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到家,团里的样子和往常一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唯一变化的,可能就只有我们这一代人了。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高中同学的动态,都怀宝宝了,才想起,她在去年暑假已经结婚了。
听爸妈讲,小时候在连队一起玩的几个小伙伴,早就没上学了,在外面混了几年,去年团里申报职工,他们好些都回来子承父业,上了岗,做了职工,成了生产建设兵团的新一代。
还有一些同学,早都开始工作,有的在卖房,有的在上班,他们以各种方式在社会上奔波,忙于生计。如果不是因为当年的一次选择,我可能也跟他们一样了。
除了感慨时间匆匆而过,我们这一代人都已经长大成人、步入社会之外,也会有一些对于人生的感触,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从同一原点发出的射线,每一次转折都让我们与一些人交集在一起,而后又渐行渐远,随着时间流逝,不断经历转折,每一条线的距离也都越来越远,最后又逐渐趋近于平行。
对于祖国偏远地区的我们来说,可能一直把上学看的太狭隘,也太被动,更多的是负担,是迫于无奈。十六七岁的时候,找不到人生的意义,也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周围的长辈们只是觉得我们这个年纪应该去读书,除了读书,似乎什么也做不了,也许他们的意识是对的,但他们自己可能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读书。所以他们传达出来的意识,自然也就太少说服力。
初中毕业,我们大多数可能就已经告别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从初中毕业开始,接二连三听到有同学辍学、退学,要么就没上学了,要么就是混完了高中便去打工。在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看到他们在外面打工挣钱,不用读书,还挺潇洒,也曾有过想要退学跟他们一起潇洒的想法,因为高中混的实在没有意思,一起去上学的几个人的共同生活大概就是一起堕落了。好在被老妈制止,才能有后来幡然醒悟的机会。
现在有些后悔,中考——这一人生的第一个转折就没有把握好。还清楚的记得,初中的一个历史老师对我们说中考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次转折,说只要考上高中就有大学上。当时也并不明白这些话的意思,大概是想要鼓励我们把。后来自己上了高中,才明白真的是不管怎么混都有大学上,到高考前的一个月,班里一大半的同学都已经被单招走了,高考也免了,课都不用上了。
后来,又勉强上了大学,再回过头来看这些经历,会发现,要想从一个落后又狭小的环境中脱离出来,不仅需要强大的勇气和毅力,更需要有一些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或者熏陶。这也许就是城里的孩子跟村里的孩子的差距所在。
在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发展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曾提出环境决定论,他说:“给我一打(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父母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虽然该观点有些极端,完全否定了其他因素对于成长过程心理发展的影响,但环境在这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也可见一斑,不容小视。
中考之后填报高中志愿那会儿,我以为到哪里上学都一样,反正只要自己肯努力,都能学好。道理似乎没错,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几乎完全忽略了环境的因素。事实证明我错了,再好的学校也有差生,再差的学校也有好学生,但好学校和一般学校的中等生,无论如何也很难在一个水平上。
之前看过关于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细细想来,也有些道理。这个时代,到处都是励志故事,但对于大多数人中的普通人来说,要顶着多大的压力、怀着多大的勇气,才能不与环境妥协?人总是本能的做出更容易获益的选择。
农村长大的孩子,因为资源的匮乏和条件的简陋从小就被要求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但他们告诉不了我们读书的真正意义,也告诉不了我们要怎么去读书,如果没有受到什么特殊的影响,想要自己弄明白这些问题,那也算是个意识超前的天才了。
另外,身在寒门中的孩子受到家庭环境、成长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这又把孩子塑造成了跟他们一样德行的人,父母对孩子的方式又会一模一样的体现在孩子对孩子的身上,这就是中国家庭的轮回机制。
所以,寒门再难出贵子,一方面是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又是蛇头咬蛇尾的恶性怪圈。想要打破这一怪象,真的很难!
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是这样,在一段时间会与一些人相交,另一段时间又会相互平行,不能用一时的状态来做好坏区分,只是庆幸,自己还有学可上,还能意识到自己并未满足于现有的视野。
人生短暂,害怕未能成为期待中的自己。
人生漫长,担心未能认识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