铁骑突出”,陆菲青急了,就你会古诗!于是展开柔云剑术里的“杏花春雨”、“三环套月”,诗词大会如火如荼进行。陆菲青伤在右身,不再恋战,迅速将柔云剑术舞动到缠绵,如春雨沾衣,躲不胜躲,念头一转,剑交左手,劣势瞬间化为优势,再以“白虹贯日”乘胜追击,趁对方防守出现漏洞,先后以点穴手、大摔碑手、芙蓉金针取了三人性命。
另一种风格是翠羽黄衫霍青桐。霍青桐为了追回宝典,和镖局在山腰拼斗,李沅芷不分青红皂白闯了进来,霍青桐于是使出天山派绝技“三分剑术”迎战。这套剑术每一手只使到三分,对方刚要招架,立马转成另一势,每一势都是进攻杀招。看她首先一剑“冰河倒泻”直刺过来,李沅芷想以“朝天一炷香”格开,哪知冰河还未泻完,剑已化作“千里流沙”弥漫而来,李沅芷于是护住中路,岂料流沙未至,又陡变“风卷长草”呼啸而到、猛削左腿,李沅芷刚避开,长草又已“举火燎天”,直刺左肩,李沅芷又赶紧招架,怎知燎天之火又化作“雪中奇莲”,你说怎么办!虚虚实实,不躲怕她真剁,躲了她又换挡,真是剑术中的老司机,如此惊艳的招式,如果不是要命,真值得坐下来,沏壶茶,好好欣赏一下。
从前几回即可看出,金庸小说的武功高手,似慢实快,善于以静制动,这“静”既是内功深湛的显示,也是从容睿智的选择。而古龙则动极惊天,先打你个措手不及,然后在主动中速速解决,“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实出自古龙。仙侣同舟晚更移,慢境也;砯崖转石万壑雷,快境也。唯高手能动静自如,速度可以是工具,如果功力深湛,又能不受拘束。
3.古龙是泼墨写意,金庸是顿挫工笔。我以为,现代画家中,吴昌硕是侠者,李可染是儒者。吴昌硕以古法入墨、纵横万千,但“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读古龙,就是这种感觉,去看看吴昌硕的画像,画中之侠者,气质喷薄而出。李可染从传统中来,又参以西画笔法,别有一番苍茫辽阔,李可染的山水人物最让我感到亲切,那本是水墨写意的,但我觉得用“顿挫工笔”来形容,可能更加贴切,因为其中有望之蔚然的襟怀和细致,读金庸,也是这种感觉。
4.曾有中医名家登门造访金庸先生,问其小说中各种武功的来源,金庸先生说那只是小说,但这位名家就是不信。因为金庸把那武功写得太活了,纸上功夫已经自洽到虚实莫辨,这是需要极为高深的文化积累和文字功力的,环顾现当代,非金庸莫属。
【背景也是风景】
1.《苍穹神剑》第一回的故事,是以胤礽第二次被废作为背景。古龙说胤礽再次被废时,老师是熊赐履,其实按历史记载,应是王掞。《清史稿》卷二百二十讲到,在胤礽六岁的时候,康熙“令大学士张英、李光地为之师,又命大学士熊赐履授以性理诸书。”熊赐履卒于康熙四十八年,这时太子第一次被废,虽被幽禁,但尚有回旋余地,到康熙五十一年再次被废,才是无可挽回。
2.胤礽被废一事,古龙认为是被其弟胤禩、胤禔用邪术迷惑而失去本性,因此才被废黜。这肯定不是真相。查《清史稿》卷二百二十、《清实录》卷二百五十一、《清通鉴合集》(2375—2377页),从中可以看出胤礽的被废大致有两个原因:一、言行乖张,不加检点。二、从小深受宠爱。第二个原因非常隐蔽,大概只有把孩子宠坏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康熙承认胤礽的才华,但对其无德难以容忍,宗室与国同体,无德岂能当国。
3.清朝文化也是中国文化。日本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化止于宋代,“崖山之后再无中华”;韩国认为止于明代,“明亡之后再无华夏”。文化不是抽象的。只要人在,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国文化就不会灭。文化依人而生,因地而长。以为研究了典籍,就掌握了中国文化,日本、韩国的学者还是太天真。山河依旧,人物更新,不是你们所能看透的。
【节奏因为重心】
1.金庸的小说是绵里藏针,等发现针,针已如剑。古龙的小说就是一把剑,看是把剑,但又快得让你看不见,从前几回就可看出。
2.金庸的小说先慢后快,得耐着性子读下去,然后就放不下了。古龙是刚一上手就放不下。金庸是巍巍泰岳,拾阶而上;古龙是峭险华山,绝壁昂扬。
【情意不止缘分】
1.江湖恩怨,大多起源于你先打我或打我朋友,然后我再为自己或为朋友打你,至于真相,往往是在打完之后才知道,先用拳头说话,然后仔细想一下。如果都能平心静气、坐下来好好谈谈,那真是再好不过,但在许多时候,人是被情绪左右的。真正理智的人,就像真正的成功那样少见。你在随波逐流,高手早已上岸。不过既已卷入纷争,那就只有修炼自身;既然不能忘情,就让情意绵绵。江湖深远,缘分不尽,此情此景,常存于心。
2.亲情、师徒情、兄弟情和爱情,这是武侠小说最重视的四种情。李沅芷是什么性情,陆菲青自然明白,但当这个女弟子在危急时刻像侍奉父亲一样悉心照顾他,这位久经江湖的武当派高手也是很感动的,所以才能不断传授她武功。侠者,知恩图报,泉涌相待也。兄弟情更是不待多言,星月双剑遭暗算,起因就是对方为朋友报仇,兄弟被揍,就要揍回来,揍来揍去,剧情就展开了。玩笑玩笑。兄弟情不仅在亲兄弟之间才有,结拜过的,以及内心把对方当成兄弟的,都有,推广开就是朋友之情,真正的朋友,不亚于兄弟,经历越深的人越明白,这也是毋庸多言的。爱情,这几回还很少,红花会文四当家与妻子是真挚的爱情,她拼死守护的是两人最初的誓言,那是坚贞不破、可以托之死生的。亲情,在武侠小说中是基石,孝悌是为人之本,这都不具备,不仅不能在江湖混,在所有生物圈都待不下去。
【附录】金庸、古龙身世与早期创作初探
金庸(1924~)出自浙江海宁查氏,为书香世家,曾经“一门十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题词:“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查大侠人生也是传奇:5岁上小学,12岁读初中,15岁与同学合编小升初资料,畅销大江南北。17岁在壁报上写文章讽刺训导主任投降,被开除,20岁考取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不久,因向校方投诉而遭劝退。后又到《东南日报》、《大公报》担任记者和编辑。建国初曾赴京到外交部求职,无果,终于将全副心力浇灌文字之花。
从经历看,金庸是典型的任侠风格,打抱不平、敢作敢为,又具有商业头脑,十几岁就挣小伙伴的钱。金庸是不得志的,他有能力和侠义,没能在外交事业上施展,这确实是个打击。但要真成了外交官,能不能路见不平一声吼,还不一定。金庸终是性情中人,天生写武侠的材料,你不写我们怎么办,一代一代的小伙伴就是喜欢笑书神侠,就是喜欢飞雪连天。
因为家学、早年的经历、报纸传媒的经验和电影剧本方面的试笔,使金庸的文字感觉和故事处理能力很快进入成熟期,《书剑恩仇录》甫一登台就亮瞎全场,粉丝们,从头尖叫到尾吧!先是在别人的报纸上连载,后来干脆和妻子办了份《明报》,自家地面,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挣的不是钱,是自在。当然,钱挣得也不少。
金庸的武侠是公认的前边一般后面越写越精彩,后劲大,这是许多名著的特点,就像一些世界顶尖级小说,开头几十页好像交代不清楚了,到处是人名地名什么的,可一旦度过这一关,那真是好戏连连看了。古龙就不一样,古龙的小说因为融入了西方文学元素以及自己的独特观感,使小说从一开始就让你尖叫,这种效果,只有在金庸的小说被拍成电视剧后才能有。
看看黄日华版的《天龙八部》,我认识一位中国传媒大学学编导的朋友,他就说这个电视剧啊,看的就是前五分钟,这五分钟能把观众抓住,就抓住了,然后环环相扣跌宕起伏,观众就走不了了。这靠的就是吃透观众的心理,把握住剧情推进的节奏。不要说电视剧,就是百家讲坛,易中天先生就曾在采访中说到,每讲一次课,要讲多少字,内容怎么安排,语速多少,那事先都得有数,不是一上台就想到哪儿说哪儿。
金庸先生先说到这儿,下面说古龙。
古龙(1938~1985),1955年即在杂志发表《从北国到南国》,当时就以古龙为笔名,然后磨砺酝酿了五年,才拿出自己的处女作。
《从北国到南国》,这是解读古龙的一把钥匙。这时的古龙,文字还没那么简省,思绪还非常细腻,这篇小说要说是一个十几岁的女生写的,也不觉得奇怪。小说里北京那座又大又旧的四合院,据说是清朝一个贝子留下的,就是古龙的“世家”,无论他有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和创作,都将从这里走出去。主人公叫铿,姓谢,旧时王谢堂前燕,已入寻常百姓家。这倒不是说古龙非要拿世家做衬,而是以此表示,自己的创作根系传统。
“铿”,是铿锵的意思,也是一个命运的“坑”,要靠他一辈子来填。
小说中的铿就是古龙的化身,“我”的“大姐”则是让他爱恋一生的人。“大姐”的香消玉殒,让铿和“我”永远无法释怀。“我”在意的是那份亲情,铿则永远失去了爱情。古龙18岁时父母离异,后靠朋友接济和半工半读就读于淡江大学外文系。朋友对古龙来说意义非常。20岁,古龙弃学并住到了女友家里,这时再靠朋友接济,就有些说不过去,于是开始写字谋生。从17岁第一篇文艺小说,到22岁第一部武侠小说,整整经历了5年。
这五年,古龙经历了一系列挫折,但文字也不断升级。这五年,他就像傅红雪,每天拔刀数万次,终于文字利落如电光,虽然这时还没形成典型风格,但人物、情节和意境的处理,均已达到传统武侠的水平,再加上他的早熟,只待与更多书籍接触,吸取多元文化思想,然后将心中的忧郁化成豪迈,将绮丽化成壮彩,在文字中创造一个更加丰富灵动的时代。
金庸如杜甫,古龙似李白。李白爱酒,为的是浇心中块垒,或为好友和明月。古龙爱酒就是爱酒,顺便再爱一下女人,然后再和朋友一起爱酒。而金庸先生虽以儒雅著称,其酒量必不小,只是酒友太少,不轻易举杯罢了。杜甫也爱酒,但太穷,喝不起这粮食精了。
杜甫可亲,李白可爱。杜甫可以模仿,能够不断接近;李白天外飞仙,只有仰慕浩叹。金庸创作的年代:1955—1972,古龙创作的年代:1960—1985。有重合也有不同。重合于那段激烈,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海峡两岸都不得闲;不同于起讫时间,金庸出道更早,古龙收山更晚。出道早,风云早已看惯;收山晚,新意再掀波澜。
难道我更推崇古龙?不。金庸先生的武侠至尊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可爱的人很多,能亲近的很少。可爱大多因为绚丽,有时间限制,今天觉得可爱的,明天就不一定,明年更不一定,可亲就不同。一旦认定可亲,就很难改变,且历久弥新、历久弥珍。李白适合做偶像,杜甫适合做知己。偶像每个阶段大多不同,而知己,一旦认定,就很难放下。古龙当然也可引为知己,这就看性格和境界了。金、古有风格之分,无高下之别。听清楚了啊,金迷和古迷们,我可没说他们谁第一谁第二。
这次写得挺多,因为除了正文,还有小序和附录等,加起来得八千多字,以后每篇争取少些,不让你们觉得累。
【说明】
本篇序言、体例、正文和附录等均为原创。如转载或他用,请务必事先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