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高楼后,穿梭在霓虹灯霞的人们多数都已走上回家的路。在公交与地铁上,在人与人之间不到五厘米距离的情况下,可以看到很多只手正费力地从口袋里掏出的——不用猜,一定是手机。
混杂着体味儿又不停窜动的车厢里,颈椎弯曲30度到60度不等的人们浏览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游戏类,流行的游戏就那几种,基本上玩家也没空转头看周围有没有同族。二是阅读类,包括电子书、新闻客户端,甚至购物App也可以加入此类,因为对某小部分群体来说,购物已经是接触文字最多的阅读了。三是观赏类,这里说的不是看小猫小狗和花花草草,而是观赏其他人的世界,以及世界观,听起来这好像是某种高级的品鉴活动,而在民间对此有更通俗的称呼:刷朋友圈。
从早起睁眼,到晚上闭眼,在日以继夜不辞辛劳(眼睛)的观赏中,你有没有总结过,自己看到的到底是些什么——代购,投票,游戏不知真假的小视频,有人说了这是你的朋友低俗,所发的东西都低俗。好,那看看高端点的———《那个XXX的女人/男人现在/后来怎么样了》《美爆了,不去会终生遗憾的XXX个地方》《关于XXX,还有多少故事没有被讲出》《当我们在XXX的时候我们是在说什么》还不够高端,那么再来——维多利亚港游船上的高级酒会,极地圈的豪车自驾游,刚刚进行完B轮融资的home building ……
这个时代有多少人是在朋友圈里了解这个世界的,又有多少人在朋友圈里发布的是真实的世界。这是我曾经对朋友圈里文章深信不疑时未曾想过的问题,也是我在看了太多朋友圈文章后逐渐开始反思的问题。
雷米的《心理罪·城市之光》有个案子,凶手绑架了社会上“公认”的道德败坏人物,并发布帖子由大众投票,票数超过一万,被绑者身上的炸弹就会爆炸。警察在纸上写下:别投票了,你们在杀人!投票依然在继续,最终,公众眼看着自己批判的人物由自己动手“处决”了。然而背后的真相是,这个所谓的败类只是被误会的错位人物。
当初的“罗一笑事件”,我们在朋友圈里一次次转发,开始是对父子的无限同情,后来瞬间就变成成对父亲的无限谩骂。很多还是发生在同一个人的朋友圈里……就因为是别人家的事情,就因为发现自己被“欺骗”了,就发泄式的甚至侮辱到已逝的孩子。
赵薇靠一度套现大赚的时候,朋友圈的热文是:女人应当如此,那个比你美貌的女子比你更会赚钱。等“小燕子”从枝头掉下来时,公号作者又开始发文了:赵薇,女版贾跃亭?
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叫做流量,不明所以的人可能会迷糊,三巨头给这些人赠送流量了?明星自带流量,自媒体争抢流量,观众创造流量。说到底流量带来的还是人们最喜欢的那红色的小票。
还没有机会靠流量换取小票的,也可以在朋友圈里靠转发与流量有关的内容,现实自己的品味,证实自己的判断力,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情绪,等等。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现在晒个娃,都要跟代购的商品、读过的书、去过的地方搭上关系,要不会觉得这个娃就白晒了。不拍一下封面给你们看,这本名作就白看了;不贴一下机票照片就看不着我刚买的好几千的手镯了;不怀念一下刚去世的名人怎么知道我有文化……
曾经,朋友圈里是朋友间贴心的默契一笑,现在,朋友圈成了教人成功逼人成功,不成功就要成为注定被社会抛弃的未来遗民。要是没钱,就得逃离北上广,就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从而失去成为上层阶级的机会,就不能变身斜杠中青年一路开挂走向人生巅峰。但是,谁真的有义务当谁的老师呢?谁又真的敢说当的好别人的老师呢?
不得不承认,层出不穷的朋友圈热文让我们更多地认识到了这个世界的大有多神奇,人有多不同,善有多伟大,恶有多歹毒。让一些正义得到伸张,一些委屈得以安慰,一些需要得到帮助。但是,还是那句流行于朋友圈的话说的:我们听完了所有的道理却任然过不好这一生。为什么?因为自己的人生只能自己走,你的三观不是由那些大号定义的,你的行动不是非要归类于某一个流行派别的,你的思想不应该被每天一个版本的标题党左右的。朋友圈,做朋友,交朋友,为志趣相投,为有话可吐槽,为苦痛或美好的人生多一人相知相惜相伴。
朋友,如果你还用朋友圈,不如多用它说几句真心感悟,哪怕只有几个人看到;不如多用它读读书,哪怕是别人分享的。不如,就从今天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