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颜色也没有了声音

没有了颜色也没有了声音_第1张图片

经过了几次轮番的折腾之后,广大中学学子终于成功地把鲁迅赶出了中学课本。如今似乎只剩下了那篇还有所删节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

若是再早上个几个年头,我也就不会与我的小伙伴们关于鲁迅产生争论了,没有了鲁迅的中学课本,硝烟直接少了一半,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愉快地在考试的栏目下生存了。

初中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第一本鲁迅的作品。《呐喊》。爸爸读书其实并不多,只知道有个《阿q正传》,知道有种说法叫做中国人的劣根性;又知道有个《狂人日记》,知道有种说法叫“吃人”。爸爸半辈子无论是早期的求学,还是后期的工作,都不太顺利,养成了一副愤世嫉俗的别扭性格,只要喝上点小酒,那怀才不遇的满腔苦水便抑制不住,又不能发泄给我和妈妈,就只能反反复复地说着人类所共有的原罪和缺陷。人与人之间的伤害,欺骗,人自身的无知,麻木。可自己一介草民说起来,似乎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于是便扯出了死去的时候被人类盖上了“民族魂”大旗的名人——鲁迅曾经说过——爸爸拍着桌子扯着嗓子大声说,半夜看书的时候,从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二字。接下去就开始批判生活中,工作中,是如何“吃人”的,那时的我也就听不太懂了。

可是讨爸爸欢心的心情是有的,于是硬着头皮去读了《呐喊》,每个字都识得,也就不存在所谓读不读的懂了,只是如何懂的问题了。自己懂到了哪一个层面,自己也并不清楚,只是逢人便说自己喜欢鲁迅,换取点他人惊异的目光——那个年龄的我,只知道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与别人不同的事。所以大家都讨厌鲁迅,那我也就只有喜欢了吧。

在这样的状态下读完了鲁迅的《呐喊》《朝花夕拾》《野草》和《故事新编》以及一系列杂文。要说写实派的小说和回忆性散文,倒是能懂个剧情,《野草》这等散文诗,《故事新编》这等如同志怪故事式的异物,那真是一点都不明白。几页读下来只觉得句句都是病句,还硬是要和同学争论个你死我活,说我家鲁迅那不叫病句,叫创新。或是说那个时代白话文刚刚施行,谁能像现在运用的这么妥帖呢?这么解释的时候,其实自己已经承认了是有些句子怎么分析主谓宾都是有问题的。现在想起来,病句又怎样,错别字又如何,随他去呗。

当时还有一个争辩的重要落脚点,那就是鲁迅文章中被高中老师来来回回提到的“反讽”“批判”“对黑暗的抗争”。学的厌了,总有学生指着鲁迅的文章大骂,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要批判的黑暗!或是说干嘛总把人推上战斗的道路,为何总是要去抗争!你一个人抗争也就罢了,死了这么些个年头了,居然还拉着我们这些成长在新时代的八九点钟的太阳陪你在假想的黑暗中抗争,真是有病。

以前的我是牢牢地站在鲁迅先生的身边的,为这个世界上只顾着自己生活幸福的自私的人类而感到痛彻心扉。认为鲁迅先生是名副其实伟大的斗士,一直为了人们向往的光明奋斗,战斗,不曾有一刻曾休息过。我相信鲁迅先生能看见我们常人所看不见的视野,感受到我们这些安于现状的人所感受不到的危机,所以一直站在最前沿鞭打着我们,即使不被我们这群愚蠢的人类所理解,也能够不抛弃我们,在前面不断地让我们从即将闷死的铁屋中醒过来,去敲打,去拯救自己。

如今,度过了那段中二期,我突然觉得,大多数人走的道路,才是最幸福的——所以大多数的人才会去选择。

度过了高考,我才偶然读到了《彷徨》。

半夜失眠睡不着的时候,在被子里读《彷徨》。

虽然是经常被放在一起提到的小说集,却觉得《彷徨》给我留下了绝对与《呐喊》所不一样的感觉。大概是鲁迅先生在创作的时候心境不同,同时也因为我自己在不同的年龄段读了这两本小说。

读过了语文课本教过的《祝福》,又连着看了《在酒楼上》《孤独者》,想着大学这些年读了无数有关于鲁迅的论文,想着风光的头衔背后的很多风雨,在政治环境的轮流碾压下的各种处境,虽一直站在时代的巅峰,却不曾感受过幸福的模样。想着自己曾经大言不惭说自己想要成为像鲁迅先生那样的人,如今碌碌无为,却颇感庆幸。

本来夜深了,大家都睡了,又黑暗又安静,读书也就经常能读出白日里读不出的东西来。

读着《孤独者》,突然想起在《野草》的某一篇中,鲁迅先生这样写道: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

没有爱憎,没有哀乐

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中学读时,一跳便过了。

如今想起,作为民族第一批判大手,嬉笑怒骂,就算没有爱,又怎会没有憎?就算没有乐,又怎会没有哀?

这前后矛盾的文字,可是我最崇拜的偶像所写出来的么?

连夜开始翻之前读过的各种鲁迅的文章。

再回过头来一遍又一遍地读《孤独者》。突然泪如雨下。[读经典www.682605.com]

想着鲁迅当今已然成了一项学术热门,仅研究他一人,便养活了无数专家学者。仅我一介比平凡人还不如的庸者,如何去揣度他的人生?

只是若隐若现有着这样的感觉,以前都以为他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斗士。因为拥有去改变世界的想法和动力,才会这么辛苦着挖掘着那些黑暗的东西。

如今却觉得,是因为那个叫周树人的人,辗转在时代的变更期,绝望地只能看见黑色的世界,孤独地一个人,放弃了一切被拯救的可能性。但又不能用自己的笔锋将这种绝望扩大,面对青年人,只得做出一副还有的光明可循的样子,给了他人前行的希望。

我大胆的揣测,也许,鲁迅根本没有想过要改变什么。

只是若不这么大声的呐喊,自己会沉入那深不可测的地方。

有何办法,已经醒过来的人,心事重重,再也无法睡着了。

天才的代价。

现在问起我,我最喜欢的作家依旧是鲁迅。只是这种喜欢里,不再有那种“长大以后我要成为他”的那种心情了。只是远远地看着,看着,然后远远地回到自己的人群里。

背对着他,等着他一个人,承受着痛苦,消失殆尽,没有了颜色也没有了声音。

救不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了颜色也没有了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