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

本文写于2016-11-11   蒋胜男  

十月,本是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时节,温州的金秋却被盛夏的热情久久环绕,挥之不去。刚从南半球回来的我,竟无法感受出南北半球的季节性差异。回首这九日的拉美之旅,几乎一半的路程是在往返的途中度过,剩下的一半远远不够我静下心来好好感受这片异域国度。姑且凭着脑海中尚且炙热的记忆写下一二,权作此次文化之旅的纪念。

受阿根廷《当代》杂志社及智利罗姆出版社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于今年十月组团出访阿根廷和智利两个拉美国家,开启为期九天的中拉文化之旅。此次中国作协代表团由五人组成,我有幸成为代表团的一员随行出访。其他四人分别是我们的团长——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著名作家曹文轩以及团员《小说选刊》副主编、著名评论家王干、山西省作协副主席李骏虎和中国作协外联部欧美处副处长吴欣蔚。

♪17日

10月17日凌晨,我们抵达了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座被称为“南美巴黎”的浪漫都市。从北京出发,经过近二十小时的长途飞行,整个人昏昏沉沉,坐在汽车里的时候也是无精打采,只想赶紧躺在一张软软的床上睡一个安稳觉。睡眠于我从来没有像此刻这般渴望不及。

同行的人叫我看一眼窗外,这是清晨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晨曦初露,清风徐来,呼吸着这座城市的新鲜空气,竟打了一个激灵,身、心、灵被同时唤醒。布市的空气竟真有这样的神力,能够一扫旅人的疲惫,唤醒体内最原始的活力(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西语意为“好空气”)。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1张图片

对路边蓝花楹的盛放略感诧异,几秒钟后才反映过来南半球此时正是由冬入春的时节。这座城市已是春光难掩,很快将要沐浴在紫色的花海中。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2张图片

瞧那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在轻柔的微风中摇摆,即将迎来属于它的春天。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3张图片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4张图片

拉美国家生活节奏舒缓自在,生活在这里的人早上10点以后才出门活动,下午3点便往家走,但晚上8点前,餐馆是不开门的,所以通常一顿晚餐下去,很可能就到十一二点才结束。

阿根廷是足球之国,所以,到处都可见足球的身影。在阿根廷的每一处角落似乎都能感受到足球的气息和魅力。入住宾馆房间的墙壁上贴有足球明星海报、挂有球赛现场的摄影作品、床的上方甚至摆放着足球运动员模型......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5张图片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6张图片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7张图片

都说阿根廷有三宝,足球、探戈和烤肉。饮食上,我们吃的主菜几乎都是烤肉。羊肉、牛肉、猪肉、鸡肉样样俱全,厨师将一大块烤肉放到你的餐盘里,为了吃到不同种类的肉,我们自个儿还得切成一小块一小块交换着相互分享。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8张图片

阿根廷烤肉的滋味会让你觉得此前吃的烤肉全部是不及格的,它的肉质丰腴多汁、口感既软嫩又有韧性,肉在口腔内咀嚼翻滚的瞬间,就被它征服。

不止如此,它的乳制品、它的可可、咖啡、冰淇淋都是让人无法抗拒,在这样的国度,想不长胖都困难,除非你有足够的运动量来消耗它。

所以你在街上会看到阿根廷人在身材上的两极分化。这一分水岭在于你是否热爱健身和运动。热爱健身和运动的人通常拥有一副迷人的健美身材,肌肉强健而富有弹性,俗话说的看上去就会流口水的好身材。这是因为阿根廷肉类富含的优质蛋白为健身的人提供营养供给,是他们健身事业上不可缺少的助力。而缺乏运动的人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度肥胖,行动笨拙而滞缓。无法消化吸收的多余营养只能转化成厚重的脂肪。无奈这类人的数量仍然占据着庞大的人口比。


当然,来到阿根廷主要就是为了寻访文化的足迹。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9张图片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10张图片

此行的第一站是“朝圣之地”,也就是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晚年供职之所的阿根廷国立图书馆,现在有博尔赫斯的展览厅。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11张图片

这里正在举办博尔赫斯的展览。展出了博尔赫斯的生平事迹、亲笔手稿、画像等。

博尔赫斯担任国立图书馆馆长之时,视力健康已经相当差,从他夸张的自画像可以看出来。

听说我们是来自中国的作家,于是每个人都获赠了博尔赫斯的手稿出版物。他的笔迹非常工整细腻。据说博尔赫斯的诗歌、散文与小说三种文体很难辨别,他的小说写得像诗歌又像散文。帕斯甚至还盛赞道,这是博尔赫斯才有的三位一体的独特文体。

国立图书馆附近便是博尔赫斯的故居所在。他故居的外墙被漆成了红色。据说是他本人亲自设计的。

据说,这就是那座有名的“交叉小径的花园”。但这座花园看上去规规整整,小径也并不交叉,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座小花园了。

现在这儿成了附近居民公共活动的场所,承担着人与人之间交往互动的社会功用。

紧接着,我们来到一座传说中的特色书店——El Ateneo,译作“雅典人书店”。这座书店的特色在于她是由古老剧院改造而成,但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来剧院的建筑风格和装饰。

座椅被一排排的书架和琳琅满目的书籍取而代之。此外,极具艺术性的圆弧形线条、各种精致的浮雕和装饰、穹顶的精美壁画无不让这座图书馆隐隐透露着金碧辉煌的文艺气息。

舞台上的红色幕布仍在,只是里面被改造成了一家咖啡馆而已。人们可以在此喝上一杯咖啡,品读一本爱书。思及此,不禁感慨,原来幸福如此简单,起码生于斯的人唾手可得。

徜徉此间,猛地想起博尔赫斯的一句经典名言:“我所想象的天堂,应该就是图书馆的模样”,无论新旧、大小,它所承载的内容构成了人类精神的神圣归宿。

从古老的剧场到如今的图书馆,时光见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行人在古老与现代中自由穿梭,只有那鸽子依旧......


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从图书馆里走出,沿着道路漫无目的地行走,欣赏着人们在街边放置的盆栽鲜花。阿根廷人似乎特别喜爱鲜花,他们在自家的房顶往往也会种上大盆大盆的鲜花。从高处向下望去,一片姹紫嫣红尽收眼底。

来到五月广场,在总统府(也称玫瑰宫)前留影,但是没有进去。

广场的西北角是阿根廷的首都大教堂,教堂里金碧辉煌,高大华丽的廊柱和随处可见的雕塑昭示着那来自神圣的召唤。

这家教堂最大的名声来自现任教皇方济各,在他成为教皇之前,就是这里的红衣主教,而他也是拉丁美洲走出的第一位教皇。

同行的曹文轩老师特意换了比索硬币给教堂门口的乞丐,这份爱心令随行的我们特别动容,曹老师不愧是儿童文学作家,有一颗孩童般善良的心肠。

♪18日

18日上午,我们在阿根廷国家艺术基金会所在地与包括基金会负责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代表、多家出版社、杂志社负责人在内的十余位专业人士以及阿根廷知名作家举行了座谈,展开文化间的交流和碰撞。曹文轩老师向阿根廷的作家们真诚分享了自己在创作中受到的博尔赫斯的影响和激励。在座的作家们因博尔赫斯而引起共鸣。讨论异常热烈。

博尔赫斯是“拉美文学大爆炸”时期对中国当代作家影响深远的文学巨擘。还记得他的作品刚传入中国时,曾一度成为中国作家写作的参照系。以至于文学界广为流传着一句话:“谁不读博尔赫斯,就是文学之盲;谁不谈博尔赫斯,就是无知浅薄”。

随后,阿根廷国家图书馆文化部主任埃塞吉尔·马丁内斯代表阿方向中国作家代表团表示欢迎,他说:“我们高度重视与中国文学同行的交流合作,拉近民族间距离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图书的桥梁,通过作品加深彼此的了解。希望阿根廷作家将来有机会访问中国,再次与中国作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座谈结束后,我向艺术基金会及国立图书馆负责人赠送了个人代表作《历史的模样》。

这日下午,在中国驻阿大使馆文化参赞杨川颖的陪同下,我们拜访了阿根廷作家协会,并与阿根廷作协主席巴卡洛、副主席努涅斯及多位阿根廷知名作家、出版商和媒体人士进行座谈,当代杂志社社长伍志伟和媒体人士列席会议。这些阿根廷作家的长相透露着一股浓重的艺术气息,个个都像是从画像里走出来的大艺术家。

上面这位是博尔赫斯晚年时期的秘书、阿根廷知名作家、诗人罗贝托·阿利法诺,博尔赫斯最后十五年的作品都经他手整理。他向我们讲述了他眼中的博尔赫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国作家还分别用中文和西班牙文朗诵了诗歌作品,进一步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李骏虎老师特意向罗贝托·阿利法诺赠送了汉字书法“博尔赫斯”,以表达对博尔赫斯的敬意。

在交流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代杂志社社长伍志伟,他的身上流淌着中阿两国的血液,虽出身于阿根廷,却仍对中国文化充满向往,数次回到中国寻根问祖。他与中国侨民中的汉学家及阿根廷汉学家一起编辑出版阿根廷《当代》杂志,其中内容包括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美食、服饰等等,也为中阿之间的文化互访做了许多实质工作。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机构才使我国文化逐步走出国门,得以扩大海外影响力。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12张图片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13张图片

随着暮色降临,室内华歌响起,阿根廷作家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才艺展示。

阿根廷的探戈闻名于世,下面这两名舞者便为我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探戈舞曲。在快慢错落动静有致的舞步中传递探戈之美,在臂与腿的缠绕中尽显人体之美,就在这强烈的目光与身体接触中完成了一场男女间的“搏斗”。

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_第14张图片

其实艺术不分国界,只关乎鉴赏力。文学作品、文艺交流甚至可以穿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两个不同文明的人放置在同一个艺术框架里,撩拨他们产生共鸣的那根弦。哪怕你的语言我听不懂,但从朗诵时那声情并茂的肢体语言,从弹奏中流露出的神态表情,从舞蹈中展现出的肢体动作和眼神,我都能读懂它所要传达的情感和体验。正如曹文轩老师所说,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并不为阿根廷等国所熟悉,而中国人对阿根廷的认知度也不高,文学作品恰恰可以充当这根纽带,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架起桥梁。

这场与阿根廷作协的文学交流活动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也为中拉文学经典互译工程奠定了基石。这不得不感谢我国文化部和北京语言大学合办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它具有政府和学术双重背景,并在联络中外文化界组团互访中起到了牵线搭桥作用。明年恰逢中阿建交45周年,研究机构正在紧张筹备“中拉思想经典文化互译工程”,阿根廷的出版机构、基金会及知名学者、作家,都对这个互译工程充满了兴趣。

﹣未完待续﹣

在底下留言

分享你眼中的阿根廷

你可能感兴趣的:(飞越半个地球的中拉文化之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