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分享之《一念之差》

听完这本书,真的是感慨,涨姿势了!在此之前还真不知道“微死亡”、“微生存”等概念,尤其是“杜林危险指数”这个毁灭地球的概率事件更是感觉新奇不已,离我们最近的危险小行星叫阿波菲斯,2029年4月13日星期五将距离地球29451公里远,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它从我们地球飞行经过,对于这个,我们有生之年可以拭目以待。樊登老师说这本书没有教会他任何的方法,但讲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以下三点:

1、减少我们生活中无谓的焦虑,例如害怕坐飞机;

2、降低我们生活中的风险,例如认识到抽烟喝酒看电视等对生活的风险,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控制;

3、培养每个人的科学态度,例如理性地对待微信朋友圈的谣言,黑色星期五、世界末日、喝酒致癌等。

关于这本书里的两个单位:

1、微死亡:衡量死亡风险的概率。一百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叫一微死亡。

例如连续抛20次硬币都是正面向上的概率就是一百万分之一的死亡概率。

2、微生存:衡量你生活方式的健康与否。半小时为一微生存。

除了概念上的认知,一些统计数据对我还是有一些启发的。例如:

1、15岁以下被暴力犯罪致死的微死亡为大概2-5微死亡,其中四分之三的犯罪致死来自于父母。听到这里,我是很震惊的,父母的情绪和教养方式确实是孩子成长的最大风险成本,而且还是不可选择的不可控的风险。昨天听张德芬老师的《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张德芬老师说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父母确实是不好的,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还会给孩子带来终身的伤害。我想起自己有时候被孩子惹恼的情况,内心也是有冲动想去打小孩。我们大人本身具备的力量,加上情绪的爆发,一旦失控,对于孩子而言,真的具有毁灭性可能。

2、溺水和车祸的都在大概一微死亡左右。前几天我妈带孩子回老家没有坐安全座椅,我妈嫌麻烦,孩子也抗拒。但我们都知道,有的事虽然发生的概率很低,但一旦发生,是不能承受的。有些伤害,是突如其来的完全没有后悔的余地。例如抽烟,每抽一根香烟会减少0.5微生存,也就是15分钟,抽到一定的量才会导致肺癌。但车祸,永远无法预见,一旦发生,就命悬一线。

3、一岁以前的婴儿最危险,相当于一个人连续骑摩托车4.8万公里的危险程度,相当于骑自行车约40公里,开535公里的车,骑摩托车11公里。回想起带娃的第一年真的是处处小心无微不至,家里人虽是体恤我但也不无带着责备,说我太过谨慎,我想那一年的辛苦细心是相当值得的。每年回老家过年都有听闻谁谁家的孩子如何不小心被烫伤、被摔伤、甚至被捂死,如果监护人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至少可以降低一些可控的风险。我们虽然都有相同的本能和母爱,但知识和科学的态度却是很多孩子得以生存或更好地生存的生命线。

4、关于分娩的微死亡概率,瑞典:40微死亡(天);英国120;美国220;非洲乍得:11000,话说中国的分娩微死亡概率值相当于英美国家。不管这个数据是否符实,这个真该让一些男士们了解了解,生命真的不是开玩笑来的。好好孝顺你的母亲,好好珍惜你的妻子,好好呵护你的孩子。并不是在生命来临的那个时刻才意识到这些,而是在你和母亲色难的时候,在和你妻子吵架的时候,在你的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静一下想想生命是冒着生命的风险而来的。

5、辐射对人的影响:记得怀孕那会,非常忌讳辐射,还特意买了一个防辐射服,还用手机来做测试,没有信号打不通电话就说明这防辐射服有效果,但每天都有吃香蕉。

今天听了这本书,才了解到辐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是可以通过具体的事物来量化的。而且还是用香蕉来做对比单位,吃下一根香蕉(相当于通过一次机场安检扫描仪),其中含有10微西弗;做一次CT,相当于吃了10万根香蕉,相当于抽了300根香烟;乳房造影,大概是0.4毫西弗,相当于4000根香蕉,相当于抽了16根香烟,平均减少寿命4小时。

通过以上数据,我想说的是,我们在生活中确实对一些高风险事件存有侥幸心理(例如酒驾、不给孩子坐安全座椅、抽烟喝酒),反而对低风险事件过度忧虑(例如坐飞机、手机辐射)。这就是一念之差,对你的生活可能会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听完这本书,我也没有获得什么技能和方法,但确实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与此同时,我也有个疑问,就是对于这些大数据分析的可信度,和同事聊起这本书,也是基于对大数据的可信度的质疑,我们保留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们不可能按数据去生活,但也不拒绝数据给予我们的一些提醒。

每年共读50本书,keep learning。

听书分享之《一念之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书分享之《一念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