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

“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

——探秘陇西李氏家族兴衰揭示家风建设重要性

刘永力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名门世家活跃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创造了不朽的时代业绩,其中不乏有广为后辈传颂的名人轶事,以“飞将军”李广为中坚的陇西李氏便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例。

一、龙城飞将

1.屡战匈奴

“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西汉初期疆域及汉、匈对峙形势图

李广,生于西汉吕后摄政后期,陇西成纪人。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犯边,李广应征入伍,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因为李广能骑善射,杀敌无数,俘获众多,以累累军功擢升为建章营(后改称“羽林军”)中郎。作为朝廷的武骑常侍(骑兵护卫),李广能征善战的故事便逐渐被汉文帝所了解。但西汉前期汉匈关系以和亲为主,轻军功,军事人才晋升较慢。有一次李广随驾出行,汉文帝不无感慨地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开国皇帝刘邦)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景帝时,李广曾任骁骑都尉,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吴楚叛军时,奋力杀敌,一举夺下叛军的军旗,因夺旗之功名声显扬。平叛回朝后,李广升任上谷太守,主政一方,同时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经常率军痛击来犯之敌,令匈奴兵胆寒。“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是唐代大诗人卢纶在《塞下曲》一诗中对李广军旅生活的精彩写照。

图片发自App

汉武帝前期,汉、匈对峙及交叉管控形势图

后来,匈奴眼看在上谷一带讨不到便宜,改从别处进犯。大汉朝廷也相应调整李广将军的任职,自上谷调出后,又先后担任上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边郡的太守,皆以力战匈奴著称。可以说,哪里有匈奴兵进犯,哪里就有李广将军的身影,绝不给匈奴兵南下之机。唐代大诗人王昌龄通过《出塞》一诗对李广给予了高度评价:“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所提“龙城”,即唐代的卢龙城,也就是李广将军经常练兵的这一带。而“飞将”一词的出处,则是源自李广在汉武帝时期的一段故事了。

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广以骁骑将军之职、年过半百之躯,带领万余骑兵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单于素闻李广将军的威名,选派数倍于李广军的精兵前来应战,志在必得。由于兵力悬殊,李广寡不敌众,受伤被俘。李广伤势严重,匈奴兵就将他置于两马之间的绳索网上。拖行十余里后,苏醒了的李广侧眼看见旁边一个匈奴兵骑着一匹好马,于是李广攒足力气,从绳网上一跃而起,飞身跨上那匹好马,将匈奴兵推于马下,策马疾驰脱身。自此,李广“飞将军”的名号在匈奴军方广为流传。回到朝廷后,李广因损失惨重又被生擒而获罪,按律当斩,赎为庶人。

李广在家赋闲数年之后,匈奴再次举兵犯境,边关告急。汉武帝只得复用李广,召拜为右北平太守。此时,李广将军已年近花甲,但依旧令匈奴兵胆寒。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2.愤懑自刎

“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汉武帝后期西汉疆域

李广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名将,战功卓著却一生未被封爵。士卒们爱戴他,因为他爱兵如子,与士兵同甘共苦;匈奴兵惧怕他,因为他往往以少胜多,总是近身疾射,百发百中;大汉朝廷排挤他,因为他不是皇亲国戚,而他寡言少辩,选择了默默承受。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朝廷拜卫青为大将军、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军大举进击匈奴。此时李广已是六旬以上的老将,虽烈士暮年而壮心不已,主动请缨随军出战。汉武帝嫌他年迈,思之良久才同意,任命他为前将军。出塞之后,卫青从俘虏口中得知了匈奴单于之所在,乃命屡战屡败的公孙敖为先锋引精兵追之,却命李广临时改变行军路线,并入右将军所部,从东路出击。李广深知这里边有隐情:十九年前同为宫廷侍卫时公孙敖曾救过卫青一命,而近年来公孙敖在与匈奴作战中屡遭惨败,连侯爵都被免了,卫青这是在给他找立功机会。可公孙敖就不是带兵打仗的料,根本不是匈奴兵的对手,更何况这次要面对匈奴单于的精锐之师,而自己改派后的东路军则要迂回沙漠且无粮草接应。为了打赢这场战役,李广便向卫青请求说:“我身为前将军,理应为先锋,而且我自参军以来一直在与匈奴作战,熟悉其战法,我愿与匈奴单于决一死战!”但卫青坚持成命,并责令长史(军法官)监督执行。李广愤然而去。

由于东路军所找的当地向导半路逃走,无人引路,军队北穿沙漠时一度迷失道路,影响了行军速度。大将军卫青带公孙敖与匈奴单于交战,单于看卫青势重而撤兵,卫青无功而返,在南穿沙漠时遇到了行动滞后的李广所部。卫青于是派军法官调查李广军迷失道路的情况,针对这次毫无战果的战役要向皇上有所交代,并责令李广帐下的人员前去军法处受审对质,这不是明摆着要李广为此次战役背黑锅吗?李广说:“校尉们没有罪,都是我一个人的错。……我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宁可一死,也不愿再受那些刀笔之吏的侮辱。”于是拔刀自刎而死。李广所部将士聚哭于军营,边关百姓感念李广将军戎马一生抗击匈奴,也无不落泪。唐代大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一诗中慨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念李将军。”而“飞将军”的沙场之苦,又岂止于征战乎!

二、刀兵世家

“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飞将军”李广骑射画像

据《新唐书·李氏源流》记载,李广为大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李耳之十六世孙,从李耳之子李宗一直到李广,多为将军。(李宗,魏国将军、干木大夫,李同,赵国将军,李兑,赵国相,李跻,赵国安阳君,李恪、李洪,秦国太子太傅,李兴族,秦国将军,李昙,秦国御史大夫,李崇,陇西郡守,封南郑公,李瑶,秦国南郡郡守,封狄道侯,李信,秦大将军,封陇西侯,为大秦帝国统一华夏立下了汗马功劳。)李广将军的先祖中,在中国历史上书写过一笔的秦大将军李信,可谓军事领域出类拔萃的一位。据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李信率军灭燕之后,随着历史风云变幻,短短二十多年里,六国灭,秦一统;秦朝灭,西楚立;项羽死,大汉兴。从《新唐书·宗室世系》中我们得知,李信生有二子,次子李仲翔,为大汉江山开疆拓土南征北战,西汉之初被任命为河东太守。李仲翔生李伯考,曾任陇西、河东两郡太守。李伯考生李尚,做了陇西成纪县令,李尚即“飞将军”李广生父也。

李广膝下三子。长子李当户,曾任代郡太守;次子李椒,曾任建章营(后更名为“羽林军”)郎中令;最有建树的是季子李敢,曾以校尉之职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杀敌无数,并夺得左贤王的战鼓和军旗,被汉武帝赐封关内侯爵位。弟兄三人皆为汉武帝时期的将才,成为驰骋于汉匈战场、威震敌胆的李家军。李广孙辈又有李陵、李禹、李忠等。而当年和李广同时从军的堂弟李蔡不仅因军功拜将封侯,还因善于劝谏一度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陇西李氏一门,皆以“善射”闻名,成为中国历史上独领风骚上千年的刀兵世家。

三、家道中衰

1.李敢遭戕

自古以来,舞刀枪者常为刀枪所伤,李广子孙也未能例外。早在李广愤懑自杀之前,长子李当户和次子李椒就已先后在战场上马革裹尸为国捐躯。小儿子李敢自幼跟随父亲驰骋沙场,父子感情笃深。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也就是李广死后第二年,李敢得知大将军卫青对父亲之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后,血脉喷张之下失手打伤了卫青,而虽身为国舅的卫青自知理亏,并没有声张此事。但这件事不久便被卫青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获悉,于是霍去病和李敢这两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小将在甘泉宫狩猎时拔刀相向。结果,霍去病用强弓硬弩射杀了李敢,就这样,“飞将军”李广的最后一个儿子也死于非命。而身为霍去病姨丈的汉武帝为了袒护内甥,则对外封锁消息,言称李敢在狩猎时不慎被鹿撞死,对霍去病免于追责。

2.李禹涉祸

关内侯李敢育有一儿一女。女儿被选入宫,备受太子刘据宠爱,儿子李禹也身为太子府门将。然而汉武帝晚年昏聩暴扈,法令无常,杀伐无度,宠任酷吏。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因“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被逼自杀,李敢子女也涉案被诛,同期被诛者达两万余人。等到汉武帝幡然悔悟之时,太子府已被血洗,成为西汉前期的一大冤案。李广孙辈李禹一脉就此殒没。

3.李陵败降

“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李广的长孙李陵是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受家族尚武氛围影响,自幼善射。壮年之后的李陵,被选拔为羽林军骑兵统领。一次,汉武帝派李陵带八百骑兵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察看地形,李陵带着有价值的情报安全返回,被封为骑都尉。后来,朝廷派李陵统领五千步卒在酒泉和张掖一带屯军、练兵以防匈奴,成为屯守边关的将领。

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身为皇上小舅子的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远距离出兵到居延海以北一千里,吸引敌人的兵力,以减轻贰师将军的进攻压力。李陵哪里知道,匈奴单于竟然亲率八万精锐骑兵前来包围、截击李陵所部步兵五千人。以五千步卒对抗八万精锐骑兵的围剿,这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李陵面无惧色,率部顽强抵抗。后来箭射光了,士兵战死大半,但他们杀敌万余,是自身人数的两倍还要多。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苦撑了八天,回撤到离关隘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缺粮少医,且无援兵来救,敌人加紧进攻,并以“只求首将,余者不问”等条件为由劝诱李陵投降。李陵走投无路,乃降匈奴。所部四百多人得以返回汉营。

得闻李陵投降,汉武帝震怒,欲族诛。很多大臣为李陵说情,太史令司马迁还为此受了腐刑(又称宫刑)。汉武帝思之再三,念及形势所迫和李家祖孙三代疆场效命之功,后来派公孙敖作为使臣去匈奴进行交涉。而此时身在匈奴心在汉的李陵也日夜盼着大汉朝廷能以外交途径将自己救回。

但这次汉武帝用人失察,一则公孙敖在汉匈交战中屡遭惨败,匈奴人对其百般藐视,不使其得见李陵,二则李广之死与公孙敖难脱干系,两家人自此有隙,公孙敖只是来匈奴应付差事罢了。不仅如此,公孙敖还从一个汉朝降卒口中得知,一名李姓降将正在帮着匈奴练兵以对抗大汉。于是公孙敖回来向朝廷复命称:李陵不愿见汉臣,而且还在帮匈奴练兵以对抗我大汉。闻听此言,汉武帝恼羞成怒,决绝地将李陵诛灭三族,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含冤被杀。

李陵闻悉,悲痛欲绝,后来在匈奴彻查“李姓降将帮匈奴练兵”一事,得悉确实有一名叫“李绪”的汉朝降将在帮匈奴练兵,遂将此人射杀。但是,在大汉王朝,历史就这样把李陵钉在了耻辱柱上,李氏一门从此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人士,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也都以接近李家为耻。班固在《汉书·李广苏建传》中以李陵的口吻留下了这样几句话:“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

李陵虽降匈奴,但至死都未曾引兵对抗大汉。另据韩国权威媒体韩联社报道:2018年初,韩国人在蒙古国阿尔泰山区发现一座距今两千多年的匈奴贵族墓葬,死者竟然身穿汉装。据考古专家分析,这应该就是西汉降将李陵的墓穴。我在想,如果汉武帝知道此事,是不是该为诛灭李陵三族之过下一份“罪己诏”了。

至此,有史迹可考的李广子孙中,仅剩下李忠一脉。

四、东山再起

自李陵败降和巫蛊之祸后,大汉国势日渐衰微,李广子孙也从此湮没在了无情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从西汉到新朝,还是从东汉到三国,亦或是从西晋的短期统一再到东晋的半壁江山,五百年沧桑里,正史经传上再也难以找到李家军的踪影。难道陇西李氏就这样凄惨地淡出中国历史了吗?

1.重出江湖

正当我感伤、疑惑之时,《晋书》中有关十六国的史料突然让我眼前一亮——《卷八十七·列传第五十七》的《凉武昭王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武昭王讳暠(皓),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为免有误,我又查了其他史书,《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也都对西凉武昭王李暠是李广后裔给出了有力佐证。由此看来,“飞将军”李广的后人经过了五百年的韬光养晦,不仅重登史册,而且还大有东山再起、称王称霸之势。

2.西凉立国

“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西凉在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位置

《晋书·凉武昭王传》中说:李暠“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气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武兵法。”李暠年少好学,精通武艺,为人谦和,气度优雅,初为北凉(十六国之一)效谷县令,后被推举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公元400年,北凉的晋昌太守唐瑶兵变,并向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六郡传发檄文,推李暠为冠军大将军、凉公,西凉政权建立。西凉除了拥有以上六郡之外,还在李暠的带领下向西域开拓了大片疆土。征战之余,李暠发展农业,兴办教育,一时间,成为十六国中一个卓有建树的政权,历两世三公。

3.乱世称雄

西凉结束后,中国历史由东晋十六国时期步入南北朝时期,依旧是天下纷争,豪杰四起。生逢乱世,以“善骑射”闻名的陇西李氏迎来了绝佳的建功立业之机。

李暠之玄孙(五世孙)李虎,少有大志,重义轻财,乐善好施,并以军功逐步成长为北朝西魏时期的名将,后来更是擢升为辅政的八大柱国将军之一。据《北史·卷六十五·列传第五十三》记载:“公之名虎,信不虚也……进拜太尉,迁右军大都督、柱国大将军。”李虎去世后六年,西魏政权为北周所取代,在那个门阀时代,出身名门的李虎影响力依然深厚,被追封为“唐国公”,世袭罔替。

“唐”?难道……

五、大唐盛世

是的,没错!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充满戏剧性。

1.李渊兵变

李虎去世后,承袭“唐国公”这一爵位的是儿子李昺,官至北周安州总管。李昺,唐高祖李渊生父也。

命运多舛的“飞将军”李广,在其愤懑自刎的那一刻,万万不会想到,在陇西李氏“好学”、“善骑射”家风的影响下,经过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不懈奋斗,竟然开创了一个令千秋万世为之仰止的大唐盛世!

唐高祖李渊,公元566年生于长安,七岁时袭封唐国公。据《旧唐书》记载:“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待李渊成年后,大隋王朝已经一统天下,隋文帝杨坚,乃李渊姨丈也。贵为皇亲国戚的李渊,因军功受封谯、陇、岐三州刺史,后迁卫尉少卿。李氏一门善骑射,在隋文帝驾下,李渊带领儿子李建成、李世民东征高丽,北御突厥,功勋卓著,再升太原留守。

隋文帝死后,承袭大统的隋炀帝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昏庸无道,引发各地义军揭竿造反。李渊父子得天势而动,起兵晋阳,一路南下攻取长安。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大唐”。

2.大唐盛世

“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大唐帝国疆域

李唐王朝一统华夷后,历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几个时期的发展,轻徭薄赋,鼓励农桑,重视科举,选贤任能,国力不断增强,高丽、突厥及东南亚各国无不拜服称臣,西域各地更是直接纳入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的行政管辖。前来学习、游览的朝鲜人、日本人、中亚各国的阿拉伯人以及不远万里而来的欧洲人云集于大唐帝国的都城长安,对大唐的繁荣昌盛景象艳羡不已、流连忘返。很多阿拉伯人更是选择定居下来与汉人通婚,后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公元七、八世纪,大唐帝国霸气十足地成为四海升平、九州纳贡、万邦来朝的世界第一强国。

文化方面,陇西李氏也较先辈们更有新作为,李白、李商隐等大诗人也都是李广后裔(李商隐多次自称,但史料佐证欠缺)。在整个唐王朝时期,共有十七名宰相出自陇西李氏一门。被编入神话人物序列的“托塔李天王”李靖亦然。说到李白的身世,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李白不是西域碎叶人吗?而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西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祖上因祸发配至西域碎叶镇(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得遇天下大赦,七岁的李白在家人带领下返回中原,定居于四川绵阳青莲,后出仕于玄宗时期,任翰林院待诏,但因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不被重用。

大唐繁盛的局面一直持续到唐玄宗后期。此时,作为九五之尊的李隆基百般宠爱贵妃杨玉环,从刚开始的“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到后来的“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再到最后“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语出白居易《长恨歌》)皇帝荒理朝政,任用奸相杨国忠(杨贵妃胞兄),导致国力日下、危机四伏。公元755年开始的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王朝拖到了风雨飘摇的危险局面,后虽转危为安,却已繁华不再、盛世难续。公元875年开始的黄巢起义,更是让大唐帝国的衰微局面雪上加霜。公元907年,权臣朱温废唐哀宗(李祝)自立,维持国祚长达二百八十九年的李唐王朝就此结束。

六、绕“唐”余音

唐亡后,中国历史步入五代十国时期,陇西李氏奋斗的脚步却并未停歇,大有余音绕“唐”之意。当时吴国(十国之一)丞相徐温权倾朝野,养子徐知诰军权在握,先任太尉、中书令,后任宁国节度使,镇守建康(今南京)。徐温死后,公元937年,徐知诰封疆自立,坐拥十州,在建康称帝,国号大齐。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

“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南唐在五代十国时期的位置

关于徐知诰的身世,据陆游《南唐书·卷一·烈祖本纪第一》记载:“昪,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姓李氏,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孙。六岁而孤。”被徐温“养以为子”。各种史料表明,南唐的建立,是“飞将军”李广后裔继西凉政权和大唐帝国之后在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裂土封王。

南唐历经三世,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皆多才多艺之主也。先主李昪文武兼备,带领将士开疆拓土,使南唐逐步成为十国之中面积较大也非常富庶的一国。但自李昪之后,为君者“好学”有余而“善射”不足,在乱世之中终难久立,975年,南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语出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为北宋王朝所灭。一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只落得“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语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在五代十国之中,国号为“唐”的还有五代之一的后唐,但后唐政权乃是来自突厥的沙陀人所建,其国主姓李,是因为沙陀人在绞杀黄巢起义时有功被皇帝赐以国姓,没有史料证明其为陇西李氏子孙。

七、异军突起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再从西汉李陵事件接着往下说。

1.北国驸马

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和文字是很可悲的,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毋文书,以言为约束。”秦汉时期在中国北方无比强大的匈奴帝国,而只因没有自己的文字,在塞外叱咤风云四个世纪后,竟然悄无声息地被融入到了汉族大家庭中,要想了解其发展历史,还必须从中原地区历朝历代的史册、典籍中支零破碎地进行考证。也正因如此,李陵不得已投降匈奴之后的事,就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一名史学爱好者,在这里,我将以确凿的史料展示一串令世人大跌眼镜的李陵身后事。


匈奴帝国版图

公元前99年李陵归降匈奴后,因其“好学”、“善骑射”之家风和世代为将的身世,备受匈奴单于赏识与器重,遂将女儿拓跋许配给他为妻。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这样记载:“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与汉族习俗相反,匈奴人生来以母名为姓或是从母姓,既如此,李陵在匈奴的子女就成了拓跋一脉。后来,拓跋一脉曾参与单于争位,足可见其势不小。

2.鲜卑崛起

通过查阅中国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得知,两汉时期,一部分匈奴拓跋一脉与鲜卑族通婚,融入鲜卑族。因其追求上进的家风,后来逐步发展成为能征善战的鲜卑拓跋部。

南北朝时期的北魏

李陵成为北国驸马五百年后,鲜卑族在能征善战的拓跋部带领下迅速崛起。公元398年七月,鲜卑族首领拓跋珪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称帝,北魏建立,这是“飞将军”李广后裔融入鲜卑族后的一次精彩亮相。据《南齐书·魏虏传》记载:“魏虏,匈奴种也,姓拓跋氏。初,匈奴女名拓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代指北魏拓跋氏)为李陵之后,虏甚讳之,有言其是陵后者,辄见杀。”这是作为北魏敌对国的南朝齐国史志里对李陵娶匈奴单于女儿拓跋为妻以及北魏皇族乃李陵后裔的记载。因为李陵在中原人眼里是降将,因此北魏拓跋皇族很避讳提及其出身。《宋书·索虏传》对北魏皇族的出身也给出了佐证:“拓跋氏,其先汉将李陵之后也。”看来这是不争的史实。

从北魏入主中原后的一系列汉化举措,也可以推知一二。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发展生产的同时,还推行了穿汉服、用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一系列汉化政策,开少数民族主动融入汉族之先例,其中不免有洗白其出身的因素。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虽然皇帝还是拓跋氏,但早已是大权旁落、名存实亡,几十年后便被其他政权所取代。

3.党项封疆

西夏与辽、宋鼎立形势图

后汉三国时期,在中国北方民族大融合过程中,鲜卑拓跋氏与党项族通婚,因其彪悍家风,又在党项族中形成了一支强有生命力的党项拓跋部,游牧在以夏州为中心的甘东、陕北和宁夏一带。唐朝后期爆发黄巢起义,朝廷曾借兵党项拓跋部,因平叛有功,唐僖宗赐封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后又加封“夏国公”,赐姓“李”,而对于以拓跋思恭为首的党项拓跋部来说,其实也就是恢复了先祖的姓氏,认祖归宗而已。

唐朝灭亡后,经过纷乱的五代十国逐鹿争雄,北宋初立。此时已在西北地区坐大的拓跋部首领(同时也是党项族首领)李继迁,率部与北宋分庭抗礼,并在祖孙三代的努力下不断向外扩张。

在北魏分裂五百年后,1038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在兴庆(今宁夏银川)称帝,国号“大夏”,西夏政权建立。这是“飞将军”李广后裔融入党项族后在中国历史上的又一壮举。对于李元昊与北魏拓跋氏的血缘关系,据《宋史》记载:李元昊“先祖本帝胄之后,东晋衰亡之时,创北魏基业。”对此《辽史》也有佐证:“西夏,本北魏拓跋氏后裔。”

西夏毅宗与夏惠宗时期,朝廷对内大兴儒学,提倡汉文化,一改党项族游牧旧习,大力发展农业,废行蕃礼,改用汉仪,成为少数民族主动汉化的又一范例。而对外,则常与宋、辽两国交兵,连年征战,久而久之,导致国力日减。1115年,金国雄起,不久,辽、宋皆为所灭,西夏政权也江河日下,1227年国破于蒙古兵铁蹄之下。

4.大顺昙花

自西夏推行汉化政策、党项族李氏融入汉族,五百年后,李氏家族中又一辉炳史册的英雄横空出世,他就是李自成。据《明史·李自成传》记载:“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及长,充银川驿卒,善骑射。”说明李自成是党项族李继迁一脉,传承了“善骑射”的家风,寻根问祖也还是“飞将军”李广后裔。

明末李自成起义形势图

明朝天启、崇祯年间,陕北地区连年旱荒,难民揭竿起义,首领高迎祥称“闯王”。李自成追随于其部下,勇猛有识略,被誉为“闯将”。高迎祥牺牲后,余部溃败,李自成于1629年重举义旗,承袭“闯王”称号,并且提出“均田免粮”等口号,获得广大群众支持, “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到处传播。后来李自成的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明末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率军攻占西安,改为长安,年号永昌,大顺政权建立。

不久,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的统治,大顺政权问鼎北京。此时,回顾唐末权臣朱温废掉唐哀宗李祝而自立,再来看李自成推翻朱氏开创的大明王朝,这种姓氏上的夺权大翻牌,也足以告慰李唐王朝的二十多位帝王了。

但由于李自成在处理明朝降将吴三桂策略上的失误,导致吴三桂引狼入室,清军大举入关,在北京维系了一个多月的大顺王朝就此昙花一现般退出历史舞台,最终定格为“飞将军”李广家族在中国历史上雄霸两千多年后无比绚烂的一次烟花绝响。

八、家风传承

自古以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洋洋洒洒近万言,并不是为了夸耀某某家族创造了历史,而是想借此探寻这一现象背后的根源——优良的家风使然。陇西李氏一门“好学”、“善骑射”,家风淳厚严谨,代代传承不衰,由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老子李耳奠基,兴于秦,显于汉,盛于唐,收关于明末,成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两千余年时间里,陇西李氏一门在中国历史上将才辈出,可圈可点为人熟知的宰辅大臣及文化名流数十位。自李暠称雄西凉直到明末李自成起义,更是六度建立政权(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系权臣当道所为,故不在立国之列)、称王称帝面南背北者近百位。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陇西李氏家族仅仅是其中的浪花一朵,还有很多与之比肩的名门世家为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放眼世界文化历史,中国的家族文化因其良好的社会教化作用而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独树一帜的奇特文化现象。

关于家庭文化建设,国家最高领导人曾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走在新时代,我们要把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璀璨瑰宝发掘出来,传承下去,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开拓,把优良的家风慢慢发展成家族文化。千溪汇江河,百川归大海,将这些优秀的家族文化汇集起来,最终也就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滚滚文化潮流。

2018年3月12日完稿

你可能感兴趣的:(“飞将军”李广的生前身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