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度风靡全球文化衫上的头像,切·格瓦拉。

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_第1张图片
切·格瓦拉

切(che),其实是阿根廷日常用于打招呼的语气词,不过现在一说到 CHE,就是指切·格瓦拉。他简短的一生可以不负责任地概括为:

- 阿根廷富人阶层成长,学医

- 拿博士学位之前,休学骑摩托车环游拉美

- 去危地马拉革命失败后,在墨西哥遇到伟大的革命导师卡斯特罗兄弟,革命高潮

- 解放古巴,成为家喻户晓的革命明星

- 作为古巴二把手参政议政,直到和菲德尔矛盾愈演愈烈,两人小黑屋谈话

- 离开古巴,到刚果、玻利维亚继续输出革命

- 成为过街老鼠,在玻利维亚被抓当场枪毙。

当时,阿根廷是拉美乃至世界最富饶的地方之一(二战时候希特勒这种种族狂热分子也极力想拉拢阿根廷加入轴心国),自小养尊处优的耿直BOY最后怎么会演变成革命狂热分子?我猜一定是在“环游拉美”的这个投身革命前夕遇到了什么,让切格瓦拉在内心深处埋下“万劫不复”的种子。

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_第2张图片
电影《摩托日记》

电影《摩托车日记》改编自切的同名日记。23岁那年,切休学一年,和好友艾伯特,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地从拉美大陆最南端的阿根廷出发,一路向北。计划线路为:沿着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南美洲最北端的委内瑞拉,然后乘飞机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

暂不说旅程如何让耿直boy学会油滑,不断祭出鸡贼技能换取无限补给。这个旅途让切遇到很多很多被帝国主义榨干的底层人民,知道他们是如何在这片有史以来最为富饶的土地上贫瘠地生存。

出发的时候,他在信里和妈妈说,“亲爱的妈妈,布宜诺斯艾利斯在我们后面了,在我们后面的还有可怜的生活以及那些教师、考试和令人犯困的论文,在我们面前的是整个拉丁美洲。”

关于侵入者

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_第3张图片
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_第4张图片

在智利,切在旷无一人的沙漠遇到了一对被地主赶出去的男女,他们因为是共产主义者而找不到工作,还要防范警察。迫于无奈他们要到矿山找工作。在智利 Chuquicama矿山,切看到这么多为生计而置身于危险之中,更可恨的是,公司丝毫不会为他们做考虑。

第一次在南美发现矿山可以说是大规模开发的转折点,犹如波托西这样一夜暴富尔后又一无所有的城市比比皆是。侵入者犹如蝗虫般略去当地的资源,丝毫不留下残羹。

“当我离开矿山的时候,我感到一切都变了。进入到山里面越深,我们见到的人也越多。在自己的土地上,他们却连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

关于当地人

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_第5张图片

在利马城,也就是历史上印加帝国的中心,切遇到了当地的原住民。她们在过往自由的年代,男耕女织,小农作业生活就可以过得很好。但后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夺走了她们的土地,还把他们从家乡赶走。

以前在拉美,只有在西班牙移民区(也就是城市)的人才说西班牙语,目不识丁的原住民们被迫操着满口土著语到城市谋生。对于她们来说,“城市”不仅是另一片土地,还是全新的生活,但这并没有让他们过得更好。

关于意志

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_第6张图片

那个时代学医的人大概都有一种悬壶济世的志向,想要通过医疗手段来救治经历伤痛的人。

亚马逊流域的麻风病院是切此次旅途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地,切想要在这里取得研究麻风病和热带病的第一手资料。宽大的亚马逊河把麻风病院和这个世界隔开。切的到来为这里带去生机,因为在他眼里这些人并不是需要避而远之的病人,而是一样普通的人们。

切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生日,医院为他举办了一个晚会。在这晚上,切突然觉得不应该只是这样在晚会上平淡地度过这日子。他迫切想要拥抱亚马逊河对岸的被隔离的人们,于是他脱下衣服,不顾哮喘病的风险直接游了过去。

这一抱,切向大家证明了此生都将要拥抱最底层的贫苦大众,此生都要为他们的自由与权利而奋斗。当然,在一次逃亡中,面对药箱和弹匣子,切毅然选择了后者,有如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切格瓦拉决定弃医从武,在更大更深的程度,用武力手段去救治人们。

Bailar Bailar Bailar

不例外地,拉美主题电影一定离不开跳舞,截段的图给大家感受一下。

结局

电影的最后,也就是切格瓦拉完成他的摩托车环游拉美计划后,想法也随之改变。

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_第7张图片

“当他们两个人再次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八年后了。”

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_第8张图片

“1960年, 格兰纳多收到了一个来自古巴的邀请,让他到那里做学者。邀请来自他的老朋友福瑟(切),那时的切格瓦拉已经是一个著名的革命家,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和超凡号召力的人,古巴民主革命的领袖。”

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_第9张图片

“切格瓦拉在刚果和玻利维亚为了他的理想而战斗。在联邦调查局的帮助下,正规军俘虏了格瓦拉。1967年10月被当局刺杀。”

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_第10张图片
切·格瓦拉遗体

后话

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_第11张图片
切·格瓦拉

20世纪60年代前后,也就是切·格瓦拉和卡斯特罗成功解放古巴,民族独立的时候,正是欧洲左翼运动高涨时期,为了掀起更大的潮流,前苏联迫切需要这样在美国眼皮底下革命成功的案例。于是,前苏联立即介入大力支持古巴发展,并向全世界宣传切·格瓦拉。

在这样极力包装下的切·格瓦拉一夜之间就成为璀璨的革命明星,带有其头像剪影的文化衫立刻风靡开去。

然而,越是这样的包装,真实的切格瓦拉越是值得后人去窥探。据说,切专门命人将他办公室面对刑场的那堵墙拆掉,那样就能每天看到枪毙行刑的现场,不断麻木自己。

切·格瓦拉有极坚定的意志,崇高的理想,才能成为民族英雄,但也因此扭曲了人性。非常非常崇高的理想,想靠一己之力解放被殖民几百年的拉美,就一定被坚定的意志改造自己,变得冷酷,无情,走上极端。

最后放一段古巴革命成功后,切格瓦拉在联合国上的演讲视频。

“切高呼:无祖国,吾宁死。““Patria o muerte!”


切格瓦拉1964年12月11日联合国大会演讲6分钟剪辑版(中字)

你可能感兴趣的:(摩托日记 | 西语电影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