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在被窝里的胡思乱想

若是说非要找一个词来形容我前20年的生活,那么懒一定会蹦蹦跳跳的出现在优先考虑集合里面。

如同我现在,明明已经睁开眼睛,可看着玻璃上霜还未褪尽的残余,转了转眼珠,然后把被子往上拉一拉盖住脸,就试图继续睡个回笼。

结果当然是未遂的,因为就在刚刚的某一刻,我突然被子里的懒惰给吓的一哆嗦,即使窝在被窝,也困意全无。

生时何必贪睡,死后必定长眠。没有伞的孩子在雨中只能努力奔跑。二十多岁的年纪你凭什么不努力。……这些存在于朋友圈,热门首页,微博,还有若干边边角角的文字堆砌于我来说却成了最严厉的魔咒,仿佛化成了一个中年的声音在我耳边絮絮叨叨,让我在意无法安心的躺下,于是我猛的立起身子,皮肤和周围的冷空气相遇就激起满身鸡皮疙瘩,我像起尸了一般呆立在床上,恍惚中却不知所措。

手表搁在床头,滴答滴答的作响,平时睡觉都听不到的声音,此刻却清晰的通过空气,传到耳蜗,直击大脑。

时间在流逝。

这是一个下意识,我发誓这辈子我从未有过如此清新脱俗,意义深刻的下意识,它让我更加躁动不安,并不知所措。在惶恐与复杂中,我仿佛看到了整个世界的虚影出现在我面前,里面耸动着重重的人影,个个都是刘翔和博尔特,他们速度之快让我目不暇接,而在愣神的功夫,我不知被多少人超过了多少次,当我缓过神来,便惊恐的发现,仿佛连这个庞大的社会都要开始慢慢的离我而去!

我知道,自己的懒惰又一次让自己被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背弃,于是我赶紧想法补救,我翻着自己的书堆,想学习点什么来证明自己其实也是在奋力向前大潮中那渺小的一份子,即使是匍匐前进。

但在挑选书的过程里,我又不自觉的矫情了起来。书堆的构成基本分为鸡汤类,励志类,和故事类。出于学习角度的考虑,第一类和第三类优先排除,所以别无选择,只有第二类。但第二类里还可以分中国作家和外国作家,首先看外国作家,按理说能卖到中国来翻译成汉字的书籍,都是传世大作,可是对于这一类文字,我一向不感冒,读起来额仿佛在读药品说明书,读一会儿便觉得昏昏欲睡,而且对于这样的书一般我都是只读一遍,然后再怎么提勇气,也没有看第二遍的欲望,只好任它留在书堆的最底层做个地基。

再有就是中国作家写的,言语生动,故事励志,深入浅出的便把道理呈现给你,确实是要文采有文采,要水平有水平。可是,这些书都是我念书时候读的书,那时也许处于迷茫期,看别人买书,自己也跟着买书,看别人读书,自己也跟着读书。也是人生阅历的局限,书中的所述所写那时仿佛给我推开了阻在我面前的门,我顺着它指的方向思考,就能发现平时发现不了的角度。

尝到甜头的自己,开始疯狂的买,疯狂的读,但一个口味读多了,吃到肚子里就开始变味。先不说同一类型书籍道理所述的重复性,就看两本看似互相矛盾的书本封面,就让我头大如斗,特别是论点,事实俱全,看完之后都可以做到单方面的认同,但摆在一起就不知该何去何从了。于是带着疑惑,开始阅读,但慢慢的疑惑累计成矛盾,矛盾升级成战争,它们在脑子里搅得天翻地覆,折磨我也不知折磨了多久,直到某一天,我突然悟出:只要你有嘴你就能讲出道理;同一件事你站着看和你躺着看的效果完全不同,关键在于你想怎么看;看似矛盾的东西却能合理共存,这里面的人情世故,复杂关系,若是单从因果对错上较真,你肯定就疯了;所有的成功后面的偶然性都是不可复制,但所有的成功例子都是可以拿来作为支持自己任何观点扯上关系,进而变成有力证据……等等之后。我深深的为自己之前的浅薄和无知而羞愧。从此那些书一下从标杆的地位降低到了借鉴的层次,偶尔拿出来翻翻,也是看到开始便能想起结尾,如同街头偶遇前任,虽熟悉,但再也找不回当初心动的感觉。

纠结了好久,最后我还一本书都没有拿,悻悻的躺回床上,刚刚被危机意识激励起来的那点雄心壮志在一顿矫情之后就彻底灰飞烟灭了。毕竟,难得的一段空闲时间,就好好休息,从看过的书里找个借口,那就是工作的时候想休息,休息的时候想工作,这样效率是最低的。我虽然忘了是谁说的,但明显这道理是说的通的。当然,这不包括在别人休息时却需要工作的人,比方说我的一个朋友,毕业之后便开始倒腾鞋子,到现在已经成功成为了富产阶级,但唯一让他不满意的就是过不了一个正常的节假日,有时会满脸疲惫的跟我抱怨,我就会跟他建议,要不咱俩换换?我去卖鞋当老板,你去看别人脸色点头哈腰装孙子?朋友总会收起脸上可怜的表情然后露出踌躇满志的样子,若不是考虑到以后的穿鞋问题我一定会在地上捡起点什么就糊他脸上。

但我知道,朋友跟我的抱怨是真的抱怨,他从毕业之后就没回家过过年,至于中秋,端午,国庆,劳动,便更加跟他无缘。偶尔在节日的饭点跟他联系,他一定是在商场的某个角落低头刨着盒饭。多次跟我说要换一行,换一行,最后还是咬着牙继续干了下去,我能看出来这钱确实挣得身心俱疲,但是在这个以钱财论英雄的年代,明显在主流行列里的人能够舍得脱身的确实少有,于是我就挑了两旧本书送给他,书上都是关于年轻时拼死努力然后走上人生巅峰的文字堆砌,不奢求这两本书能对他达到百分百精神强奸然后洗脑重塑世界观的地步,只要让他知道,在逆水行舟的道路上他并不孤独,估计就能让他心理平衡许多。但朋友有没有时间翻书,那就不是我该考虑的了。毕竟给他打鸡血,是书的事不是我的事。

你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实少不了像朋友这样的仁人志士,或是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胁迫下,或是在生存温饱的压力下,或是在名利欲望的催动动下,一头栽进工作的漩涡里,无论你身不由己还是心甘情愿,都要在里面扑腾,一直扑腾,无暇顾及其他,然后慢慢的,楼房越来越多,你却不知今天该住哪,马路年年翻修,却和你堵车没什么关系,该堵还堵,可能有些不同的是过去摔倒的人自己还能站起来,现在摔倒的人站不起来,有时还会自己寻找个角度,好往你身边凑一凑,往你车底下凑一凑,然后就再也起不来了。至于诈骗的,传销的,讹人的,打人的,腐败的……这些想都不能想,想了就会让人有种:明明我在现实世界,却好像活在灰色电影里面。的即视感。有时候你不得不把节操人格之类的通通放下,否则你就是不合群,是异类。有时候你却要再把它们捡起来,然后再多捡点,甭管掉在地上的它原来是不是你的,你都要往自己脸上贴,否则你就是层次低,不高端,代表不了官方形象。虽然这种反反复复的把戏,我小外甥一年之前就能理直气壮的对我翻着白眼表示嫌弃。但我们却乐此不疲,我要是直接说我们连小孩子都不如,大家肯定是都不爱听,那么我就换个说法:大道至简,殊途同归,所有复杂的东西到了最高端的层次一定是简单纯粹的超乎你想象。估计能被很多人接受,没办法,文字堆砌的意义不就是在于暧昧的粉饰一些大家都不想直面却不得不直面的以及大家想要却碍于面皮不好意思开口的东西吗?当有人问你,你怎么可以无耻到这个地步,你也可以告诉他,这都是有理有据的,不信我给你找书看啊?或者沉默不语,也不理他,摆出一副成竹在胸不屑与其争辩的高人形象,虽一句话未说却胜过千言万语,最后逼的对方不得不低头,然后倾听三观碎一地的清脆声音,有时我睡不着时就想,若是这些东西可以统计,那人类每天碎掉的三观,差不多也能绕地球一周一周又一周了吧?……说一千道一万,都归成一句话:钱闹得。……难不成你还以为我会把锅甩给书籍?你看它方方正正的样子怎么也不会像个反面形象,而钱却不同了,你贫穷时它珍贵,你富裕时它又会变得好像可有可无,人们往往一边贬低它,一边又为了它前赴后继,当人们需要它,它就被捧到天上,但所有人都不会明确表示,你看我就是爱财啊,一个个闷骚的如同情窦初开的单相思,嘴上不说其实心里都在意的紧,没钱的可以用它来刷自己的不慕名利,有钱的可以用它来满足自己低调奢华的生活品质……它对于我们而言,简直就是金箍棒之于孙悟空,你想怎么耍就怎么耍,全凭你心意,再说,钱作为人类欲望这一抽象概念在现实社会的具体映射的片面代表之一,用来背背黑锅,也是经得起推敲和考验的,你看它方方正正的样子,是吧,多能讽刺一个人从正面形象堕落成反面角色的社会现象。

想到这我顿觉惶恐,洋洋洒洒说了一坨之后,才觉得莫不是身为一个穷人的自己身上竟也有什么可取之处?难道还埋着什么人性的闪光不成?随后我仔细找了找,发现除了再一次强调认知了我的穷和我的懒有直接关系之外,别的什么都没找到,便觉得有点脸红,前面放肆的胡说一顿效果和自己平时看不上眼的那些风凉话差不多,一样都是空口白牙的就去指点江山了,这样不好,毕竟,我虽未对社会造成过什么负担,但从未对社会做出什么体面的贡献,却如此大言不惭的胡说一顿,说完气顺之后就觉得底气不足了,虽然,我也没觉得我说错了什么,要不要我在结尾处虚伪的道个歉,诚恳的认个错找个顺便借口啥的?但一想到躺在被窝里,难得空闲的日子还要违心的说话,实在是让我不想开口。算了,毕竟我也是大人了,到了该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的年龄了,如此拖拖拉拉犹犹豫豫,实在是不像个男人,所以还是直接一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也不拖沓了。

所以,我在此声明:以上观点皆出于昨夜宿醉后的思维混乱,头脑不清,属于间歇性神经病,与正常时本人无关……好了,就到这吧,再说又要被自己恶心到,觉是睡不下去了,起床继续熬天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些在被窝里的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