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孟云:很抱歉,我可能是作者期望的反面,把这个当指南来看了(没办法太乖了 想坏坏不了 有点生存不下去)
◆新闻的历史变迁
党办报刊时代——>黄色报刊时代——>订阅报刊时代——>互联网新闻时代
黄色报刊时代报纸的作用不是教导公众而是让公众吃惊,煽起爱或恨的情绪。
只有令人兴奋、耸人听闻的信息才能俘获读者芳心。
网络媒体无法提供任何帮助,它只会故意误导和煽动你的情绪。
标题难以抗拒,文章具有煽动力,也更不实用,这样才能保证点击率居高不下。
如今媒体世界格局:博主\Po主——>记者/编辑——>国家级主流媒体
◆媒体的逻辑/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点击量比事件真相更重要。新闻首发会创造点击量,为了争取首发,博客网站便开始自己制造新闻。
网络发行商如何在线敛财
1,(伪)独家内幕制造流量
2,招募大碗明星博主来打响知名度
揪住争议——>独家爆料——>唬人的文章——>引发热议——>最终打造个人名气
3,网络媒体的把戏:制造超高流量来引诱投资者
自己制造的旁氏骗局,品牌认知度比公众信任感更重要
4,博主与发行商,科技网站和其所报道公司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
◆媒体推手炒作链:让新闻浪潮自我升级
第一步:制造话题引权威网站上钩
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登上哪些网站,目标网站的类型和信息获取方式,对症下药布圈套。
网站之间强大的相互作用,信息的渗透是双向的,不仅可以自上而下,还可以自下而上。小网站比较灵活,大网站选中并发布小网站的内容,并且评论员还进行评论,引发传播浪潮。譬如:王宝强事件。
第二步:巧妙的旁敲侧击让国家级媒体中招。
活跃在他们所关注的微博和网站,捏造夺人眼球的故事引发网民热议,然后用多个匿名给目标国家级网站编辑记者要求报道。
让目标网站觉得这个事件非常有价值。
◆媒体推手生存法制:
——利用媒体
网站根本不在乎观众的看法,在乎的只是引你上钩,从而获得额外的点击量
1,了解博主们的利益诉求,请帮他们支付账单。
2,左右媒体报道。事件真相与信息源所提供版本之间巨大的灰色地带,利用灰色地带左右媒体。
就是说大部分媒体并不关注事件真实性而是只关注点击率。
✓怎么向博主提供消息
1,利用匿名消息进行病毒传播
2,成为官方,在新闻通稿上做文章
3,利用百度百科来操控媒体
4,记者需要素材,以专家之名免费宣传
现在的记者都简单点从“专家”那里攫取信息来保障浏览量。借助假的电子邮件账户装作内行答复博主提问。
✓什么样的消息能引发传播
人们不会分享那些令人难受的食物
无论话题是什么,只要能激起读者正面或者负面的极端情绪(极端情绪如愤怒/恐惧/激动/开心,无望绝望则会让人放弃),就会变得热门。扭曲信息使它变味,挖掘其中能激起极端情绪的部分。
✓媒体推手如何利用媒体心理销售信息
1,买点击量制造热点和很有新闻价值的感觉。
2,把报到链接发布给你想要发布消息的网站。(网站每天都要发布大量信息赚取利润,何不直接用你发布的信息呢)
有价值的信息很难传播,在网络经济中,没人评论的新闻只是死路一条。
——打造爆款新闻
新闻最重要的浏览量,网站记者和编辑问自己几个问题:
这篇报道能获得多少页面浏览量?
读者用关键词搜索所需新闻时,它会优先出现在搜索结果中吗?
怎样修改才能让这篇报道包含更多热门关键词?
能否在文章中添加其他参与者,让他们的粉丝也来关注这篇报道呢?
这篇报道能赚取多少利润?
写这篇报道的成本有多高?
1,标题党
标题既要能体现故事愤慨,同时又要留下一定悬念吊足胃口。
处于非订阅模式下,新闻的标题不再是概括文章内容,而是兜售自己。
2,新闻内容要更新更短
新闻网站第一秒的跳出率高达50%,要在这一秒里吸引住读者眼球。
“这个世界总是偶尔复杂多变,偶尔波澜不惊,只有沉迷于网络的傻瓜才会相信网络平台上传播的消息,并且天真地以为网上描绘的世界就是现实。”
3,言语暧昧并且具有误导性
感叹号意味着故事的终结。终结、权威、帮助等任何看起来积极的属性都应该尽量避免,因为这些积极的属性无法引诱用户参与其中,只有用户参与其中才能带来财运滚滚。
4,大胆的虚构故事
• 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就是在每一桩新闻事件中找到独特的视角。
• 媒体推手:你花二十分钟让博主们知道率先报道这件事情能带来的种种好处,他就会报道任何你想报道的消息了。
(考虑清楚你站在媒体利益链中的哪一环,你只需要在乎对方有没有获得他的利益,不用在乎有没有忽悠到对方)
◆背景:媒体传播世界的金字塔
一家网站上发表的虚构报道会成为另一家网站发布假消息的来源,并不断传递。传递直到最后,人们渐渐遗忘谁才是始作俑者。这是个自下而上的,不断渗透而非水平晕染的过程,每步发展都会让更高级别、更权威的媒体牵涉其中,消息也随之显得更加真实可靠。
基本上,博客网站都是盲目跟风报道,一旦有刚站发布什么消息,其他网站就会蜂拥而上,而且捏造得像模像样、绘绘声绘色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在网络传媒的特殊体制下,制造虚假新闻的勾当随处处可见,许多无辜的人们都沦为这种畸形制度的牺牲品。
✓按需媒体
首先“按需媒体”的运算团队搜寻网络,找到最能赚钱的搜索词汇。然后据此设计出包含许多热门词汇的范例,比如一段视频教程或一篇范文,再估算这个媒体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经济价值。第二套算法会参考这一概念,创建出一系列最容易搜索和最具有煽动力的标题选项。
作者们知道什么样的消息容易传播,也知道如何取悦广告商人类要遵循机器一样的逻辑,这就是“按需媒体”的王牌。
✓链接经济学
链接的人多了,假的也成了真的了
链接代表增加可信度,并把责任推给别人
✓迭代式新闻报道
迭代式新闻是很随性的,记者能找到什么就播发之什么,也不一定非要编造信息。一般一边报道消息一边着手调查消息。也就是说先发布,再补充。
它节约了核实信息的成本也省掉了网站职员联系消息源的时间,而且还有利可图。作者可以多次报道同一事件,引发更多人的评论、链接,创造更多的兴奋点,这些都是一般的,非“爆炸性”新闻难以做到的。
这是个恶性循环。迭代式报道模式下,报道一则假消息,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无法停下。报道几次相关信息后,受众就会条件反射似期待更加劲爆的独家新闻,可惜的是,没有哪位记者能满足受众的这种要求。昨天发布的消息,在微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天的新闻必须更新、更快、更疯狂。因此记者们只好不断地加工平庸无奇的素材,然后总结出耸人听闻的结果。
✓网络营销的操作体制
• 假新闻
传媒界将发生的事件多次过滤,选出能带来最大利润的消息编写成新闻,这些新闻构成了一个符合他们需求的世界——非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新闻是否重要,并不是由事件本身决定,而是由读者的点击量决定的;整个媒体系统飞快地运转,新闻只会以持续却不完整的面貌呈现。
把虚假新闻送给网站,就像递了一杯水给一个口干舌燥的人,截稿期越来越紧,记者变得越来得越来越少,现下的网站最需要的就是假新闻了。
• 假事件
新闻行业中是指有意策划以吸引媒体注意。发布会、颁奖典礼、走红地毯、首映式、新品发布会、周年庆典、开幕式“有意泄密”、丑闻曝光后安排的名人专访、澄清会、媒体聚会等等。虽然这些事件确确实实发生了,过程却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它们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目的只是要吸引公众注意,这些事件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大新闻价值,而是故意让媒体觉得有料可爆。
现在,我们就得出了当今世界的典型特征:真假之间的界线很模糊,分不清哪些是自然发生的真实事件,哪些是策划事件。
◆网络新闻的潜规则
1、如果看到博文开头写“据知情人士称”,你就该知道这个知情人士就是像我这样的媒体推手,而这则博文就是他故意欺骗博主写下的他想要宣传的事。
2、如果看到“我们听到消息”,你就该知道所谓的消息,可能是作者无意中看到的微博,或论坛上的信息,甚至可能是从某个醉鬼那里断途说来的。
3,如果看到“泄密”或“官方文件”,你就该知道所谓的“泄漏”可能是刚刚有人发邮件通知博主的,那些文件基本上不会是什么官方的,通常都是假的或有意捏造的,只是出于某种目的要让这些信息公开而已。
4,如果看到“重大消息”或“随后我们会发布更多详情”,你就该知道自己读到的这则消息发得太过仓促,他们还没有经过核实,内部也没有讨论过这则消息是否重要得可以让他们放弃应有的谨慎。
5,如果看到一则消息有“更新”,你就该知道,根本没有人根据最新实重写了消息,他们只不过是将新进展直接复制粘贴在先前那则垃圾消息的底部而已。
6,如果看到“当事人告诉我们”,你就该知道,这些当事人的身份根本没有经过审查、证实,这些人可能只是想出名而已。
7,如果看到消息上标着“独家”,你就该知道,这意味着网站和当事人达成了协议,可能很想为当事人做正面宣传。你还应该知道当事人也许已经把这个“独家”同时给了很很多网站,或者这则消息根本就是网站从一家不知名的小网站上剽窃来的。
8,如果看到“新闻发布会上说道”,你就该知道,事实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新闻发布会,这家公司只是把相关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发给网站和记者而已。
9,如果看到“据报道”,你就该知道,记者只是从其他媒体的报道上转载了消息,也许连最基本的阅读理解都没有,内容可能已经被简化或夸大了。
10,如果看到“我们已经联系了某人对此事进行评论”,你就该知道,他们在写完消息,快播发前两分钟才发了封邮件给当事人。他们只是做个姿态而已,根本没有努力去探究事实真相,就把消息呈现在公众面前了。
11,如果看到引语“据某人称”,你就该知道,博主可能根本就没有采访过这个人,只是从其他新闻上把引语摘抄了过来而已。根据链接经济学原理,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把别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只要打上一个链接符号就行了。
12,如果看到“意思是”、“意味着”、“将导致”或其他的解释和分析,你就该知道做这种分析和判断的人可能对这个话题根本不了解,并非行家,他们也没有时间和动力去好好钻研。他们不介意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反正对他们又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
发展独家、当事人这类词汇,失去了它们本该有的意义,也没有出现我们想象中的含义。网络媒体人只是职业性地套用了这些“实词,为自己不堪一击的新闻报道增加底气。
我在操控媒体的过程中发现,那些主动找上门来的网络新闻,也就是那些流传最广的新闻,往往是最糟糕的。它们之所以鹤立鸡群,不是因为它的价值、重要性和准确性,恰恰相反,是因为它哗众取宠、令人发笑和走极端。
(媒体厚黑学,各位看官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