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91-佛学中的“无我”

12.12  星期二 天气晴

12月12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91个学习日。

尤瓦尔在他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一书中,阐述佛教教义时有过这样的一段:

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某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疼痛,但不再感到悲惨;虽然愉悦,但不再干扰内心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

这就像是有人已经在海滩上站了数十年,总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躲开某些“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别靠近。就这样一天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

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坐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样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么平静啊!

——《你的痛苦和委屈,可能只是一场内心戏》

今天咱们继续说罗伯特·赖特的《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本书。

赖特参与练习的这个内观派(Vipassana),认为当一个人修行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能获得三个认识。

第一个认识“无常”,也就是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这个概念似乎很容易理解。

第二个认识是“苦”(dukkha),我们上一期说过,“苦”是来自于“不满足”。

第三个认识是“无我”,巴利语原文叫anatta,英文叫not-self。“无我”是我查到的巴利语对应的中文,但你仔细体会一下,“无我”和英文这个“not-self”似乎有微妙的差别。“not-self”似乎应该是“不是我”,“无我”应该是“no-self”才对啊?这个差别可是个大问题,咱们等会儿再说。

先说一本佛经。这很可能是佛陀觉悟之后所说的第二部经典。

[if !supportLists]1.[endif]《五蕴皆空经》说什么

“无我”,就是你并不存在。也许我们是生活在一个Matrix之中,也许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幻觉。但是笛卡尔有句话叫“我思故我在”,他说即使我无法确定世界上其他东西是不是幻觉、到底存不存在,我总知道我肯定是存在的—— 因为我正在思考!如果我不存在,现在思考的这个是谁呢?

但是佛陀说,连你自己都可能是个幻觉。第一个记载这个思想的佛经,叫《五蕴皆空经》。

如是我闻,《五蕴皆空经》记载了佛陀和五个僧人的对话。佛偶然遇到五个僧人,他就用逻辑推理,引导这五个僧人思考哲学问题,让他们认识到构成“自我”的五种东西—— 也就是“五蕴” —— 都是虚幻的。这五位僧人听懂了佛陀的教诲之后,立马从普通僧人变成了阿罗汉, 得了正果!

那“五蕴”到底是哪五个东西呢?我对比了一下,中文百科上对五蕴的解释和赖特在这本书里的说法似乎很不一样,中文说的比较玄,赖特说的非常简单。我这里就标记中文的名词,但是采用赖特的说法。五蕴,是构成自我的五个东西,中文叫做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赖特这本书用现代的语言,是这么解释的——

色蕴(physical body),就是人的身体,英文中经常把“色”这个字翻译成“form(形态)”,这里指代人的身体;

受蕴(basic feelings), 就是人的基本感情,比如痛苦、高兴、担忧;

想蕴(perceptions),就是人的基本感知,比如视觉、听觉、嗅觉;

行蕴(mental formations),它说的是我们的精神形态,也就是想法和行为,包括一些复杂的思想、我们做事的习惯和倾向性;

识蕴(consciousness),就是人的意识。

佛陀搞小班授课,教学方法是启发式。

佛问第一个僧人,你认为你的身体是你的吗?僧人回答说是啊,身体是我的一部分。

佛说,如果一个东西是你的,那你就应该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改变它。比如你的身体病了,你能说让病好就好了吗?如果你长得不好看,你能马上让自己变好看吗?僧人回答说,不能。

佛说,身体既然不受你的控制,那就不是你的一部分。

类似的道理,佛陀跟第二个僧人对话,说我们的基本感情,也不受我们的控制。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想要不痛苦也不行。所以感情只是*影响你*的东西,而不是你的一部分。以此类推,佛得出的结论就是五蕴都不是自我。

佛陀的这个道理,我感觉我们两周前好像刚刚讲过。在《铁丝网和“什么叫拥有”》这期日课中我们就提到过,“只有你能控制的东西,才真正是你自己的。”还有,我们在讲《生命3.0》的时候专门讲过现代科学对意识的相关研究,我们知道视觉并不是意识的一部分。而这里佛陀更进一步,说既然你根本不能控制自己的意识,那“意识”就也不是你。这么理解的话,这些道理哪里深不可测了?

在另外一处佛经记载中,佛陀曾经和一个叫“火吠舍”的人辩论。这场辩论就很不友好了,当时佛陀正在讲法,火吠舍是过来踢馆的。火吠舍说,我觉得你说的五蕴皆空不对,我认为五蕴都是我的一部分。

佛陀说,假如有一个国王,有人在这位国王的领土里干了坏事,那么国王有没有权力惩罚他呢?国王是否有权力放逐他?火吠舍说,国王有权力这么做。

于是佛陀问道,那你有权力随意改变自己的身体吗?火吠舍哑口无言。

这场辩论还有一个类似裁判员一样的存在,是个神灵,手持闪电。佛陀说,根据辩论规则,如果我提出一个合法的问题,而你沉默不回答的话,你就会受到闪电神的惩罚,你的头颅将会被分成七块!

火吠舍不得不回答这个问题,只好说,我不能控制我的身体。佛陀就说,那你就不是你自己的国王。

佛陀的这两场论述,可惜我都不在场啊。如果当时我在场,一定会问他一个问题:五蕴都不是我的一部分,那“我”到底只是不以五蕴的形式存在呢,还是根本就不存在呢?

[if !supportLists]2.[endif]非我非非我

我们读《五蕴皆空经》,感觉佛陀似乎只是说了“我”不是五蕴,但并没有说“我”到底存在不存在。也许“我”是这五蕴之外的一个什么东西。也许“我”是五蕴中的第五蕴、也就是意识,而佛真正想说的是意识和其他东西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但其他东西并不构成自我,真正的自我是把其他四蕴从意识中剥离出去,还剩下的那一点儿。但赖特说,这么理解似乎也不对,因为在其他佛经中,佛明确说了,“自我”根本不存在。那“我不存在”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是不是后人对佛经的翻译有问题?还是“我”真的不存在?这我们就不知道了。

所以有人说,仅仅用智力研究佛经是不能真正理解的。你必须通过修行,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真正体会到佛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赖特的修为很一般,他问了一些修行者,修行者们也是各有各的感悟,没有明确的答案。

但我们能知道的是,“我”,的确不是自己的国王。

当然,今天没有什么国王能随意控制自己领土上的东西了,所以“国王”这个比喻已经不适用了。我们今天得说“你不是总统,不是CEO,也不是总理。”

这句话谁说的呢?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库尔茨班(Robert Kurzban)说的。

库尔茨班没学过佛学,但是他从科学角度,也看到了这一点。

[if !supportLists]3.[endif]无我的心理学

这个道理其实我们以前就说过。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就举过例子,说明所谓的“自我”,是一个幻觉—— 我们至少可以说,你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自我。

我们来说个实验。为了治疗某些大脑疾病,医生会把病人的左脑和右脑之间的连接管道给切开,这样病人的左右脑就不能直接联络了,而这给研究大脑的科学家提供了机会。

我们知道人的左脑控制右眼,右脑控制左眼。

如果你只让病人的左眼看一个字条,上面写着一句话“请你现在出去散个步”,他看到字条会站起来照做。但是!请注意,这时候只有他的右脑知道这个指令,左脑并不知道。

而负责语言的区域,又恰恰在左脑。好,现在在他往外走的时候,你过去问他,为什么要走出去?你猜他会怎么回答呢?

负责回答问题的是左脑,可是左脑没看见字条,它跟右脑又没有交流,所以左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往外走,对吧?

而实验结果是,病人给你的回答可不是“我不知道”。左脑的做法是现场给你编造一个答案,比如说“我要去拿一罐可乐喝。”

而且左脑对自己编的这个答案,深信不疑。他以为是他自己做出的到外面走走的决定。

一系列这样的实验都证明,并不是我们的意识在做决定,而是决定已经做出了,意识来给决定找一个理由。做决定的是一个自我,找理由的是另一个自我。那到底哪个“自我”说了算呢?

如此说来,我们大脑表现出来的那个*叙事自我*,根本不是一个总统,而更像是一个总统发言人。军方已经打完仗了,记者来问为什么要打仗,总统发言人只好找一个好点的理由来解释—— 真正做出决策的可不是他。

如果这个负责对外发言的自我根本没有决策权,他为什么还要去找合理的解释呢?赖特说,这是进化给我们设置的功能。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别人看你才是个靠谱的人。否则你要是说“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那么做,反正我就做了”,那你就完了。更进一步,你还得自己相信自己是个靠谱的人,你觉得自己办事有条理、你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你不是随便的人—— 这样你才能跟自己和睦相处!

不但如此,大脑有时候会故意忘记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只记得自己的种种高光表现。大脑甚至还会高估我们自己的水平。

也就是说,与世界精确交流并不是大脑所擅长的,大脑爱做的事情是先欺骗自己、再欺骗世界。那么由此来说,“自我是一个幻觉”,这句话就是有道理的。

|由此得到

《五蕴皆空经》说,人的身体、感情、感知、想法行为,甚至意识,都不属于“真正的自我”。

“真正的自我”到底存不存在,都是一个问题。

现代科学研究至少证实了,我们大脑中并非只有一个自我,而且我们经常自己骗自己。

今天说的都是理论,但如果我们从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学会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自己,你也许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而对修行者来说,“无我”是个非常高的境界。赖特没达到那个境界,我更只是“听说”,就无法再深入解说了。但是我们大概可以跟笛卡尔说一句话:也许现在是你身上的其他部分在替你思考、或者在左右你的思考,让你*以为*是你自己在思考。不知道笛卡尔对此会作何反应。

今天我们再次看到,使用现代科学可以印证佛学中的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并不神秘,甚至可以说相当浅显。现在我们至少有点入门了,咱们明天继续讲这种浅显的道理。

今日电影推荐:《香水》豆瓣评分8.42006年德国上映







12月12日读书心得

《谈生命的向上与创造》

生命是什么?就是活的相续。活就是向上创造。向上就是有类于自己自动地振作,就是活;活之来源,则不可知。如诗文书画,兴来从事,则觉特别灵活有神,此实莫名其所以然。特别灵活就是指着最大的向上创造,最少机械性。虽然在人的习惯上,其动的方式可以前后因袭,但此无碍于特别灵活,因为它是促进创造的。

一般人大都把生活看做是有意识的,生命当作是有目的的,这是错误。整个生命的本身是毫无目的的。有意识的生活,只是我们生活的表面。就人的一生那么长的时间言之,仍以无意识生活为多。并且即在自己觉得好像有目的,其实仍是没有目的。就一段一段琐碎的生活上,分别目的与手段,是可以的;就整个生活说,没法说目的——实在也没有目的。如果要有目的,在有生之初就应当有了,后来现安上去一个目的就不是了。

向上创造就是灵活奋进,细分析之可有两点:(一)向上翻高;(二)往广阔里开展。

与向上创造相反的就是呆板化机械化的倾向。很奇怪的,亦是奇妙的事,生命为了求得更进一步之向上与扩大,恒必将其自身机械化了才行。他像是没有法子一蹴的上去,必须逐步进展,走上一步是一步。要迈进于第二步时,即把第一步交代给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把他机械化了,但这一段生活里面就不用再去操心。

习惯化即机械化。骑脚踏车未成习惯时,必得操心;既熟练后,不须再用心力,而可游心于更高一段的活动:在车上玩种种把戏之类。在生理现象与习惯之间的本能,亦是生命之机械化者;人类社会中之有礼法制度,正亦相同。这都是省出力量,再向前开展;一步步向上创造,一步步机械化,再一步步地开展去;生命就是始终如此无目的地向上创造。人类的向善心,爱好真理,追求真理,都从此一个趋向而来,不是两回事。这一趋向极明朗;但趋向只是趋向,不是目的。

《道德为人生艺术》

普通人对于道德容易误会是拘谨的、枯燥无趣味的、格外的或较高远的,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

道德是什么?即是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所谓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知、情、意——的和谐,同时,亦是我的生命与社会其他的人的生命的和谐。所谓人生的和谐。所谓人生的艺术,就是会让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痛快漂亮。凡是一个人在他生命某一点上,值得旁人看见佩服、点头、崇拜及感动的,就因他在这个地方,生命流露精彩,这与写字画画唱戏作诗作文等做到好处差不多。

接下来澄清关于道德的误解。

误解一:以拘谨、守规矩为道德

孔子不是宗教是对的;但孔子的道理却不尽在伦理纲常中。伦理纲常是社会一面。《论语》上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有这一层一层的内容,我们虽不十分明白,但可以看出他是说的自己生活,并未说到社会。

还有第二点,孔子不一定要四平八稳,得乎其中。可取处,即在各自其生命真处发出来,没有什么敷衍迁就。反之,孔子所最不高兴的是乡愿。乡愿是什么?即是他没有他自己生命的真力量,而在社会上四面八方却都应付得很好,人家称他是好人。狂狷虽偏,偏虽不好,然而真的就好。——这是孔孟学派的真精神真态度。世俗误会拘谨,守规矩为道德,正同泰戈尔的误会差不多。其实那样正难免落归乡愿一途,正恐是德之贼呢!

误解二:道德是枯燥无趣的

道德诚然不是放纵浪漫;像平常人所想象的快乐仿佛都在放纵浪漫中,那自然为这里(道德)所无。然如你了解道德是生命的和谐,而非拘谨守之谓,即生命和谐中趣味最深最永。“德者得也”,正谓有得于己正谓有以自得。自得之乐,无外面的什么条件,所以其味永,其味深。我曾说过人生靠趣味,无趣味则人活不下去。活且活不下去,况讲到道德乎?这于道德完全隔膜。不乐就不是道德呀!

误解三:道德是格外的事

如果我们精神不断向上奋进,生命与宇宙通而为一,实在分不开内外,分不开人家与我。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时实分不出我与他(孺子)。“我”是无边际的,哪有什么小我大我呢?虽然我们为人类社会着想,或为朋友为大众卖力气,然而均非格外的,等于我身上痒,我要搔一搔而已。

《一个人的生活》

我怎么样去生活?倘然我没有打好主意,我一步都走不了。我应当到大学来做教习不应当?很是疑问。我的眼应当睁开看天看地不应当。并不是不成问题。

第一要打好主意,第二是打好了主意就去行。我大声告我那少年道:切莫走闭眼路!

我怎么样去生活的问题没有唯一不二的答案,我们只能告诉人去觅他的路,觅了路如何走而已。大约这要觅路,如何觅路,如何走路,是大家可以共得的,其路则不须共也。

我们的答案并没答完毕;或起只答我目前如此如此,完整的人生观还没建立,或我以为完全解答了,他日意思变动了又生疑问。所以一边觅路一边走路,一边走路一边觅路,是大家的通例,也是没错的法子。如此说来,我们就要问怎样觅我们的路?怎样走我们的路?这无别的道,就是诚实,唯一就是诚实。

第一层,诚实作答。并不是他一定对,是因为我所有的唯有诚实。我没能力可以超越我的诚实,所以我可以信赖的也不能在过于我这诚实的解答。

第二层,既答了就要行,觅着了路就要走,走路必须诚实。诚实的去走一条路,就是积极,就是奋斗。倘然不积极不奋斗,就不满我对我自己的要求。因为我问而得答的时候,我就要求如所答的生活,这个要求不是要求别人给我如此个生活,是我要我如此去生活。如果我去,如果我积极去,就满了这个要求;如果我不去,如果我不积极去,就不满这要求。不满这要求就没应付当初的疑问。已经答应了他,又不应付他,比未答应他时还要苦恼。(大家要晓不一定手脚齐忙是积极是奋斗,凡是一个人对自己意思为断然处置的都是积极,都是很激烈的奋斗)

这生活开始以后,只有诚实的答问,诚实是走路,一分不诚实立刻就是一分的疚憾。无论你跑到什么地方,他总追到你,你没有法子解脱他,除非诚实。

从此以后,无有休止的时候,也没有休止的地方了,只有诚实的往前:我往我看见的那个前,你往你看见的那个前,他往他看见的那个前,俗话叫做“各自奔前程”。除非这“一个人的生活”完了的时候,方才拱手一声“告别了!”

《人都会自己去走对的路》

我相信凡是人都是会自己去走对的路的,所有的不对都在“我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这就是说,有些人想借某种权力去压下别的意思,推行自己的意见;只信任自己,不信任大家。我以为我们有什么意思尽管可以陈述;但不应该强众从我。因为大家本来都是自己能走对的路。

我全无悲观,总觉得无论如何都对。我从来未曾反对过谁的说话。同我极不对的话,都任凭去说,说了有好处的,因为经过了这一步,便可以顺次去走下一步。人都是要求善求真的,并且他都有求得到善和真的可能。这话看似平常,实甚重要。许多老先生们看着现在的局面觉很可悲,就是不信人类是这样的,实在也就是不信自己了。佛学家多说,任人去走他的路,一定不对;应该教人走佛的路。还有许多宗教家也都如他们那样说;又有些所谓道德家要讲禁恶禁欲等等都是不对的。

生命的歧途

针对“立德是鸟事”

古人之立功立言立德,只许在其人一生之后由别人来说;不是一个人打算自己将要去立功或立言或立德。如自己考虑要去立功,功定不成;考虑要去立言,言亦必不能立;考虑要去立德,则更成为虚伪。凡有意要去立功、立言、立德,都是不行的。某生把立德看成这样,那当然只是个装模作样而已;所以他加以藐视而生反感,谓之鸟事。于此我要告诉大家一句话,人生是靠趣味的。对于什么事情无亲切意思,无深厚兴趣,则这件事一定干不下去。

如我从事乡村运动,若没有亲切的意思与深厚的兴趣,而只想着要立德、立功,那简直是笑话,而且一定干不下去。立功之人,在他自己不知是立功,到末了由人家看他是立功而已。如有人误解立功立言立德之说,而自己先打算要去立功立言立德,这是被古人所骗;非古人骗他,而是他自己骗了自己。再如我现在不续娶,虽非以此为乐,亦是甘心情愿;倘若要立德而不续娶,那等于由立德而出卖了自己。这最不成功,亦最冤枉不过。

文学亦是如此。只有超过文学能产生文学;有意乎文学,其为文学反倒有限。因他没有真的人生,对人生的酸甜苦辣无深刻体会,所以不会产生文学;即有文学,亦难产生极有价值的伟大作品。说这话的人仿佛有一点文人的味道,同时也可以看出其内部力量并不大,所写的也恐怕只是一点颓废的文字而抓不着什么人生的或社会的意义。

趣味怕有意追求,追求则趣味没有了。醇酒妇人只是一种豪举,在这豪举上亦可让人拍拍掌而已。但这要豪性人碰到机会才有此豪举,非求可得。如有人说醇酒妇人多么好,痛快地乐一下吧!其结果可以告诉他:“你一定失望,一定会感觉得索然无味,一定会厌恶弃绝。”就因为原系豪人之豪举,不能模仿,不能追求;一追求,什么都完了!所以说:说这话的人亦只说说而已,在他都不会成功。

至于对革命文学醇酒妇人的想望,此系从其不健全心理发生的。他大概是感情不舒快,而要求舒快,不觉流露出来。除此之外没有旁的。这完全属于一时感情作用,产生不出什么结果。所谓健全心理,是沉着有力的、统一的,不单有感情,而且有理智,有意志。由此健全心理发出来的念头,才有力量,才是自由的、统一的。若只从片面感情求舒快,其本身方陷于问题中而无法超脱,这不是自由的,这是生命的歧途;值不得我们的同情的。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91天,今日小理论是:佛学中的“无我”。

12月12日,学习梁老先生文章的一些感受:

1、人生的意义在于用心思去创造。要是人类不用心思,便辜负了人生;不创造,便枉生了一世。

个人理解:我们平时总爱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奋斗。但什么是奋斗,怎么奋斗却不清楚。梁老先生则给出了他的答案,人生的意义有两个:第一,用心思,也就是动脑筋。简单、机械、重复的劳动是不提倡的。第二,去创造,也就是有收获。要学有所得,思有所得,要日日精进。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用心思去创造,用心思是方法,是手段;去创造是动力,是目的。这样说明显更具体,更有操作性。

2、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懒惰。能如此,才算握住生命真谛,才算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

个人理解:作者谈了很多什么是合理的生活,最后才给出自己的结论,三个方面:第一,集中精力,也就是保持专注。第二,多用心思,还是强调多动脑筋。第三,去掉懒惰,如作者所说,懒惰不会给我们想象中的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100天读书营-91-佛学中的“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