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种下一颗学习研究的种子 2019-03-03

图片发自App


在心中种下一颗学习研究的种子 2019-03-03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9年3月1—2日,“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寒假学习共生体”研讨会——暨第六次“学生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国现场研讨会在武义实验小学举行,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教授在讲话中指出,“你好,寒假”这个项目全国很多老师都在投入其中,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你好,寒假”这个项目聚焦实践,鼓励参与者投入学习,而且在今天的“学生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国现场研讨会中,时时充满着学习。作为一名参会者,从踏入武义的那一刻处处感受着学习,无论是会前的交流,还是现场的交流,“人人,时时,处处”无不充满着学习。

正如戚博士在朋友圈中说:

“3月1~2日,浙江金华武义

再赴寒假重建全国现场研讨会

来自四面八方的一线班主任丶少年宫负责人近500人,美国及宝岛台湾学者助拳。

议程密集,活动多元,信息丰富。

参与率罕见!第一天,登上讲台的200多人,开口发言的老师近50人,开了口的学生近60人。

第二天上午,所有与会人员均开口交流了意见与心得。

同样有不少“傻"劲班主任抛夫离子自费转乘多种交通工具赴会,返程时需凌晨三点才能到家。他们是中国基层教育的脊梁。”

   

图片发自App


    因为工作的变动,一年换了三个年级的学生,没能好好的参与寒暑假研究,心中深感遗憾,但是学习的热情未减,特别是看了《您好,寒假!》这本书和阅读了很多老师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读后感之后,“你好,寒假”这个项目仿佛有着魔力一样吸引着我,也把我吸引到了这样的会场,我深深感到假期生活的独特内涵和教育研究的无限魅力。满满的会议安排,我一直在问自己:在这样空前的盛会中我学到了什么?今后的班主任之路该走向何处?在聆听和记录的过程中,我对班主任研究有了新的认识,这一刻比以往的任何时刻都更加清晰了脚下的路。

一、 研究意识的觉醒

        2015年9月到2016年5月,我带了三年的班级,开展了近两年的亲子共读,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开展这样的活动,只是冥冥之中觉得乡下的孩子家里的书少,父母也大多不看书,没有看书的氛围,一如我小时候的情况。所以,我研究了很多绘本,最后给孩子们一人选择一本,每天轮流交换,并设计了家长和孩子共读的读书单,参与度非常高,家长和孩子普遍反应非常好,在亲子共读中不仅学习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还在彼此的依偎中获得了情感的满足,与此同时,我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当时美篇发到群里的时候还得到了很多老师的点赞,可是我却满足现状,裹足不前,更没有研究的意识,不懂得实践的发展对研究的需要,更没有想过要把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自己作为班主任的行为,脑子里的论文和课题都天真的以为是闭门造车的产物。第一天程露老师的《基于“互联网”下“我”的假期学习微社群建设研究》,祝康雯老师的《寒假生活重建中一年级学生生活技能养成的研究》,徐静老师的《拾忆传统民间游戏,共享欢乐童趣假期》,杨秀美老师的《共学共进,打开寒假阅读新天地》,蓝梅英老师的《探究性学习,发生在寻“年味”之旅》,常州顾惠芬校长的《在假期生活中重建“学习型社区”的发展逻辑》,常州林燕群老师的《在参与社区文化治理中创生多元赋能的学习场》,河南李冬梅校长的《培育乡村学生家庭书房,助力学习型乡村建设》,华东师大许滢(代表刘海霞)的《以乡村学生寒假生活变革实践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深圳林小燕老师的《共学互学在活动中实现—以“你好,寒假”项目的红围巾活动为例》,安徽刘茜老师的《如何在“你好,寒假”共做活动中提升乡村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等其他几位老师的分享,无不是基于实践的研究,通过实践形成研究成果,最终深化和指导实践。如今,正是因为缺少高质量的研究与对实践潜能的充分开发,才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不认同班级、班主任的价值。[1] 所以,作为一名有专业追求的班主任必须要基于实践的研究,在研究中形成研究成果,并通过成果指导实践。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二、 研究立场的清晰

        曾经我只知道自己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上课,做好班级的常规管理就是我的日常生活的全部,我的每一个决策都是自己觉得孩子们需要来开展的,而孩子们到底需不需要从来没有调查研究的意识,没有想过应该基于儿童的立场,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从活动的开始到结束更多的是学生和家长的被动接受,对他们的需要却视而不见。而“学生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国现场研讨会的发言者让我更加明白了儿童立场,也更加坚定了以后的工作方向。我们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所以我们所举办的活动应该关注学生,突出学生的立场,建立友好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学生和学生的关系。正如李家成教授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寒假学习共生体研讨会”的工作坊中说到的:拒绝“你好,寒假”项目的课程化,担心再好的课程一旦课程化必将变成学生的被动接受,所以需要保持项目的创新和开放,保持家长学生的共同参与,多学科融合,真正实现“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多学共进”,让学生过一个自己真正想过的、乐意过的假期。这场盛会,无论是集体的成果分享,还是教师的个人汇报,处处可见学生的立场,处处能听到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

三、 研究生态的形成

(一) 阅读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钱理群教授说: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读书。一个好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好的读者,一个教师要想成为好的教师必须读书,读书可以更新陈旧的育人理念,可以拓宽视野,可以改变人生匮乏的境地,改变不会写不敢写的境地。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说“成为你自己”,要想很好的成为自己必须要展开阅读,在阅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源头活水,通过阅读别人的思想进入自己的思想,遇见更好的自己。不仅是老师需要阅读,家长也同样需要阅读。程露老师班会课《让我们一起阅读吧》,参与的有《新课程评论》的杨志平主编,五(8)班的孩子和家长们,这堂班会课体现了多力驱动,多环交融,多学共进的“你好,寒假”项目理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寒假里程老师每天一篇《你好,寒假》高质量的读后感,正因为程老师自身的阅读反思,才带动了家长,形成了五万多字的家长读后感。这堂课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都在阅读中同促进,共生长。这堂课我看到了联动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看到了互动的教师、家长和学生,社会资源变成了学习资源、教育资源,孩子们的学习更加广泛,收获也更加丰厚。

(二) 社会力量与中小学班主任的共学互学

      本次“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寒假学习共生体”研讨会——暨第六次“学生寒暑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建研究”全国现场研讨会邀请了中外等地相关学者、研究员,全国各地优秀班主任代表,武义县精英班成员,部分家长代表,虽然岗位不同,但是大家都为着孩子的美好假期实践着,努力着,为“第四教育世界”的创生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我印象中最深的是两位家长的代表,这样高大上的会议还第一次见到家长,一位是来自常州龙虎塘实验小学的家长,一位是湖北的家长,湖北陈娥老师的家长不辞辛苦,辗转到武义,还参加了自由发言。常州的张梦凡爸爸作为家长代表做了题为《寒假生活研究中家长深度参与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专题报告,为很多隐形的家长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让我看到了工作中不可能的可能性。我们班主任只要在工作中转变观念,隐形爸爸或许会成为种子爸爸,至少也可以改变隐形的状态吧!“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是以每位主体的学习意识觉醒为前提的。家长学习意识的觉醒,不仅将实现自我发展,也将进一步促成家长与孩子、教师的共学与互学!”[2]希望更多的“共学与互学”在我的努力下,在我的班级也能蔚然成风。

四、 研究的反思和深入

      在新接手的班级里,我将继续在以前亲子阅读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亲子阅读,但是我要改变以前设计好流程,让学生按要求来做的思维惯性,像“你好,寒假”项目一样,先调查学生和家长的阅读现状和阅读需求,并通过家委会论证通过,真正办一个适合孩子和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

      也是因为《你好,寒假》这本书的触动,这学期在学生走班上课的时候,我成立一个“家长课堂”,希望更多的家长参与共学互学的生态中,每个人都是学习者,家长向孩子学习,孩子向家长学习,老师向孩子学习,孩子向老师学习,家长、学生和老师一起互相学习,在终身学习视角下,使共学互学蔚然成风。

[1]杨小微,李家成.中国班主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 李家成.《关注终身学习视角下的家长学习》[J].教育视界.2019.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心中种下一颗学习研究的种子 2019-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