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6 中国石油大学报
“荟萃”,本指草木丛生的样子,后喻优秀的人物或精美的东西会集、聚集,名碑荟萃。“荟萃”一词与石大有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既凸显了石大集天南海北人杰于一堂,又寓意石大会像繁盛的草木不断蓬勃发展。
“荟萃湖”作为石大人的精神湖泊,一年四季风景秀丽,堪称石大校园景物中的瑰宝。“荟萃湖”的景观数不胜数,“荟萃湖”的诗篇历久弥新,“荟萃湖”——石大人永远无法忘怀的名字。
荟萃园
独居校园东南隅的荟萃园,是东营校园内最引人入胜的景观,也是校友们最为怀恋之地,园子占地370余亩。荟萃园的主体荟萃湖是一个人工湖,最早称水库,修建于1969年,绕湖周长为1633m,水域面积为250亩。
1969年11月,学校由北京迁到东营,东营是出了名的盐碱滩,寸草不生,学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为“学农”创造条件,胜利油田集中全部推土机30辆为学校修建水库,到1970年3月主体工程就宣告完成,全校师生又通过“六干渠”引来黄河水源源输入水库,她才逐渐丰润起来。整个70年代,水库当时的主要用途是灌溉稻田,除了为农场开荒种稻服务,库内也养着一点鱼,人们也常到这里游泳,品尝天然浴场的乐趣。那时的水库秃头秃脑,土气十足,由于浪对岸边的冲击,库内淤积的速度很快,3至4年就得清一次库。
直到80年代,修砌了坡岸,又从百里外运土填池,改造土壤,种植了花草树木,才有了今天的碧波映。
1980年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荟萃湖的功能开始改变。80年代初,“校领导在一块研究,想把这个水库做进一步开发,修一个水上公园,资金由学校筹集。修公园确实是一个大胆的设想。曾记得满清政府时,慈禧太后用海军经费修颐和园遭到国人痛骂。给人的印象好像公园只是地主、资产阶级老爷们的事,我们一个现代化的学校修公园是否会遭到痛斥呢?由于对这个问题拿不准,我们想分几步走:第一步先用石头砌坡岸和两座桥,名曰修水库,然后拉围墙、修公园。修水库实则是投石问路,听听反响。头一年因准备仓促、资金不齐,只是砌了库北的坡岸。第二年才把整个坡岸修完,并修了两座桥,这比原来的水库美多了。”(尹建华《东营建校的回顾》)公园由华东石油学院工程师张宗印、赵宪尧等人设计,学校自筹资金建设。当时利用水库建荟萃园,并没有花太多钱,石头当时都是从临朐买来的,那些石头就是最好的雕塑,当地老百姓不知道这些石头值钱,只要了一点运费。“正巧在修水库的过程中,石油部黄凯副部长和部教育司的几位司长看了水库,表扬了我们,说应该给大家搞个玩的地方。有的司长说要给大学生以美的熏陶。在领导的鼓励下,坚定了我们的信心,胆子也大了。”(尹建华《东营建校的回顾》)
在部里支持下由学校集资改为国家投资,1983年进行第二期工程,请山东农业大学杨念慈教授进行重新规划,由泰安城建局负责设计与施工,于1986年全部竣工,投资近300万元。
1984年,通过校报征集为公园命名,1985年2月,通过全校师生投票,确定水库名为“荟萃园”。
荟萃园大门造型似帆。大门左边的大理石上镌刻着由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舒同题写的“荟萃园”。
大门右边的汉白玉石上刻着老校长杨光华1986年11月为荟萃园所作的题联,“宜击水,宜荡舟,名园曰荟萃,聚九州英彦东居青莱,且康且健;或静思,或问难,大学称华东,育四海桃李志在寰宇,乃武乃文。”由书画家乍启典书写。
假山亭榭,花草树木,一派江南风光。这里春有杨柳依依、草花争艳;夏有荷花映日、细雨清风;秋有绿波如澜,明月松照;冬有飞雪踏枝,红梅傲放。
湖的中央有一个湖心岛,小岛被四周的水包围,划船而过,登顶伫亭远眺,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山顶上这个古色清香的小亭名曰“风雨亭”,其间黄发垂髫携手相乐,亦不乏临湖独钓情鱼水。
小岛与东岸相接,呈L型,由两桥相连,东西走向的拱桥,名曰孔雀桥,一桥南北走向,名曰卧龙桥,岛上有石头堆积的小山,有一个古色清香的亭台名曰“风雨亭”,两侧的柱子上是杨光华校长的题联:“风掀嫩柳条条弱,雨打新荷叶叶香。”一派派景象令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
荟萃园十景记
李杰训
李杰训,1991年毕业于我校机电工程学院(时称机械系),现在大庆油田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高级专家、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大庆油田副总设计师。今年7月,受聘为学校兼职教授。
宜击水,宜荡舟,名园曰荟萃,聚九州英彦乐居青莱,且康且健;
或静思,或问难,大学称华东,育四海桃李志在寰宇,乃武乃文。
——杨光华
举凡名校,必有名园,有名园则必有名水。清华大学校址建在清代皇家园林——清华园和近春园,近春园内有荷塘,朱自清先生曾在此写下不朽的名文《荷塘月色》。北京大学有燕园之称,并有未名湖。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园的东南一隅,便是荟萃园,园内有一片碧波荡漾的水域,在东营建校初期是为种植水稻、绿化校园灌溉蓄水而修建的水库,后修建为荟萃湖。在荟萃园大门旁的墙壁上题写着老校长杨光华院士的这副名联。这副对联给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一届届莘莘学子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并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
虽已毕业18年,但想起这副对联,想起荟萃湖,往日的学习生活岁月便历历在目。于是翻箱倒柜找到了这篇还在学校时就写成的《荟萃园十景记》,奉献给母校,奉献给那日夜思念的荟萃湖。
生活是美好的,处处皆情皆景。只要你留心,一草一木可以入诗,一花一石可以入画。在母校生活四年,常游于荟萃园中,对其间人情风物偶有所感,日久生情竟成萃园十景,奉此与诸君共赏。
日出扶桑
日出扶桑。夜色在司晨的小鸟声中隐隐退去,天空渐渐明朗起来,站在荟萃园门内由西北向东南而望,一片红云布满东天。若在春季,气温由寒转暖,地气蒸腾上升,与云接壤;或是秋晨,东营特有的雾气四起,则天上地下一并红将起来。不消很长时间,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当其尚有一极小边缘还隐于地平线时,先似乎一顿,然后便如挣断丝线的红气球“突”的一下窜出来。荟萃湖水波荡漾,红光泛于其上,波影粼粼,连接湖心两岛的石桥如长虹飞架,剪影般映在红光之中,极具诗情画意。如你幸运,可看到一尊钻塔巍巍耸立于东方,而太阳援着钻塔冉冉升起,甚为壮观。
七曲长桥
七曲长桥。在荟萃湖北岸中部,有数块巨石相衔而立,呈洞门状,别有情趣。穿过石门,迈步踏上水泥板桥,桥两边有漆栏相护,宽可容二人并行。款步向前,曲曲折折。心情郁闷之时,行于桥上,则回肠荡气。心情愉悦之时,行于桥上,则纡缓舒畅,好不惬意。七曲桥尽头,有一岛一亭,岛之周边垂柳相依,石栏环绕,由岛上向东、向南、向西、向北,皆可见园中景致。
石山奇洞
石山奇洞。湖心岛上假山矗立,怪石嶙峋。登上山巅,可远览荟萃园全景,近观亭台廊榭。若傍晚登临,有晚风临怀,甚是舒畅。向东而望,井架上的灯光如一串串夜明珠垂挂,好一番油田景象;向西北远眺,则万家灯火,楼房林立,可叹大学城之壮观。此时禁不住有吟诵之兴:“登斯山也……”。山美,洞亦奇。山之阴有一石洞,洞身屈曲,只容一人通过。在上午,若由东向西进洞,则自身遮住阳光,洞内为之一暗,待且出洞,方豁然开朗;若由西向东进洞,则另一端很是明亮,渐行渐明,可谓阴阳奇洞。
端午放舟
端午放舟。端午前后,天气渐暖,择一中午,邀友二三人于湖上放舟,暖日当空,其意融融。园中湖上又少有行游之人,偌大一个空间仿佛只为几人而存在。或击桨戏水,或高声喧笑,或纵情放歌,好不痛快。况端午乃一佳节,可话古论今,追念三闾大夫离骚天问之情。凡此一举,心境爽达,既暖且畅,乃为一大乐趣也。
长竿独钓
长竿独钓。生活中有宏观壮烈如沙场般场景,也有静气凝神扪心自思的禅悟境界。长竿独钓便很有向禅意味,一桶一网一凉帽,一人一竿一钓丝,于午时寂静之刻,在湖边岸石曲折之处寻一所在,垂丝待钓。凝神静望,等待水中鱼儿上钩,活脱脱木雕泥塑一般,此即“入禅”。岂不知水中鱼儿此时正与钩上之饵相戏,此中一甚通哲理的鱼儿曰:是吾等钓那渔者上钩了耶。而渔者竟不自知,尚虔心苦盼,好不幽默。
国庆夜景
国庆夜景。国庆之夜,万众欢庆,荟萃园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每年的国庆焰火都在此燃放,湖岸四周的路灯也光彩缤纷,惹人眼目。“燃放焰火开始”,一霎时,人声静寂,焰火窜天之声响起,赤橙黄绿,五光十色。人们或携相机,或妻儿老少,三五成群,寻一审美之角度,引颈向天,品赏斑斓夜空。令人不禁感叹,生活在这样的繁荣时代,真是惬意。
小林秋阳
小林秋阳。万物生息,皆有轮回。每遇叶落花残,诗人文者便放歌悲秋,萧杀凄凉,岂不知此中另有一番乐趣。秋日正午,独步荟萃湖北岸小林之中,天高气爽,阳光透过枝丫钻进林中,拂于身上,暖暖洋洋。树隙间的土块在阳光下蒸腾出一种很好闻的气味,懒洋洋地钻进鼻孔,落叶一片金黄,这一切令人有一种充实的感觉。
瑞雪初霁
瑞雪初霁。隆冬来临,令人感到惊喜的便是下雪了。纷纷扬扬地下,或飘飘洒洒地下,不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都会为之倾心。在雪中追逐嬉闹,自然别有情趣。瑞雪初晴的荟萃园,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到处银装素裹,松柏玲珑如玉塔,亭榭廊檐铺了一层厚厚的雪顶,宛如白雪公主的小屋,湖面上平展展一层,很像白绒毛的地毯。若你是南方人,照几帧雪景寄回故乡,则会给乡人留下美好的记忆。
长亭夕照
长亭夕照。湖心岛南部有一长桥伸入水中,其端立一亭。夏季的傍晚,似火的骄阳劳累了一天,带着疲乏的红晕渐渐西斜,西天里便渲染着一种极具柔情的色彩,十分温馨。而此亭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来看夕阳。面对夕阳而立,微风吹拂,少女长发飘逸,发端如镶了金线,晶莹光亮,很有诗意。
遥望蓬壶
遥望蓬壶。蓬壶相传是八仙栖居之所,据说现今山东蓬莱的丹崖山就是蓬壶遗址。这里,我说的却是荟萃园中看到的美妙景象。春夏秋三季,站在湖心二岛间的落虹桥上,向西北遥望,但见高楼耸立于依依翠柳之端,好似一座现代化城市,巍然而立。入夜,万家灯火通明,透过窗映射出来,景致十分壮观。我的朋友尝于此摄得小照,令我颇疑是深圳或珠海,却不信荟萃园中竟可遥望到这等仙居之所。
凡此荟萃园十景,系我自娱而成,未必写得十分精妙,且其他朋友也可能还有更美的发现,敬希共阅荟萃园美景,以图共享。
今年的中秋,当我再一次翻阅这篇文章时,令我不禁想起那些生活在校园的日日夜夜。坐在北方的秋风里,我想起母校的老师,想起远在祖国各地的同学们,心中有一种湿漉漉、暖融融的感觉。
荡漾的萃湖
扬言
石大有凡人,但是石大人亲手打造的荟萃湖是不凡的。大自然也许是不可征服的,但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可以改造美化的,而美化的环境对于我们生存的馈赠一定是丰厚的。那些当年修建萃湖的石大前辈,在春暖花开时节,如果还能面朝萃湖,他们也许会高喊:“我骄傲!”
无论是东营校区,还是青岛校区,荟萃湖无疑是石大最美的风景。萃湖岸边,没有名树古木,也没有奇花异草;湖心岛上,没有白鹤流连,也没有墨客挥毫。无论是自然景观,抑或人文景观,萃湖也许不值一提。但是萃湖在石大人的心中依然最美。那一汪湖水,年复一年地荡漾,滋润的不仅仅是岸边的树木花草,还滋润着石大人的心。
40年前,执著的石大人从激情燃烧的北京城来到这片盐碱滩上。“人无歇荫地,鸟无树作窝。”鸟尚不能育,何以育人?但是石大人在此不仅仅要育人,还不得不在校园周边开田育稻,以补给供应粮之缺。在盐碱滩上种稻,需要充足的水灌溉压碱。执著的石大人挖地造湖,引来黄河之水,造就了这方300亩的水库。在绿油油的水稻吐蕊扬花的季节,在金灿灿的稻谷成熟收获的季节,那也是石大最美的风景。亲近自然,亲近土地,还有比这更好的育人方法吗?
石大人给水库起了个名字叫“荟萃湖”,在当今网络时代,称呼大都从简,于是也叫萃湖,也是很美的名字。萃湖及周边形成园地,于是叫荟萃园或者萃园。比如石大的BBS就叫萃园BBS。萃园入口处有一联:“宜击水,宜荡舟,名园曰荟萃,聚九州英彦乐居青莱,且康且健;或静思,或问难,大学称华东,育四海桃李志在寰宇,乃武乃文。”这是一副充满乐观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楹联,作者是老校长杨光华。先生已去,但其“且康且健,乃武乃文”的遗训堪比校训。
先生著此联时,萃湖是可以游泳的。在学校的游泳池尚未修建时,游泳课就在萃湖里进行。20年前,我从江南水乡来到石大。在那些炎热的夏季,我们也是在萃湖击过水的。在黄河断流的日子里,萃湖的水位渐低,湖中捉鱼成了许多学长们一生的快乐记忆。后来出于安全考虑,学校还是禁止下湖游泳了。
而荡舟是可以的。扬言在大学时代,至少参加了两次系里组织的划船比赛。毕业前的一次,记得我是跟江西老表“王小狗”合作的。去年“王小狗”16年来首次回母校,面对萃湖感慨万千。而我能做的,就是陪他在萃湖再一次荡舟。在园中那爬满青藤的假山旁,一些斑驳的退役铁船静静地躺在那里。我们仔细端详,希望能找到当年共同驾驭的那叶小舟。前天黄昏时分去了萃湖,果然有几只小船在萃湖上游荡。一只船上传来几位女生的合唱:“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胸前红花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摇船的是一位男生,他的摇浆将夕阳映衬下粼粼的波光分解得更加绚丽。在扬言的眼里,果然是最美的萃湖风景。不知他们16年后,是否还记得在萃湖上同船荡舟,还能不能再次相约,在荡漾的萃湖放歌?
在萃湖荡舟,一般都穿过七孔桥,然后再穿过单孔桥。55年校庆,湖心岛上的亭台重新上漆勾绘,顺便将两桥粉饰,并分别命名为“卧龙桥”和“孔雀桥”。七孔卧龙桥因何得名,扬言不得而知。孔雀桥的得名我知道,因为桥头有一尊太湖石,其形似孔雀。太湖石是淄博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所赠,一共4尊,坐落萃湖沿岸。我参与了太湖石的选址落位,并就单孔桥的名称提过建议,我说可能叫“鹊桥”更好些,那样的话,每年的中国情人节,会不会有双双情侣在此将栏杆拍遍呢?
从萃湖东岸,经过鹊桥龙桥,就可以到达湖心岛。这是一个泥土堆积的小岛,岛上还有石头堆积的小山,山上也有曲曲小径,也有在石缝中求生存的树儿。在那棵海拔最高的树上,有一个鸟巢,也许真的是喜鹊的家呢。岛上有3座小亭,西边的亭子叫风雨亭,两侧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风掀嫩柳条条弱,雨打新荷叶叶香。”依然是杨光华老校长的题联。我宁愿相信这是一副写实的对联。在很多年里,柳树一直是石大主要的绿化树。我初到石大的时候,看到的大树就是几棵歪斜的老柳。这几棵柳树给石大的校园绿化造成了很大的假象,大家以为只有柳树才适合在此繁荣。当时的道路两旁都是清一色的扶风弱柳,生生死死在那里挣扎。但是萃园的柳树是旺盛的,果然湖边栽柳是亘古的选择。清晨或者向晚,我们沿着萃湖奔跑,波光在条条弱柳间穿梭闪烁,恰似朝阳柔光或者夕阳余晖在竖琴般的柳条间弹奏。是萃湖教会了我们奔跑,教会了我们歌唱。
那条通往萃湖的水渠,两边也是垂柳依依。水渠的东边是稻田,西边是排球场。我们打排球时,经常把球打到水渠里。翻过铁栏,在柳树间浓密的芦苇荆条中寻觅,也是辛苦事。水渠里小鲫鱼很多,我的一位同样来自江南水乡的师兄,曾在这里一截一截地堵渠求鱼。寸长的小鲫鱼被他一桶一桶地带回,在学8楼的窗台翻晒。很长一段时间,学8二层楼道里都有鱼腥味。黄昏甚至晚上,水渠两岸还是情侣们披荆斩棘之所在。那时的石大流传着一首伟大的词:“沉醉不知归路,误入球场深处。呕吐呕吐,惊起鸳鸯无数。”而今,水渠跟稻田一起消失了,变成了现代化体育馆,还有东西并列的两个塑胶运动场,以及家7区、8区的118住宅楼。在这个城市取代农村的风景变换中,走得太早的石大人没有亲历怅然若失,来得太晚的石大人无法想象昔日的自然之美。
还好,萃湖在这个城市化的进程中没有变成星级饭店的钓鱼池。虽然经历了青岛路拓展的挤压,虽然萃湖周围的铁篱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屡遭切割,但是萃湖水依然在坚韧地荡漾。园中耐盐碱的白蜡树冲天如盖,白杨树也在肆意生长。那些矮矮的青松,多少年来一直在那里坚强地绿着。还有成行成片的樱花树,居然也能在此落英纷飞。那一片密密的修竹虽然不入流,但是也年年冒出新笋。从竹丛走过,能真切地听到等待食物的小小鸟在急切地叫着呢。园丁们建了一方方花坛,各种花儿也能在这里争奇斗艳。那些空闲处,是碧绿的三叶草。东边的刺槐坚守了多少年了,依然还是当年的模样。卧龙桥头的那尊少女雕塑,现在被四周的青松严严实实地挡住了,从容的读书少女正在被新来的石大人忽略。
那叶叶飘香的新荷呢?在萃园入口处,石大人在当年的荷塘四周修建起高高的护栏。两块荷塘的新荷每年春天被快乐的小鱼儿惊醒,从参差破败的残荷中冒出来,伸展开来。每当毕业季节来临,朵朵荷花开始竞相开放。石大的毕业生们,素面荷花都在为你们开放,萃湖的清波都在为你们荡漾。你们甚至可以将石大的记忆一一抹去,但是萃园里却永远记录着你们的脚步,你们的汗水,还有你们的歌唱。
石大的历史写进书里永远是死的,但是若能写进萃园那些老树新树的年轮里,写进湖面行行清波里,那将永远是活的。在石大的青岛校区,有许多学生可能根本没有见过萃湖。他们可能认为新餐厅征名结果为“荟萃”很俗,他们可能认为校报副刊“荟萃湖”的名字应该被“金沙滩”或者“唐岛湾”之类的名字所代替。这都可以理解,毕竟萃湖离他们有300公里之遥。
扬言想说的是,荡漾的萃湖是石大流动的历史。经历历史、记录历史的萃湖体现的是一种高贵的气质。而对于人,如果在历史面前迷失,终将渐渐远离高贵。
荟萃湖畔
(中国石油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文艺晚会情景剧《荟萃湖畔》原稿)
杨辉
(萃湖风景,旁白或景中人物朗诵)
宜击水,宜荡舟,名园曰荟萃,
聚九州英彦乐居青莱,且康且健;
或静思,或问难,大学称华东,
育四海桃李志在寰宇,乃武乃文。
杨光华老校长的萃园题联,跟荟萃湖一起,
成为石大文化名片。
荟萃湖畔,没有名树古木,也没有奇花异草,
湖心岛上,没有白鹤流连,也没有墨客挥毫。
但是萃湖在石大人的心中依然最美。
那一汪湖水,年复一年地荡漾,
滋润的不仅仅是岸边的树木花草,
还滋润着石大人的心。
(老教师)
1969年的10月,北京石油学院数千人的大军离开京城,
来到黄河入海口,在这片盐碱滩上重建家园。
没有人愿意回忆痛苦,
没有人能遏制痛苦的回忆。
“泥浆学院”,干打垒房,开渠种稻,教授牧羊……
我们为了给稻田灌溉,挖了水库,后来就成了荟萃湖。
那一年,萃湖的坚冰消融,湖畔弱柳含苞,
我们在坚守中跟全国人民一道,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春暖花开的时候,77级的同学来了;
硕果飘香的时刻,78级的同学来了。
我们张开双臂,在荟萃湖畔,
热烈拥抱人民的春天,科学的春天!
(中年校友)
一群操着各地方言,年龄参差不齐的你和我,
提着大包小包,走下小火车,挤上大卡车,
晕头转向地来到荟萃湖畔,来到我们的新家。
干打垒,泥巴路,茅草沟,毛驴队,“伞兵”团,
在这个新家,
我知道了冠名“华东”的高校不一定在大上海,
盐碱滩上也有“象牙塔”,
尽管没有像样的柏油路,
尽管只有几棵歪脖子柳树。
但是,我们热爱石油,我们有石油人的梦想信念,
我们就是种下一颗铁钉,也会长成高耸的井架!
(校友)
后来,我们的母校有了一教、二教,四食堂,五食堂,
有了大礼堂、体育馆、千米长廊,
有了青年园,外语村,太阳广场……
在春日的清晨或者向晚,
我们沿着萃湖奔跑,
波光在条条弱柳间穿梭闪烁,
恰似柔光在竖琴般的柳条间弹奏。
那些陪伴我坚持跑步的弟兄们,你们还好吗?
夏日炎炎,我们在萃湖击水、荡舟、捉鱼。
那一次,摇船的是一位男生,
几位女生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粼粼的波光里,他们共同演绎着萃湖最美的风景。
不知他们是否相约,10年或者20年后,
在萃湖再次荡舟放歌?
秋日的小树林,响起诵读声,
书页上那些斑驳的树影,记载与见证着青春的过往。
你的视线落在一位女生那里,
她坐在石头上,晃悠着青涩的双腿。
瑞雪初霁,荟萃园银装素裹,
松柏玲珑如玉塔,亭榭恰似白雪公主的小屋。
你牵着她的手,在七孔桥上,将阑干拍遍……
(教师)
“风掀嫩柳条条弱,雨打新荷叶叶香。”
每当毕业季节来临,朵朵荷花开始竞相开放。
石大的毕业生们,
你们就是母校放飞的雄鹰,
不管你们身处天南海北,还是沙漠天涯,
素面荷花都在为你们开放,
萃湖的清波都在为你们荡漾,
萃园里永远记录着你们的脚步,你们的汗水,
还有你们的歌唱。
那一年,
一位女生在荟萃湖畔问一位男生:“你对我说的话萃湖的鱼儿都听见了,为什么还选择去西北?”
男生背了一首诗,那首诗出自《风华文集》:
我在祖国的怀抱里长大,
我爱她,就像爱我亲爱的妈妈。
为了她的幸福和荣耀,
我愿为她走遍天涯。
祖国啊,我要为你献上
用生命浇灌的鲜花。
1985年,“荟萃”开始走进我们的心中,今天,“荟萃”一词渗透在每一位石大学子的衣食住行,成为石大人的精神之泉。
荟萃广场
每逢周末,全校各学生组织在荟萃广场竞相开展活动,这里是石大学子拥抱阳光、挥洒青春的地方。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这里见证了多少石大风采。
荟萃苑餐厅
排列整齐的橱窗,哪一处吸引你连连驻足?种类繁多的地方名吃,哪一种让你念起了自己的家乡?一路走来,“荟萃”一词渗透到了石大人的衣食住行,“荟萃餐厅”也通过“一日三餐”走进了石大学子的心。
荟萃文艺
荟萃湖板块
每期校报总会有一个《荟萃文艺》的板面,在这里石大学子歌唱春华秋实、书写青春和梦想;在这里,荟萃湖不只是湖泊,它定格了一个个美丽的瞬间,成了石大人发现美的眼睛。
荟萃青年
《荟萃青年》秉承“广汇贤德,开拓石大人文新天地”的办报宗旨,坚守着“用青春书写青春”的理念,它是展现校园文化的前沿阵地,是石大人自己的媒体。
荟萃BBS
荟萃BBS曾陪伴着石大学子走过15年的风风雨雨,为石大人提供了平等、快乐的网络平台,它曾充满着年轻人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今天,我们依然记得它:萃园,萃园,荟萃在这个家园!萃园,永远相伴!
“荟萃湖”,一个陪伴了石大三世的精神湖泊,它是传统,它见证了石大的变迁;它更是回忆,封存在一代代石大人心中……
1
END
1
文字来源:《中国石油大学60周年校庆丛书》、中国石油大学报
整理:韩绪冬 孙德藩
编辑:周小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