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史》的读书笔记

《日本文化史》的读书笔记_第1张图片

我们印象中依赖外来文化的岛国日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属于大和民族独有文化的?以浮世绘、俳句、物语等文化形态闻名全世界的日本文化元素,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岩波,是日本非常著名的一家出版机构。1913年,一个名叫岩波茂雄的日本人在东京著名的旧书街神保町开了一家旧书店。等到书店赚到钱后,这家叫岩波的旧书店开始出版书籍,第一本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簌石的《心》。《心》成了畅销书后,岩波书店再接再厉,出版了“夏目簌石全集”,大获成功,从此成为日本一家响当当的出版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作为战败国,日本一直在寻找提振国民信心的途径,让国民了解日本的过去,是途径之一,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岩波策划了系列丛书“岩波新书”,《日本文化史》就是丛书中的一册。

接到写作一本《日本文化史》的稿约时,家永三郎先生在东京教育大学教授日本史已经多年,同时还兼任京都大学、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日本著名大学的讲师,教授日本史和东洋政治史。照理来说,为普通民众写作一本《日本文化史》,对有着丰富的日本史教学经验的家永三郎先生来说,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可他却诚惶诚恐,在初版的序言里,他这样表露心声:“我深知以一己之力全面论述日本文化史可谓狂妄”,那一年是1959年。但是,家永三郎先生认真的态度、严谨的风格,让《日本文化史》出版后就成为常销又长销的经典,1981年9月,《日本文化史》再一次重版,已近垂暮的家永三郎先生为这一版的《日本文化史》写了“再版序”,“蒙广大读者长期厚爱,屡次再版仍需求不断,于作者而言荣莫大焉”。

说是已近垂暮之年,1919年9月出生的家永三郎先生,那时也就刚过花甲,家永三郎先生深感自己已近垂暮,是因为一件事将他拖垮了。

1952年,家永三郎先生编写的《新日本史》被用作日本高级中学历史教科书,原因是,家永三郎先生公正、客观地记述了日本历史。10年以后,也就是1962年,日本文部省突然认定该教科书不合格,要求家永三郎先生篡改书中有关日本在二战中犯下滔天罪行的描述。家永三郎先生不肯就范,《新日本史》也就不再是日本高级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了。1965年,家永三郎先生首次就教科书事件像日本法院提出诉讼,此后,家永三郎先生因为《新日本史》与日本政府对抗了三十多年,直到2002年11月去世。民告官,耗尽了家永三郎先生的精力,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位令人尊敬的历史学家,1米五十的体重只有38公斤。


 一、从公元前100年的绳纹时代到本书叙述的截至时间1860年,日本历史的发展进程。

日本历史始于绳纹时代。绳纹时代指代的是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日本到底在哪一年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争议较大,本书作者认为,日本的新石器时代大约开始于公元前100年。那么,史书为什么要称日本的新石器时代为绳纹时代呢?从日本北海道、九州和琉球群岛出土的陶瓷,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黑褐色或茶褐色的陶器上,有着绳子的纹饰。

公元前2世纪,日本从新石器时代跨入了金属时代,出现了与绳纹时代的陶器风格完全不一样的陶器。这个时代的陶器一般称红褐色和黄褐色,烧制的温度也由绳纹时代的最高温度摄氏800度上升到了摄氏850度,所以,成型的陶器更加牢固,器形也丰富了许多,大多数是壶和瓮,有出土过高脚杯。 1884年,考古学家们首次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现了这种陶器,故学术界就把这个时期称作弥生时期。弥生时期的后期,公元4世纪,日本进入君主制国家时期。

公元6世纪,日本完成了较为松散的统一,进入到律令社会时期。什么叫律令社会?就是君王将分而治之的小国归属大和政权,为他们设置户籍。“大和”概念首次出现。律令社会初步完善后,君王开始实施律令国家的体制,将氏姓社会中的有钱人家对人民的统治权利,收归到中央政权。


律令社会自身发生质变以后,大概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日本迎来了贵族社会时期。贵族社会是律令社会的后继者。贵族社会与律令社会最大的不同,是统治者完全脱离了被他们控制的群众。他们完全丧失了使用权利的自觉性,只是将实际政务都交给下级官员,自己只负责官职任免、参加有社会意义的仪式、游乐和宴会等活动。这样的养尊处优,除了催生了那一时期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外,也导致了统治者的无能。贵族被渐渐强大起来的武士取代,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贵族被武士所取代,发生在公元13世纪,由此,日本也开始进入到封建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的武士统治社会时期,武士们分散了土地控制,只管收取被禁锢在土地上的人民劳动果实,所以,土地控制是封建社会统治的核心。这个核心,导致了主人和仆从之间的契约关系。现在看来,武士主宰的封建社会,有着极其残忍的非人性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武士们给颓废的贵族社会所欠缺的活力。

16世纪末期,日本的封建社会进入到稳定期,代表事件是“三英雄”横空出世。“三英雄”指的是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他们将原本分散林立的政权统一了起来,再将各地自然形成的封建秩序制度化。依照政权所在地来区分“三英雄”的称霸时段,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统治的16世纪末,是安士桃山时期,德川家康掌握政权的17世纪,则是江户时期,政治文化中心从京都转移到东京。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展得稳定又迅速,商品经济渐渐繁荣起来 。

商品经济的发展,让封建社会初期风光一时的武士阶层,日益贫困起来,而依靠耕种土地获得生活资源的农民,也被商品经济冲击得跌入了贫困线下,且情况愈演愈烈。18世纪初,日本社会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抑制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的势头。领导这一场改革的,是德川的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但他并没能完成改革,由他的继任者继承他的衣钵继续改革,鼓励节俭、抑制奢侈、救济武士、防止农村荒废,是18世纪末期改革的主要举措。然而,封建社会还是不可挽救地进入了瓦解期,等待明治维新的到来。


二、从绳纹时代到1860年日本封建社会瓦解期,每个时期的代表文化是什么。

史学界的主流认为,国家出现才是历史的开端,文化史应该从历史的开端这一节点上说起。本书作者反问,国家灭亡了,人类历史就不再延续了吗?显然,不可能。那么,国家还没有诞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人类历史。文化史也就应该从史前就开始讲起。日本的史前文化,应该从绳纹时代说起。

绳纹时代的代表文化是绳纹陶器。考古学家仔细研究了已经出土的绳纹时代的陶器后,一致认可,可以将绳纹时代的陶器分成草创期、早期、中期、前期、后期、晚期6个阶段。仔细观察每个阶段的陶瓷,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绳纹陶器的样式随着岁月的更替不断发生变化。从陶瓷表面的花纹来看,同样是绳纹图案,从随意镶嵌上去的简单图案慢慢进化到图案复杂;从器形来看,也是从深容器、浅容器发展到带底座的容器、盘子、瓶装容器以及香炉状的容器。绳纹陶器说明,在公元前100年左右,远离大陆的岛国日本,已经有了人类活动并有了与之相伴的文化形态,横向比较,绳纹陶器显得很幼稚,本书作者概述“生产力的落后却能让人的精神生活滞留在低级阶段”。尽管如此,人们在艰难度日之余,希望得到精神安慰。出土的绳纹时代的陶佣说明,那时已经出现了巫术。

从绳纹时代到弥生时代,已经出土的文物表明,弥生时代的文化于绳纹时代没有承续关系,说明可能是从海外新移居而来并征服绳纹文化的民族带来的文化,猜测是当时已经很强大的汉民族。但是,日本文化的延续性,从来没有丧失过,尤其是君主制国家时期出现的以抗衡从中国大陆传过去的佛教、儒教为目的的日本民族宗教,尽显日本特色。这种被称作“神道”的日本民族宗教,到了镰仓时代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民间:神职人员模仿佛教等宗教创作出了新的带有理论色彩的东西,中国典籍《三国志》中的《魏志·倭人传》有记录。


到了八世纪君主制社会进入末期的时候,出现了3本日本人自己写作的文献,《古事记》、《日本书纪》和《风土记》,它们记录了实际生活中的宗教习俗,是日本人记录历史、思想等最古老的书籍,直到今天都还在影响着日本的文化格局。而神社这一用来供奉神灵的固定建筑设施,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本叫《万叶集》的诗歌集里,第一次出现了“神社”这个词。

君主制将分而治之的小国合并成大和政权并形成松散的统一后,从政治上,日本进入了律令社会,文化也随着发生变化。

因为太子信仰,从中国大陆传入的佛教,在日本广为传播。只是,流入日本的佛教,不再是帮助人们解脱的宗教,而是成了消灾招福的巫术。这大大左右着日本的文化走势。由于国家的保护和扶植,律令社会的飞鸟、白凤、天平时期,佛教美术诞生了一批绚烂的成果。大陆风格的伽蓝、精巧的佛像和佛具,在这个时期的日本到处可见,其中的代表是,飞鸟时期的飞鸟寺、法隆寺,白凤时期的药师寺三重塔和佛像,它们有着浓郁的中国北魏风格和初唐时期的风格。到了天平时代,美术出现了反应世俗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今天我们能在奈良的正仓院能看到藏品。

外来文化虽然装饰了寺院和宫廷的外表,却没能改变日本本土文化坚韧地存活下来的状况,与这个时期的佛教美术并称为双璧的《万叶集》,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注解。

《万叶集》收集了4千4百多首诗歌,可是对今天的日本人来说,《万叶集》最大的价值,是利用汉字创造出了完全同汉字不同的表述日语的方法,假名,又被日本人亲切地称为“万叶假名”。

这一时期,为后一个时代假名文艺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后一个时代,就是贵族社会了。

贵族社会,一种日本特有的文学样式繁荣起来,它就是物语文学。不过,我们在历数物语文学繁荣期究竟涌现出了哪些优秀物语前,先来说一说日本文字的进化。没有能充分表情达意的日本文字,也就不会在这个时期涌现一大批物语文学。

到了贵族社会,人们在用万叶假名时,简化了复杂的笔画,只用汉字的一部分来取而代之,这就是片假名的由来,“片”,不完全的意思。除了取用部分汉字而来的片假名外,还有一个简化办法,就是将整个汉字写成草书,现在成为“平假名”的,就是这一类假名。

有了自己的文字以后,物语文学开始出现。《竹取物语》是物语鼻祖,讲了一个来自竹子的申领孩子,经历了人世间的各种遭遇后,又回到神的世界的故事。稍后出现的《落洼物语》,平民元素已经荡然无存,极为写实地描绘了贵族生活的内幕。不过,物语毕竟是一种源自民间的文学样式,随后出现的《宇津保物语》和《源氏物语》,都有着左右故事情节的和歌,而和歌,就是民间口传文学。

《宇津保物语》是前所未有的长篇作品,为巨著《源氏物语》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源氏物语》之所以能够成为物语文学的一座高峰,是作者用物语写作的手法,对男女关系、生活技巧、诗歌、音乐、美术等表达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字里行间表露出来的人生观,是我们了解那时社会状态的窗口。《源氏物语》是物语文学的巅峰之作,这以后,物语文学丧失了其艺术魅力,走入下坡路。

与物语文学并肩发展的,在美术方面,是出现了大和绘。

在大和绘出现之前,日本画主要就是一些佛画。大和绘是日本画的源头。大和绘主要是隔扇绘和屏风绘,因为贵族的住宅生活少不了隔扇和屏风,有需求就有发展。这个时期大和绘的代表作是《源氏物语画卷》,顾名思义,就是将《源氏物语》的故事用大和绘的手法画在屏风上,供贵族为自己的住宅添彩。

与物语文学和大和绘同样成为这个时期文化大事件的,是11世纪的时候将画着大和绘的扇子带入中国大陆,得到了中国文人的夸奖。自觉意识到在世界史中处于落后地位的日本人,终于对日本文化的独立性,产生了强大的信心。

贵族文化依赖的是封闭的享乐、颓废的狭隘的世界,走向衰落是无法避免的。粗野却健康、泼辣的大众文化注入贵族文化,才是日本文化能起死回生的道路。武士兴起的13世纪,除了将日本带入封建社会外,也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新元素。

《平家物语》,就是用贵族时代完全没有的文学手法写成的,这种手法,叫军记物语。军记物语与《源氏物语》最大的不同,是作品中悲剧性内容高潮迭起。《平家物语》以平家悲壮地走向灭亡过程构成整部作品,整部作品结构完整,细节描述也格外感人,可谓是这个时期的扛鼎之作。

军记物语还有数种,其中《太平记》是最后一部称得上有艺术价值的此类文学。

泼辣、健康的平民文学让物语焕然一新的同时,宗教领域也诞生了与贵族佛教迥异的大众信仰。

这个时期也就是镰仓时期的佛教,崇尚精神上的信仰,轻视建寺造佛等表面文章,造型美术只这个时期没有太大的发展,不过,京都东大寺南大门的金刚大力士雕像和兴福寺的无著和世亲雕像等写实作品,是这个时期的美术代表作品。

宗教世俗化也给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一是14世纪中期出现了水墨画,1469年从明朝回国的雪舟作品,是日本水墨画杰作;庭院健在也从贵族喜欢的“寝殿造”平民化成了“书院造”。

这个时期最值得称道的文化事件,是出现了随笔文学,代表作有鸭长明的《方丈记》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两部作品是贵族时期日记文学《枕草子》的变种,有着强烈的镰仓时期的时代特征。

连歌出现了。所谓连歌,就是将和歌断开,有两个人通过问答来进行朗读的形式。连歌艺术的发展是以武士为中心的民间艺术的标志。

与此同时,现在称作能乐的猿乐能发展了起来。这种艺术形式得以发展,与能乐演员观阿弥、世阿弥父子分不开。他们既是演员,又是脚本、歌曲即谣曲的作者、作曲者,留下了不少作品。世阿弥更是写出了一部表演艺术论著,书名非常香艳,《风姿花传》。猿乐能的代表作品有《翁》、《井筒》、《清经》等。

“三英雄”帮助日本的封建社会稳固下来后,桃山文化时期和江户时期的文化也有了自己明显的特征。

为武将和富商们服务的桃山文化,主要特征就是城郭建筑,这种三层或五层的天守阁,能尽显封建君王的威风,所以,在日本到处可见。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大阪城,据记载,安土城是七重天守阁。只是,这些天守阁几乎都不存在了,最著名的名古屋天守阁也在二战中化为灰烬,唯有姬路的白鹭城,还安在。

进入德川家康唱主角的江户时期后,狩野派画派名重一时。假如说以天守阁为代言者的桃山文化尽显豪迈气质的话,那么,从物语文学以及以物语文学为描摹蓝图的大和绘汲取营养的狩野派,则追求一种静寂的审美风格。不过,我们从留存至今的狩野派作品中,还是能提炼出桃山文化中雄健的精神。

这个时期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日本开始与西方文化接触。就日常生活而言,像帽子、裤子、雨衣、床铺、眼镜、钟表、香烟等等随着葡萄牙传教士的到来,渐渐被日本民众接受。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一定会带动文化也随着发生变化,抛弃了武士身份成为市井隐士的松尾芭蕉,通过自己的创作将民间的游戏之作俳谐提升到具有很高艺术境界的俳句。俳句,以其轻巧、灵动以及思虑幽深等等特点,成为江户时期文学样式的后起之秀。能敏锐捕捉到商人生活的浮世草子,替代物语成为畅销一时的读物,而有演员操纵的人偶剧也取代了猿乐能。要演戏就需要音乐伴奏,三味线,一种三弦乐器因运而生。作为日本国家面孔的歌舞伎,从民间登上了大雅之堂,出现了著名的演员,歌舞伎剧场更是成为服务于公众的公共建筑。


这个时期最让日本骄傲的文化产品,当属浮世绘了。“浮世”,就是现代民众风俗的意思,浮世绘,就是用大和绘的风格去反应现代民众风俗。为了表明与大和绘的继承关系,浮世绘经常将歌舞伎入画。浮世绘完成后会大量印刷廉价出售给民众,故,浮世绘用色总是非常艳丽,这一点,日后影响了西方印象派画家的画风。

浓艳的浮世绘流行全日本,日本的封建社会却黯然走向衰败。但是,市井永远需要文化娱乐,取材历史的长篇读物读本,像浮世绘一样非常流行。与之并驾齐驱的,是一种名叫“草双纸”的配图小说,因为有浮世绘画家配图,深受民众喜欢。

我们要重点介绍一种叫做洒落本的读本。它忠实地描绘现实,表现手法又极为诙谐,这些特点使得式亭三马的《浮世澡堂》和《浮世理发店》拥有广大读者。

歌舞伎的剧本有了长足进步后,歌舞伎替代人偶剧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戏曲品种。俳句,也开创了新天地,以小林一茶为代表的俳句作家,因如实反应了农村的生活情感,至今都是俳句中的佳品。

最后,我们还是要说说浮世绘。这个时期的浮世绘,技巧更加精巧,用色更加鲜艳,更是涌现出来一批至今都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浮世绘画家,如铃木春信、喜多川歌磨、葛饰北斋、安藤广重等等,他们的贡献,不仅仅为我们留下了一批浮世绘名作,他们还大胆地将西洋画的绘画技巧引入到浮世绘创作中,然后,又将浮世绘输出到西方画坛。荷兰画家梵高生前就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深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1860年的日本文化会走向哪里?要交给另外一本《日本文化史》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本文化史》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