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妙群文课__读王君《更美语文课》

青春女神王君的《更美语文课》到了,迫不及待地打开第一篇,是《陋室铭》与《爱莲说》的群文教学。先慢下来,问问自己,这两篇文章有何共同点?答:都是采用象征手法的文言文,都表达了作者高洁情怀。如果让我来上,该怎样上?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答:一时还真想不出新意。

先匆匆读完,嗯,是不错,但思路还有点乱;再读一遍,考虑得真够细致,忍不住圈点勾画;再读一遍,开始做批注;再读一遍,连忠玉点评也那么有水准。

不知读了多少遍,书上被我涂鸦得满满的,粘上的一张方便贴也写满了,又撕了张白纸夹在书里,这样写才过瘾。

妙!真妙!妙不可言!

不可言也要言,我想留下我简单的思考。

1、妙在巧搭桥

既是群文教学,那就得有共性的东西吧,王君老师的眼真毒啊,两篇文章的“精神血脉相通”,就这么一点儿同质,竟被她敏锐捕捉到了,一桥飞架,两文合一,师生畅通无阻,沿途风光无限。

2、妙在善发现

《爱莲说》最后几个句子的顺序问题,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一位同学的发言更是引发了大家的不同意见,就从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开始讨论。

教学中激起的一朵小浪花被王君老师轻轻掬起,这样的小矛盾,小火花,就如本书序中孙秋备所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走进去,就会发现一个奇妙大世界。

3、妙在眉目清:

王君老师一贯追求眉清目秀的课堂结构,这次当然也不例外,本节分成两大部分:一是蓄势___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二是探究___走近刘禹锡的心灵深处。两部分由浅入深,而又一气呵成,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却又丰富的不能再丰富。前者弄明白了周敦颐与隐者不同的选择,“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成长为高洁独立的荷花”;后者“乐观豁达,官场的险恶,人情的冷暖,并没有浇灭刘禹锡心中的战斗之火,他潇潇洒洒拿起笔,对炎凉世态坎坷仕途做出了最昂扬最诗意的回答。”

4、妙在巧参照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陶渊明是《爱莲说》中一个配角,只露一小脸儿。就被王君老师发现了,拉着他不放,步步追问,不达目的不罢休,在比较中问题越来越清晰。

“周敦颐对陶渊明的态度如何,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语句。”

“在周敦颐眼里陶渊明是美的,但周敦颐认为谁更美?”

“你认为你(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式的呢?”

5、妙在扣文本

王君老师的课上,学生思维很发散,我曾担心她脱离文本,放出去收不回来。现在看来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她一直紧紧抓着手中的线,收放完全自如啊。

周敦颐对陶渊明的态度如何,请大家在字里行间去寻找证明自己观点的证据。如果你是周敦颐,请你结合书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

“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还是周敦颐是的呢?请大家注意不要空谈,扣紧诗文的关键字词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6、妙在激情读:

虽然这是第二课时,可激情诵读依然不断,“予独爱”一句分析课文过程中不断被诵读,分析问题之前先“大声朗读”,精彩赏析之后“生齐背”,了解了周敦颐后“齐深情诵读”,每一次深情诵读,学生离作者情怀就会更近一步。

7、妙在知识丰

做王君老师的学生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儿,永远洋溢着青春的课堂上,知识如清泉在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讲到陶渊明的隐居避世,顺手拈来《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隐士形象呼之欲出。插入书中对刘禹锡的三次被搬家而写《陋室铭》的经过,让学生读懂了本文不是刘禹锡的隐世之作,而是一部特殊的战斗檄文。齐诵《秋词》、回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及“诗豪”刘禹锡贬官之后深得民心的故事,一个乐观豁达,富有生命活力的刘禹锡,已高高站立在课堂之上。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怎能不佩服王君老师的知识储备之丰富。

8、妙在善点拨

课堂是学生的,也是老师的,不能任由学生信马由缰,要把握住课堂的大方向,当学生以环境之幽、读金经、调素琴,发现刘禹锡倾向陶渊明的隐居生活,又有同学却发现他以南阳的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来比喻自己的陋室,又倾向于出仕,学生的思考陷入迷途,王君老师轻轻一句话,或释疑或深入,就把学生带进思考的正途。

“大家注意到了结尾,为什么不同样注意一下开头呢?

(生恍然大悟):一个把自己比作龙和仙的人会真正隐居吗?”

类似这样四两拨千斤的句子还有很多:

“这就怪了,看来《陋室铭》中表达的东西矛盾啊!”

“那就有意思了,那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描绘的生活场景岂不是虚假的?”

9、妙在心有生

怎样活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活,打通教法与活法一直是王君老师的课堂特色,她不但自己在语文课堂一路修行,更是带领学生,一起沉浸在语文的圣殿里,乐此不彼。

越是优秀的老师,越知道站在学生角度思考。

“那好,如果你自己就是周敦颐,请你结合文中的关键句来夸夸自己,请用第一人称。”

“现在,周敦颐们,咱们换个角度自夸,你和陶渊明都是美的,但你认为你和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啊?”

化身周敦颐的孩子们当然热情高涨,积极投身课堂思考。

10、妙在立意远:

课堂的结束部分,又一次掀起一个小高潮,由周敦颐、刘禹锡,进而联系到范仲淹、苏轼等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这群走在时代的风潮浪尖上绝不沉沦绝不逃避的文人们,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筋骨和脊梁。”

到此为止,课堂戛然而止,两文作者的思想汇入了有骨气中国知识分子的滔滔洪流之中,群文教学完美收工。

我惊叹得半天合不上下巴!

掩卷沉思:从群文教学角度思考,这节课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答:共同点或不同点都可以牵线搭桥。

对比分析好处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妙群文课__读王君《更美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