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 —— 批判性思维入门

学会提问 —— 批判性思维入门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前言

很早之前就要计划读这本书 ——《学会提问》。其中一位作者是尼尔·布朗(Neil Browne),博林格林州立大学(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的杰出经济学教授;另一位是斯图尔特·基利,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博士。据说这本书在美国大学生中人手一本,并且是批判性思维领域的“圣经”之作。这样的评价一点也不夸张 —— 这本书已经 再版 10 次 了。

《学会提问》这本书详细介绍了 批判性思维,整本书结构清晰。全书分为 14 章,第 1 章介绍 提出正确问题的益处,第 2 ~ 13 章介绍如何 建立批判性思维, 第 14 章是复习和练习。我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批判性思维,但是隐约中有一点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在学习批判性思维时曾想放弃,因为这样对我来说太痛苦了 —— 我需要放弃以前的思维方式,建立并使用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限于篇幅,本篇文章仅罗列出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思想三个案例(满满的干货)。每个案例分别是一段简短的文字,并通过某些方法讲述了错误的信息 —— 我却全部中招 +_+ 。对于这本书的心得体会,详见我的其它文章。

批判性思维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包括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批判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并回答问题的能力和意愿。

作为一个公民,不管是选举还是购物,你都会发现提出批判性问题非常有用。同时,它还可以提高你的独立思考意识,这对于你的自信心也是很有用的。

海绵式思维 vs 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 类似于海绵和水的相互作用:吸收。优点是:第一,你吸收的知识越多,你就越能够理解它的复杂性。第二,它是相对被动的。它不需要艰辛的心理过程,而是很快、很容易发生的,主要的心理加工就是注意和记忆。

如果希望以吸收信息作为培养一个有思想的人的开端,那么海绵式思维存在严重的缺陷:它不能够提供一种方法来确定哪些信息和观点值得相信,哪些应该反对。如果一个读者始终依赖于海绵式思维,那么他将始终相信其最后接收的信息。不管对个人还是社会,成为别人思想的木偶都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意味着你的决定是一个偶然的联想,而不是慎重判断的结果。

我们认为,你希望自己决定应该选择什么、应该忽视什么,要做出这个决定,你就必须带着一个特定的态度来阅读——一个提出问题的态度。这种思维风格要求积极参与:笔者努力说给你听,你就应该努力给他反馈,不管他在不在场。

我们称这种相互作用的方式为 淘金式的思维 风格。淘金式思维为积极的读者和听众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他们可以使用这种模式来评判所见所闻的价值。一段对话就像一堆砂砾,如果你想从中找出金子,就得频繁地问问题,并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思考。

心理评价:我在进行淘金式思维吗?

  • 我问过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某件事情吗?
  • 当我想到正在讨论的问题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问题,这时我会把想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吗?
  • 我评估过哪些正在讨论的问题吗?
  • 对某个问题我有自己的见解吗?

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或谈话过程中,经常问自己如下问题:

  • 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 理由是什么?
  • 哪些词句有歧义?
  • 什么是价值观冲突?
  •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 推理中存在谬误吗?
  • 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 你发现干扰性原因了吗?
  • 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
  • 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了?
  • 什么结论可能是合理的?

三个案例

在介绍案例之前,先简要介绍逻辑上的谬误,你会发现我们通过网络和他人接触到的观点中,到处充满了逻辑上的矛盾。

  • 人身攻击谬误:不直接阐明原因而对一个人进行攻击或者侮辱。
  • 滑坡谬误:做出这样一个假设,允许了 A 事件,就比然会引起 B 事件和 C 事件。
  • 妄求完美: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 移花接木谬误:一个关键词在一个论据中被使用两个或以上的意义,一旦意义被确定转变了,这一个论证就没有意义了。
  • 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 诉诸权威:通过引入在一个问题上缺少第一手专业知识的权威来支持结论。
  • 稻草人:歪曲对方的观点,使之易于攻击,因而,我们攻击的是一种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 虚假的两难困境:当可能存在不止两个选择时,就假定仅存在两个选择。
  • 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 X 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 X 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
  • 命名解释:错误地假定因为你已经给某个事件或行为提供了一个名称,就认为你已经充分地解释了此事。
  • 晕轮效应:使用模糊的、情绪化的美德词汇来迫使我们没有仔细考察原因就支持某种观点。
  • 偷梁换柱:提出一个不相关的主题使读者的注意离开原来的论题,读者的注意离开当前的论证而转移到另一个论题上有助于“赢得”辩论。
  • 窃取观点:在论证中,结论在推理中是一个假设。
  • 概括草率谬误:仅仅根据群体中少数几个人的经历就得出关于整体的结论。

案例 1

对处于长期剧痛中的人们来说,到了该对大麻做出选择的时候了。如果全社会的价值观一致,并且在赞同毒品使用方面也一致的话,我们就支持毒品使用。现在对这一支持已经达成一致了。近来的民意调查显示,73% 的人认为医用大麻是容许的。另外,加利福尼亚艾滋病患者治疗协会支持艾滋病患者使用大麻来作为一条治疗途径。那些不支持医用大麻合法化的人从来没听到过病人的痛苦呻吟,也没有见过他们恳求速死来解除这种极度痛苦的状况。

分析这个谬误的首要一步,就是列出这个论证的纲要。

结论:大麻可以用作医疗病痛。

原因

  1. 当毒品的医用价值达成一致时,我们支持它的使用。并且近来的调查表明,被调查者一直赞成大麻用于医用治疗。
  2. 加利福尼亚的一个协会支持医用大麻的应用。
  3. 医用大麻的反对者不曾接触过那些急需大麻来解除痛苦的人。

分析

首先,没有一个原因指出了医用大麻的具体优点,因此从一开始我们就应当谨慎。第二,仔细观察第一个原因中的措辞,可以看出一个关键词语的意义发生了转换,这个转换欺骗了我们。(移花接木谬误

诚然,即使一致性这个词的应用带有欺骗性,难道调查的结果仍然不能支持结论吗?很多人认为,如果某些东西很受欢迎,那么它们一定是好的,但这是一个错误的假设,公众经常不会充分地研究一个问题来做出理性的判断。对一般观点或者普遍态度的偏好一定要保持警惕。(诉诸公众谬误

作者的第二个原因,为了证明医用大麻是必要的,他引入了一个 可疑的权威 —— 加利福尼亚艾滋病患者治疗协会。权威支持的观点并不一定是好的,在决定这类推理的相关性方面,重要的是进行判断时使用的证据。除非我们知道这些权威具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否则我们就必须把这个原因视为谬误。(诉诸权威谬误

案例 2

我反对政府的儿童发展计划。首先,我对保护这个国家的儿童感兴趣。他们需要远离社会规划者和自以为是主义者的保护。这些人想打破生命的正常历程,想把儿童与其父母和家庭隔离开来,以使他们成为“20 年内创造无限幸福”的大众计划制造出的一批小卒。儿童应当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而不是由保育员和护士来抚养。争论的问题是,父母是否继续享有培养他们孩子的权利?掌握全部权利的国家是否应当被赋予培养儿童的手段和技术?

结论:我反对政府的儿童发展计划。

原因

  1. 我们的儿童需要远离社会规划者和自以为是主义者的保护,这些人想打破生命的正常历程,并使儿童与他们的家庭隔离。
  2. 父母而非国家,有培养儿童的权利。

分析

作为批判性的读者和听众,我们应当寻找此计划的具体事实。在第一个原因中,你发现任何细节了吗?没有。原因充满着 未限定的和感情化的论述。这些词语引发了负性情绪,而这正是作者或演讲者所希望的,他们想以此让读者和听众同一他正在攻击的观点。作者运用人身攻击和情绪化的词语,这些情绪化的负性词语的运用使读者和听众远离了事实。(人身攻击谬误

作者用另一种方式欺骗了我们。他声称,该项目“把儿童与其父母和家庭隔离开来”,并且儿童将是“大众计划制造出的一批小卒”。但是这项议案根本不可能做到!(滑坡谬误

作者跟我们玩了两种常见的骗术:第一,他选择的措辞引发了我们的情感;第二,他确立了一种 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观点 来引起大家的攻击,这使我们更容易与其志同道合。他把反面的观点扩展成“易受攻击”的观点。(稻草人谬误

在第二个原因中,作者声称要么父母有权培养儿童,要么国家被赋予此种权利。如果这个声称是真实的,就必须假定仅有两种选择。这里有两种选择吗?没有!作者制造了一个 虚假的两难困境。难道儿童发展计划和家庭不能同时存在吗?当争议仅存在两种选择可能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通常不止有两个。(虚假的两难困境谬误

案例 3

虽然学费在急剧增长,但是学生学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学生每年的学费是2万美元;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教育。这是因为教授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在了科研而非教学上。看看来自某重点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是怎么说的吧。

桑德拉(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你坐在一个300人的大班里,而讲课的居然是一个不会说英语的研究生。

劳瑞(哲学专业大一学生):在你需要教授时,你不可能找到他们。我的一个教授每周只有一天时间呆在学校。

结论:就读于重点研究型大学的学习没有得到与学费等值的教育。

理由:大学生对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控诉。

分析

尽管概括性的结论可能是正确的,我们也不能把这些证词当作有力的证据。这些恐怖故事够不够典型呢?其他学校有没有指责他们的老师呢?采访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作者在筛选采访到的意见时有没有偏见呢?学生是否知道采访者想证明的问题而迎合采访者呢?

个人观察也存在不足,这是因为人们倾向于看到或听到合乎自己意愿的东西,倾向于选择并记住某一事件中与自己的经历和背景最一致的部分。千万要注意把动人的案例作为证据的情况!(概括草率谬误

结束语

限于篇幅,只能挑选书中的 3 个案例作为分析,而这 3 个案例仅仅是书中第 7 章「推理中存在谬误吗?」的一部分内容。我的这篇文章不可能详尽地介绍批判性思维,只能作为《学会提问》这本书的简介。

在学习批判性思维方法时,我突然有了这样一种想法:在我小学至研究生的 19 年学习生涯中,学校和老师都采用“灌输式”的教育,知识都是直接塞进脑子里(海绵式思维);或者由于作者属于某一机构,或者由于作者只是为了混稿费,网络上的很多文字质量都过于粗糙。有些人可能用 20 分钟写出了一篇充满个人观点的贬低某公司的文章 —— 而且完全没有经过调研,但是这篇文章被像我一样没有批判性思维的人看到了,就会影响到我对该公司的看法。

在学习《学会提问》这本书后,我尝试着使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几个问题,会在下篇文章中列出。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会提问 —— 批判性思维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