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授痛斥“牛蛙战争” 中国孩子的教育如何挽救?

上海教授痛斥“牛蛙战争” 中国孩子的教育如何挽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教授”一称呼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这是一个有历史征程、有经验品鉴的人物称呼。如果算起历史上博学多识的人,那么“教授”们算是其中之一了吧!此外,当然还有,科研家、发明家、史学家……但足以印证的是,“教授”是博学多识的顶层群体。

  但是,有一篇由一名68岁上海退休老教授撰写的《牛蛙之殇》文,却在此次开学学潮中频频爆红于网络中。该文观点犀利,真诚坦露,更有传统观念抨击国内“牛蛙战争”式教育的扎心细节。有网友更为贴切地喊该教授为“牛蛙外公”。

  本推文就以“牛蛙外公”的切身之痛,来谈谈中国的教育怪圈。

  故事要从《牛蛙之殇》的缘由说起!“牛蛙外公”,他的周遭环境是一个书香之家。他的女儿是奋斗于政坛的公务员,女婿是大有前途的“海归”,而他本人也是国家级研究所的科研教授。论起家族教育,他们当之无愧是众多普通家庭的榜样。然而,就在这个登上教育顶端的家庭里,子代的教育却是深陷错误的泥潭。


  我今年68岁。在国家级研究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奋斗了一辈子,也倔强了一辈子,素不服老!

  但刚刚,在我6岁外孙身上,全家人一场耗费3年的“牛蛙战争”,以失败告终。

  现在,我觉得不止我的脸上、心上,连这些文字的样子,都长满了苔藓与皱纹。

  尤其当时从医院回来,看着才6岁大的外孙,仿佛天真的眼里也长满了褶皱的血丝。

  他患上了抽动症,全名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这次去复查,孩子没有明显好转,依然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乱蹬腿。医生说只能从心理着手,开点药便让回了。

  作为家长,我们在过去的教育中,总告诉他不要乱动,要乖乖地坐好写字、看书……现在他这样的抽动,岂不是潜意识里的反抗?


  文段无华丽修饰,却是无比真实,讲述了孩子因“牛蛙战争”的教育受到了迫害而产生心理疾病。反思其文末,作者悲痛不已!


  大概三年前,我的爱孙还是3岁的年龄,懵懂无知,被我,还有他的父母推向了“求知若渴”,开始备考上海四大民办小学的招生考试。

  是的,提前三年。

  只因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战争”。


  被扭曲的教育怪圈,往往就是人们的好胜心理的寄托以及怪风气的疏导。所以,不难看到在这个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的未来。


  今年高考时,我看到北京的状元说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中国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属于中产阶层的孩子,而且还生在大城市,所以教育资源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就决定了我能比农村孩子走很多捷径……”

  我惊叹于这个学生睿智,在小小年龄就已经懂得了我用了半辈子才看穿的本质。我也恐惧于他的早熟,这种意识的萌发,预示着未来的两极分化已是大势所趋。

  这就是我忍痛割爱,支持小外孙走上“牛蛙道路”的原因。我知道这样会让他丧失可爱,但我宁愿他失去可爱,变得可憎,但也不能让他长大后变得可贱。

  这三年,我们整个家庭的精力都在这个小娃娃身上。我不知道他的小小脑袋能装多少东西,但他的每一天,都被我们特别是孩子他妈用各种跨年龄层的知识填满了。我女儿对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都设置着不同的考核,她将这叫KPI,她要求孩子记的第一个单词就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她说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教育。


  有一天早上,外孙说他肚子痛,他妈知道这是他不想去培训班装病,便说:“那我带你去医院打针吧”,外孙立马说不疼了,快出发去上学吧。

  到了培训班,他妈妈走了,他给老师说肚子痛,并加了一句“老师别给我妈妈打电话,给我外公打。”

  那天我带他在外面溜达了一圈,吃了冰棒,最后还带他回了班里。临走时他拉着我问:“外公,我什么时候才能玩啊?”

  我说:“等你长到像外公这么大的时候。”

  他天真的想象力似乎有了盼头,又问:“那到时候你就能陪我玩了?”

  我笑了笑:“那时候外公就不在了。”

  “那我一个人玩还有什么意思?”我没想到他会说这么一句,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就这样,我们剥夺了外孙几乎所有本该拥有童年的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


  我外孙在面试一所小学时竟然遇到这么一道题,这个题是什么呢——说说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如果我在现场,我真想问问那个大概30岁左右的考官,敢问要不是因为出这道题,你能说出唐宋八大家都有谁吗?

  听孩子他妈讲,那天孩子因为过度紧张,当着面试官直接就哭了,面试官还不屑一顾地问怎么还哭了?

  受了这么多苦,讲了这么多理,牺牲了一个儿童最珍贵的三年,应该能得到一个该有的回报吧?

  然而,很不幸,在最有希望上的学校的最后一轮面试时,孩子竟然出现不自主挤眉弄眼、耸肩等症状,其实他平时也有,但我们并没注意,学校说这是幼儿抽动症,虽冠冕堂皇说很多孩子都有这病,但最终还是很隐晦地以此拒绝了。

  医生说这是由于长期压力导致的病症,而在这么小的小孩身上,多由于身边事物引起的心里紧张。我们那时没有心情解释,虽然都揪心孩子的健康,但更伤心失去了进入名校的机会。


  这种超强压力的教育不仅没有让孩子成为“牛蛙”一员,反而使孩子遭受压力的迫害,产生心理疾病,这才是教育的悲哀!


  家学是用来营造环境,而不是环“竞”。童年之所以可贵,并非在这个时间学会最好的东西,而是让最好的东西能延长时间。家长的职责理应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去做三四月的事,等到八九月份自有答案。

  我一度以为这就是“阶级传承”,骨子里的东西是变不了的。但经过这三年对孩子的“牛蛙培养”, 现在回头看,过去这三年我们作为家长的混账之处,是做着把孩子从粮仓送向茅厕的愚蠢之举!

  事后,我们全家决定把孩子送往欧美国家,让孩子接受移民教育,还孩子一个健康放松的教育成长环境,拥有自己的精彩故事。

  在最后,我想给孩子说:你会在田野上长大,在河流中奔跑,我站在远远的地方给你挥手,直到你看不到我为止。我确实不知道你的未来会有什么,但我知道,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我的未来。你是我们的骄傲,也希望你能以你爸爸、你妈妈、你爷爷奶奶和我为荣。

  “再见了大上海,你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能慢点长大的小孩。”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若一味地压制逼迫,势必会让孩子得不到健全的成长。那么,我们该如何挽救孩子的教育呢?

  正如《牛蛙之殇》文末所呼吁那样:“再见了大上海,你给我一片星辰大海,都不如给我一个能慢点长大的小孩”。显而易见,这是教育体制出了问题。那解决的办法何不如像避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命运方式一样,采取出国留学的教育方式,既可以保证孩子的纯真童年,又可以得到好的教育,健康成长。

  据此教育性话题的反思,乐投国际平台也邀请了现代教育专家为大家做了孩子的教育性指导。他们表示:孩子应该拥有缤纷多彩的童年生活,而不能因为超负荷的“牛蛙战争”而颠覆他们的世界,作为家长,应该尽早为孩子做好长期的合理的教育安排。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为孩子做足海外教育规划,实为逃离教育怪圈的上上策。

  那海外教育又是怎样弥补中国式教育空缺的呢?

  1.均衡的教育资源

  物以稀为贵。在中国,之所以家长们争得头破血流地将孩子送进名校就读,就是因为中国好的教育资源比较少,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强化班、培训班、以及各种各样的选拔考试。这一类物竞天择的方式纵使筛选出一批实名“优秀”的学生,也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孩子对教育的害怕心理。

  而在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以英国为例,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理念也比较人性化,教育式从孩子的素质着手,而非填鸭式考核,所以,很难看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在这里,孩子真正做到了健康快乐成长。

  当然,英国还提供了很多良好的就业环境,这些孩子大学毕业之后,也不怕得不到才华施展。

  2.丰富多彩的国际文化元素

  在英留学,不仅仅是读书这样一件单调乏味的事。你可以接受各种各样的国际文化熏陶。你不是在书中或者网络上接触这些外来文化,而是面对面的交谈、接触。有很多歌剧、电影、艺展活动能够让你融入其中,提高你全方位的独立、适应能力。

  3.人性化的陪读教育

  如果你的小孩没有达到12岁,也可以申请出国留学,而且有幸的是,在英国,你还可以申请到这个阶段的陪读签证,如果过了12岁,校方也会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民宿家庭来照顾起居。这个倒不用担心,英国是个教育素质极高,富有涵养的国家,安排到国际生的民宿家庭都是符合标准的,绝不是胡乱安排。

  4.享受到全球高质量的教育水准

  英国是个汇聚一流名校和优秀教学资源的国家,这是它历经数百年教育发展的成果。科教方面,英国曾得过数十次诺贝尔奖;很久以来,英国的大众传媒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金融领域,伦敦作为一个传统的国际金融城,货币市场的交易量也很大;英国的时装在国际上久负盛名;而英国历史悠久的艺术遗产为所有留学的人提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氛围。

  5.最为正统的英语发源地

  英国是英语的发源地,在这里学习,不仅能在学业上得到造诣,在英语水平上也能得到正统的学习和运用。

  孩子的教育是头等大事,切不可误之。为了避免“牛蛙战争”带给孩子的伤害,尽早为孩子做好移民教育的规划,既可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又可以轻松踏上正统的教育之路,确是双赢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海教授痛斥“牛蛙战争” 中国孩子的教育如何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