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亚文化——风格的意义》

文化是如此的令人着迷,然而我却如此忧心忡忡。因为我穷,无知且地位卑微,甚至苟延残喘地活着,如蝼蚁般渺小,继而微不足道,于是不得不打翻衣柜,等等,打翻衣柜?穿着被剪刀划破的衣服,染个五颜六色的头发,抹上发胶,戴上鼻环,骑上踏板车,嘟嘟~,guitar,guitar别忘了,找个地儿狂欢。哼,我就是我~

这当然不是我,你能想到什么?朋克,光头仔,嬉皮士或摩登族?先解释下标题,暗示了两个隐喻。打翻可以直接理解为Counter –或Anti-,衣柜则是一整套主流文化价值体系。那么完整的意思就是Counterculture。这跟Subculture有个共用一层意义。与传统文化相比,亚文化所展示的是一种风格,或者说是一个变异了的风格。传统文化那么的循规蹈矩,那的精致并诱惑使其消费着大众。而亚文化的风格则是一种奇形怪状的,充满刻意为之的糟唾弃的变异风格。就像开头里面那样,使其母亲急白了头发般。

我们通常鄙视这种令人费解的风格,认为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群体存在?可偏偏他就出现了,伴随着旧时架子鼓,吉他和话筒发出的尖叫、刺耳的混乱的音乐,呛鼻的香水,看似凌乱却又静心修饰的打满发胶的五颜六色的触电的发型,夸张的挂满条条的和破洞的衣服,装饰着别针,链锁和胶带。这种与主流形式所冲突的Cut-ups形式即切割重组。对这种风格的解读所产生的意义是那么的显而易见,这种工人阶级青年文化所渴望认同的表达了他们对主流价值体系的颠覆意义。

他们打翻衣柜,显现出张扬的与众不同,过着奢靡的堕落的生活,嗑药,对性的随意以及家常便饭的打架斗殴。这些行为带来了社会道德危机:“瞧,我的孩子会不会在那”,并且也形成了一种威胁。打破规则的切割重组使得主流价值观惶恐不安,对应的解决形式随即出场。亚文化要么是活跃了一段时间后黯然离场,要么被主流社会招安收编。消失的原因主要是亚文化内部结构的冲击解散和亚文化之间的融合消失。而招安收编则主要表现为商品形式和意识形态形式。

商品形式就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不断对抗,继而相互妥协以达到一种共存的状态。然而通常主流文化过于强大依然占据着主导统治地位,而亚文化则被消弱到只剩形式,其风格的意义已经不那么明显,或者只是一种低烈度的抵抗,这种抵抗毫无意义,更多的是对主流文化所创造出来的商品消费而产生的满足。

以前靠DIY所营造的风格,现在只要靠消费就能获得。当然这其中也伴随着意识形态形式,意识形态形式是大众媒体对亚文化进行再现时让它变得那么平淡无奇,尽管它有多么稀奇古怪,小范围的反抗毕竟没有什么影响力。正是主流文化的这种使它琐碎平凡,更容易驯服和教化。亚文化所带来的差异冲突被安放在一种无法分析的位置上。这一系列再现的细枝末节使得个性消失殆尽,一切是那么的毫无意义和所表现出的毕竟只是正常人。

80后曾经被媒体称为“垮掉的一代”,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毫无责任感可言,不尊老爱幼,不懂得回报社会,只安逸享乐,醉生梦死,无知且可憎。这当然只是媒体的局部视角和媒体狂欢带来的全部80后刻板印象。当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90后的崛起,80后则被渐渐淡忘。以前修饰80后的负面词汇经过洗牌重组如法炮制地安放到90后的头上,诸如脑残,非主流,无视性规则等等。这些风格所产生的意义或多或少带着对社会的抵抗和不满,但没法与欧美6、70年代的亚文化那么锋芒毕露,犹如冤家路窄,狭路相逢般分外眼红。

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一系列网络红人,如木子美性爱日志,芙蓉姐姐,凤姐等和从水门事件那发展来的XX门事件:艳照门,兽兽门等等,这种网络亚文化往往是单兵作战,虽然也有群体,但更多的是彰显个性,炒作。仅仅博尔一笑,你可以想象下芙蓉姐姐秀她的S型在北大国学大讲堂上的演讲的可笑状。

当然,青年亚文化从一开始的全部意义都是反抗,这也是由工人阶级青年的现状所决定的,正如我开头所想表达的,我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青年,我渴望被认同,但却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所以我只好创造我的风格,并展示其意义,很不幸,这种风格的意义早已被界定为Counter, Turn on, turn in ,drop out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亚文化——风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