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究竟应该是谁的课题?
这几天“咆哮的父母”已经刷屏朋友圈,陪孩子读书写作业的父母,伤不起。
可是,仔细想想,“人一定要努力,要好好学习”,这个究竟是谁的课题?
还有,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一定是我们的过去造成的吗?一定是童年阴影的原因吗?
第一次接触“课题分离”这个概念,就是从李松蔚老师的公众号文章中,后来看了李松蔚推荐的《被讨厌的勇气》之后,就一直不停地在给大家推荐这本书,这本书有别于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弗罗伊德的观点。
弗罗伊德的观点指出:我们的现在是由我们的过去、由我们的童年造就的。
而与弗罗伊德和荣格,并称三大心理学巨头的阿德勒,却有不同的看法。
实际上课题分离包括很多方面,如果真的能够做到分离,我们也就不会再是咆哮的父母。
这篇文章搭上咆哮父母的顺风车,想要真诚的跟大家分享一下,阿德勒的心理学追随者——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二人所著的《被讨厌的勇气》。
全书以一个哲人和青年的对话来展开,引言的主题就说出了阿德勒的心理学与众不同的洞见:
世界是简单的,人生也是如此。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是不能与任何人共有的。如果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简单姿态。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我们也许是透过墨镜在看世界,看到的世界就会变得灰暗,我们要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是黑暗的。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简单的姿态。
我现在想要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全书是哲人跟青年的对话交谈,所以是以夜谈的主题形式展开。
这本书翻开之后,目录所包含的信息,就已经给到我无穷的震撼。
一本书是否值得花时间去阅读,从目录就能看清,所以,我们先来阅读部分目录。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你的人生取决于“当下”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
即使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
第四夜 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有鼓励才有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第五夜 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过多的自我意识反而会束缚自己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从这一刻起就能变得幸福
甘于平凡的勇气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相信你,也和我一样,看了目录中的表述,让我们很多观点被颠覆。
翻开书,进入到第一夜,年轻人跟智者开始探讨,我们的不幸,究竟是谁的错?
阿尔福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出生的精神科医生,他于20世纪初创立了一个全新心理学,我们根据他的名字称其为阿德勒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是“个体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因为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书中的青年提到了他的一个朋友,宅在家里从来不出去,踏出房间马上心悸不已,手脚发抖。青年人说,是因为童年阴影或者是家庭状况,也就是青年人主张:结果之前先有原因。
而哲人说,一味地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靠原因去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决定论。而决定论,会认为,现在甚至于未来,全部都是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的,我们根本就无法改变。
哲人认为,青年人的朋友感觉到的不安和恐惧是真实的,因为害怕出门,在出门时产生的剧烈的头痛,或猛烈的腹痛,也是真实的,但这些症状是为了达到不出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
我们的现状,一定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如果我们的现状是由过去的事情所造成的,那么我们就完全无能为力、无法改变。这是弗洛伊德心理学最大的问题。
阿德勒心理学的结果论,则主张,我们的现状一定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只要我们撤销这个目的,我们就可以改变这个现状。
看文的朋友,也请仔细去想想,现在的你有什么困境吗?再仔细想想现在你陷入的这个困境,到底,可以让你得到什么“好处”?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一点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
弗罗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认为过去所受的伤害,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但阿德勒否定心理创伤论时说: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经历本身不会决定什么,我们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什么样的意义?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现在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如何生活。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这也是十分震撼我的一个观点,刚刚看见这句话,你肯定也会想,切! 什么鬼?! 我上次气得双手发抖,血压升高,怎么可能是捏造的嘛?
大家仔细回想一下,当我们在因为他人对我的“冒犯”、“轻视”等等而愤怒地对他人大喊大叫的时候,如果突然来了一个电话,一看是自己的一个重要客户,或者是孩子的班主任,或者是是决定我们生存的领导。那么我们会把这种愤怒的情绪带到电话中吗?仔细想一想?
我们当然会客客气气的,接完电话。但是,放下电话,我们会继续大喊大叫,甚至于愤怒的状态跟放下电话之前一模一样。
仔细想想这一幕情景,是不是非常眼熟?再仔细想想,是不是非常可笑?
我们为什么会愤怒?实质上,在这里:
“愤怒,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的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我们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只不过是为了高声震慑住他人,进而使他人接纳自己的语言和观点,而采用了愤怒的感情"
所以说,愤怒也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所以阿德勒心理学理论说: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你再仔细想想这句话,有没有不同的感受?
我总结了一句话:
愤怒,是你自己制造的,是你的需要,不是别人或别人的行为引起的。
说一件亲身经历吧,看完这本书以后,一次因为日常的鸡毛蒜皮,差点大发雷霆。但,成功在暴发之前,上面这句话突然就跳进脑子里,然后神奇的事发生了……
以前,不暴跳如雷、争吵一番,才会慢慢消除的愤怒,在想到书中的话之后,突然就烟消云散……
成功阻止了一次因为愤怒而冲出去跟家人理论,而导致不仅事情没有解决,反而严重破坏亲密关系的后果。
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愤怒也是可以消弭于无形的感觉……真的非常好。
再次推荐阅读我的文章的你,去看《被讨厌的勇气》,如果你看到现在还没有关掉我的页面,应该都能接受书中的观点,并且一定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书中还说: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之外的有效交流工具。
他们需要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终归就是为了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而我们要明白,发怒也是交流的一种形态,但是,不使用发怒的方式也可以交流。如果我们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获得别人的认同,那么我们如果在经验中有这样的体验,自然就不会再随意发怒了。要记住:
我们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都取决于,你赋予原来已经发生的有事件的意义。
书中说,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
如果一切都是因为原因而造成的,因为已经发生的原因,我们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我们的现状就无法改变了。
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他主张,人是可以改变的。
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理解。但是,答案,不应该从别人那里得到,应该自己亲自找出来。
第二夜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
这也是书中两个震撼我的观点,书中说:如果按照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自己重新进行选择。
然而,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也就是说,即使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会更加轻松、更加安心,所以我们想要改变,但又害怕改变。想要改变生活,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我们需要面对两点问题:一是变化所产生的不安,第二点是不变带来的不满。因此,阿德勒的心理学就是勇气的心理学,我们是因为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而不改变。
请记住:
世界是简单的,我们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对现状不满,那么我们只是需要一些面对改变的勇气。
想要改变,需要获得幸福的勇气,那就有要有摒弃现在生活方式的决心,如果一直活在”如果怎样怎样“的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
我们可以有所发展,我依然是我!只是,需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要记住,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我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我们为什么讨厌自己?我们为什么害怕与人交往?书中提到了一个脸红恐惧症的女生,作者指出,靠着脸红恐惧症,才能让她接受对自我或者对社会的不满,以及不顺利的人生。
“脸红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一样,目的都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这种恐惧症,是真实存在的,跟前面那个宅在家里无法出门的青年人一样。
解释一下我们不是说他们的恐惧手抖、头晕是做作,这些病理状态是真实存在的。但这种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明白,这种状态可以导致一个自己希望的结果,所以,如果他一直希望得到这种症状导致的结果,这个症状就无法缓解,因为如果治好了这种脸红恐惧症,而一切事态又没有任何变化的话,那如果要再次患上脸红恐惧症,连神医也会束手无策了。
害怕结果,会让我们不改变,因为未来是令人恐惧的,我们要改变,就需要获得幸福的勇气。
不想在人际关系中受伤,非常害怕自己被人拒绝和否定,我们需要承认这种态度,但是请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人际关系就会或大或小的受伤,也会伤害别人。所以,阿德勒说,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那种事情根本无法做到。
仅仅存在于一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人在人际关系中,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而且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是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才对呀。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要记住: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
一个个体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世界随时可能变成危险的所在,长久以来的进化中,原始人在危险的原野中那种不安全感,会让人们把所有他人都看作“敌人”。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我们在谈论改变时谈论的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
为什么会有咆哮的父母?从这个里面就有了很深刻的答案,为什么要紧张孩子的学习?因为害怕他落后呀,“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碗毒鸡汤,咱们千万不要喝下去。
现在的生活,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可以轻松地活下来,不再像原始社会,要随时保持紧张,害怕狮子老虎从任何地方,跑出来吃掉我。所以,爸爸妈妈请放松一下。思考一下,孩子不做完这个题,不学会这门功课会有什么问题呢?你难道对自己如此没有信心?青出于蓝,一定会胜于蓝。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还说:“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着,是一个大大的错误”。
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我们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我们需要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那就需要辨别这是谁的课题?
如何辨别这是谁的课题,方法很简单,就是,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结果将会由谁来承担,那这就是谁的课题。咆哮的爸爸妈妈们,这句话,请再看一遍。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是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以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肯定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分离之后记住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我们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我们应该知道,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即使是父母也得放下孩子的课题,如果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就会飞走了。
关于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够做的只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我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左右。
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是阿德勒的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但记住,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我们的目标是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父母如果一味训斥孩子,心就会疏远,这样的话孩子不愿跟父母商量,反而导致在孩子真正需要的时候父母却不能提供适当的援助。
在王人平的微博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
关系大于教育
实际上我们自己也知道,在面临一件事情抉择时,身边朋友说的我们更能接受,而父母说的话,我们更不能接受。为什么会如此?那就是因为,跟朋友的关系,我们认为是平等的、友善的,不是被监督的,被管制的。
关系大于教育
课题分离
当我们把握了“关系大于教育”这一原则,以及将课题进行了分离,一定能够对我们的人际关系,进行非常彻底的改善,希望更少一些咆哮的爸爸妈妈,更多一些和谐的家庭。
因为时间关系,《被讨厌的勇气》后续的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再做详细说明。
谢谢你的时间,希望你能拥有——改变的勇气
-全文完-
20171021-17:06初稿完成
20171021-17:16修文
20171021-19:01修文
20171022修改标题+重新排版
话唠的例行PS,与正文无关,可略过不看
1.呃开始站桩,就发现事情好多好多,英语计划没有完成,口语没有完成,承诺的Python第七章还才刚刚开头,说好的写被讨厌的勇气第二部分的,还没开始等等等等。站桩时,突然发现昨天已经上交的文章标题起的不太合适,想到加个引号!
只有在需要静心和练习静心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心真的静不下来!也许我需要的是,更加强这方面的练习,而不是,到处去挖坑。
20171022
Ps2:题图是对照网上的图片画的,不熟练,有错笔划,但回头再看,觉得蛮好的,嗯,不错不错。20171021
智慧如你,点个赞再走呗?(•̀⌄•́)
你的左手这里有颗心❤让它变红就好谢谢啦´∀`(๑•͈ᴗ•͈)❀