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阅读(2):Google Reader已死,RSS永生

数字时代的阅读(2):Google Reader已死,RSS永生_第1张图片

今年Google最闹腾的一件事就是在7月把Google Reader给关了,这在IT界无疑是一场大地震。在众人的怀念与哀悼中,已经一年半没写博客的Keso也专门为此码文纪念,感叹「被天敌灭绝的物种很少,但被环境灭绝的物种太多了」。曾经写得一手好文的Keso用他博客的绝唱来悼念这个为博客而生的产品,也算是一种致敬吧。

关于Google Reader的死亡,它的产品经理Brian Shih透露了一部分原因:Google Plus作为公司的重点业务一直挤占着Google Reader的资源,最终整合不成只得让其牺牲。这或许代表着SNS时代信息的演化:从Blog走向Microblog是大势所趋。为了梳理这背后的逻辑,我们先来看看Google Reader的地基:RSS技术。

1. 无处不在的RSS

RSS (Rich Site Summary)是一种古老的技术,到今天已经有16年的历史了。它利用XML来组织内容数据,对互联网中的大量内容进行聚合,再分发给接收者。在互联网发展的初期,网站数量本就不多,浏览器的收藏夹就能满足人们对固定信息的获取需求,RSS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但随着互联网上信息越来越泛滥,尤其是博客的兴起,挨个去查看网站是否更新变得很麻烦,RSS就此焕发第二春。

RSS的大规模应用
数字时代的阅读(2):Google Reader已死,RSS永生_第2张图片

RSS发展早期的一个应用场景倒是很贴合我们线下的订阅方式。那时候很多人通过Email来订阅RSS源,如果把Email理解为现实生活中的信箱,那么在网上订阅一个博客就相当于到邮局订阅一份杂志或报纸,只要订阅的博客有更新,你的Email就会收这篇新文章的邮件,也就相当于邮递员把新一期杂志或报纸扔到你的信箱中。待到Google Reader这类RSS阅读器出现后,订阅RSS的门槛再次降低,这种方式也开始真正流行起来。从此,人们只需要每天打开阅读器,就能将自己关注的新闻,论坛,博客等内容一览无余。

再回过头来看看RSS本身,它在互联网中得到大规模应用与它与生俱来的优点是密不可分的:

  • 输出内容随网站自动更新
  • 数据小,加载快
  • 覆盖多种内容,包括:BBS,博客,SNS,音频,视频等
  • 对内容进行重组织,滤去了页面中的信息噪音(比如广告)
  • RSS通过XML编写,标准化的输出使得RSS阅读器,浏览器,邮件,IM等载体都能接收内容
数字时代的阅读(2):Google Reader已死,RSS永生_第3张图片
  • RSS聚合全网信息,自动输出给各类应用 *

魏武挥曾经指出过RSS的三种主流应用:

  • 个人订阅
  • 搭建内容聚合网站
  • RSS统计托管

即使是到今天,RSS的大多数应用也逃不出这三种基本形式,只是多了些诸如制作电子书之类的变体罢了。从门户新闻到博客,从BBS到SNS,RSS潜藏在互联网的每个角落,我把它看成是互联网上内容组织的底层基础服务,通过它,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将进行内容聚合和传播,由此衍生出了很多重要的应用。

RSS将死?

这次Google Reader的关闭也让「RSS将死」的声音不绝于耳。但RSS和RSS Reader类应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与只需要点一下「Follow」就能接收信息的Twitter相比,RSS Reader的使用门槛是有些高了,被冷落也是必然。而作为一种底层服务,RSS并不会因为建立于其上的一个应用的衰亡而消失。我很赞同鲜果网的创始人梁公军的观点:「RSS作为一种完全开放的协议,是与互联网开放、互联的大势一致的。大势不变,此路不死。当然会与时俱进,也许要改头换面。」只要内容不死,RSS就不会死,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RSS的应用将会更加多样化,它们会随着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而变。

2. Blog的前世今生

既然说到RSS,就不能不提它背后的推手:博客(Blog)。相信很多网民都曾经有过自己的博客,在那个微博的始祖Twitter还没诞生的年代,博客正是人们表达观点,展现自我的最好平台。

博客作为Web2.0最典型的应用,带动了互联网上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拉开了从大众传播转向人际传播的序幕。它让互联网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从此互联网成了真正意义上众声喧哗的公共领域,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数字时代的阅读(2):Google Reader已死,RSS永生_第4张图片
博客的兴衰

中国早期比较有名的博客网站,如「博客网」「博客大巴」,以及耕耘垂直领域的「Donews」,带来了最早的一批写博客的人,相信大家对方兴东,木子美,Keso这些名字都不会陌生。而2005年新浪博客的上线更是带动了全民博客的浪潮,走明星路线的新浪,让徐静蕾,韩寒等人成了当年最风光的Blogger。随着这一股浪潮,博客也成为了中国各大互联网的标配。还记得我最早写博客是在QQ空间,那是06年,那个时候的QQ空间纯然是一个博客,而不是现在大杂烩的SNS。

号称中国博客元年的2005年确实是博客真正进入广大网民视线的一年,方兴东当时还预言在三到五年内,博客数量必将超过网民数量。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经历了短暂繁荣的博客在社交网站兴起之后逐渐边缘化。2012年底,中国网民中仍在使用博客的网民占比仅为24.8%。而到了2013年6月底,相应的比例更是缩减为17.8%,而在微博还没有诞生的2008年,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网民占比为28%,这一系列数据很明显地透露出传统博客衰落的事实。我是2009年搭建的独立博客,当时还有不少人在写博客,我也加了一堆友情链接。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友链,大部分已经不再更新,还有不少博客的域名都已过期。很多人用「长草」来形容久未打理的博客,想必这几年来,悄无声息死去的博客成千上万,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博客坟地也都已经杂草丛生了吧。怎么看待博客衰落的问题呢?我们还是先按不同的维度梳理一下博客的分类吧。

博客的分类

按照博客服务的提供者来分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 托管博客
    由专门的博客托管商(BSP)提供博客的全套服务,Blogger只需要关注写作即可,使用门槛很低。但博客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会受到BSP的诸多限制。从博客大巴到新浪博客都属于此类。

  • 独立博客
    独立博客一般是使用者自己搭建的,拥有独立域名和独立主机。Blogger可以完全自定义自己的博客,对外也最为开放,但技术门槛略高。

  • SNS的日志
    由社交网站提供的写长文的服务,一般功能比较简单,难以整理归类。在社交网站内部能得到较好的传播,但对全网来说很封闭。Facebook的Notes就是典型代表。

从这三类来看,博客的衰落主要指的是托管博客的衰落,这一块聚集了大量跟风写博客的人,而在信息发布成本更低,互动更丰富的SNS诞生后,这些人纷纷逃离博客,投入了微博类产品的怀抱,这是方兴东所没有预料到的。而第三类并不能算传统意义上的博客,而且SNS上发布日志的频率很低,在中国尤甚,我在人人网中看到最多的新鲜事就是分享,而好友中基本没有写原创日志的。对于独立博客来说,衰落可能是个假象,选择搭建独立博客的人一般都是坚持写作的Blogger,互联网上最有深度的内容也几乎都来源于此。全世界最大的独立博客平台WordPress这几年的发展势头还是很不错的,从侧面也印证大浪淘沙之后独立博客将成为博客的主力。

数字时代的阅读(2):Google Reader已死,RSS永生_第5张图片
  • 最大的独立博客平台:WordPress *

博客的内容相当丰富,姑且不严谨地分为如下三类吧。

  • 日记,碎碎念
  • 主题博客
  • 个人观点

第一类是博客火爆时期绝大多数人的写作内容,包括新浪当年请的很多明星,这部分人在这几年很快转战到新兴的SNS中去了,他们当年在博客上写的东西和现在在微博上写的东西并无两样,而门槛更低传播更快的SNS更好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第二类则是在垂直领域耕耘的专业博客,这类Blogger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长期写作,内容质量相当高,是最有价值的一类博客。例如专注认知科学和编程的「Mind Hacks」,偏好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Matrix67」,以及讨论政治和经济的「靠点儿谱」。这类主题博客都有清晰的定位,偏重于知识分享,个人的元素比较弱,往往能收获大量固定的读者。强大的写作驱动力和频繁的读者互动使得主题博客不会轻易死去。至于第三类,通常是带有个人风格,热衷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博客,内容上不限于某一领域,比较杂。在中文博客圈里比较有名的如王小峰的「不许联想」,和菜头的「槽边往事」,「阮一峰的网络日志」乃至很火爆的韩寒。我自己的博客也算这类,相信大部分还在写博客的草根都是如此。如果说主题博客代表了精英群体的话,这一类Blogger则构成了博客写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将会是博客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第二类和第三类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清晰,特别是考虑到时间的因素,像我一直关注的「魏武挥的博客」,现在基本都是给科技媒体的评论,但早期话题还比较散,很有个人风格,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这个Blog是随想类的,不是IT类的。各种各样的话题,只要我感兴趣的,我都会扯上几句。」

总结一下,碎碎念日记型的博客现在很少了,这点恐怕每个人都有同感,我周围还有不少同学和朋友在「博客大巴」或者「QQ空间」写日记感想,但早已不再更新。而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博客虽然增量不多,但存量还是有的,较强的写作驱动力和优质的内容保证了它们长久的生存。

最后再说一个博客的进化形态,我姑且称之为博客圈吧。可以理解为带有媒体性质的博客聚合或者更高端一点,叫Blogosphere。中文博客中,「科学松鼠会」和「一五一十部落」算是比较知名的,近年火热的科技博客,类似爱范儿,36氪,虎嗅网,也算,只是这些更偏媒体。个人博客虽然开放,但一直存在互联性比较弱的问题,不像SNS中一个转发或者分享就能传播开去。而博客圈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它试图整合相关的内容,从整体上提升博客的影响力。只是到现在还没有出现特别成熟的形态,不过我看好博客圈日后的发展。

博客的理性回归

总的来说,我更愿意把这这几年传统博客的衰落看作是理性的回归。互联网上一个全新产品的诞生总是会吸引众人的跟风,凑热闹,何况是博客这样一个引领了Web2.0时代的产品。它承载了人们过多的期待,也积聚了太多的泡沫,在微博和轻博客等产品崛起的时代,泡沫的破裂是必然的。博客需要思考,需要沉淀,在少数人写,多数人看的互联网上,它注定是一个小众产品。活跃度的降低对博客未尝不是一个好事,毕竟经过这几年的洗礼,真正的Blogger才得以浮出水面,剩者为王。优质内容的沉淀,对博客生态圈的自然生长是再好不过的了。

再回到RSS,可以看到RSS的兴衰和博客的兴衰是基本同步的,毕竟博客直接带动了RSS Reader类产品的繁荣,也让诸如Feedsky,Feedburner这种RSS托管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它们为博客作者们提供了很好的推广渠道和订阅数据)。但无论是个人博客,博客托管商,还是RSS托管商以及RSS Reader类产品,它们都没有发掘出很好的商业模式,而随着博客的价值回归,这些产品要么成批倒下,要么被边缘化。毕竟利润的多少还是取决于用户数量和流量。Google AdSense看似是帮助Blogger们赚钱,但真正赚到钱的终归是少数拥有巨大流量的博客,而Google则可以利用其渠道优势将长尾上的收入揽入自己口袋。国内就更不用说了,百度长期对中小站长的欺压人尽皆知,靠写博客赚钱的时代早已过去。在博客浪潮达到巅峰的时候,BSP们也不敢在用户的博客上轻易放广告,而当年博客大巴尝试的博客营销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浪潮退去,BSP们也没有底气再大肆吆喝。而RSS这头就更难做了,RSS简化信息的初衷与互联网的广告盈利模式本来就是对立的,所以即便是Google这样的大公司,也只能出于无奈关闭AdSense for Feeds。这样下来,Google Reader的关闭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随着移动阅读的兴起,传统的博客将逐渐淡出主流视线,而现在资讯类的媒体博客正大行其道,同时以RSS为载体的各类新型阅读产品也层出不穷,这类产品能否走出一条又叫好又叫座的道路呢?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3. Google Reader的生与死

数字时代的阅读(2):Google Reader已死,RSS永生_第6张图片

最后还是回来谈谈Google Reader,它绝对是近几年我最有感情的一个产品了。虽然最近这一年用得越来越少,但那天像往常一样打开它,看到那个举世震惊的弹窗时,我还是愣了好久。之前就有很多人说它要关闭,我都不太相信,没想到这一天还是来了。商业公司毕竟不是公益组织,用户的集体抗议阻止不了Google去掉Reader的分享功能,自然给白宫请愿也没法拯救行将就木的Google Reader,所以大家也只能截图留念了。

Google Reader的优点

悼念归悼念,寻找替代品成了接下来的工作,但无论是Feedly,Digg Reader,还是国内的鲜果阅读器之类的产品始终不如Google Reader那般让人印象深刻。

简单说说它在我眼中的优点吧:

  • 基本功能齐全
    订阅,加星标,加标签,订阅源分类,加备注,分享,存档到邮箱,还有很全的快捷键......基本能满足绝大多数人对RSS Reader的想象。

  • 可订阅墙外blog
    身处天朝,你懂的。

  • 搜索
    这点不必多说,背靠Google,多种搜索方式,又准又快,绝对的神器。

  • 解析
    对RSS文本的准确解析本是一个基本功能,但某些阅读器不能很好地呈现文章原有的格式使得这也成了一个优点。

  • 分享
    这是我觉得Google Reader最大的亮点。基于Google的账号系统,用户可以将精彩的文章分享给好友,也可以看到其他好友对文章的评价。这可以算是Google对社会化阅读的尝试,可惜最后被Google Plus给毁了。

  • 速度
    没办法,Feedly什么的太慢了。

  • 开放
    不得不说,Google在开放上比很多公司做得好,正所谓可扩展的产品才有生命力。最开始是可以自定义分享平台,导出文章为pdf。后来出现了很多浏览器插件,比如营造华丽界面的FeedSquares,强制全文输出的Super Google Reader等。

  • 阅读统计与趋势
    在「趋势」栏目里,用户不仅可以看到自己最近阅读的偏好,还能看到好友最近分享的统计。根据这些可以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精选阅读内容,这里也可以看到Google对个性化阅读的探索,可惜现在已经没有然后了。

也许Google Reader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开源?_这样看来或许Newsblur会是一款很有潜力的产品。以上也是我眼中一个优秀的RSS Reader的评判标准,其中分享这一块可以往阅读社区方向深挖一下,个性化推荐则要适度,一般RSS Reader的典型用户都有自己找信息源的能力,并不需要机器做太多事。

数字时代的阅读(2):Google Reader已死,RSS永生_第7张图片
  • Newsgator, Bloglines 和 Google Reader相继关闭了它们的在线RSS阅读器*
RSS Reader VS 社会化阅读应用

在移动端,也有做得很好的RSS阅读应用,比如Reeder。但很多人觉得RSS Reader并不适合移动阅读,这一点我赞同。以前可能订阅的东西很多,除了博客,还有许多类似煎蛋,爱范儿这样更新频繁的资讯源,博客偏重,而资讯很轻,显然在手机上,资讯类的内容更符合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而轻阅读是Flipboard这类产品的天下,RSS阅读器在手机上必然是小众中的小众(我可能算一个,但我只能给自己代言)。

当然,和博客一样,我认为RRS Reader不会消失,但今后也不会有太多发展。Flipboard这类社会化阅读应用分掉了一部分用户,同时也将抢走大部分新用户。但这类产品和RSS Reader还是有挺多差异的,拿Google Reader来做个简单对比:

对比项|Google Reader| 社会化阅读应用
-|-|
订阅源|可手动添加任何RSS源|提供的热门RSS源一键订阅
功能交互|比较复杂,扩展性强|界面简洁,交互简单
信息整理|提供多种分类,可以搜索信息|一般只有收藏功能,无法搜索
未读条目|显示数量,与已读区分|与已读不做区分
文本展现|效果一般|针对移动端优化排版
阅读习惯|沉浸式阅读|碎片化阅读

从中看出两种产品的目标用户如下:

  • Google Reader
    主动寻找信息,有固定的信息来源,追求信息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注重内容本身而不是形式的内容整理控。
  • 社会化阅读应用
    关注热点信息,偏好比较短的资讯,追求阅读体验,希望能快捷地获取某些领域相关信息的信息接收者。

简而言之,一个是移动端懒人阅读利器,一个是主动阅读人群的真爱。我现在的用法就是RSS Reader只订阅传统博客,而且最好不要频繁更新;至于新闻和资讯,就果断交给手机上的社会化阅读应用,也算是各尽其用了。我相信有很多RSS Reader的重度用户愿意为此付费,但如此小众的产品收入会很有限,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很难再有大发展。

再见,Google Reader
数字时代的阅读(2):Google Reader已死,RSS永生_第8张图片

最后再来回顾下Google Reader关闭的几点原因:

  • 用户活跃度下降
  • 给Google Plus让路
  • 没有明晰的盈利模式,反而影响了AdSense的效果

说白了也就是SNS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势所趋,虽略显遗憾,却也只能如此。

从2005年到2013年,8年历史,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曾长久地受益于这个产品,在此还是要感谢Google。

4. RSS的未来

毫无疑问,RSS将继续作为互联网中的「基础设施」继续存在下去。关键是看在这个基础之上能玩出什么花样来。在这样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对内容的整理一直非常重要,如何通过RSS聚合全网信息,构建出信息智能传输的系统,将会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未来基于RSS的应用形态肯定会有很多种,很多东西的具体产品我们现在也没法想象,就说说我眼里的RSS未来的两个发展大方向吧:

  • 信息聚合与推送
    老生常谈,还是建立在现有RSS形态上的应用,两个方向:一个是靠算法来构建内容推荐系统,这一块需要RSS优化内容数据形态,同时建立更为通用的连接标准,以便算法能从全网内容中挖掘更多的关联;另外一个是往社交方向走,依托于SNS和博客等应用,让信息的分享更开放,构建更为细分的垂直内容社区,在满足人们对特定领域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也将进一步鼓励内容生产者。

  • 语义网的构建
    RSS可以通过扩展标签等方式将互联网上的内容进一步结构化,构成一个语义网。这样机器就能从内容中捕捉到更多有意义,更好地描述内容的属性,加强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完成一些信息的智能推送,甚至作为数据传输的标准。想象这样一个信息搜索引擎,我设定一些关键词或者只是提出一些模糊的要求,然后这个引擎就能持续地把准确的相关信息自动推送给我。一旦RSS的结构化足够完善标准,我们甚至可以通过RSS来实时传送账单,通知等内容。

从大尺度的时间范围来看,Google Reader也许只是沧海一粟,而RSS的潜力很可能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将会不断进化,在信息的海洋中得到永生。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持续创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字时代的阅读(2):Google Reader已死,RSS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