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的书,开启不同的世界——2017书单八之《泥人尹》

看完了葛亮的《泥人尹》,算是短篇吧,没一会儿就读完了。

说的是一个手艺人从落魄到被人赏识后因被儿媳摆弄失去信誉病逝后又失去一切的故事。

怎么讲呢,从文学角度来说,差了那么一点味道,人物形象勾勒有点欠缺,对于大环境描写也不够分量,读来总是差点什么,故事的结尾也有点无疾而终的意思。

不过故事还是可以的,展现了老匠人的一代生涯,拨开了一个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和朋友交流的时候,朋友说他有同感:

“我看了《浣熊》《龙舟》《猴子》三个小短篇,你说的无疾而终,这三篇里面也有体现,应该作者惯用的写作手法,或者可能是他的特点,有待考证。关于他的叙事力度/人物勾勒等观点,我的看法与你一样,总觉得还差了点什么”

或许这是作者写作的一个习惯吧,也可能是他的一个写作特色。我最喜欢的一个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故事到文末的时候也常常留下空白,给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可这个空间却也似是固定的,因为所有的答案在前文中都有证可查,只是每个人对于故事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在脑中可能会勾勒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不同的方向去揣摩人物的心里。相比较而言,葛亮的故事,是真的就那样没有结尾的消失,就像饥渴的人喝了一半的茶,总有剩下的一半想喝却喝不到,回味时也不甚甘甜。

朋友说葛亮的故事,叙事比较干瘪,不够丰满。这点我是赞同的,相比名人大家的书,读来确实如鲠在喉,有些憋屈。既不能大气磅礴的舒展开来,也不似李碧华那种小家碧玉的娓娓道来。

即使我没那么喜欢和欣赏作者,可也不耽误我继续读他的作品,在我看来,他写作最出彩的地方在于,故事的着眼点很是奇特。或是中国手工艺品的继承者,或是生活在西藏大山中的藏族女子,他用他的笔为我们揭开了一个我们不常涉及甚至无从知晓的领域,拨开了一个我们接触不到的新的领域的面纱。跟随着他的笔尖,我们也会身临其境,看他勾画出的一个个新的画景。


葛亮的书感后续

——“我看了《杀鱼》《街童》,慢慢觉得,就这两篇而言,有种台湾文学,台湾文艺电影的味道。是不是,真的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生活于大陆的作家,笔下都有一种厚重,或历经沧桑过身受苦难,都会带着大地式的深沉,而岛城的作家,像三毛像葛亮,总会有一种淡淡的离愁,他们的笔下也总会有苦难与世故,像阳光慵懒安静的午后,那种突然而来的无法消除的怀缅,像海上随波漂泊的一艘船,一座小岛,缺少根基,但却浪漫得过分”

——“对于你所说的“一方水土一方人”,我十分认同。对于葛亮和大陆作家写作风格的不同的原因,以及带给人的感受,我觉得你的分析很到位。但由于我没读过三毛的作品,对于葛亮的作品也只读过4个短篇小说,所以我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同感。目前为止,确实觉得他的作品不够厚重,带着离愁却缺少沧桑感,或许是我从未读过其他台湾作家的书,对于那种风格不甚了解,这点需要加强。不过还想说的一点是,同样是在岛上生活长大的,东野的书和村上的书,似都比葛亮的更加深沉些,内涵和人文色彩也更强烈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葛亮的书,开启不同的世界——2017书单八之《泥人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