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艾斯拉庞德,今晚由我和大家一起分享,说文解字
我们今天说一部书——《说文解字》
对于这个人家作者用了21年的时间编辑的著作我只有仰望的份儿,我经常会拆字和学员们在培训课堂上去做这件事。所以斗胆(不要脸滴)分享下,如果说的不对,请群起而攻之。
分享大纲
戏说《说文解字》
再细说《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的意义
六书——不是你想的六叔
01.戏说《说文解字》
开篇的序幕是这样子的,,,,
唐虞三经五代(三皇五帝)之后,思启官盛事时代开启、孔子、老子、荀子都是各个连队的思启官。
思启官的璀璨践行
天下的思想 百家争鸣,点评管们开始出来协助。
时间推进到秦朝,秦朝的嬴政下了个病毒操作系统,把石墨系统弄乱了 。
这时候内容官——许慎 发表最佳日报合集《说文解字》
好啦我说完了,谢谢大家。
02.再细说《说文解字》
详细一点?还要详细一点吗?
许慎,老铁,字叔重,东汉汝南(今河南省郾城县)召陵人。
其生卒年约为公元58年至公元147年。
他历时10年编著,又历时10年修订较勘这本书;他宁愿不做官,也要潜心写这本书;
他的这部书影响后世汉语言文学1800年;
他的这部书成为当今汉学必学经典;
他的这部书是打开《四库全书》的金钥匙.....
他是许慎,这部传承1800年的经典就是《说文解字》。
他都干啥了
兼通今文、古文经而立足于古文经,在当时就享有极高的声誉。大抵在三十岁以前研治今文经学。
三十岁入京,师从古文经学大师贾逵习古文经学。贾逵是贾徽之子,父子之间本有学术传承关系,贾徽则是古文经学的开山祖师刘歆的学生,因此许慎是刘歆的再传弟子。从研治今文经到从贾逵习古文经,这是许慎学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后来创作出不朽著作《说文解字》的一个重要条件。
“转益多师是汝师。”许慎很善于广泛地向前贤时彦们学习。他的儿子许冲在《进〈说文解字〉表》中说他父亲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博问通人”。
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经常“引通人说”。据清代郑文焯《〈说文〉引群说故》统计,许慎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的“通人”共27人,其中先秦时代的有孔子、楚庄王、韩非子三人,两汉时代的24人,如扬雄、杜林、刘歆、司马相如、班固、董仲舒等。其中有一些是与许慎同时代的,许慎得以当面请教。
见牛人汉代的许慎一定是第一名。
许慎的一生经历了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六朝。汉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许慎与刘珍、马融等五十多人校书于东观。所谓“东观”,是当时的贵族学校,也是皇家图书库。校书于东观,是许慎学术生涯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因为在校书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当时的学界领袖(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通人”),同时,得以饱览大量民间不可见的秘籍。
许慎的一生是亦官亦学的一生。他先后担任过郡功曹、太尉南阁祭酒两个行政职务。
【小知识】
郡功曹是掌管一个郡的政务和人事工作的“秘书长”,职责是协助郡守(一个郡的行政长官)考核公务人员的勤惰,记录功绩。许慎担任此职,大约在20~30岁之间。由于政绩突出,许慎被推举为孝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也就是教育部长兼大学校长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祭酒,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
“孝廉”虽然只是一种荣誉称号,但却是在职官员升官的条件。许慎以此擢升为太尉南阁祭酒。太尉是最高武官,“三公”之一,南阁是太尉下属的一个部门,祭酒是这个部门的负责人。
这是一位研究汉语言文学的教育部长,兼任大学校长。重要贡献就是《说文解字》,
牛逼的地方是,后世有专门的研究他的书的人,更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行世后,研究此书成了专门之学,世称“许学”或“说文学”。
在欧洲,有所谓“莎学”,是研究莎士比亚剧作的,而不是专门研究某一本书的。
在中国文学领域,有“红学”,倒是专门研究《红楼梦》的,但此书问世要比《说文解字》晚十几个世纪。
【为何而写】
许慎作《说文解字》,是为了反驳当时的点评官们(注意,就是为了便于理解,不是自黑)对儒家经典的曲解。
今文经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在秦始皇焚书后重新记录的儒家经典,古文经则是用籀文、战国古文、篆文等古文字记载的、旧传的儒家经典。隶书的出现,导致了双重效应。
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文字学家们称之为一大里程碑。
另一方面隶书也意味着文字的形义关联中断,也就是说隶书再也不能像以往各种文字系统那样直观地以文字形体结构显示词的语义内容。
因此,在解释隶书所记录的词时,很容易发生分歧,再加上今文经学家们其他的主观原因,的确有解释经义时与原意相悖的现象。许慎之子许冲在《进〈说文解字〉表》中斥之为“巧说邪辞”。
许慎为了有力地、有效地抨击这种“巧说邪辞”,就搜集了九千多个篆文和一部分籀文、古文,通过文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推断出词的本来意义,从而还儒家经典文本含意之原貌。
许慎收录、保存了一万多个古文字个体,在中国文化史上所起的作用恐怕连他本人也始料不及。《说文解字》一书完全可以说是千古绝唱。
功不在禹下。这样的功绩其实比大禹治水厉害多了
“唐虞三代五经文字,毁于暴秦而存于《说文》。《说文》不作,几于不知六义。”
三皇五帝、春秋战国时候的文字,差不都都被秦始皇给弄没了,只有《说文解字》大量保存了资料,没有《说文解字》,以前的六义,谁也不知道咋回事了。
【小知识——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数据】再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参观许慎文化园时,看到了关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引经据典。
《说文解字》引经据典说字1080多条,其中《诗》(438条)、《易经》(94条)、《尚书》(165条)、《周礼》(103条)、《礼记》(15条)、《仪礼》(13条)、《左传》(186条)、《公羊传》(4条)、《论语》(34条)、《尔雅》(34条)、《孟子》(8条)、《孝经》(4条)等六艺经书;还征引入《逸周书》、《国语》、《淮南子》、《吕氏春秋》、《老子》、《墨子》等文献20余种。
史书也曾记载:马融常推敬之,时人谓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除了著有《说文解字》一书,许慎还曾写有《五经异义》一书,但此书后来失传。
许慎的践行笔记
001跋山涉水,实地考察
许慎做事一丝不苟,撰写《说文解字》非常认真。为准确说解方言俗语,他除了查阅典籍,引证书说外,还与各地官员交流,走访进京商贾,掌握方言用字和读音。为考察秦刻石文字,他还要爬山涉水,亲临其地。
002尊师重教,博采众长
许慎作《说文解字》除引经据典,征引文献群书外。他17次引用恩师贾逵的学说,皆称“贾侍中”。清人段玉裁称他:“他皆称名,独贾逵称官者,尊其师也。”表现了尊师重教的美德。另外,许慎虽师从古文经学,但他博采众家之长,没有门户之见,不论古文经还是今文经,凡正确者皆采用。
博采通人,信而有证的编撰原则
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他对每一个字的说解都要求言必有据,出言无论大小都得确凿有证,如果实在不知晓,则悬而阙之。
003著书十年,修编校勘又十年
许慎从着手撰写《说文解字》,约历十年之久,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草成书稿。《说文解字·叙》明确记载:“粤在永元,困顿之年,孟陬之月,朔日甲申。”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为此解释云:岁在,子曰困顿,永元十二年岁在庚子也。正月为陬”正月朔日甲申,即为正月初一。由此表明书稿完成于这年新春佳节。
004当时《说文解字》的初稿虽已完成,但为了利用此机会将它补充得更加完善,迟迟不作定稿。许慎在校书过程中,涉猎的典籍广而精深。
许慎淡于仕官,在就任县令之前,即称病回故乡万岁里,专心审定《说文解字》。公元121年,《说文解字》定稿,遂让其子许冲将稿奉献皇帝。
由此可见许慎著述之严谨。也正因为这种一丝不苟,言必有据的治学精神,成就了这部传世经典。
也为我们今人著书立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榜样。
03.《说文解字》作用
指出许书有六方面的特点和长处。
第一,《说文解字》是揭示词语内在规律的指示性词典,《尔雅》等仅属描写性词典。
第二,许书对字、词作形、义、音的综合分析,解释词义的所以然,是一部知识性词典。
第三,许书是一部规范性词典。
第四,许书训释的是本义。
第五,释义时注意词义概括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第六,方便检索。
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详解词典史,应该从《说文》写起,这是理所当然的。
04.《说文解字》意义
《说文解字》所收录的,主要是小篆。小篆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最后一个具有表意性的文字形体系统,它是沟通甲骨文、金文、籀文、古文和隶书的桥梁。
如果没有《说文解字》,人们就无法解读青铜器铭文、战国时代的古文和后来出土的甲骨文。
许慎此书取名“说文解字”,即说解文字之意。“文”和“字”是两个相关、但又有所不同的概念。
“文”即独体文,指最早创造出来的不能分割的文字,多数是象形字,还有一些原始指事字。
“字”即指合体字,由两个或更多个独体文组合而成。关于这一点,清代的许学殿军段玉裁在注《说文解字·叙》时已作过解释:“文者,自其有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
所以,
所谓“说文”,就是直接讲述独体文的构造类型以及它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古代人干啥,主要关键行为、关键思想、关键知识,早就有了)
一、三、王
“解字”则即分解、分析合体字的结构进而训释它所记录的词的本义。
(时代变化,更新版,需要合成一些词相、帽、情、奏、祀等字)
1.汉字的起源
许慎在著作的《叙》中提到了八卦、结绳记事、仓颉受鸟兽蹄迒之迹的启发而造字,这对后来的文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仓颉[jiá]】何许人
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也是道教 中文字 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面长四目,天生睿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历代的文字学家都把汉字的起源问题当作文字学中一定要讨论的基本问题。
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至唐朝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
综观之,古往今来关于汉字的起源共有九种说法:
1结绳说、
2仓颉造字说、
3八卦说、
4河图洛书说、
5甲子说、
6鸟兽足迹说、
7起一成文说、
8刻划符号说、
9中国文字西来说。
这九种说法中至少有四种与许慎的观点有关。
我们认为,汉字不可能是突然之间发明的,它有一个漫长的成熟前期,汉字的起源与多种事物都有关系。
许慎提到的三点都有其合理成分。甲骨文中有所谓成串奇字,张政烺先生在1978年中国古文字研究会首届年会上指出这些奇字是《周易》中的卦,并将成串奇字破译成阴阳爻,写出了“蒙、蛊、艮、既济”四卦。金文“十、廿、卅、卌”写成、、、,
正是结绳记事的遗迹。文字不可能由一人发明,史官仓颉搜集、整理过文字却是完全可能的。
2.汉字系统在长大
汉字系统的发展自古而今,汉字符号群不断地扩展、膨胀。
许慎书收录文字九千余,今《中华字海》收字八万五千多,而尚未告穷尽。文字符号的增殖是有规律的,许慎在这篇《叙》中,已揭示了这条规律,即“改易殊体”和“形声相益”。
改易殊体,指文字形体改变,同一个词不止一个记录文字,亦即产生了异体字。
“形声相益”则指语言中新词产生,相应地新的文字形体随之而产生。
晚近时代,章太炎先生在其《文始》中,黄侃先生在其《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中,把许慎所揭示的规律表述为“变易”和“孳乳”。
3.形义关联许慎在《叙》中反复强调“古文”的重要性。
指出:用古文书写的儒家经典“厥意可得而说”。
这是许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思想,他据形系联文字,根据小篆、古文、籀文的形体作其结构分析,从而推知词的意义内容,即以此为思想认识基础。
其方法形训也成为中国训诂学史上三种主要训诂方法之一。
4.六书次第
许慎的六书次第,以指事为第一,为后世文字学所不取,用班固说,以象形为第一。六书之名,许、班两家之说亦相异,后世多取许说。
象形字为独体文,相叠加则为会意字;
加注指点符号则为后起指事字;
两个独体文分别充当形符和声符则其字为形声。
这是汉字发展史的不争的事实。但有的学者如宋代郑樵由此推导说“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也”,见《通志·六书略·六书序》,这种观点就有失偏颇了。
因“一、二、三”之类的原始指事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本质绝非象形系统。章太炎先生《小学略说》:“造字之朔,象形居先,而指事更在象形之前。”其说亦有偏颇之嫌。
文字,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古人能造指事字“一”时,也能造象形字“木”。
应该说六书之朔是二元的。许慎以指事为六书之首,至少可以避免“六书也者,皆象形之变”一类的偏见。
5.许慎的经学立场
许慎兼通今文、古文经,而立足于古文经学,反对今文经学,斥今文经学家的一些说法为“巧说邪辞”。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认为今文经学一无可取而概加排斥。他在书中曾称引今文经学代表人物董仲舒和今文经博士的学说,即其力证。
6.文字的本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因此,文字是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辅助性工具。
这在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许慎,生当东汉之世,对此已经有所认识,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他在《叙》中说:“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即谓“书”(文字)是起记录语言作用的。
在说到战国时代七国纷争时,称“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很明显,在他的学术思想中,言语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到这个问题倒是要指出,在漫长的古代语言学史上,小学家们语言、文字的概念是不清晰,而且常常以字为词、为言。直到清代戴震的论述中,才有明确的“语言”和“文字”的区分。
05.说文解字部分——六书不是那个六叔
中国有“六书说”:指示、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东汉许慎受刘歆的启示,费几十年的精力整理汉字,编成《说文解字》一书,在这本书的"叙"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应该是),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这六种造字方法的特点,可以简介如下:
大叔:1.象形
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比如:
人(甲骨文)
月(金文)
二叔:2.指事
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比如:
上(甲骨文)
"上"字下面的一长横代表水平线,上面的一短横是指示性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这样一个概念。
本(小篆)
"本"字是在象形的"木"字之下加一个指示性的小横,表示树根。
未——表示什么呢?
休——表示什么?
三叔:3.会意——
汉字系统中有些文字是由两个相同的构件相叠加而构成的,借清代文字学家王筠的话称之为叠文。叠文有两类。一类是同体会意字。“体”指构件,一般都是独体文。在多数情况下,会意字是由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的独体文会合而成的,“林”、“吅(喧)”这类会意字却是由同一个独体文相叠而成的,所以叫同体会意字。同体会意之字强化了独体文单用时的意义。
把意义可以相互配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象形字或指事字结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比如:
从(甲骨文)
两个人形组合在一起,一个人站在另一个人后面,表示跟从。
相(甲骨文)
左边是一棵树的象形,右边是一只眼睛的象形,二者组合后,表示用眼睛观察树木。因此"相"的本义是"仔细察看"。
林——一个木 是树,两个木 代表叠加的意思 就是树林
四叔:4.形声
用一个字作形旁,表示意义类别,用另一个字作声旁,表示读音。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形声字。比如:
河。左边是"(水)",作形旁,表示与水有关;右边是"可",作声旁,表示读音。
谋。左边是"(言)",作形旁,表示与语言有关;右边是"某",作声旁,表示读音。
五叔:5.转注
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训(互相解释)。比如《说文解字》:"老,考也。"
“考老”的意思:考就是老,老就是考。
同理:古代汉字起源《六书》中之一的:”转注“,就是这两个字可以相互解释,也称为“互训”。
转注是古人制造“同义字”的方法,换言之,转注就是用同义字辗转相注的方法造字。“同意相受”是统一字首的具体方法,即授与一个同义字,也就是说用一个同义字相注释,作为它的义符。例如:语言(指“口语”)里〔lao三声〕这个词,既已制造了“老”字来记录它。后来口语里起了变化,“老”念成“丂”〔kao三声〕,于是就在“丂”的上面注一个同义的“耂(念lao三声,即现在的“老”字)”字,写成“考”(即造出了一个新字“考”)。“耂(老)”对于“丂(考)”,就是“同意相受”(即:同义相注。就是说,用“耂”作了“丂”的义符)。“耂(老)”、“丂(考)”的基本意思都是“年纪大”,它们是同义字,当然也是“转注字”。
转注字的历史意义:转注字的形和义密合无间,只要看看它们的形体就可以知道它的意义,也就可以知道它们是同一群同义字。这种造字方法解决了语言中同义词的创造问题,是孳乳文字(孳乳zīrǔ:派生,演变,繁殖)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创举。
转注字的特点是:字首(部首)的意义等于转注字的意义,因为用来注释的字首是一个同义字。判断转注字的两个重要依据:一是部首相同,二是同义相注。
考教众理,达成圣学,乃孳生万物,善化济物无遗也。
六叔:6.假借
借用已有的字,表示同音而不同义的字。
比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
来,读作lái,属于 常用字 。本意是指小麦,《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假借为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如:来回、来往、过来,又引申为表示“从过去到现在”、“ 现在以后 ,未到的时间”之意等等。
求,觅也,乞也。
求,此本古文裘字。後加衣为裘,而求专为干请之用。亦犹加艸为蓑、而衰为等差之用也。求之加衣,葢不待小篆矣。
求,汉字,拼音读qiú,表示想要为了达到某个目的或是为了主要用作动词,表示请求、要求等的意思。
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许多文字学者认为,只有前面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后面的转注和假借是用字之法。
好啦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太多内容我也比较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