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以道德代宗教的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以证悟觉知的佛家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和以重逻辑思辨的西方文化如同三颗璀璨的明珠,数千年来照亮着孜孜前行世人的心灵,引领着我们的先祖的脚步一直走到现在。而关于这三种文化的思虑及探索也一直未曾停止过。尤其在近现代的中国,当西方的坚船烈炮叩开了东方的大门,征服自然追求物质的西方文明席卷了中国大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出路普遍表现出惊恐及担忧,而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梁漱溟及钱穆等老一辈的文化大师们便进行了深入的探寻及思考,提出了他们关于中国文化出路的呐喊。梁漱溟和钱穆先生从切身体认出发提出的关于中、印度、西方三种文化的分析和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所以本书有别于浮泛空谈,且言简意赅,为迷茫在人生大道上的读者指出人生当持有的态度,把握人生的意义从而活出真实的自我,从而坚定了国人关于中国文化的自信。
1、什么是文化?
梁漱溟先生说:“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不同民族生活的样法不同便会创造出不同的问题。正如我们看到的中国人持中和倡导和谐社会,西洋人喜欢追逐物质富足,征服自然,印度人体认人生之苦向自身内部探求超脱,这显著的不同实则为中西印三方不同的生活样法的土壤中开出了不同的区域文化。
如果说文化是生活的不同样法,那何为生活呢?生活是事的相续。有一事便有一问一答,一答便有满足与否,不满足便会产生变革的欲望,所以生活是社会性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创造出来的,生活是“现在的我”对于“此前的我”的一种奋斗。之所以要奋斗,因为有没尽的意欲(意欲的含义简单可理解为欲望)。所以说生活的根本在意欲,所以文化的不同是由于意欲之所向不同。一家文化的一本源泉只需要看文化的根源的意欲。
2、为什么会呈现中西印文化的差异?
我们且来看中国、西方、印度不同国度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中国人重伦理、重道德,重亲情,讲人情,中国人的观念中总是伴随逆来顺受,以和为贵,克己恕人,追求稳定,安于现状,天人合一等等的深层思维模式,所以中国人依然以一种农耕文明深刻影响的关系型社会模式而生活;西方人喜欢逻辑分析,喜欢理性科学钻研,喜欢追求物质享受,喜欢征服自然,当今美国硅谷的高科技,华尔街的金融大鳄席卷全球,便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再来看看印度人,古印度人非常讲究阶层种姓,也相信生死轮回的生命观,相信善恶业报多生累劫因果报应,
所以印度是一个宗教非常盛行的国度,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充满了宗教性。
从生活方式上来看,中国、西方、印度分别从不同终极欲望满足方式追求出发就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生活的样法”,也随即产生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及解决方法,也即中西印三大文化路向:
**中国文化--意欲自为调和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 **
中国文化影响至深者实为儒学。儒学不外乎要求人类践形尽性之学。向内反躬自省,向外开拓事业,从而行“内圣外王”之路。《大学》里阐述“慎独”的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德原则修养自身。儒家心法《中庸》中提到“中和”乃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人们不管是情绪还是行为方式都表现出符合常理,有节度,不偏不倚,满招损,谦受益也就是这个道理。而全部《论语》都贯穿着一种和乐的人生观--一种谨慎的乐观态度。如此等等,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生活的样法便是那意欲自为调和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西方文化--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我们且看西方文化的三大特异采色,从其所用意欲之力向便可一望而知他们所走的是这第一条路向--向前的路向。
1)征服自然之异采:西方文化之物质生活方面显出征服自然之异采,对于自然不断向前奋斗、改造环境,从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
2)科学方法的异采:科学方法采取分析的态度,要变更现状、打碎、分析观察,这也确然是向前下手克服东西的态度。
3)民主的异采:民主是对于种种威权势力反抗斗争而产生,亦是对人们向前要求的态度。
从这三条西方世界文化之异采可坚定的得出结论,西方文化是走着第一条路向的: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印度文化--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
西方功利主义对于人生是肯定其欲望的。简直可以说人生不就是在欲望的满足或不满足中度过的。然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却与此相反,恰好是完全否定欲望的,亦即根本否定人生的。苦与乐是人生所切实感受者,如得人生基本是苦的。所以便要寻求解脱,脱着世间的一切苦。所以古印度文化便转身向后求,向厌世一路走去了。
3、三种文化产生三种不同的人生观
从上述三种不同文化出发便产生了三方不同的人生路向,也随即产生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
中国的人生观--现世享福的人生观
西方人意欲向前,不断向前求索。印度人反身向后,直接寻求终极解脱之法。中国人是很奇特的,内自省而关照当下,关照生活当下的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前路茫茫,后路亦迷茫,唯有当下才是真。就像中国人还是普遍相信幸福可以通过现世的努力付出而收获,把四世同堂,和谐社会作为我们的一种追求。
西洋的人生观--向外的人生观
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的,所以人生便向外求索,不断探索、征服自然,不断追求物质文化的丰美富足。如西方日不落帝国的建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乃至当今美国霸权主义无不是这种向外的人生观的例证。
印度的人生观--向内的人生观
假使印度人要有成就就一定在宗教上,宗教有一重要的功用,便在人类情感勖勉方面。人生总是有那许许多多的悲苦,烦恼,也有那许许多多无法解说的神秘现象,所以印度的人生观便是反身向后向内超脱的。如印度人普遍具有宗教信仰,也尊重哪些托钵乞食的比丘,即使现在印度教取代佛教称为了印度第一大教派,但是印度人普遍相信生死六道轮回的生命观,相信在恒河洗浴可以免受轮回之苦,他们总是追求自我证悟解脱之道。
4、三种文化也产生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是指人日常生活的倾向而言。依中国分法,将人生态度分为“入世”和“出世”两种,但世界各民族、各时代、各社会皆有其不同的精神追求,如果按照三种文化的不同,三种不同的人生观的三分法,来划分中西印人生态度倒是比较适中的办法:
中国人生态度--道德代宗教的郑重
所谓郑重,实即自觉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如行云流水一般,求其自然合理。郑重即是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前无后,一心一意,绝不知道回头反看,一味听从于生命之自然的发挥。从深而言之,反过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中国文化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人类文化一般会从逐求走向厌离,从厌离再反身关注自然当下生命之自然流露,然而中国却是比较奇特的,未经过宗教一路而直接以道德代替宗教。这当时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西洋人生态度--世俗化的逐求
这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此意即谓人于显示生活中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如声香色味法,不断逐求不已。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
印度人生态度--宗教式的厌离
逐求的人生态度实为人对物的。人对人自己本身的冷静观察变感觉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妒、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的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此种人生态度,为许多宗教之所由生。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印度人最奇怪,其整个生活,完全为宗教生活。他们最彻底,最完全,其中最通透者当为佛家。
5、中国文化的出路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梁漱溟先生从何为文化及中西印三家不同文化的走向问题出发,提出中国文化的出路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的结论。
(1)中国文化的出路:
要排斥印度的态度,丝毫不留:
因印度文化不仅早熟,而以解决人类终极为根本的人生活样法,与当前社会不符。当前社会人民还滞留在物质文化还不足以丰富到无须关注身体本身。所以直接的追求印度文化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是不合适的。
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
西方文化之较中国文化而言,其两大主要利器在于科学与民主。而中国儒家文化过分的关注人本身的问题,而绝难产生开出科学与民主的花朵,所以我们要全盘承受西方科学、民主、自由之思想和分析方法,但要根本改过其人生态度。西方以意欲征服自然不断进行物质逐求的思想极大的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另外过多关注外求而忽略内求,出现物质富裕而内心空虚无法安放的心理问题将会成为其一大问题。
批评的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
中西融合,儒家思想之复兴,內圣开外王。若说中国人这过去数千年最大的贡献当在认识了人类之所以为人。中国文化以道德代宗教,无宗教的实体却完成了宗教的目的。中国古人最富有创建的思想当为追求人类生命的和谐。人自身是和谐的。人与人是和谐的。以人为中心的宇宙是和谐的,此和谐之点,即清明安和之心,即理性。中国儒家文化关注生命当下的乐趣,关注个体生命本身,如坚守中国固有内圣外王的人生态度,借助于西方科学及民主之利器或许未来可期。
(2)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综上所述,在比较了中西印三种文化,即三种不同的生活的样法之后,梁漱溟得出了一个结论:未来人类文化将是儒学代表的中国文化复兴翻转为世界文化。西方文化向外用力过猛,忽略了向内和谐。印度文化应当为人类终极的走向,当前阶段还不足以达到。而现阶段而言,中国文化或许在未来世界文化格局中有所作为。
6、梁漱溟和钱穆人生三路向的比较分析
梁漱溟和钱穆,一个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一个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他们一生都以阐述和弘扬中华文化为职责,忧心为解决中国当前实际问题而存在,是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时代性学术大师。二人虽思想底蕴不同,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不同,但都对中国文化的前途和未来走向的终极关怀是一致的,也都对中西印三家的文化做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深刻见解。
前边重点介绍了梁漱溟先生关于人生三路向的思想,下文将简单介绍下钱穆先生对于中西印不同三种文化及人生三路向方面的不同看法,以便为读者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首先钱穆先生认为文化是自然环境和人的创造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钱穆先生认为文化是自然环境和人共同创造的结果,人类不断繁衍发展必然需要一方物质丰盈充沛之地作为生存的摇篮,而文化正是人类在探索天人关系和不断追求满足欲望需求的时候诞生出来的。就如中国文化儒家重人于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家却重视天人合一,人于自然和谐共处,而西方却要不断征服自然来满足生存物质需求为原则。
其次钱穆先生关于中西文化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方面也有不同的见解:
在论述中西印文化不同原因时,钱穆先生提到作为西方文化发源地的希腊处于环地中海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十分便利,由此形成了古希腊的半商业文明。而因为多水少耕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下,西方人只能不断迁徙和通过掠夺资源的方式来生存,进而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基础。而中国则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东临太平洋,北面是高寒地带,西面是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西南面有横断山脉。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产生农业文明,生存关系自然极度紧张,因此人们就算再有个性,也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去张扬。所以农耕文明极度发达,人们可以满足自我的生活物资需求,进而追求和谐、天人合一的文化生命观。
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文化之差异,也便形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表现:
第一种不同表现为东方文化为内倾性的,政教合一,以道德精神追求为主。而西方文化为外倾性的,以科学宗教精神追求为主。
第二种不同表现为东方文化以农耕文明为主,相对安定静足,但是足而不富,安而不强。而西方文化以游商文明为主,相对富强动进,富而不足,强而不安。
第三种不同表现为东方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安分守己,追求和平、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共处。而西方文化因为内在不足需向外进取、征服,所以带有明显的侵略性。
再次,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的出路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先承认中国文化有病。西方文化的入侵就是一例。另外加之中国人对自己文化也产生了自我否定和故意摧残之行为,不自信中国文化仍然是最优秀的文化。
那么如何治中国文化的病呢?
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态度是应当沉静的理性的看待自己以往的文化。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去加以批评和探讨。可以看到当前世界人类,如说拥有一种优良文化,博大深厚,足以与现代欧西文化抗衡着,则只有中国文化。复兴孔孟学说,不仅所以复兴中国文化,实际所以顺应世界的潮流、古今中外,可以回归合一,复兴中国文化,不仅为中国民族振衰救弊,亦可为世界文化开其新生。
最后,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时肯定未来的文化必将是天人合一的长期人生与整个宇宙的协调运动,而中国文化的长处即在于此,中国文化必将取代西方文化而领导人类前进。
从梁钱二人关于文化三路向的比较中可以用殊途同归来总结。梁的思维发展是由佛入儒,虽然表面弃佛亲儒,然而佛家思想对他影响很大,梁在《东西方文化及哲学》不讳言自己研究的方式是佛家唯识的思维。而钱穆是以子学肇始,以史学成名,他研究是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根基,而梁对此确认为有偏颇不足之处,但是钱穆有颇深的史学功底,结论的提出又在批评梁《东西方文化及哲学》的不足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许重视。都值得后人认真思考。最后总结下梁钱二位思想之异同:
异:两人研究方法不同,三路向提出不同,对中国文化如何改进思路不同。梁漱溟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进而达到內圣开外王。 钱穆主张自身演进,非破旧立新,而是据旧开新。
同:两人都提出世界未来文化必将以中国儒家文化复兴为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