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9)失眠/瞎想/杂说 - 草稿

20170407

考研:

努力很重要,但选择大于努力。

考研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没有中间状态。

失败是人生旅途中常有的事。不必太在意成败,也不能放弃总结教训。默默擦亮手中的枪,准备下一场战斗。

公共事件:

>独立思考。

就事论事,不做延伸。不主动怀疑,也不盲目相信。不煽动情绪,也避免被情绪煽动。不依赖经验,也不过于单纯。。不阴谋论。不期待“反转”。官方渠道消息为准,小道消息要有甄别能力,否则宁可不相信。不造谣传谣。没有发现哪怕一个谣言传谣的人做过转载和发布辟谣消息的。有些人宁可相信朋友圈和QQ空间也不愿意相信官方媒体。一方面是官媒过于“高冷”,没能密切联系群众,没能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造成信息不对称导致。另一方面也是有些媒体为了追求关注度,蹭热点,搏眼球,不惜一切代价,包括放弃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做人底线。

>“弱者”一定程度上是“强者”。

无数次的“事件”验证了这个结论。比如城管和商贩争执,比如医患关系。

>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所以你动不动张口闭口说中国人没道德时,要记住这里的中国人也包括你自己。

劣根性。说到“劣根性”,很多人能够想到鲁迅先生,继而想到中国人的劣根性。和鲁迅先生动辄大谈特谈民族危亡时期不同,中国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和外国许多学者相同,他们在批判自己国人的时候,也是毫不吝啬的动不动就是“**不做,民族必亡”的口吻。时常看到这类的文章,任凭是谁也难免会产生这种印象:我们国家完了?为什么还没完?还能撑多久?认真分析这些说法,你会发现这些事情和那些媒体标题党的文章相差无几。

然而,庆幸的是,在他们批判之后,有人并不局限于过过嘴瘾,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其中的多数行为都在心理学上得到了验证。

很基础的一点结论:这些劣根性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特性,而是所有人家的特性。贪婪,懒惰,趋利避害。把人类区为有劣根性的中国人和没有劣根性的外国人,想想还真是自恋,哪来的自信?

>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的聪明程度不比别的国家低。

人多,就是事。目前,中国人走过的路,前人的方案几乎无迹可寻。像中国一样人口密集的国家,还有就是印度。在管理地域跨度大,民族众多,国情如此复杂的国家,我找不到有哪个国家可以参考。

有人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经济,我宁可不要。哦?要不要举个两个例子。

正面例子:包括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内,都是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走过来的。对了,他们还有一条道路通往发达的捷径可走:战争。

反面例子:南非。作为非洲的第一号大国,曾经的南非可谓风光无限。曼德拉执政时,奉行了“环保”的道路,关闭工厂,回归自然,结果经济下来了,环境依然不见好转。

当然,环境污染必须治理。而解决污染的关键就是工业发达程度高低。政府的职能就是监督排放,给予必要的帮助。

>没有创造力。抄袭严重。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素质教育。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减轻负担没错,出发点也是好的。问题是,在目前的人才筛选方面考试是必要手段,而素质教育很难考核。

>远离那些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西方国家所宣扬的“民主自由”,现在还觉得美好的不得了吗?

即便你会移民国外,但目前这个国家的安稳对你绝对利大于弊,除非你准备“搞事情”。

>感恩一切。

不要因为别人一次做得让你不满意就对一个人反感到骨子里,那叫忘恩负义。

同样,一旦有人这样对你,一定要保持好心态,转身离开。

>革命多是“从下而上”,改革往往“从上而下”。

最了解中国实力,当属中央的集体班子。

最了解中国国情的,非基层领导干部莫属。

当基层干部能够各司其职,村里的事情怎么能不知道。多了个人,会不会是拐卖?少了个人,会不会有凶案?

基层组织和上层领导做好沟通和交接,拐卖儿童和妇女的事情怎么会再次出现?社会问题怎么会集中爆发?

靠精神自觉,不如把权利关进笼子。丑话说在前头。一切反而不那么难办。

>对引用名人名言的看法:

写东西发感想,偶尔引用名人名言无伤大雅。但断章取义的粗暴引用却异常多见。

自己想说什么,偏偏不说自己想说,非得找几个名人说事?拉着鲁迅,拽着马云,叫着白岩松。用他们做挡箭牌,就心安理得了?引用就算了,引用完了,为什么文章就直接完了?

在中学时代写作文的坏毛病,为什么不能改一改?

为什么数理化知识都还给老师了,语文作文的这些陋习还不能忘记?

孔子曰:我没说过。

Q:身边发生的“奇怪的事”越来越多会不会对你产生消极影响?

A:发生在身边的生病得病的人变得多了,每次都对内心造成一定的冲击是肯定的。对别人的经历感到伤心难过同情,是你的价值观给予你的正常反应。不要试图掩盖情绪,情绪一直积攒着,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心理问题。男儿有泪不轻弹?因为性别的差异,男人不能流露太多脆弱的性格,是角色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笑不能哭。在某个深夜,或者看到悲惨遭遇时潸然泪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幸福并感激着,用心的客观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Q:一个在乎你同时你也在乎的人,莫名其妙的问一些你觉得无聊的问题和话题。比如,可能会拿个你很久之前都不玩的游戏问你或者一种饭菜。你会不会感到失落,不被理解?

A:因为年龄,因为沟通,他们了解信息的速度常常要要滞后于你,所以他们很可能不知道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常常只能凭借感觉、记忆和自己对周围人的喜好的了解向你表示关心。

不是他们不关心你,而是你和他们沟通的太少,这是值得你反思并要及时做出改变的事。



我相信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保持乐观。

因为微笑,所以快乐。

独立思考,独立行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649)失眠/瞎想/杂说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