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求快,不配做高手;没耐性,和时间做不了朋友。
半年前,我还是一个日跑6里就费劲洪荒之力的瘦子,现在我是随便刷10里当热身的瘦子。不变的是瘦子的体型,但变化的是结实长在心里的肌肉。
没错,是长在心里的,而且是不会因为停止运动而萎缩的力量块。他们不仅把我从对身体状况的持续担忧中拉了出来,还帮我把无数次用来自叹哀怨的力气都转化成喂养心里肌肉成长的养料。
我知道比我牛的跑神不计其数,我贴图只是想说明每个人都可以。我只是在经历某些人的曾经,而我经历的又或许是某些人的未来。
专心跑步,是我这半年来认为最重要的事情,重点是专心,而不是跑步(为什么是专心下面会细说)因为专心,才促成了下面的这些文字,也因为专心,让我收获了比跑步这件事本身更大的收益。只要你能从中找到一点而用在实操中,它就产生了复利的价值。
1、什么是习惯
我刚开始跑的时候,订的计划只是周末跑一次,每次5公里。听起来强度不大,但还是断断续续,与每次跑后酸爽相对应的是同样酸痛的跑前心理建设,现在回过头来看就是损耗了80%意志力,只完成了20%结果。
大概过了两个月,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讲“微习惯”的一篇文章,发现自己习惯一直久久不能养成的可能原因就是:单次任务太重而使得心理负担太大。
于是,我就微调了计划,频次不变但跑量减至3公里。因为数量一下子降了大半,想着遛弯都可以完成的距离心里顿时松快很多,几次以后结果很神奇,跑前大脑里反复撕拉的纠结都可以安然的用在跑后的愉悦上了,心理的负担在大脑确保对身体的完全掌控后逐渐消失了。
之后,我逐渐加大频次,开始工作日也跑,等频次稳定在一周3-4次的时候我又试着加大跑量,一次上调500m,巩固3次以上再增加,中间感觉吃力就在同一距离继续练习。到现在,我都依然保持这个频次,不同的只是跑量的交替变化。
习惯,不一定是每天都做,只要能稳定成自动化的程序,就是习惯。
习惯的养成有两个关键词,一是长时期,一是不易改变。所以,每日轻松跑几百米,也许坚持几个月就可以不易改变,不跑就难受;或者每周艰难跑10km,但时间轴延长至一年固定下来,也可以成为习惯。
习惯养成的背后是耐心,是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掌控一个新改变。
2、什么是专心
心流的感觉想必每个人都经历过,无论做的是什么,共通点都是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忘我的体验感可以完整覆盖住别人看似艰难的努力。
跑步也是一样的,起初会因聚焦于身体的各种新鲜反应(尽管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克服各种不适)而被动专注,但经过一段适应期后,重复单调的肢体活动真的很容易在数字化进步显现之前就失去动力。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跑步竟成了我思绪乱飞,脑洞进补的最佳契机。偶然的短时间专注能让时间飞走,但持久的注意力涣散不仅让我达不到心流状态,还让大脑在各种跳跃的单点信息切换中倍感疲惫。有时候恍若隔世的感觉还不足在gps记录上的1公里。
我不知道怎么去把散点式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更不知道集中起来以后把它们放哪?
直到有一次,我在冥想课里学到运用数吸的方法防止走神,具体就是以10为终,一次吸呼为1,限定时间重复数数。
知道了这个方法,我就试着把跑步当冥想,特别是在健身房机跑的时候(路跑还需要兼顾路况和自身安全等因素更难),开始以1公里为限,边跑边人肉数呼吸,看似很简单的计数往往在一溜神间就忘记了数字。忘记了我又会重新开始,就这样起初停滞在两位的数字已经能顺利过百了。
直到现在我依然是跑步不带耳机,静静去听呼吸的声音。专心的时长在每次对身体感觉的体察中不自觉的延长了,而对走神的觉知力也无意中增强了。这种注意力的集中,除了让我能体验到心流,更重要的是让我在意识到意识走神以后,提高拉回注意力的速度。
心流,也是个技能,进入心流速度的快慢体现着技能的熟练程度,而维持心流状态的时长决定着技能水平的高低。
投注注意力在任何一个当下的事件,适应多次心流的常态,生活就可以成为随时可以练习的道场。
3、什么是计划
我认识一个跑步大神,自己从事大数据相关工作。完成自己的首个全马后,他将详细到日跑量、跑速的一年计划表以数据形式贴在了朋友圈里分享出来。在各个分栏里都有明确的任务计划及时间限,每一个目标都被量化成数字形式。
后来我打趣的问他是不是职业强迫症?他说数字会让他兴奋,工作中的数据表格、朋友电话的数字都会像触点一样引发他大脑活跃。所以,每次练习前他会看一眼自己格式化的计划,比如5km,5.30min,19:00点,然后身体随即就开启跑步模式,而纠结情绪或外界干扰都被挡在了隔离区。
后来,我发现我对跑步的数字并不敏感,看着那些和我关系不大的数字丝毫增长不了肾上腺激素水平,反而还耗费了大量意志力做心理建设。
于是我就试着用其他东西来代替这些可怕的数字,比如:在我的备忘提醒里去掉了“今天跑5km”,增加了“穿上跑鞋”,在看到手机通知条显示时,我的直接反应就是“马上穿上鞋”。
在这个具体指令的多次重复后,我的大脑渐渐习惯了这个信号,随之而来的就是起身、出门、跑步后续等一系列行动的固化。
把行动上需要养成的习惯前置,培养出大脑发射具体指令的习惯,可以减少拖延分子抱大腿的附着力量。
等跑完,我又会用“喝一杯酸奶、播放一首音乐”等不同的行动小事件来宣告跑步结束。就像从头至尾给自己创造一种场景,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标志来引导你下一步该往哪走,你不用思考,直接走就好。
我们都知道宏大抽象的目标会让自己因“远而美”而心生畏怯,也知道无期限的目标会让自己在“葛优躺”里一蹶不振,更知道超乎现有能力的“过度预期”只能是从开始直接走向放弃。而计划就是牵引我们在不同时期向不同目标贴近的具体方案。
一个好的计划是将自己的行动编辑成一项项具体指令的程序,而反复运行正确指令为的是实现预期结果的自动化。
4、什么是进步
跑步的过程大多是孤单的,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得到随时的指导,也因此,我们只能且必须学会当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每次练习结果给予及时反馈。
我并不是说不要求助他人或借鉴成功经验,而是说无论什么理论、经验,都只能是通过自己行动来发挥作用,而体察感知来进行调正。
换句话说,你是被施动的对象,你对身体各个器官变化的感受越强,越细微、越具象,你就越有可能进行精准调节,就越能在每一次看似固定的计划中找到自己可以改进的空间,在每一次不变的数字里持续体会到自己结实的进步。
很多时候我们与牛人的差距只是差那么一点点。
我跑了3个半月以后最长的距离就能达18km,但却花了2个月才顺利完成21km。有的人会说这很正常,因为每一层突破的难度实际上就是倍增的,专业运动员常年训练为的也许就是某次比赛上提升的那0.01秒。
是的,但如果是这么去观察进步,那么结果只能是一次次苦哈哈咬着牙的坚持重复。
记得有一次我在健身房机变速跑,调快速度后感觉整个身体都有点跟不上脚步,觉得自己快要不行了,心跳也急速加快。我正准备放弃却不经意看到镜子中的自己,发现动作像调速了一样迟缓很多,看着就像分解动作。
这个镜像如同一阵强心剂,摧毁了我当时的主观判断,也就是在同一瞬间心里的感受也起了巨大变化,稳着稳着心跳也就没那么快了,迈着迈着身体也可以步渐平稳了。
那之后,当我每次感觉快到极点时,就会刻意去体会不同器官的反应,比如呼吸加快,脚底板承重变大等。然后对照镜子中的自己,将感知节奏的速度主动降下来,时间久了,就算是在没有镜像的马路上,我也能有意识的去调节。结果就是这半年来,从没撞见刹那突破极点的快感,但也从未觉得逼近身体极限。
我们似乎天生就有一种能力,用思维直接代替实践,完成论证假设过程的能力。凭借神来之笔的感觉、进展缓慢的数字以及最后的天赋归因来为自己合理设限。
进步,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对身体反应理解的增加。 能够灵敏觉察出身体的多种变化并进行调整,那么进步带来的成就感也就不会设限在别人眼力可及的范围。
我们的思维是由观念组成的,而观念又是由那些最底层的知识源代码组构的。
当我们有意识的时候,它们似乎就已经像基因一样插在我们的大脑里,而它们的正确与否、版本高低影响的正是思维的局限。
所以,当我们能去主动的把一个个源代码摘取出来进行更新改造,那么思维也就无限可设,成长也就无头可尽。
跑着的人生,也就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